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教育舆情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终止助学金发放”实现了结果正义,是否会倒逼贫困生不得不“扮穷”
2023-11-17
6966
近期,受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举报助学金分配不公平事件影响,涉高校领取助学金学生高消费舆情持续高企,包括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领助学金学生看演唱会、中山大学特困生用苹果四件套等。其中,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大学通过媒体回应“涉事学生符合标准”,相关舆情逐步趋于平息;中山大学发布通报,告知“涉事学生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终止其助学金发放”,相关处理结果满足舆论诉求,相关舆情趋于平息。本期,以“中山大学特困生高消费”舆情为例,探究相关舆情发酵路径以及高校在处理相关舆情中的“优缺”。一、 事件脉络梳理 11月12日17时-19时,账号“贴吧用户_J5RSSN5518”在百度贴吧-中山大学吧连续发文“中大所谓的贫困生看一千五百元一场的演唱会是吧”“中法核苹果全家桶富姐拿助学金”。其中,“中大所谓的贫困生看一千五百元一场的演唱会是吧”贴文获得1085次回复,引发关注。 11月15日10时,极目新闻发文“获助学金学生买苹果四件套、花1500元看演唱会?中山大学:正全面调查核实”报道,该校已关注到相关信息,并正对此事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并于新浪微博形成#中大回应特困生用苹果四件套#(阅读量7470.7万,热搜第12名)话题。 11月15日23时,微信公众号“中大学工”发布情况通报,终止发放助学金。并于新浪微博平台形成#中山大学通报贫困生炫富事件#(阅读量1.2亿,热搜第11名)。二、 舆情传播 1.学校发布情况通报后,舆情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据优讯舆情大数据监测平台,本次事件传播声量趋势图如下所示,11月15日,极目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介入报道,并于新浪微博形成#中大回应特困生用苹果四件套#(阅读量7470.7万,热搜第12名)话题,促使相关舆情迅速发酵。 11月15日23时,中山大学学生管理中心发布通报,引发媒体积极转载,且相关话题陆续登上快手、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搜榜,促使16日舆情声量达到监测期内峰值。 2.新浪微博、网络、客户端平台成为本次舆情传播的“主阵地”3.中山大学、学生助学金、贫困生成为舆情传播中的高频词三、 舆论反馈:呼吁优化高校助学金分发放标准,防范“脸谱化”印象逼迫帮扶对象“扮穷” (一)媒体观点: 1.建议高校优化助学金发放标准 光明网:促进助学金公平发放,使其回归助学本源助学金申领程序的公平正义,建立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学校也不妨把频繁曝出的助学金争议,当成一个消费观教育的切入口。大学阶段是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期,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也是教育任务。学校在助学金发放中,既不能一发了之,也不能一扣了之。优化助学金的发放,是为了使助学金回归它的助学本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助学金花费需有度,肆意挥霍不可取学校应该健全助学金申请和发放机制,做到公正透明,同时也要加强后续监督,让助学金用在正确的地方。而贫困生也要自觉把握助学金的使用,在合理范围内改善生活或者自己打工省钱做自己喜欢的事没问题,但不能拿国家的帮助作为炫耀的资本,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去大肆挥霍,过度消费。 澎湃新闻:特困生买苹果四件套:助学金发放公平吗?总之,助学金发放的方式,绝不应该是让同学们去“比穷”。一句话,助学金的发放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还是应该从制度的完善和工作方式的改进入手。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理应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合作以及信息的联动和传输,加强动态审核,让数据说话,在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为、主观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该有便捷、通畅的举报渠道和监督机制,抬高违规成本,严惩弄虚作假。将助学金真正发到需要受助的学生手中,才能实现“助学”的制度初衷。 南方日报:把助学金留给最需要的人 助学金分配机制仍需继续优化一些过往案例也表明,在信息不对称之下,助学金的分配机制仍需继续优化:有的不顾贫困生的实际分布,搞起了平均分配;有的将助学金变成“人情奖”,发给谁要看和谁关系好……把助学金留给最需要的人,也是一种教育公平,这离不开更完善的规则、更有效的监督。 2.中山大学通报具有双重警示意义 《北京青年报》:贫困生“炫富”被终止助学金的警示意义贫困生没有“贫困生的样子”当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可以视作帮困助学的深层次目的。但是,如果一边接受资助,一边却出手阔绰,难免让人难以接受。倘若是装贫困骗取国家资助,不仅令人不齿,还应该深入追责。反之,真的贫困却“打肿脸充胖子”与人攀比,这样的虚荣心也应该好好医治。中山大学这起“贫困生炫富”事件,具有双重警示意义——既是对相关学生的警示,也警示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助学金发放机制,把助学金资助给真正有需要的同学。 3.摒弃对帮扶对象“脸谱化”的偏见,不要逼帮扶对象“扮穷” 现代教育报:防范“装穷”也不要逼他们“扮穷”相关部门、学校等在认定帮扶对象时,就要摒弃对扶助对象“脸谱化”的偏见,能精准识别需要帮扶的对象,不进行单一、“一刀切”的简单考量。对困难学生的认定,要从其家庭实际情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既避免“误伤”真正的贫困生,还要防范“装穷困难生”浑水摸鱼。但需要警惕的是,防范爱心资源遭到滥用、糟蹋,也不能对受助者苛求、苛责,要求他们“扮穷”,要维护他们的权利与尊严,消除社会对受助者根深蒂固的偏见,避免他们面临“尊严”与“帮扶”的两难选择。 (二)大V代表观点: 微博“隐于庭的小法师”(粉丝量284.7万):人人都有追求更美好更有品质生活的资格。但你去追求的时候,消耗的应该是自己的金钱,而不是他人资助你的费用。但资助贫困生的用意不是让贫困生享受,毕竟,还有不少有温饱问题的贫困生等着资助呢。如果贫困生资助可以用来享受,那么就会有很多不是贫困生的人来分这杯羹了。就像之前专家建议廉租房不要搞独立卫生间一样,真正的贫困人群不会在乎——对于他们而言,生存比生活更重要。 微博“拆台CT”(粉丝量71.3万):中山大学贫困生炫富事件的通报来了。两句话总结:程序没问题,但是当事人过度消费、生活不简朴,所以助学金停发。so,天津某高校这不得看过来? 微博“伊利达雷之怒”(粉丝量49.3万):我都不舍得买苹果四件套,然后有人觉得,这对贫困生太苛刻了,这都什么傻逼东西。 (三)网民观点:质疑、调侃充斥整个评论区 第一阶段:学校首次回应“全面调查”高赞评论截图(新浪微博) 第二阶段:学校发布调查情况通报后高赞评论截图(新浪微博)四、 应对措施及评析 (一)应对措施 1.学校通过媒体回应“全面调查”11月15日10时,极目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从中山大学多部门了解到,该校已关注到相关信息,并正对此事进行全面调查核实。 2.学校发布情况通报11月15日23时,微信公众号“中大学工”发布情况通报称,该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但是在核查中发现,该生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根据《中山大学本科生助学金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决定终止其助学金发放。 (二)舆论反馈 1.针对学校首次通过媒体回应针对学校首次通过媒体回应正在全面调查,媒体多以报道相关事件报道和学校回应内容为主,个别媒体讨论学校助学金发放标准是否公平。网民多以指责涉事学生高消费行为、质疑学校发放助学金标准不合理等为主。 2.针对学校发布情况通报学校发布情况调查后,媒体除积极转发相关通报内容外,针对高校助学金发放提出优化建议。同时,个别媒体指出高校要避免“脸谱化”印象逼迫帮扶对象“扮穷”,中山大学通报具有双重警示意义。网民则多以支持中山大学处理方式、指责贫困生高消费等为主,舆论对抗情绪明显减弱。 (三)舆情应对点评 1.舆情风险意识缺失,致使舆情事件经媒体报道引爆网络11月12日,网民通过中山大学贴吧进行爆料,后经媒体报道后,于11月15日引爆网络。而结合网民反映,早在2023年6月已有网民在贴吧反映关于涉事学生高消费行为。综合来看,在近期涉高校领取助学金学生高消费舆情持续高敏,本次舆情潜在发酵时间长达3天的背景下,中山大学未能够在舆情潜伏期内介入处置,致使媒体介入引爆舆论。本次事件也暴漏出中山大学舆情风险意识的缺失、舆情监测预警的不及时。 2.学校快速及时的处置,有效平息舆论中山大学虽然在前期舆情干预方面迟缓,但在后期处置中显示出良好的舆情应对方案。