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政府舆情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三中全会舆情速递
2024-07-22
481
中共中央7月19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篇文章中选取舆论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提供部分风险提示与建议供您参考。一、热点话题1. 政治话题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布会介绍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该《决定》共15个部分、60条,分为总论、分论和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三大板块,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强调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决定》专门用1个部分来部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其中强调,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决定强调切实为基层减负。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决定》强调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2. 经济话题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决定》明确了三方面关键改革举措: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三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制度。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决定》特别提出,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决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强农惠农富农,《决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决定》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扩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的程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研究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支持有能力民企牵头国家重大技术攻关,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强调要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3. 教育话题我国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介绍,将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着力强化高校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聚焦优势突破方向,打造一批一流学科标杆,在重大任务完成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上,突出学生为本,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审美能力和劳动习惯,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外媒热议三中全会国际在线专稿: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会公报吸引了全球目光。多家外媒聚焦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展望中国各领域发展前景。有外媒称,中国式现代化独具特色,不搞殖民或霸权,而是充分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了“独一无二”的发展道路。芬兰《赫尔辛基时报》7月17日报道称,三中全会是中国政治日历上的重要事件,中共领导集体齐聚一堂,讨论并审议重大战略决策。会议对中国国家治理至关重要,议程通常包括商讨经济政策、社会改革和其他关键议题。报道指出,中国是芬兰重要的贸易伙伴,尽管面临外部压力,芬兰政府依旧采取务实态度寻求扩大芬中合作,推动两国关系积极向前迈进。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吸引了全球关注,许多全球南方国家期待中国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在国际局势紧张加剧的背景下开辟新的发展机遇。俄罗斯《莫斯科每日新闻》7月18日刊发评论文章称,三中全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意义重大,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围绕中国当前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分析了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议题方向。俄罗斯资讯网站“iView”17日发布的报道同样指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为中国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具有划时代意义。新加坡亚洲新闻台7月16日报道称,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中国已使8亿人口摆脱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总量的四分之三,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大特色。报道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将本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视为宝藏,结合传统推进现代化,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是“独一无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报道以苏州为例具体展示中国高质量发展成果。报道称,几个世纪以来,苏州是中国丝绸的主要产地之一,而如今主打高新产业的苏州工业园坐落于此,一个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小镇成功转型为一座高科技中心。苏州的现代化发展体现出政府在城市规划、创新发展和打造高端产业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喀麦隆“Autu Cameroun”网站7月15日报道指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为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篇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形成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会议讨论的目标与重点之一。三、风险提示与建议风险提示:1. 经济政策解读差异问题:公众对经济政策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对政策效果的预期不一致,可能引发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质疑和不满。2. 改革措施的接受度问题:重大改革措施可能会触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若是沟通和解释工作不到位,可能会引起部分群体的抵触和反对情绪。3. 社会稳定问题:会议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风险防范措施执行不到位,存在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风险。4. 意识形态风险问题:重点关注涉意识形态的敏感信息,酌情加强舆论引导,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确保社会思想稳定。建议:1. 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确保政策解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非常重要。相关部门需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解读,避免信息不对称或误解导致的舆论波动。媒体和专家也应以准确、全面的方式解读政策,减少因误读而产生的社会不满情绪。2. 提高政策透明度: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透明度是建立公众信任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开重要信息,包括政策背景、决策过程和实施效果,以减少不实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空间,增强公众对相关部门的信任和支持。3. 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工作:在改革措施实施前,相关部门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完善相关机制。4. 