相关舆情经媒体报道后,学校于当日23时发布通报,一方面强调涉事学生资格认定符合标准;一方面依据学校相关规定,终止涉事学生助学金发放。相关通报内容获得主流媒体积极转发。中山大学通报发布的及时快速,通报内容的有理有据,既传递出学校对舆情事件的重视,又避免舆情的持续发酵,引发次级舆情。五、 舆情总结分析 本次中山大学舆情引发关注,一方面舆情话题再次涉及“领取助学金学生高消费”,与近期网络热点同频共振;一方面,受近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多名学生患癌事件关联,中山大学本就处于舆论风暴的边缘;一方面涉事学生购买苹果4件套、1500元演唱会门票,远高于其他2起领取学生高消费行为,激起舆论的不满。在舆情应对方面,中山大学虽然前期反映较为迟缓、舆情监测预警不及时,但后期舆情时效方面值得称赞,通报内容有的放矢,仅仅抓住舆论对“符合助学金条件的学生不可以高消费”这一结果正义的诉求,避免过多赘述学生材料如何合规等程序正义性的内容导致舆论焦点偏移。 结合本次舆情事件,给予其他高校相关经验: 1. 加强舆情监测:确保第一时间获知敏感信息,以便提前介入干预,将舆情风险扼杀在发酵期内; 2. 提高舆情风险意识:关注网络热点话题动态,研判相关风险、排查舆情隐患; 3. 制定舆情应对预案:加强日常网络舆情演练、制定舆情应对预案,以便应对突发舆情时,能够及时有效做出应对。 4. 完善学校相关规定:在进一步优化助学金评选标准的基础下,学校需完善学校关于领取助学金学生高消费的规定,以有效避免类似舆情风险。 综合来看,本次中山大学终止涉事学生助学金发放的处置,达到了明显的警示效果,缓解了自11月初至今关于“领取助学金学生高消费行为未得到惩罚”的不满情绪。但部分学校关于学生助学金评选标准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学校简单的材料齐全、程序合规,并不能完全避免学生(或已脱贫、或可通过亲戚获得帮助、或班级无贫困学生)领取。此外,关于高消费行为的界定,是否会导致个别学生不得不舍弃个人学习、精神需求,不得不进行“扮穷”,甚至延伸出类似“因4折耐克鞋子被取消助学金”的舆情风险,仍需学校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声明:优讯舆情原创内容,若转载请注明来源。
舆情监测
教育舆情
社会热点分析
网络舆情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舆情监控
校园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舆情深度剖析
查看详情→
舆情盘点:2021年教育类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汇总分析
2022-01-21
12643
回顾2021年,教育舆情网络热点话题及事件,我国教育舆情呈现出若干热点领域。涉及幼儿园孩童、中学生群体的舆情热度较高,如“河南平顶山一9岁男孩被体罚致头皮骨分离”“红黄蓝幼儿园幼师发男童闻脚图”“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等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舆论对体罚虐待、师德建设、校园欺凌、教育安全、考试作弊、就业等议题进行热烈讨论。以下是优讯整理的2021年教育类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汇总分析,供您参考。01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是否该取消?舆情概述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委员建议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舆情简析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到底该不该取消?支持者认为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学外语,不是主科也许孩子更有兴趣,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扼杀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所以,不用逼着孩子学,孩子反而可能会从生活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其次,英语作为主科学习的弊端在于,成绩压力难以让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回归到语言学习的科学道路上来。反对者认为学科格局不能贸然改变,英语作为主科学习的地位不应撼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未来工程”,而更深更广的全球交流,是世界发展大势;其次,学习成本可能转嫁给家庭,如果英语退出主科地位,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学生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从而变相增加了外语学习的时间及费用。所以,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是适合新时代、新形势的英语“因材施教”方案,而不仅仅是外语退出主科的问题。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到底该不该取消?02红黄蓝一幼师晒男童闻脚照舆情概述4月12日,有微博网友爆料称,一男子在朋友圈发布了三张男童闻成人脚掌的照片,引发网民关注。经了解,该男子是江西瑞金红黄蓝幼儿园的一名幼师。目前,该教师已停职接受调查。对此,当事男孩的母亲红黄蓝受害幼儿家属也进行了回应。但舆论争议仍然存在。舆情简析众所周知,红黄蓝幼儿园出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7年,老师虐待学生引发众怒。2019年,被曝出外教猥亵女童。如今,又有男童闻臭脚事件,多次负面风波不禁令人担忧。这样的恶性事件是否一直在发生?如果园方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惩处,是不是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幼儿园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地方,如果幼师师德有问题,而且问题暴露比较缓慢隐蔽,那孩子将成为被欺凌侮辱的对象,家长更是难以真正放心。所以不难看出来,问题出在管理体系和幼儿园老师的素质上。因此,幼儿园并不单单只是道歉这么简单,还要把内部监管措施落实到位,相关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同时,继续强化教师行为规范和师风师德建设,对家长、孩子以及自己都要负起相关责任。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一幼师晒男童闻脚照,红黄蓝又上热搜03安徽一中学要求学生花近六千元买平板电脑舆情概述4月底,安徽蚌埠有家长反映:五河县育英中学让每个学生花5800元买平板电脑,称用于布置作业和个人学习。经核查,家长反映情况属实。目前,当地政府回应已责令育英中学立即停止违规收取学生平板电脑费用行为,清退全部已收费用,限期解聘校长。舆情简析近年来“学校要求学生买平板电脑”之类的事件已多次曝光。一是设备厂商“开拓市场”,二是校方滥用自身自主管理权,要求学生必须购买平板,从而引起家长异议。关于此类现象,其实教育部门早就发文整治,明确“不得用手机、平板布置作业”,“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但是这些防范举措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察力度,严厉打击拿着学习的幌子大量敛财的行为,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从根本上杜绝“买卖”进入校园。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安徽一中学要求学生花近六千元买平板电脑”舆情分析简报 官方:责令退费04北京高校学生不许校外租房事件舆情概述5月初,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提出,高校应加强对校外住宿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该通知一出便引起热议。舆情简析关于“高校在校生不让在校外租房居住”这一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教育部早在2007年就有相关规定的,也是明确了不允许大学生在校外租房,但由于实际操作上的难度,几乎没有办法执行下去。2014年,海南省教育厅印发的通知要求,为加强高校学生校外租房住宿管理,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解决住宿问题,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每次通知发出后称处于试行阶段,这是更好的规范在校高校学生的安全问题而制定,最终的“自主权”在学校。所以,要想禁止大学生在校外住宿,需要配套很多的硬件和管理办法才行,要努力改善校内住宿环境,满足个性化需求,对考研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等。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北京高校学生不许校外租房”事件舆情分析简报05大学生“乃万事件”中不当言论被退学舆情概述沸沸扬扬的“乃万事件”仍在持续,据悉,一名西安财经大学的学生因在此事件中发表不当言论被校方退学。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在5月9日的通报中称,涉事学生李某某曾于2020年6月在网络发布不当视频被学校“留校察看”处分,但该生不思悔改,又于2021年5月7日上午通过微博账号对“乃万事件”中的患癌女网友进行人身攻击,学校对其严厉批评并责令其删除相关内容,随后对其作出退学处理。舆情简析“乃万事件”带来的网络“骂战”依然在持续,其产生的余波甚至影响到了教育领域,这才有了此次西安财经大学学生李某某被开除的事件。此次舆情事件,从学校的处置效果来看,西安财经大学在发现了本校学生在网上的不当言论后,结合其以往的表现和此次事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对其做出了开除的处分,总体来看舆情处置较为妥当,及时止住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也对学校其他学生的偏激思想倾向敲响了警钟,基本实现了舆情的“软着陆”。这一点,在媒体和网友的反馈中也得到了证明。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大学生“乃万事件”中不当言论被退学舆情分析简报06成都四十九中学生坠亡事件舆情概述2021年5月9日晚,成都49中高二学生林某某在校内坠亡,引发公众广泛关注。根据成都成华警方的有关通报,小林系高坠死亡,排除刑事案件。5月13日,根据警方提供的学校监控设备拍摄到的内容以及通报信息,视频还原小林走出教室后,到坠亡之间的活动轨迹。舆情简析在任何一起舆情事件中,舆论对事实真相的追问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官方通报是否还原事实、通报内容有无说服力,直接影响公众对官方处置的满意度评价。在此类事件中,官方通报应该及时公布信息、回应舆论关切、在与民间声音的对话交流中逐步疏解情绪,排除谣言,还原真相。防止引发更多猜测和谣传,让舆情进一步发酵。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成都四十九中学生坠亡”事件舆情分析报告07河南平顶山“9岁男孩被体罚致头皮骨分离”舆情概述5月上旬,有关河南平顶山“9岁男孩被体罚致头皮骨分离”的事件在网上引发舆论热议。据报道,2021年3月5日,在平顶山某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上,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因为“讲小话”被授课教师揪着头发,从最后一排座位拖拽到了讲台上罚站。事后该学生头部异常肿胀,被查出头皮头骨分离。根据出具的鉴定意见通知书显示,男孩的损伤程度已构成轻伤二级。目前,该教师常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舆情简析9岁男童被老师大力揪头发,之后被检查出头皮骨分离。此事引起社会极大反响。但事发后学校并未第一时间对涉事老师停课,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事系老师个人行为导致的”,更拿出了一份附加种种免责条款的协议书。这种“甩锅推责”“大事化小”的做法,引发了媒体和网民的热议。面对质疑,学校始终没有正面发声,拒绝对疑问做出解释,也引发更多猜测,让舆情进一步发酵。大多数网友评论认为学校对体罚学生不够重视,对教师的管理不够严格,对造成的严重后果态度淡漠。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河南平顶山“9岁男孩被体罚致头皮骨分离”事件舆情分析08大连一幼儿园虐童舆情概述5月上旬,大连一幼儿园多名儿童身上出现“针眼”的新闻被多数媒体关注。经家长询问孩子得知,这是老师用牙签扎的。平时表现不好、中午不睡觉的都会受到老师惩罚,不仅会被打屁股,还会被扎。事发以后,涉事教师被刑拘,网友对此议论纷纷。舆情简析针扎、虐待幼儿的事件不是第一次发生,但是每次发生都伴随着各种质疑,这值得我们反思。目前警方已对涉事教师进行了刑拘,但是对于幼儿园来说,此次舆论的风波似乎并未结束。从网上的舆论反馈来看,大多数网友认为幼儿园应该承担管理责任。正是由于园方管理的失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导致了老师的胡作非为。因此,从舆情的处置效果来看,园方的应对并不理想,并没有消除网友和家长的质疑。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幼儿园虐童事件再现 ,类似事情为何屡禁不止?09湖北一高考生考试作弊舆情概述6月7日,有网民爆料称,在数学考场上有考生疑似将2021年全国新高考一卷数学卷拍照上传至小猿搜题APP上,被小猿搜题APP工作人员发现后截图举报。6月8日,小猿搜题、湖北教育考试院、武汉市黄陂区教育局等多方作出回应,并于中午12时左右舆情到达传播高峰。舆情简析近年来,对高考替考、顶替他人高考成绩冒名上大学、复读生高考冒充应届生身份、考题泄密、考试作弊等各类高考舞弊行为,公众的反应越来越强烈,人们更加渴望高考公平带来的教育公平。高考作弊切实反映了高考考场监督所存在的漏洞,暴露出上级监管巡视、老师安检监考、屏蔽设施、监控等从上到下,从人才到硬件设施所存在的问题。今年高考作弊事件发生后,官方的回应和处置及时迅速,之后相关部门也加强了高考期间的检查工作,但猜测和质疑声音并未消退,讨论量居高不下。“手机如何带进考场”、“手机如何联网”、“为何没人发现”、“是否有其他考生作弊未被发现”等提出的所有疑问,需要当地相关部门一一回答,消除考生和家长的猜忌。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湖北一高考生考试作弊事件”舆情分析报告10江西专升本作弊事舆情概述6月5日晚,网上出现江西省2021年专升本考试统考科目疑似“泄题”和江西工程学院考点考试期间厕所门板上有答案等反映。舆情简析前湖北高考作弊事件还未完全挥发干净,后又曝出江西专升本作弊事件,考试公平再次受到质疑。与湖北高考作弊事件不同的是,作为学生第二高考的专升本考试,是一次监考老师与教育机构联合的大规模作弊事件,事件性质极其恶劣,冲击着公众对教师职业、培训机构、考试公平等的认知。光明时评中说道,“高考生带手机进考场搜题”测出了高考防作弊网络的局部失灵,那江西此次事件测出的,则是涉事考点防线的系统性失守。公众呼吁堵住监管漏洞,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监管,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行为。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江西专升本作弊事件”舆情分析专报11教育部答复课后学生服务问题舆情概述6月,教育部印发通知,遴选确定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并梳理汇总了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通知明确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舆情简析教育部发文保证课后服务时间以后,中小学开展的课后服务也可以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尤其是上班族,家中没有老人接送孩子的这下可以省时省钱了。有时候老师会讲些试卷和复习一下知识点,孩子回家就不用做作业了,也避免了有些题家长辅导不了的尴尬。但有也家长反映,一些辅导班为了让孩子们早点完成作业,直接给说答案,有的更是把写的快的同学作业拿给写的慢的抄,让人十分担心孩子的学习内容。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形式不能一刀切,各地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下班没时间接孩子?教育部答复来了12北京启动暑假托管服务舆情概述7月2日,北京市教委微信公众号发布《北京市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将于近日启动》的消息,引发全网关注。内容表示,暑假期间,各区教委组织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的托管服务。各区教委本着公益、志愿的原则组织暑期托管服务,根据各区的实际情况,计划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确定托管服务承办学校,学生以就近的原则参加托管服务。舆情简析相较于上海、武汉等其他地区,北京首次明确学校为暑期托管服务的主要承接单位。学校作为基础设施配套最完善的空间载体,能够为家长、学生提供最方便、安全的托管环境,这也是北京出台此次政策的初衷。此外,北京托管政策中强调自愿原则,明确托管服务的公益色彩,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适度收取费用,已在最大限度的保障公平性和安全性,解答了公众对“会不会成为补课班”“会不会收费贵”的疑虑。但与此同时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教师权益保障、暑期托班的延续性等问题成为当下的重中之重。开设暑期托管班这样的“便民服务”,无疑为很多家长带来了福音,但是与之而来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样不容忽略,仍需政策执行者听取多方声音,将政策更好地落实。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北京将启动暑假托管服务”舆情分析专报13高校副教授跳槽到中学引热议舆情概述7月,有关高校副教授跳槽中学当老师的新闻引起热议。事件起源于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公布的一份中小学教师拟录用人员名单。网友发现,在这份名单当中,其中一人因为拥有副教授头衔而受到关注。经查询发现,此人正是河北大学副教授赖老师。