视情开展网络舆论的监控和引导工作:网络舆论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控,及时发现并引导负面舆情,防止其扩散和发酵。同时,应鼓励网络媒体和网民传播正能量,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5. 国际舆论的影响需关注:国际舆论对中国政策的解读和反应对舆论场动向具有影响力。相关部门应持续关注国际舆论的最新动态。6. 对敏感话题的处理需谨慎:对于可能引发争议的敏感话题,相关部门需要谨慎处理。应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科学评估风险等方式,制定妥善的应对策略。在发布相关信息时,应注重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适度性,避免出现社会分裂和对立情绪。7. 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是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理,以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冲击。8. 社会预期管理:合理引导和管理公众对经济、社会改革的预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相关部门应通过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向公众传达真实情况,避免因过高或不切实际的预期引发社会不满情绪。9. 做好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工作:改革可能会触及不同群体的利益,因此需妥善处理和协调各方利益。相关部门应建立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同时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避免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10. 相关部门需提高人员内部的政治思想觉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队伍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网络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舆情处置
舆情监控
政府舆情
热点舆情分析
查看详情→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一)政府篇
2024-05-27
3241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应对
网络热点
政府舆情
舆情盘点
舆情百科
查看详情→
燕志华:从省调查组通报,看丰县舆情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
2022-02-24
3653
作者:燕志华 博士 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2月23日上午,江苏省委省政府调查组发布了“丰县生育八孩女子”的通报,人们在朋友圈纷纷转发,从网络反响看,通报具有公信力和说服力,基本能够平复舆情。当日下午,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也宣布,苏州本轮疫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这意味着,开年以来江苏遭遇的一南一北、一个线下一个线上的两场大型危机,已经初步得到控制。这个虎年一开始就被打乱的生活节奏,也将勉强正常开张。丰县事件的通报已经发布了,我们也要看到,还是有不少人抱着将信将疑甚至不接受的态度。一些自媒体还是进行着情绪的传播。有的专家也认为,在社交媒体时代,不相信的人会陷入“回声壁效应”,会选择将不相信坚持到底,一份再好的报告,总会有人不相信。但是我们还是建议,调查组仍需对于网络的反馈进行密切的关注,随时对于某个重大的信息疏漏和网友推到热点的疑点进行答疑释惑。不一定使用正式通报方式,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权威人士等渠道进行便捷答复。此前,我们在文章里也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通报基本成功的标志,是网友们“骂骂咧咧地散去”,这是一个对立情绪慢慢消散的过程,需要一个过渡的时间。我们从此前的李文亮事件的通报也能看出,通报发布后,依然存在诸多网友有抵触情绪,但是理性的声音,终将占据上风。我们结合省级调查组的通报来探讨一下,为何丰县事件会闹到如此不可收拾,最后需要省级调查组出面才能说清楚、才能让网民相信呢?我们从省调查组的通报能够看出,里面的绝大部分事实在此前的四次通报中其实都已经表述过,但为何前四次都未能说服网友,而第五次就能达到大部分的目标了呢?不能不说,魔鬼藏在细节里。省级通报出现了大量此前没有提供的细节,包括在第一部分里针对网民最大的几个痛点,运用了翔实的细节语言,一切都是为了直击网友痛点、为了说服网友,为了让网友感受到诚意,显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权威性。此外,进行了公信力的“堆砌式加持”,通报出现大量具有高度公信力的省部级机构,以及一定的数据。细节再加公信力,使得通报对于网民群体,具有水到渠成的说服力。当然大篇幅通报对于相关领导干部和责任人员的处理,也具有顺应民心的心理效果。通过省级调查组的通报,我们再反观丰县地方的做法,就能总结出一些教训。我们在这里略去舆情素养等大道理的讲述,只从一些技术层面的细节来说明,丰县是如何从一步错到步步错的。1基层领导干部缺乏风险意识,面对风险苗头熟视无睹地方本来进行正能量宣传,反复引人来拍视频,不想图像出现锁链女。但因为缺乏风险意识,只盯着正面效应,恰恰忽视了锁链才是舆情敏感因素,一举吸引网友关注,出现反转。带着锁链的“八孩女”这种具有强烈道德属性的图像已经构成巨大风险,但是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显然没有重视。在舆情爆发的时候,又只想尽快应付过去。这就导致轻率定性。2急于求成,轻率回应,随意定性,埋下“首答失败”的种子丰县对于事件的回应不可谓不快,但是需要明白的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此之短的时间就对重大道德事件进行定性,且前后说法不一,引发网民质疑。一旦引发质疑,接下来他们就认定地方官员不值得信任。一步错,步步错。这是第一步严重错误,就是轻率回应和定性,埋下了所有的风险种子。3缺乏人性化关怀,失去道德高地地方官员希望网民满意,但是自己没有真正的诚意,一开始就不愿意开诚布公地将事情调查清楚,无益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残疾人在农村等落后地区一贯受到歧视和漠视,乡风民俗里从来没有残疾人的人权,地方对此现象习焉不察,表现在官方回应上,也就不能指望严肃对待。而且地方倾向于将这种事情当做“家丑”,不愿意曝出来,成为地方污点。这就失去道德高地,网民占据道德高地,进行无情炮轰。4回应文字模糊焦点,遮遮掩掩,未能针对关键痛点现在看来,前四次通报除了第四次直击了痛点,前三次都是遮遮掩掩,模糊了焦点,导致答非所问,自说自话,每个通报都引发次生舆情,步步埋雷,引爆雷阵。如果回应不能针对网民焦点关注,无益于做无用功,反倒透支了网民的耐心和信任。即便是第四次通报,也未能直接回应网民对于“李莹”的焦点关注。诉求如此强烈的痛点,就被轻易略过,导致多少网民愤怒情绪持续高涨,阴谋论因此而生,认为地方政府就是遮掩,就是不说实话。5基层舆情研判能力薄弱,导致预警能力不足对于舆情的研判如何,决定了应对的力度,以及舆情的走向和结果,因此,研判能力高低处于舆情应对中的核心地位,处于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其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但丰县显然在这方面过于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事态的发展走向。6忽视了官方通报的极端严肃性,接连通报反倒形同儿戏,削弱公信力第一次通报没有说服力,导致公信力多米诺骨牌般大溃败。第一次通报不行,又赶紧进行第二次通报,然后又拉来市里面联手,第四次又加上省部级机构。如此频繁通报,表面看是重视沟通,实际是视官方通报严肃性和严谨性为无物,无形中削弱公信力,导致公信力大溃败。7胡乱操作,接连引爆次生舆情,强化网民对立情绪事件爆发后,地方花费大力气联系各类博主让人删帖,让大儿子状告博主侵权,阻拦外来人士进村,强行拘留外地女网友,派出警力在视频前警告博主不要乱发声等等,类似缺乏新媒体素养的行为,激化了矛盾,强化了网民对立情绪,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难度。8失去传统媒体宝贵援助,实际导致县城孤军奋战,陷入亿万网民讨伐的汪洋大海此次事件中的奇观,是网上吵翻天,媒体版面和镜头却出现空白。传统媒体集体神隐。哪怕有少数传统媒体进行报道,也会起码有正面或者中性的声音予以对冲,但遗憾的是,囿于宣传纪律,传统媒体盟友集体退场,丰县孤军奋战,被舆情浪潮淹没。这个严重教训,应当成为将来类似舆情应对的前车之鉴,亟需汲取。当然,上述总结,仅仅是我们的看法,有待和大家商讨,提出更多观点。总体看来,应对网络舆情是一种高维的治理思维,而县城往往沿用传统的落后的思维习惯来应对舆情,常常导致后果不可收拾。所以我们认为,基层领导干部的舆情素养的缺失,已经构成了今天社会治理中的重大风险。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和关键少数,他们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一旦指挥不当,连带地方和系统陷入泥潭。同时我们提出,每个县城舆情的爆发,都值得更高层级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为县城难以独立应对,更大的可能是,他们会大概率把事情搞得更糟,火上浇油,从而成为省市迫在眉睫的麻烦。加强指导,加强培训,让各级领导干部和单位班子成员接受舆情素养的学习,已是新的课题。
政府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县城舆情
社会性舆情
“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
查看详情→
燕志华:为何说,从权力角度批评南通城管摔老太反倒是无力的?