舆情简析整体舆论环境的支持,为以后更多高校教师下沉基层,投身基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提速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我们也期待着这些高校教授能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一些变化,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人身价值。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高校副教授跳槽到中学引热议,大材小用还是?14大学生付费实习舆情概述7月12日,《中国青年报》刊文“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还是‘捷径’”,引发舆论关注。新浪微博方面形成话题#大学生付费实习是天坑还是捷径#登上热搜,网民对此展开热议。截止7月20日16时,话题#大学生付费实习是天坑还是捷径#阅读量1.8亿,讨论量近8000条。舆情简析伴随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最近“付费实习”、“天价实习”相关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有些大学生为了亮眼的实习经历不惜花费高额费用花钱买实习机会。其实“付费实习”现象已出现多年,对于求职意向集中在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的毕业生而言,丰富而对口的实习经历,更是已然成为某种刚性需求。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实习岗位明码标价,大学生付费实习是天坑还是捷径?15北京、河南试点取消教师寒暑假消息为不实消息舆情概述随着北京、河南教育部门暑期托管政策的发布,暑期托管班可能会挤占老师假期休息一时引发网络热议。关于“北京、河南试点取消教师寒暑假”的消息也在网上流传。恰逢暑假开启之际,消息引发老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在微博形成了#教育部辟谣取消教师寒暑假##北京河南试点取消教师寒暑假?假的##官方辟谣北京河南取消教师寒暑假#等多个话题。舆情简析后官方辟谣北京、河南试点取消教师寒暑假消息,但经梳理发现,媒体舆论场多为发布辟谣信息,对暑期托管政策的声音较为一致,民间舆论场对此项政策的态度呈现明显两极化,作为家长的一方持明确支持态度,主要倡导行业公平、学校资源浪费、孩子暑期无人管等问题;还有一方持明确反对态度,多为教师群体,主要为教师薪资低、工作压力大等。还有该政策是作为三胎政策、学区房政策、校外辅导培训政策等的配套政策的猜测。该项政策官方辟谣和“自愿原则”也受到质疑。综上,暑假托管政策的发布本质上是教育体制的改革,应时刻注意政策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群众声音,加强监督,避免流于形式。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北京、河南试点取消教师寒暑假消息不实”舆情分析报告16安徽教师有偿补课被查舆情概述“双减”政策之下,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政策部署和落实,然而,在安徽黄山,一位教师在自家别墅私自补课的消息被媒体突然报道出来,该新闻犹如一声晴天霹雳,轰然炸响在这个宁静的暑假。一时之间,有关教师有偿补课的话题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微博之上随即形成热点话题#安徽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截止7月29日16时(下同),阅读1.1亿,讨论1.1万)、#黄山一教师涉嫌在别墅有偿补课被查#(阅读6581.2万,讨论3891)。舆情简析一起教师有偿补课事件,竟能在短时间内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引起网民的激烈争论,究其原因,无疑是触碰到了当前教育领域最令公众敏感的减负问题。尤其是今年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在教育改革高压的背景之下,该教师竟无视法令,私自为学生补课,如此一来,有关部门当然要予以严查。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安徽教师有偿补课被查事件舆论风波17“夏令营”里多名孩子遭暴力殴打舆情概述8月15日,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报道了河北石家庄市元氏县一家旅游公司举办的军事“夏令营”教员暴打3名未成年人导致孩子们不同程度受伤一事,引发舆论关注。“夏令营”刚刚开始时,一位家长手机上收到了孩子的被打图片,家长看到后赶紧去“夏令营”找回孩子。同时发现还有其他孩子被打,并且孩子们写纸条传递给这位家长 ,希望父母把自己接回去。其中三名孩子被接出以后,被司法鉴定为轻微伤。多位家长称,至少有3名孩子在“夏令营”里遭到负责人的暴力殴打。目前,打人的“夏令营”校长全某某已被行政拘留15天。舆情简析不得不说,近年来,由于部分家长的需求及社会坏境的影响,导致夏令营市场一度火爆。夏令营形势大好,可它背后仍旧存在一些乱象如:机构胡乱收费、学生存在安全隐患、无办学资质、合同霸王条款……。目前夏令营市场的准入门槛低,监管空白等也是导致这些市场乱象愈演愈烈的原因。因此,要想管好“夏令营”,行业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督和引导,规范夏令营市场秩序;严格资格审查,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消费维权意识。从而让家长们在鱼龙混杂的夏令营机构中更好地作出选择,及时“避雷”。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夏令营’里多名孩子遭暴力殴打,写纸条求救!”事件舆情分析专报18吉林大学新宿舍疑甲醛超标舆情概述8月17日,吉林大学新装修宿舍被学生质疑甲醛超标而拒绝搬入引发网络热议。学校给出的甲醛检测结果无法让学生信服,学生称多方反映无果,仍被强制要求搬宿舍。高校安全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焦点。舆情简析近年来,房子甲醛超标导致多起恶性事件发生,而在这个事件里,吉林大学作为“985”“211”的重点高校俨然成为国内高校宿舍甲醛超标问题的典型,一被曝出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但此次事件主要在微博这一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媒体官微对此事进行转载报道,在校生及本学校毕业学生成为讨论主体,但未发现有电视、报刊等参与报道,传播渠道较为单一,整体可控。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事件中,吉林大学回应不够及时谨慎,处理方式简单粗暴,致使舆情热度始终维持高位,居高不下。高校舆情应对有待加强。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吉林大学新宿舍疑甲醛超标”事件舆情分析专报1919岁职校生到工厂实习致残舆情概述9月3日,刚满19岁的湖南临武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男生小鹏称:今年1月,学校“强制”要求他到工厂实习,底薪1300元,一天干活11个小时。“早7点半到晚8点,每天约有1小时吃饭,超时会被骂”。上工时他的手被卷入机器致残,其后续治疗和赔偿费用遭工厂和学校互相推诿。据悉,小鹏的实习单位是久森新能源公司,他在电池生产线负责操作机器,压制生产材料。学校里学计算机的、电子技术的都会被送到这家公司实习。该消息引发舆论场关注。舆论焦点集中在职校乱象。舆情简析近年来,有很多职校生在面对实习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而他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是何专业,一般均需要上工厂流水线实习。近日,就有媒体报道,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强迫学生到指定工厂实习,否则不给发毕业证。多所职业院校出现强制学生实习的现象,从根源上反映了这些院校产教融合两张皮的问题。“湖南临武县职中学生称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致残”一事,舆论聚焦职中乱象,学校、企业黑色利益链曝光,还有网民把此乱象与双减政策、中考分流政策联系在一起,呼吁政策向普通家庭的孩子倾斜。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19岁职校生到工厂实习致残”舆情报告:两手指被截掉!一天干活11小时,底薪1300元……20河南封丘营养午餐致学生呕吐腹泻舆情概述11月25日,河南封丘县戚城中学校长哭诉送餐公司“换不动”引发关注。事件源于23日,这所中学的部分学生餐后出现集体呕吐腹泻的情况。据了解,为这所中学供餐的企业为北京志宏恒达商贸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志宏恒达商贸有限公司在封丘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午餐采购项目的招标中中标。这一项目要求投标人须具有有效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而这家公司持有的相关许可证发证日期为2021年11月15日。也是从当日起,开始给戚城中学配送午餐。舆情简析近年来,营养餐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频发,招标环节暗流涌动,孩子成为最终受害者。河南封丘营养午餐致学生呕吐腹泻事件之所以全网关注:一是“食品安全”与“校园”“校长”“教育局”“招标”连起来,本身就具有足够的话题性,瞬间引爆舆论;二是当地教育部门危机意识淡薄,并未重视学生集体呕吐事件,反而放任涉事企业继续供餐,引发家长强烈反应,致使舆情积累、爆发。三是随着更多细节被曝光,舆情呈鼎沸之势,封丘县委有关负责人就“为何换不掉涉事配餐公司”给出“不能轻易换掉一个经过招投标程序选中的配餐公司”、封丘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就涉事企业“未批先餐”的情况给出“合情合理但不合法”的解释,给出的回应与事实前后矛盾,暴露出相关部门负责人舆情应对能力不足,引发次生舆情;四是对涉事企业如何投标中标,为何事发后才取得营业执照,签20年合同问题等媒体和网民的质疑相关部门始终未给出及时、正面回应,官商勾结、背后有人撑腰等猜测声音不断,舆情持续发酵。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河南封丘营养午餐致学生呕吐腹泻事件舆情分析专报