2021-09-22
4162
作者:燕志华 博士 优讯舆情智库专家/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南通城管队员摔老太一幕,激起了很大的民愤,当地在对当事者停职之后,还成立了事件调查组。南通号称“文体之乡”,又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应该重视此事带来的影响,给出恰当的处理,否则会在网络上留下灰色的尾巴。从视频来看,城管的行为不仅仅是个滥权的行为,还涉及到一个人性问题。可以说,每个看到孔武有力的城管将老人像拎小鸡一样扔出去,都会感到严重不适。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位城管队员不光没有把这位老人当做弱者,可能压根就没有把她当人来看,所以随手一扔,如弃敝履。相信很多人在那一瞬间,想到的不是权力的傲慢,而是个素养和人性的问题。其实不光是在类似的滥权行为中,在一般的冲突性的社会事件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国人对待同胞常常是缺乏身体和人格尊重的,甚至是充满恶意的。从权力的角度批评城市管理的疏漏自然是可以的,但是并没有击中事件的“灵魂”,我们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和当下教育活动中寻找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国外有过生活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强烈感受,他们的国民之间彼此尊重,本国国民享受着超级待遇,而外来移民则只有二等、三等公民的待遇。不少海外中国人更大的感触是,在海外经常欺负、欺骗中国人的,恰恰是中国人自己居多。同样是集体主义文化的日本人与我们相反,个人之间高度团结,可以抱团取暖。国人之间的彼此排斥,缺乏同胞之间的应有尊重,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恶感”现象的出现,我们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或许是最重要的:01 集体主义传统下的个体是“沙子”在中国源远流长的集体主义的传统,也造就了今天人与人关系的局促。我们会注意到,在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紧张的时候,单位与单位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却充满了一团和气,动辄称“兄弟单位”、“兄弟组织”等,组织和单位之间的互访,从来都是大事,都是需要铺上红地毯表示欢迎,双方的负责人都需要把手言欢、互致敬词的。在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中,社会交往的基本单位其实是单位、组织、社团,人在其中的地位实在是不值一提,不过是组织和团体的要素而已,甚至为了组织和单位的团结,需要将每个个体像沙子和水泥一样,通过高压铸造在一起,至于个体之间没了安全距离、充满摩擦、缺乏柔性空间,完全不在集体主义文化的考虑范畴之内。在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中,个人之间的矛盾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单位和组织认为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一旦出现越轨行为,还可以用批评、警告、通报等方式进行惩处,直到被开除,一旦被单位和组织开除,个人可能连谋生都是个问题。即便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来临,个体境况有所改善,但是信用和声誉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单位和组织。从“单位人”走向“社区人”的过程中,个体依然难以游离出组织的影响力范畴。02 中产阶层上升管道的“狭路相逢”今天,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按理说,社会富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应变得从容了,但是相反,人与人之间甚至出现更多的倾轧。在物质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人们开始了对于机遇、信息、更好的资源的竞争,最后发展为内卷。这种教育的内卷主要发生于中产阶层之间,为了争夺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在狭窄的上升通道上竞争,个体之间充满了看不见的角力。中国传统的教育就是一种“出人头地”的教育,所谓“出人头地”,就是必须踩着他们的肩膀和头颅才能爬上去,为此不惜践踏他人的人格尊严,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而因为可以胜出,这种践踏获得了合理性,美其名曰“必要和合理的竞争”。社会的各种发展目标和路径,被简化为少数几个名额、几个位置,所有人都瞄准有限的目标进行冲刺,结果教育就充满了功利主义的技能培训和拼杀训练,优秀生意味着做题能手和跑得更快的那个。只要你解题能力强大,你就是优秀的人,领先的人,“别人家的孩子”。至于道德品质,因为没有具体指标,没有具体的考试分数,也就天然被认定为好的。然后这样的孩子就一路绝尘,跑进名牌大学,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就此有了美好的前程,完全想不到大量优秀的孩子进了大学之后、走上社会或者出国之后,各种心理问题、人格问题开始大爆发。今天大量出现的“宅”、佛系和躺平的年轻人,除了房价、加班等社会因素之外,都可以追溯到功利性、冲刺型教育留下的精神和心理伤害。这种从小到大接受的功利主义教育,严重戕害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人生变成战场,价值观就是击败身边的人。幸福是什么?他们不知道,但是实现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就是战胜对手。这是典型的将手段当做了人生目标,结果就是越胜利,越迷惘。03 当代社会普遍缺失“无用的教育”除了上述教育“术”的层面的急功近利,我们还可以深入到教育“道”,也就是最为本质的价值观的层面,来探讨今天教育某种精神内核的真正缺失。学校和家长将教育简化为习得性竞争技能,主管部门早就看到了其中潜藏的危机,因此从未放弃对于教育价值观的宣传,比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力图将每个受教育者发展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但是很遗憾的是,上述几个方面,依然是“有用”的技能培训,而缺乏“无用”却更为重要的精神领域的教育。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迫切的“无用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有人提出,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关于“爱”的教育,并不短缺,比如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等。但这种教育是非常狭隘的,因为这种“爱”,不过是亲密关系之爱,只对那些具有亲情关系、血缘关系、社会关系的人的爱,这和母鸡对于小鸡的爱,并无本质区别。现实中,很多嗜子如命的人却对别人的孩子恶意相向。但是如何对待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一切陌生的同胞,则是教育的空白,没有任何教材、学校和培训架构,告诉孩子们该如何处理和他们的关系,从现实来看,反倒更多的是警惕和敌意。如何处理和没有社会关联的同胞的关系,在西方一些具有宗教传统的社会里常常不是问题,因为在他们的教宗里,对于陌生者一般统称为“兄弟姐妹”,需要互相帮助。他们的周末教堂活动对于塑造年轻人的道德和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处理和陌生的同胞关系,却是一个难题。在中国传统的由费孝通先生总结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秩序里,人们习惯于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表达出情感的亲密程度,由血缘到亲戚,再到亲朋好友,人们投射的亲密情感依次扩散,从浓厚到淡漠。这意味着陌生人在中国人的文化里,不光没有关系,更没有位置,再加上一些社会案件的渲染和影响,陌生人成为外来的侵略者和危险者的风险象征。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一旦出现矛盾,往往就是一场小型的战争。这种传统教育的空白,恰恰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突破的一个重点。随着城市化时代的来临,中国正在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也就意味着人们将脱离传统的家族和血缘关系,进入一个完全个体化的原子社会,脱离了亲情关系的羁绊,个体往往会释放出更大的原子能量。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的教育,这样的做法,正如古代的理想主义者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和提防,应该破除,它本身构成了一个人际关系的藩篱,或多或少会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困扰。再回到文章的开头,如果城管队员自小接受了爱的教育,在人格上是个完整的人,那么他在执法的时候,在完成了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之后,对于老人的处理,他会不会更多考虑到老人是和他一样具有独立人格尊严的同胞,更顾忌到社会的监督,而在出手的一瞬间,对于人性展示出敬畏呢?