教育舆情
校园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舆情盘点
校园食品安全
查看详情→
直播带货不应照搬李佳琦?俞敏洪回应经济日报评论
2021-11-15
2022
11月7日,俞敏洪在直播时宣布,新东方将退租1500个教学点,并成立一个大型农业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之后经济日报就此事刊发评论文章《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引发各方关注和热议。事件梳理11月7日晚9时俞敏洪在直播时表示,新东方将停止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的K-9服务,捐赠近8万套崭新的课桌椅到偏远农村地区。还表示,新东方未来计划成立一个大型的农业平台,他将和几百位老师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振兴事业。11月11日俞敏洪在直播中表示,新东方不会关停,只是关闭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训业务,新东方起家的国际业务和大学业务都还在持续发展中。11月13日经济日报刊发评论《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一文。11月14日晚俞敏洪回应了直播带货这一颇有争议的行为。在直播间称注意到了《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文章和网友评论。还表示,新东方如果直播带货,会向李佳琦或者薇娅取经。对于新东方跨界到原本并不熟悉的农货直播领域,给了一个非常善意的提示。最后,还表示将不负期望,努力前行。舆情传播 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对该热点话题监测发现,“俞敏洪将直播带货农产品”舆情走势呈现“山峰状”。自7日晚宣布退组1500个教学点,课桌椅捐赠到偏远农村地区,将直播带货农产品,经过两日积累发酵,“俞敏洪将带百名老师直播带货卖农产品”话题曾冲上热搜,并于9日到达舆论顶峰。之后舆情有所回落。但11月13日,经济日报就此事刊发评论文章《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再次引发热议,并在微博形成#俞敏洪回应经济日报文章#((截止11月15日16:00,下同)阅读3510.7万 讨论1215)、#经济日报评新东方农货直播#(阅读2779.5万 讨论3718)、#经济日报称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阅读863.3万 讨论3879)等多个热点话题。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舆情热度走势图 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对该热点话题监测发现,新浪微博是“俞敏洪将直播带货农产品”舆情传播的主阵地,共6860条,占比55.31%;网络位居其次,共2712条,占比21.87%;客户端、广播、视频等共2830条,占比22.82%。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媒体分布图 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中的词云分布图发现,与该事件相关的热词主要为“新东方”“俞敏洪”“经济日报”“直播”“带货”“农产品”“文章”等,且该热词与舆情关键词较为一致。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关键词云舆论反馈媒体方面自俞敏洪宣布将直播带货农产品之日起,便引发各方媒体报道评论,其中,《经济日报》发布的评论文章存在诸多争议,引发热议。11月13日,《经济日报》以“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为题评论称:好家伙,新东方要学李佳琦了!作为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新东方转型具有风向标意义。如果只是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恐怕不是最佳示范。据说俞敏洪本人一直梦想像斯坦福一样建一所大学,那么,把这所大学建到更广袤的农村大地,没准更符合当下的社会需要。如果新东方等大机构愿意组织研学活动,至少此前积累的学生资源可以无缝衔接,教研团队可以平滑转型,报课系统可以继续使用,学生们跟着熟悉的老师也放心些。比起直播带货,研学赚钱可能没那么快,但更契合新东方们的教育背景。何况电商平台上已经有很多个“李佳琦”了。11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以“俞敏洪高调带货 新东方却在悄悄创新”为题报道称:“俞敏洪直播带货农产品”连续多天登上热搜。但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了直播带货上,俞老师的格局肯定不止如此,我认为他可能的重点是农产品销售的上游,新东方如果转型,肯定会瞄准一个千亿级产业,农业就是这样的产业。据悉,新东方宣布停止K9业务的同时,还在低幼素质、高中、游学、硬件等多个教育赛道悄悄进行创新。11月15日,《南方都市报》以“新东方转型电商直播,并不丢人也无可厚非”为题报道称:新东方从教育培训转型进入助农电商,转轨到一个新领域,快速摸清门道是急需的。在转型的角度上,新东方作为电商新人是它的劣势,但由于它的从业人员结构以老师为主,这又为转型提供了一些优势。毕竟带货主播都是曾经的专业教培老师,学习和理解能力胜过其他网红主播。况且,带货主播需要很强的表达和感染力,教培老师在这方面经过长期的教学练习,可以比较好地实现角色转换。当老师去带货,也许效果会不一样。网民方面“俞敏洪将直播带货农产品”引发舆论聚焦后,网友普遍称赞俞敏洪终究是个有情怀的企业家;还有网民认为某报评论有许多不妥之处。此外,还有网民认为有质疑、有回应是好的现象。详细评论如下:@和光同尘平淡是真:媒体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新东方有选择自己方向的权利。挺好的。@橘子味儿汽水咕咕咕:#俞敏洪回应经济日报文章#从学科培训转向技能培训,特别是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是国家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带货也可以顺便做一做,万物必联),双方都很有见解,这种对话挺有意义也是有必要的,而不是极端化见解。@华闻精选:经济日报批评新东方从一个挣快钱行业转到另一个赚快钱行业,俞洪敏回应哪个行业都不容易,感谢关心。这种互动挺好的,媒体当然可以质疑,企业当然正面回应。只有辩,才可以明。就怕媒体不质疑,只闷声发大财,就怕企业不回应,要么一意孤行。@鬼才三通:新东方真不容易!政策一刀切,生意直接没得做。做研学哪有那么容易?生存都活不下去,这才另辟蹊径。这位记者对局势没有考虑全。@断肠人在湖南:对新东方这种能妥善解决家长培训费及职工薪资的培训机构,人家在想办法自谋生路,请多些善意,多些鼓励。 @风沙风暴:捐课桌 十分好评。@云兮归何处:卖农产品挺好的,希望多挖掘些落后地区的农产品,很有意义。@咪兔蕾:老俞是文化人,回复周到且心态积极。利用好你的巨大粉丝群,加油老俞! @tcyccujvkv:有多少人看了那篇文章,为什么我感觉被带了波节奏呢。那篇文章并没有说不让他卖,只是说不是照搬李佳琦的模式,而是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走的更好。相反我感觉这篇文章为新东方有很大的期待,而且希望它成为“职业新农人的摇篮”。 @数码小哥哥:我觉得俞敏洪的回应没毛病,作为企业首先得想办法存活下去。做直播带货也没啥的,李佳琦能做为啥俞敏洪就不能做?我觉得这样要求有点不妥,更像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的说教。而且俞敏洪说的带货是带农产品,如果能真能把这个做好我觉得也挺好的,至少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我觉得这种文章存粹是有点博眼球,有些功夫还不如多发一些农产品滞销的报道,实际的帮帮农民。@夏草季节:政策之下自谋活路也要管,管的真宽。记者先检讨一下自己的文章有没有价值在说别人的谋生之道吧!@sunforjune:这心让某报这名记者操的。或许出发点是好的,但落脚点真的有点过了。多少有点指手画脚之嫌疑,有点道德绑架之嫌疑,有点高高在上之嫌疑,有点闭门造车之嫌疑。试问,如果我有一天提醒贵报,应该如何如何,无论善意还是其他,我都感觉自己在指导别人的人生。市场的东西就交给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爱吃面包的飞猪:本质和形式上都跟李没什么区别,还搞得瞧不起李一样。呵呵哒。 @泡芙家的小哥哥:新东方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中国自古就推崇尊师重道。千万不要逼着老师都去带货。虽说行行出状元,但是如果当老师不如带货,人人去带货,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 舆情总结7日,俞敏洪宣布将直播带货农产品,该消息自宣布之日起,舆情周期长达8天,但并未出现其他敏感话题,网民讨论情绪高涨,舆论热度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一是,“双减”政策下,新东方作为教培行业的龙头公司跨入新兴的直播行业,老师转为主播,受到网民关注;二是,退租教学点,给偏远地区捐赠桌椅,这一举动引得网民普遍称赞;三是,经济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存在诸多争议,俞敏洪及时进行回应,引发新一轮关注;四是,《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及时有效的引发舆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企业舆情
教育舆情
社会热点分析
舆情分析报告
社会热点舆情
俞敏洪
新东方
查看详情→
“19岁职校生到工厂实习致残”舆情报告:两手指被截掉!一天干活11小时,底薪1300元……
2021-09-07
2659
9月3日,刚满19岁的湖南临武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男生小鹏称:今年1月,学校“强制”要求他到工厂实习,底薪1300元,一天干活11个小时。“早7点半到晚8点,每天约有1小时吃饭,超时会被骂”。上工时他的手被卷入机器致残,其后续治疗和赔偿费用遭工厂和学校互相推诿。据悉,小鹏的实习单位是久森新能源公司,他在电池生产线负责操作机器,压制生产材料。学校里学计算机的、电子技术的都会被送到这家公司实习。该消息引发舆论场关注。舆论焦点集中在职校乱象。网络截图相关回应临武职一中表示,自行找工厂协商。久森新能源公司表示,回县城先做康复治疗。临武职一中负责人表示,情况已上报县委宣传部,由宣传部回应。临武县政府值班人员则表示,无法告知宣传部个人电话。该校工会负责人胡金华称,学校未强制要求学生到指定工厂实习,是为了便于管理指定了几个实习场所供学生选择,班级群发的信息可能是老师言辞不妥;学校曾接到学生反映加班问题,之后多次与企业交涉,但无法左右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至于安排3年级学生独自操作机器,上岗前的安全培训和安全保障措施如何,学校不清楚。久森新能源唐经理回应称,工厂有安全培训,并未安排小鹏独自操作机器,当时他的搭档有事离开的瞬间出了事,小鹏当时的操作也有不规范之处,车间有监控视频。倒转机器是最快的解救方式,因为拆除机器的话要先拆除厂房,时间会更久。工厂已将车间存在过失的人员进行处理,后序会全力帮助小鹏治疗。临武县教育局表示,教育局已介入处理此事,但不方便透露具体情况,处理完毕后会对外通报。舆情传播传播趋势图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新闻热度走势图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对该热点话题监测发现,“湖南临武县职中学生称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致残”舆情走势于6日到达波峰。该事件在微博形成#学生称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阅读1.8亿 讨论8133)、#19岁职校生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致残#(阅读6.6万 讨论11)等热点话题,于6日9时左右冲进微博热搜第一。微博截图 传播分布图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新闻媒体分布图 从“湖南临武县职中学生称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致残”相关话题舆情传播网络平台分布来看,新浪微博为舆情传播的主阵地,第一信源明显,占比45.7%;网络占比27.15%,排名第二;客户端占比13.44%,排名第三。舆情反馈综合两大舆论场舆论情况来看,“湖南临武县职中学生称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致残”引发舆论热议,舆论聚焦职教乱象、出事谁负责等。01媒体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以“职校廉价实习工调查:幼师专业上工厂流水线,有时需工作12小时”为题报道称:职校生专业与实习不对口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非制造业相关专业的职校生,却成为工厂的“廉价实习工”。职校生的实习混乱问题早已有之,专业不对口、超时加班、工作环境不佳……很多职校生发现,实习的“坑”不断。02网民观点@一碗荤豆花:#学生称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职业学校的乱象,还是急需整治了。 @不知名的八卦君:#学生称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远不止是中职,刷到那个视频蛮痛心的,学校为了就业率甚至造假,啥时候可查一下,现在很多专科、本科都是这样。 @沉静长师:#学生称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由于学校和工厂皆有利可图,而且表面上还有理有据,所以两者之间相互勾结,强制学生到指定地点去实习,然后才允许毕业,这事一直都存在,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被曝光出来也不是第一次了。就不知现在这种现象相比之前是轻了还是更严重了。学校敢于这么做,背后都少不了有所倚仗,其中的管理监督问题也显而易见。 @霖崽崽:#学生称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一定要严肃处理 这已经成为一条黑产业链了 学校从中间赚中介费 把自己的学生当成什么?完全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原则。 @科技疯汇:#学生称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 工作实习不是问题,问题是受伤后,学校、工厂不管,这就过分了。特别是学校,作为你的学生,就算工厂不赔偿,你也要赔或帮学生去工厂要求工厂赔偿和后续治疗吧!现在双减后,学生成绩预计会刷下一部分人,到时职中、技校会更多人上,这两种学校目前最乱,希望管管。03专家观点湖北尚卓律师事务所黄坤志律师认为,该工厂涉嫌违反劳动合同法和安全生产法,需劳动监察和安监部门介入。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夙生律师事务所主任迟夙生律师表示,#学生称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的情况已经挺普遍了,前两年就不断地有学生私信我述说此事,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了。舆情总结近年来,有很多职校生在面对实习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而他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是何专业,一般均需要上工厂流水线实习。近日,就有媒体报道,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强迫学生到指定工厂实习,否则不给发毕业证。多所职业院校出现强制学生实习的现象,从根源上反映了这些院校产教融合两张皮的问题。“湖南临武县职中学生称被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致残”一事,舆论聚焦职中乱象,学校、企业黑色利益链曝光,还有网民把此乱象与双减政策、中考分流政策联系在一起,呼吁政策向普通家庭的孩子倾斜。2016年,《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出台,提出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时间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顶岗实习一般为6个月。实习岗位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教育部等五部门还曾颁布《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但是把学生作为廉价“学生工”的事还是一再发生。尽管有相关政策的加持,但仍需各方共同努力,遏制职中乱象发生。
企业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教育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吉林大学新宿舍疑甲醛超标”事件舆情分析专报
2021-08-20
4381