舆情分析
政府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三孩政策及网络舆论反应
2021-06-02
7327
近日,国家有关“三孩”的政策公布,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三孩政策正式出台。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服务平台数据显示,自5月31日00:00至6月1日17:00,#三孩政策#相关数据量已达17万+,数据在5月31日15:00达监测期峰值。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新闻热点走势图网民对三孩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微博,其数据量占全量数据的81.52%。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媒体分布图新浪微博与之相关的话题陆续登上微博热搜,截止6月1日17:00,仅以下8个话题阅读就已达22亿+,讨论33.9万+。微博截图国家提出三孩政策的背景人口问题事关国家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不断调整,从最初的“双独”二孩政策,到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再到如今的三孩政策,每一个政策调整的背后都有重要的考量,那么三孩政策的实施到底是基于什么考虑呢?以下是国家卫健委和有关专家的解释。国家卫健委: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立足国情,遵循规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积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风险,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比2019年的出生人口1465万减少265万人,下降18%。而实际上,我国出生人口已从2017年以来就已经“四连降”。与此同时,综合生育率也呈下降趋势。根据调查数据,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一对夫妇所生育的孩子数量)数据为1.3。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1.5的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这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从儿童占比来看,受二胎政策影响,我国0-14岁儿童占比在2020年达到了17.95%,较2010年上升1.35个百分点。但从整个人口结构来看,这一数据仍占比不足,我国人口结构问题依旧突出。基于以上现实考量,进一步放开三胎已是势在必行之举。三孩政策的配套措施国家出台多种配套措施,确保“三孩”政策有效实施。人民日报等媒体将其归纳为十个方面:一是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二是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三是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四是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五是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六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七是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八是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九是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十是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民间舆论反应由于生育问题较为敏感,因此,该政策发布以后引起网友热议。大部分网友表示“生的起,养不起”。网络截图有网友认为住房、教育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网络截图也有网友表示只要国家政策到位、多奖励,可以考虑多生。网络截图对于三胎,你怎么看?
网络舆情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政府舆情
舆情分析简报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河南济源市委书记掌掴下属事件舆情观察:一记耳光曝出连环问题
2021-01-28
9608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作者:马付才连日来,一则实名举报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掌掴市政府秘书长的网帖引发了广泛关注。该事件事发于2020年11月11日,2021年1月16日晚被实名举报者上传到微博,1月21日张战伟被免去济源市委书记职务。舆情出现后在5天时间内一直高位行走,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接连发声。市委书记当众掌掴下属“一记耳光”,舆论热议的背后,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群众对干部耍官威、搞特权现象的深恶痛绝。舆情综述1月16日晚,一篇题为《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实名公开举报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的帖文开始在微博流传。发帖人“济源市尚娟”自称是济源市政府秘书长翟伟栋的妻子。帖文指出,2020年11月11日早晨,翟伟栋与其他市领导在机关某食堂角落里吃早餐时,被张战伟公开掌掴。2020年11月12日,即“掌掴”事件发生次日,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张战伟调研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党组工作。张战伟强调,任何时候都要心怀对党的敬畏之心,“始终做到忠诚于组织,与党工委暨市委同心同德、同频共振,决不允许目无组织、自以为是、自行其是、阳奉阴违或当政治上的‘两面人’伪忠诚。”他还说,要“做政治上合格的党组织,做政治上成熟的党员干部”。作为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党组书记的翟伟栋并未出席——尚娟在举报信中称:“掌掴”事件令翟伟栋诱发心脏病,因此当天他请假在家。2016年,张战伟刚从河南省纪委调到济源市担任市委书记一职,曾被评价为工作务实,为人谦虚、平易近人。他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是一个有责任意识、为民意识的人。此事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后,2021年1月21日,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被免去职务,接替他的是河南原扶贫办主任史秉锐。舆情观察01舆情连续多日高位行走2021年1月16日晚19点20分,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当众掌掴市政府秘书长被微博用户“@济源市尚娟”的微博实名举报后,1月17日,该舆情信息开始在网络逐渐流传。1月18日,虽然“@济源市尚娟”的微博已将举报信删除,但多家媒体开始跟进采访报道,伴随着济源市、河南省纪委监委等部门认为该事件是治安事件,建议先到派出所报案的态度,该舆情事件持续发酵,“市委书记掌掴秘书长”话题舆情热度呈现逐渐走高趋势。从该舆情传播渠道上来看,“市委书记掌掴秘书长”话题的传播渠道,主要在微博、微信、客户端。截至1月22日,该事件相关的话题有“#河南深入调查济源市委书记被举报#”“#新华社评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央视评一记耳光打碎官德#”“#曾掌掴秘书长的济源市委书记被免职#”“#央视主播谈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等及相关衍生话题,其综合阅读量超过15亿次。济源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事件在全网的信息量截至1月23日有接近20万篇,在百度七日热点排行榜单(1月17日至1月23日)中,“新华社评市委书记掌掴干部”仍然位于榜单排名第七名,搜索指数为589327,其舆情热度多日在高位行走,仅次于“郑爽代孕事件”。市委书记当众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在河南省两会前曝出,时机耐人寻味。而市委书记当众掌掴市政府秘书长仅仅是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问题吗?因此,众多网友在等待事件真相的同时,各类猜测类的网文也纷纷出现,例如,指向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关系不睦才是“本因”的网文,多篇“分析性”文章一推出就形成“10+”的阅读量。多数网友对该事件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并没有“让新闻再飞一会儿”的耐心。而当地政府在面对新闻采访“不方便回应”“犹抱琵琶半遮面”暧昧的态度,更让多数网友产生“权力之下无真相”的质疑,在内心产生蹊跷的同时,更加关注新闻事件的走向。02碎片信息刷屏极易伤害政府公信力该舆情事件在1月16日晚间出现后,1月17日,上游新闻记者率先采访,得到的回应均称,翟伟栋目前在正常工作,不方便回应此事,一切以宣传部门的通报为准。1月18日上午,《楚天都市报》《第一财经》随后报道,河南省纪委监委热线工作人员电话答复称:“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属于治安类案件。”紧接着,《新京报》报道,济源市委主要负责人对于掌掴一事回应称,网曝帖文与实际情况稍有不符。在此阶段,涉事地方和当事人透露出的碎片信息,让事情在舆论中的印象变得更为复杂且模糊,而接受舆情的公众急切从媒体报道中获取更多真实的信息。在此背景下,社交媒体对这一舆情的传播中出现了各种猜测类的文章,因此出现了舆论失焦现象。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自媒体平台纷纷涌现,微博、微信公号、微视频、抖音和客户端也先后出现,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内容的生成,使得公众的话语权得到提升。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公众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舆论得以迅速形成,公众的声音过于强大,会带动舆情的走势。在张战伟当众掌掴翟伟栋舆情事件中,当地政府面对记者采访态度暧昧的回避,多方表述不一,极易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伤害。直到1月19日上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刊文《河南回应“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正在深入调查》,标志着事件正式成为了全国性舆情。03接连被举报的产生共生舆情因当众掌掴下属事件,全市仅有70万人口的济源市备受全国舆论关注。在公众正对耍官威、耍特权的市委书记深恶痛绝的时刻,1月18日下午,河南省济源市检察院干警李安林同样实名举报张战伟:“张战伟涉嫌违法提拔涉嫌违法犯罪人杜中联,后者在一起强拆过程中将被害人李平贵致死。”来自封面新闻报道称,1月18日16时50分,在天涯社区的百姓声音板块,一网帖名为《实名举报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违法提拔涉嫌犯罪人动用公权强行逼罪》,发帖者自称为河南省济源市检察院干警李安林。实名举报帖再度将张战伟作为其实名举报的对象,此帖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在互联网带来的联通和搜索关联度日益加强的今天,大型舆情事件产生共生舆情的风险也在加剧。由于“济源”知名度并不高,不是一个认知度极高的地方,因此在搜索“济源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事件”相关内容时,“济源”成为高频的搜索关键词之一。而在“济源”搜索结果的推动下,地区同期负面话题也会被舆论再次关注。与此同时,同期又出现“实名举报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包庇济源市纪委牛明刚、秦利亚等人滥用职权酿出人命一事”的网络舆情。李安林对记者称,他以前曾多次举报,但一直杳无音信,这次举报不是“蹭热度”,但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网络舆论场中,每逢公共事件发生,都会有一大群人自发地聚集起来围观、讨论。这种现象被戏称为“吃瓜现象”。再考虑到地方负面新闻的集中出现,一方面提醒济源当地在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事件中仍需要给予更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地方形象受到冲击后的修复工作,也应及时提上议程。04舆情处置火上加油为何舆情接连多日一直高位行走?与该舆情一波三折酿成的舆情风波,将该舆情不断推高有极大关联。微博用户“@济源市尚娟”发博文后不久,原文被删除,微博账号所有信息被清空,唯一留存下来的信息是一条“济源市尚娟”的微博简介,写着“一名正直的党员”。对此,翟伟栋回应称:“(网帖)是我妻子发的,我不知道,都叫她全部删除了,删除干净。”已经形成全国都在关注的舆情事件,然后将博文主动删除,自然会引来各种猜测。紧接着在1月19日下午,网络流传出一张公司内部文件,文件宣布停止尚小娟党内外所有职务,停职期间所有工资、补助暂停发放。有网民猜测,尚小娟与实名举报的“济源市尚娟”疑似为同一人,并就此发出连环追问:任职济源焦化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的尚小娟,与此前的爆料人尚娟是否为同一人?如果两个新闻当事人是同一人,那这份公司“处理意见”是何时作出的?如果是同一人,济源焦化集团为何要对举报人作出处理?1月19日晚些时候,豫港焦化就网传图片发表严正声明:尚小娟,女,现任我公司工会主席。网传“关于对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尚小娟同志的处理意见”文件截图,系不实信息,特声明。此时,处于风暴眼中的济源市,豫港焦化的连番操作将舆情再次推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此,第一财经和上游新闻报道称:“豫港焦化内部还曾专门开会,要求员工不得讨论、传播此事。”“2017年4月28日,豫港焦化机械化氨水澄清槽爆炸动火作业时发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时任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还曾做出批示,要求企业做好善后工作,查清事故原因,严肃问责。要举一反三,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对此,多篇网文对豫港焦化处置舆情称:不怕猪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重大舆情的背后,无一不带有强烈的社会情绪。