8月17日,吉林大学新装修宿舍被学生质疑甲醛超标而拒绝搬入引发网络热议。学校给出的甲醛检测结果无法让学生信服,学生称多方反映无果,仍被强制要求搬宿舍。高校安全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事件梳理8月13日收到学院辅导员通知,17号第一批同学要开始搬家。8月16日吉林大学宿舍楼竣工,但仍有工人在装修。8月17日学校即要求搬迁,且22日所有研究生要搬完。8月17日从吉林大学校园服务热线得知,这个问题目前正在协调解决,但具体哪个部门在处理表示并不知情。8月17日吉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综合科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事情属于公寓管理科负责,目前未得到公寓管理科的回复。8月17日晚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巍表示,此次研究生即将搬入的北苑三、四学生公寓是于今年6月30日竣工的。学校先后委托了三家检测机构对宿舍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检测。按照2003年实施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甲醛的标准值为不超过0.1mg/m,北苑三、四学生公寓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都是合格的。8月18日多名同学表示校方并未听取学生建议,搬迁仍在进行。8月19日学生诉求得到回应,吉林大学表示:暂缓搬迁计划。 舆情传播舆情趋势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新闻热点走势图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对该热点话题监测发现,“吉林大学新宿舍疑甲醛超标”舆情走势呈现多波峰态势。该事件被曝出及相关回应均集中在8月17日,形成#吉林大学新宿舍疑甲醛超标#(截止8月20日16:00(下同)阅读694.7万 讨论4023)、#吉林大学回应新宿舍甲醛超标#(阅读7196.4万 讨论7002)、#吉林大学强制研究生搬入新装修宿舍楼#(阅读1567.9万 讨论6747)等多个微博热点话题,并于17日21时到达舆论顶峰,24时冲上热搜第三。 舆情分布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媒体分布图 从“吉林大学新宿舍疑甲醛超标”相关话题舆情传播网络平台分布来看,新浪微博为舆情传播的主阵地,第一信源明显,占比98.15%;网络占比0.77%,排名第二;客户端占比0.49%,排名第三。舆论反馈综合来看,“吉林大学新宿舍疑甲醛超标”一事的舆论反馈共经历三个阶段,与学生情绪变化及对此事的态度较为一致。在前两个阶段,学校的相关回应并未使舆情平息,之后采用删帖、威胁等强硬方式引发学生再次投诉。在第三阶段,舆论热度降低,学校再次就此事回应,感谢、讽刺和理性等多种声音并存,舆情较为平稳。01第一阶段:学生质疑新宿舍甲醛超标及学校回应、房屋涨价相关问题网民评论@山是山花:学校领导、老师、行政人员全都知道房间就是不能住,但必须要大家搬进去,所有事不关己的人层层施压,反正最后的伤害都与他们无关。@走猫步的老鼠-:解决办法就是强搬!别问,问就去找导师来。@你们都抢我的冰:冷冰冰的学校挺让人失望的,唉,租房子人多房少还涨价,不然就是住的远冬天痛苦上学路,实在不行只能住帐篷了。@小孙小孙努力认真可爱满分:看这样子,应该是一装到底了。只要我不回应你们就拿我没辙,大家的热情也要消耗殆尽了。看不到学校的努力只能为了健康去租房子,可能学校拿准了我们激不起什么水花吧。@gent达要认真睡觉:随便就通知返校搬寝,不仅折腾学生还不顾防疫的政策;反映了甲醛有问题,你晒一个没搬家具之前就超标的单子,用着遮遮掩掩的方式自证清白…别拿生命开玩笑,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玩转移矛盾这一套。老师给学生做工作,只要有人听了,其他坚持自己权益的人就会动摇,或者再拿你们学长学姐也这样那一套出来说,再就干脆不回应,闹不起来你们就自己受着,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无钱无权的学生p事多,没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一只疯羊羔:牛啊,对外说商量,对内强制搬。要不然学校领导自己先住进去试试?专家观点@董藩(经济学家,北师大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粉丝211万):凭我对装修知识的了解,肯定不符合环保要求。装修材料中的甲醛正常要十几年才能释放完毕。这不是说要等十几年才能入住,而是说污染重,至少要空置半年以上才能用,否则对身体危害很大。 @老施说装修(知名家居博主 粉丝79万):#如何看待吉林大学新宿舍疑甲醛超标#这事儿不奇怪,校舍装修环保是个大问题:1.学校的装修改造是个短期的工程,又只能集中在暑假这个期间,寒假更短,又因为天气和年假的关系,寒假只能做些小型的维修工作,所以,只能在暑假进行修缮,翻新,改造这些工作;2.暑假时间短,一个是很多时候一些装修方案需要多方审核,招标,资金到位,前期还得耽搁一些时间,再一个是部分学校还得提前开学,新生入驻,这一前一后一折腾,装修的时间更短了;3.不说校舍装修那些工程的事情,关系户,可靠的单位等,猫腻各种节奏不说,后期资金肯定是紧缺了。材料肯定还得指定单位,人工为了赶时间,又得临时调集人手;4.不说其他的了,14年前,一位新生入学不到一个礼拜,晕倒在厕所,所幸当时报纸网络很及时报道,得到了社会的救助,那孩子如今还在,这些年我每年都去看望,哎,好好的一个大姑娘,现在也只是拄着拐杖。一位五岁的孩子,因为装修导致了发热,感冒,当时几位身边朋友去组织募捐,差不多也就二个月时间吧,那孩子最后在我怀里走了,白血病;5.说说环保检测,我自己家小屁孩读书,幼儿园哈,新开学报名那天,我看见教室里一位戴着眼镜的帅哥,抽着烟,在那里鼓捣一个机器,我自己做装修的,这玩意儿一看就明白了,开着窗户,门也开着,因为有进出的家长,那位校长说是在做环保检测,我们的数据都是很正常的,因为当时只是部分教室做了装修翻新。我们家小屁孩那教室是个三年都没装修的老教室,看在心里,暗暗替那些家长和孩子们捉急,后来的事情不说了,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是小事情不少;6.基于这些情况,所以自己在做装修的时候,很多业主说是价格高,我只是和业主说,你找别人好了,我就这一个标准,环保第一,老师傅团队第一,我只坚守我自己的准则。02第二阶段:学生讽刺学校删帖、威胁等行为及求租相关信息网友评论@love-E-nine:学校让删的吧,毕竟对学校不利,而且和学校比,咱们就是蚂蚁,撼动不了它这颗大树,真的伤心。@烤鸡要没lou:之前就有人和长春大v爆料说寝室装修工人随便进寝室的事件,刚有点热度就被导员查出来是谁发的,然后整件事彻底消失,发声的学生也不再说这件事相关的东西。可以见得学校威胁学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现在觉得无语,又觉得确实是吉大能干得出来的事。真是让人觉得挺失望的。@呼啦呼啦啦变:吉大南校求租本科生床位,女生,宿舍不用刷脸的,白天不在寝室,晚上回来。租4个月,价钱好商量。@LuminateRed:学校还要禁止学生上网发表搬寝相关言论。中国人有没有言论自由?不造谣有根据的质疑凭哪天法律不能发表?凭你副书记的一句话嘛? 媒体观点@人民网评: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学生的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吉林大学此次搬宿舍事件,之所以让学生如此不满,主要问题在于校方没有和学生做好沟通,对于一些问题没有提前给出解答方案。学生的健康问题是学校非常值得重视的,希望学校能够充分重视并解决学生们的问题,把学生们的健康放在首位,给学生们一个满意的交代。也希望学生们能够相信学校,理性的同校方进行沟通协商。 03第三阶段:学生诉求得到回应,多个声音并存网民评论@lllllioninheart:延期一个月开学了,应该是要准备除醛啦,发声是有效果哒。@沉舟与海楼:延期半个月怎么那么多人感谢吉大,人家为了防疫哎,还是得搬,一点甜头怎么就被迷惑了呢。@陶飞要学法:可以说是近几天最好的消息了,学生的诉求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应,虽然这不是100分的最佳结局,但我本人对这个结果也已经非常知足,这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很多人的预期。 舆情总结近年来,房子甲醛超标导致多起恶性事件发生,而在这个事件里,吉林大学作为“985”“211”的重点高校俨然成为国内高校宿舍甲醛超标问题的典型,一被曝出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但此次事件主要在微博这一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媒体官微对此事进行转载报道,在校生及本学校毕业学生成为讨论主体,但未发现有电视、报刊等参与报道,传播渠道较为单一,整体可控。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事件中,吉林大学回应不够及时谨慎,处理方式简单粗暴,致使舆情热度始终维持高位,居高不下。高校舆情应对有待加强。
教育舆情
舆情分析报告
校园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夏令营’里多名孩子遭暴力殴打,写纸条求救!”事件舆情分析专报
2021-08-18
3628