因此,在处置舆情的“危机”时期,如何精准研判事件“痛点”和“拐点”,如何在合适的时候给出合理的建议,避免舆情“翘尾”反噬前期处置成果,不仅是对社会管理者舆情素养的综合检验,也考验着地方政府部门的网络执政能力。舆情点评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是全国文明城市。张战伟在济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强调:要注重文明习惯养成,强化严管重罚,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机制,让文明之花开遍济源。然而,在要求别人“文明”的同时,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文明”大相径庭。对此,央视网《掌掴下属的市委书记想当“山大王”?》指出:对弱者施暴、泄愤,这种权力的快感,谈不上什么领导能力和水平。这大大拉低了领导的素质底线,严重损害了公职人员的形象,社会影响极坏。如果对这种错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恐怕会产生崇拜权力、恃强凌弱的示范效应。说一套,做一套,官威太大的张战伟,不但损坏了济源的对外形象,也严重损害党的权威和形象。(新闻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舆情分析
政府舆情
舆情报告
市委书记掌掴下属
舆情观察
查看详情→
2020年第三季度十大热点事件舆情分析简报汇总
2020-10-21
22132
贵州独山县高额负债做形象工程、海底捞连续曝出食安问题、张玉环再审宣判无罪……2020年第三季度,有不少事件引发了舆论热议。为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第三季度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影响及传播规律,优讯挑选了舆论关注度高的具有代表性的十大舆情事件进行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1贵州独山县高额负债做形象工程舆情概述7月12日,微博账号@观视频工作室 拍摄的纪录片《亲眼看看独山县怎么烧掉400亿!周年特辑(上)》,将贵州黔南州独山县公共财政负债400亿事件再次带入公众视野,随着视频观看人数越来越多,独山县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舆情简析独山县该如何来挽回形象呢?可以从这两点着手:一是正视问题,且需要痛定思痛地从根子上进行整改。二是今后谋发展时,要坚持事实,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举债进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贵州独山县高额负债做形象工程舆情简报:人口不到40万,欠下400亿巨债2浙大通报犯强奸罪学生“留校察看”舆情概述7月17日,浙江大学对犯强奸罪学生努某某“留校察看”的处理决定引发网络热议,该事件迅速登上各大网站的热搜头条,很快将浙大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舆情简析针对浙大对努某某留校观察的处罚决定,90%以上网友表示处罚过轻。特别是在#哈工大两名大四学生因作弊被开除学籍#的处理作为舆论的感情锚点下,犯强奸罪只是留校察看,考试作弊被开除学籍,确实容易给人“宽严失据”之感。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浙大通报犯强奸罪学生“留校察看”事件舆情简报3北大留守女生选考古专业舆情概述7月30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舆论从初期的“质疑”转向支持、赞同,其背后折射的价值导向值得深思。舆情简析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不论前期质疑还是后期支持,有一种声音一直较为活跃,那就是“选择什么是她的自由,关你何事”,正如网友戏称“雨女无瓜”。事实上,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每个人都陷入一张无形的关系网,公众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进嘈杂的舆论场中。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现实,一件“与我无关”的小事都可能会成为人人吃瓜的大事件。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北大留守女生选考古专业”舆情观察4张玉环再审宣判无罪舆情概述8月4日,26年前“张玉环杀童案”再审宣判无罪持续引发舆论围观,多个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当主流舆论从唏嘘感慨逐渐转向对正义的拷问,一些“蹭热度”、“博眼球”的不和谐的声音也在撩拨社会情绪,使舆论场变得纷繁复杂。舆情简析正义的彰显需要舆论的力量,其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则是重要一环。本次事件中,主流媒体在舆论短暂失焦后及时转变报道方向,开始对追责和程序正义问题进行拷问,将陷入感动情绪的舆论及时拉回。我们在同情张玉环同时,不能忘记这起事件的真正焦点,即案件本身的真相。可以预见的是,张玉环和宋小女的事件的舆论热度终会下降,但媒体对事件真相的追踪、对冤假错案的反思以及对司法公正的呼吁还不能停止。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张玉环再审宣判无罪”事件舆情传播复盘5薇娅、李子柒当选全国青联委员舆情概述8月12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1375人当选,淘宝第一主播薇娅,短视频网红、天猫商家李子柒位列其中。8月15日晚,#薇娅李子柒当选全国青联委员#的话题冲上微博话题第一名,有超3亿的网友参与了该话题。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舆情简析“薇娅”“李子柒”一提到名字就自带流量,登顶热搜,两人当选全国青联委员一事更是备受热议,热议中不乏争论不休的言论,有人欢喜有人diss,有人看到了两者身上的正能量,为这份荣耀欢呼雀跃,也有人只看到了负面影响,为此愤愤不平。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薇娅、李子柒当选全国青联委员”舆情观察6海底捞连续曝出食安问题舆情概述7月中旬,海底捞“乌鸡卷中吃出塑料片”事件引起的风波还未完全平息,7月30日,海底捞又因旗下门店所用筷子检出大肠菌群不合格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海底捞回应塑料乌鸡卷事件#、#海底捞一门店筷子检出大肠杆菌#、#海底捞回应门店筷子检出大肠菌群#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曾经创造排队神话的网红餐饮品牌正在遭遇“多事之夏”。舆情简析作为知名餐饮品牌,一直以品质和服务著称的海底捞自带网红标签,受到舆论的重点关注。但近期海底捞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频频翻车,仅一个月内就出现两起相似负面舆情,显然会极大地损害海底捞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也给海底捞的舆论应对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连续曝出食安问题,海底捞深陷消费者信任危机7央视批评“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舆情概述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作出重要指示,某些“大胃王”吃播造成食物浪费严重的现象也引发舆论关注。8月11日,CCTV-1《晚间新闻》栏目点名批评一些自媒体“大胃王”吃播催吐,浪费严重。8月12日,@央视新闻微博引用#央视批有的所谓大胃王浪费严重#话题转载上述节目视频,超过12亿的网友参与该此话题,将“大胃王”吃播江湖推向舆论前台。舆情简析一直以来网红主播备受舆论争议,“唯流量论”、“博眼球”成为大多数人眼中网红主播的“标签”。央视点名批评某些“大胃王”主播浪费严重后,舆论聚焦“该不该管?怎么管?”这一争议点展开讨论,有人看到了“大胃王”吃播的弊端,支持严格监管,而反思声音则认为应该关注更严重的宴席浪费,不能一刀切取缔吃播。诚然,不能因个别主播的行为而全盘否定整个行业,杜绝浪费也不能只靠整顿吃播,但平台和主播的示范引导责任不容忽视。只有让真实质朴、凝结文化智慧的吃播内容更加盛行,才能使“吃播”回归美食本义,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推动“吃播文化”引领厉行节约的社会风尚。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央视批评‘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舆情观察8广东佛山一老人被狗绳绊倒摔地身亡舆情概述8月17日,广东佛山顺德杏坛镇罗水村88岁老人被狗绳绊倒后头部着地,抢救无效去世。监控视频一经曝光便登上热搜,随后因涉及“遛狗失控”“未成年人”等问题,舆论热度维持高位,官方通报、亲属回应等多个话题亦引爆舆论场。舆情简析“广东佛山一老人被狗绳绊倒摔地身亡”一事,“暂不追责”“牵狗/问题女孩”“养狗遛狗”成为舆情关键词,养狗规范、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犯罪均成为舆论焦点。近年来,不文明养狗乱象越来越严重,虽各地陆续出台《养犬管理条例》,但伤人事件仍在发生,各地政府需持续完善《养犬管理条例》并切实落到实地;同时可联合爱狗人士成立文明养犬劝导队,宣传文明养犬法规政策,及时劝导不文明遛狗行为。此外,家庭教育缺失、未成年人犯罪等涉及未成年人相关问题易引发舆论关注,相关政府部门可成立救助团队,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帮助,对未成年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修订。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广东佛山一老人被狗绳绊倒摔地身亡”舆情观察9成都300年桂花巷桂花树全被砍舆情概述9月7日,由于进行街巷改造,成都桂花巷整条巷子的桂花树已几乎被砍完,大部分被砍的树均是被“腰斩”,很多甚至直接从树根处砍断。桂花巷桂花树惨遭“清理”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舆情简析近年来,不少城市因为砍树而引发争议,很多地方热衷于通过移栽从而在短时间内达到绿化目的,其弊端已逐渐显现。成都市在2017年就曾出台《成都市中心城区树木移植(砍伐)管理办法》,对中心城区树木砍伐、移植的原则、审批办理程序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一处移植、砍伐树木三十株(含三十株)以上的,还得报市政府政务大厅林业园林窗口,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成都桂花巷桂花树被砍”一事涉及施工方及相关部门,既是违规亦是懒政,值得深思和反思。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成都300年桂花巷桂花树全被砍”舆情分析报告10狗不理因差评“难吃又贵”报警舆情概述9月8日,狗不理王府井店就微博博主@谷岳 发布视频评论“难吃价贵”而采取不妥行为引发舆论持续关注,致百年老字号“狗不理”深陷舆论危机。舆情简析该事件也引起大家对老字号餐饮品牌的讨论,舆论普遍认为,对于一些老字号餐饮品牌,网络时代舆情应对应该是其需要积极主动学习的一课。有媒体建议,老字号要主动将网络新鲜事物融入自己的发展中,不能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一蹦三尺高”,面对网民的评价,最恰当的方式不是回击,而是用自我改进争取支持。诚如@人民日报指出,老字号沉淀着情怀,不摆老资格更能积攒口碑。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狗不理因差评‘难吃又贵’报警”陷舆情危机分析简报
企业舆情
网络舆情
政府舆情
高校舆情
查看详情→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2020-09-02
4433
导读26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说明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裕,要警惕“粮荒”炒作,不要盲目跟风囤粮。此前有媒体报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洪涝灾害影响和国际粮价震荡传导,我国粮食市场运行出现了阶段性波动,粮食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不乏一些恐慌的社会心理。我们可以说,农业农村部的发布会,也是对近期针对粮食市场波动社会恐慌心理的安抚,是一种政府危机公关行为。疫情爆发以来,国内国际关于粮食问题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在今年四月份时候,在输入性的国际粮食恐慌中,已经有人要屯粮。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总书记多次提到了粮食安全问题,一次是4月的政治局会议,一次是7月份视察吉林,还有就是最近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中央高瞻远瞩,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对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其重要意义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但是我们注意到,各级媒体在报道和传播这个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新闻的过程中,由于传播议程设置问题,引发了一定社会心理波动。这一点是意想不到的。我们就此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此次粮食问题产生的社会心理波动,凸显了新闻议程设置的科学性问题。经过媒体广泛而密集的报道,该新闻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级主流媒体、商业网站、新媒体、客户端纷纷进行了转载,并配发了评论。各省市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吸引了社会组织的参与,如餐饮协会、公共关系协会也纷纷发出倡议,开展“光盘行动”等。连一度红火的吃播都受到了一定的媒体讨伐。其实在全社会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粮食消费风尚,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主流媒体已经进行过多次集中报道。以“粮食安全”进行网络搜索,会发现主流舆论对该主题的关注从未放松。比如,在2013年1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大主流网站都做了类似的专题。但由于那时中国GDP刚刚超越日本不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乐观情绪高昂,而且当时中美关系还算稳定,再加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多年的丰收,主流舆论也营造了粮食安全无虞的社会认知,因此,节约粮食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社会道德风尚,是一种传统美德,而且宣传这种美德,本来就是主流媒体的社会职责,是例行宣传动作,那时人们并不会将之和社会稳定、大国博弈联系起来,很少想到粮食恐慌会在现实中真实地发生。但在今天,这样大规模的节约粮食运动却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心理波动,也引发了不少的怀疑,是不是粮食真的出现了问题?再加上此前已经有相关的粮仓安全问题的报道,更增加了粮食问题的模糊性和话题的吸引力。这个现象是值得探讨的。从传播心理的角度看,产生这样意外的社会心理波动,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各种国内国际风险因素、敏感因素高度叠加的背景下,民众心理已经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一点风吹草动,就会紧张不已。媒体大规模报道的时机,既不是“粮食日”或者“爱粮节粮”宣传周,也不是某个重要大会或者节点事件的程序性报道,密集的新闻报道就呈现了突发性新闻的特征。新闻生产缺失了合理性的背景铺垫和知识普及。因为粮食过于敏感,牵动社会人心,关乎社会稳定,肯定会引发一定的猜测心理。而且,吃播行为、节粮行为,在今天被认为是民间行为,具有个体行为属性,如今也被强行纳入公共领域,成为监管的对象,就难免惊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让他们有些担惊受怕。在中美全球性紧张博弈的背景下,又叠加国际粮食危机、疫情危机,这需要在中央领导下,从上到下凝心聚力,全社会以合力应对压力,合情合理,也是大众普遍能够接受的事情。这个时候更需要重视风险,防范危机。如果媒体宣传本身,对于重大主题、民生主题和敏感话题的报道形式突然打破惯有模式,给人感觉“非同寻常”,反倒可能成为一种风险性的惊扰因素。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所以,在眼下中美博弈、疫情防控和粮食安全风吹草动的关键时期,对于重大民生问题的报道,如果涉及到社会稳定、国计民生以及长治久安问题,主流媒体应该充分考虑到传播心理问题,考虑到社会心理承受问题,有必要进行传播议程的科学设置。所谓科学的传播议程设置,就是在敏感重要的新闻议题上,需要事先从受众的接受心理出发,尽可能以易于接受、易于“说得通”的方式进行报道,降低突发性和冲击力。这种设置,体现了新闻作为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创意和文化设计的属性,但它同时又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产品,因此有必要从社会稳定和民众接受心理出发,进行一定的议题风险管理。比如,在酝酿和推动一个重大主题报道之前,是否可以先进行“舆评”,也就是社会舆论、网络舆情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评测?并且进行分级,按照级别,分别施策。如果具有“爆炸性”、破坏性的冲击后果,是否考虑相应的铺垫式的信息缓冲?新闻爆发后,要不要进行社会心理的抚慰和善后?诸如此类。这实际就涉及我们要提出的第二个建议,那就是要在信息传播领域,适时适当建立社会心理的抚慰机制,进行政府的公共关系的危机管理。不少人已经注意到,新华社在8月11日报道总书记的指示之后,于13日又推出了《7年之间,总书记缘何数次批评“餐饮浪费”》,详细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3年1月总书记在一份材料上批示之后,对粮食安全问题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又作出的多次指示。这样的深度报道一方面是一种回顾性的新闻集纳,另一方面也说明,总书记对于粮食安全的关注是一以贯之的、从未放松的,也间接为8月11日的新闻报道补充了相应的背景材料。这是一篇非常及时、也非常精彩的报道,客观上体现为一种公共关系领域的危机管理。为何需要在信息传播领域尝试社会心理的抚慰机制?这是因为考虑到我们的新闻宣传活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客观上形成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也就是在实践上一直实行表扬和正面报道为主。在这种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传播环境里,作为受众的公众适应了以轻松、开放的心态,来接收信息输入的心理模式,对于信息的真伪良莠很难及时准确鉴别,并且缺乏防备之心,在此情况下,一旦敏感信息、负面信息的突然大爆发,很容易对猝不及防的社会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产生心理波动或者心理伤害,影响社会稳定。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也常常为谣言、流言、传言的爆发和传播,大开方便之门。在正面积极的信息传播环境下,任何一点不符合主流的和既定观念的信息,都会导致大规模的猎奇性的围观和私下流传。因此,我们可以说,鼓励一定范围的舆论监督报道、无需针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假新闻如临大敌、利用一些谣言或假新闻流播的时机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都是当下我们的信息传播领域需要推进的工作。因此,所谓的抚慰机制,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危机干预、对于负面情绪的正面引导。可以根据网络舆情的大数据监测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动向,及时推出解释性和安抚性的报道,推动社会心理波动的平息和平衡。当然,这有赖于媒体和媒体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机构等多方的共同行动起来,可以作为一个话题和课题,吸引各方的探讨研究。此外,对于粮食安全的说明,我们建议适时引进第三方进行危机的干预。关于粮食安全的官方报道,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相关部门的情况说明,也被民众当做例行工作。所有这些官方报道和政府发布,会被民众在接受心理上认为是一种固定程序和政治宣示,至于公众是否真的相信、是否给予足够信任,不能不说是存疑的。在这个方面,如果在官方的发布之外,再引入第三方,比如具有公信力和说服力的相关专家、研究机构或社会组织,在科学严谨的研究调研后公布数据,相信对于公众的说服力和心理的安抚来说,作用是巨大的,效果相对于官方的单独发布,也肯定是更佳的。作者:燕志华 来源: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粮食舆情
网络舆情
政府舆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热门推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7月22日全网络舆情简报:中国人民大学声明
三中全会舆情速递
近期网络维权热点舆情事件总结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三)个人篇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二)企业篇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一)政府篇
5·20江西贵溪小学刑案事件舆情分析及启示
两会期间舆情风险研判与建议
女子取5000元现金被银行反复询问事件分析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热点舆情分析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