一、事件概述 8月15日,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报道了河北石家庄市元氏县一家旅游公司举办的军事“夏令营”教员暴打3名未成年人导致孩子们不同程度受伤一事,引发舆论关注。“夏令营”刚刚开始时,一位家长手机上收到了孩子的被打图片,家长看到后赶紧去“夏令营”找回孩子。同时发现还有其他孩子被打,并且孩子们写纸条传递给这位家长 ,希望父母把自己接回去。其中三名孩子被接出以后,被司法鉴定为轻微伤。多位家长称,至少有3名孩子在“夏令营”里遭到负责人的暴力殴打。目前,打人的“夏令营”校长全某某已被行政拘留15天。 二、舆情传播 (一)舆情传播走势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新闻热点走势图 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优讯,10余年专注舆情监测,可申请免费试用)对该热点话题监测发现,8月15日,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报道了一家旅游公司举办的军事“夏令营”教员暴打3名未成年人导致孩子们不同程度受伤一事引发舆论关注,舆情声量维持在低位运行。16日,人民日报、央广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以“多名孩子被暴力殴打,写纸条求救!这个‘夏令营’被曝光”为题进行转发报道并被大量转载。该话题舆情声量迅速增长,当日舆情量达到顶峰。17日,相关舆情主要在腾讯网、今日头条、搜狐等公众平台进行传播,舆情声量较前日有明显下降。 (二)舆情传播分布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新闻媒体分布图 从涉事“夏令营”中多名孩子被暴力殴打相关话题舆情传播的网络平台分布来看,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网络及客户端等平台也有所传播。 三、官方回应 8月16日,元氏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夏令营”已被责令停业整顿,所有小孩都被家长接回。这家“夏令营”有没有相关资质,老师们有没有资格证,这些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而元氏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却称,该“夏令营”的举办方并不是一所学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就是一起简单的打人事件。“就是一个打人事件,跟别的牵涉不到。” 四、网友评论 从网民反映来看,多数网民对该“夏令营”表示强烈不满,也有部分网友对家长进行了吐槽。 部分网民认为该事件性质恶劣,不应该被简单的定性为打人事件。如“已经构成伤害罪了。不能就这样算了吧!”、“必须司法介入,才15天。。。太轻松了,这样对待未成年人。”、“被铁棍打的吐血 还说是叫轻微伤 医院怎么鉴定的,不单单是打人事件吧”、“触犯刑法了!”。 部分网民反映社会机构主办的夏令营五花八门,多数家长难辨优劣。如“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而私自办的训练营名字取的好,误导家长”、“所谓的少年军校一看就是不靠谱的机构所办”、“变了味的夏令营变成了少年的集中营,是什么人允许他们存在。”。 部分网民认为家长将孩子送去“夏令营”是欠缺考虑、甚至自私的表现。如“家长们快醒醒吧,可别把孩子送里面受罪去了,出了事后悔晚矣。”、“不管什么样的封闭式管理,不能给孩子代来身体和心里的不健康,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成长方式。”、“不打不成钢,平时家长不打,现在给钱人家打啦,什么叫军事训练,就是打不死就是赢,孩子太小,也不建议去训练。”、“居然还有人送孩子去这种学校”、“家长们难道不反思自己吗,可以说就是你们的攀比心理滋生了培训机构和户外拓展机构,有些自私”。 五、媒体声音 中国青年报:夏令营成惊悚噩梦,“封闭”背后藏着多少黑幕?其中指出,夏令营成噩梦,其封闭的管理方式,恐怕是关键原因之一。在这所“夏令营”里,不仅家长不能中途探视孩子,孩子自行与外部联系也会被罚。在“军事化管理”这面大旗的掩护下,一群未成年人被迫与自己的监护人切断了联系,自然只能任由“夏令营”的管理者摆布。这种“封闭”,意味着涉事机构将所有的监督都挡在了门外。对此,广大家长应该擦亮眼睛,切莫相信各路机构天花乱坠的宣传,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封闭式管理”上。将孩子“封闭”起来,不仅不是教育的正道,也会让孩子陷入不可预知的风险中。 东方时评丨别让夏令营成“暴利营”“暴力营”:面对一些机构一味追求暴利,甚至以让孩子吃点苦为名推崇暴力文化,不顾教育专业性的问题,有关部门亟需加强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规范和引导,特别是要加快相关行业标准的出台,明确主管部门和监管责任,别让夏令营成为“暴利营”“暴力营”。 六、专家观点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谢澍表示,轻微伤≠不追究刑责。虽然施暴者已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处罚,但就目前的案情来看,3名少年轻微伤的伤情鉴定,并不意味施暴者一定无法被追究刑事责任。谢澍表示,“如果公安机关认为现有的线索和证据,不足以证明嫌疑人有虐待被监护人看护人罪,这时可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提起刑事自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目前有多种以很冠冕堂皇的名义开办的夏令营或素质培训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人员素质、专业资质、相关管理没有跟上,特别是登记、核查以及开展业务的情况,都缺少规范和监督。行业监管缺失,在社会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指望家长们火眼金睛很难实现,需要多部门给予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河北乔烽律师事务所主任乔烽认为,根据此案已披露的事实,培训机构和责任人涉嫌构成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致未成年人三人以上受伤,视其情节恶劣的定罪及量刑事实,本罪可以依据刑法第37条之一的规定,并处培训机构和责任人禁止从事监护看护行为3至5年的处罚。” 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社会上以各种名头举办的夏令营或者研学活动,责任主体太多,打教育培训的擦边球,往往乱象频出,缺乏有效监管。如果没有办学许可证,是不能开展培训业务的。 七、舆情小结 8月17日,对于殴打3名少年的原因,涉事公司称,“公司举办的军事夏令营在处理营员私自出逃问题时,发生了‘夏令营’负责人私自殴打营员的事件。”该公司负责人高冬霞接受采访时称,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夏令营”负责人打人不对。“这是我们的错误,在教育营员过程中,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欠妥。”该公司就“夏令营”事件表示道歉并吸取教训。 这样的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如:因为虐待学员臭名昭著的“豫章书院”,就是在“书院”之名的掩护下,对学生肆意殴打、监禁的;中国探险协会主办以沙漠探险为主题的夏令营,由于没有专业医护人员随队,导致一名16岁的北京少年因体力不支身亡;还有山西李女士给女儿报了一家价格不菲的“英式”夏令营,但其团队的管理却存在令人始料未及的疏漏:老师对宿舍管理非常放任,甚至遇到霸凌现象也不出面协调…… 优讯舆情分析师认为:不得不说,近年来,由于部分家长的需求及社会坏境的影响,导致夏令营市场一度火爆。夏令营形势大好,可它背后仍旧存在一些乱象如:机构胡乱收费、学生存在安全隐患、无办学资质、合同霸王条款……。目前夏令营市场的准入门槛低,监管空白等也是导致这些市场乱象愈演愈烈的原因。 因此,要想管好“夏令营”,行业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督和引导,规范夏令营市场秩序;严格资格审查,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消费维权意识。从而让家长们在鱼龙混杂的夏令营机构中更好地作出选择,及时“避雷”。
网络舆情热点
教育舆情
舆情分析报告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安徽教师有偿补课被查事件舆论风波
2021-07-29
3991
“双减”政策之下,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政策部署和落实,然而,在安徽黄山,一位教师在自家别墅私自补课的消息被媒体突然报道出来,该新闻犹如一声晴天霹雳,轰然炸响在这个宁静的暑假。一时之间,有关教师有偿补课的话题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微博之上随即形成热点话题#安徽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截止7月29日16时(下同),阅读1.1亿,讨论1.1万)、#黄山一教师涉嫌在别墅有偿补课被查#(阅读6581.2万,讨论3891)。微博截图网友围绕“教师该不该给学生补课”展开激烈争论,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各占一半,观点鲜明,各不相让。知乎上甚至形成“如何看待安徽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怎样有效打击教师私下有偿补课?”的话题,累积有2008个网友参与回答,最高赞回答获1.1万赞。舆情脉络7月27日之前 媒体秘访调查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对该市多位家长点名道姓举报的个别教师补课行为进行了暗访、核实。经连续蹲守,以及走访知情人员,发现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某有在别墅补课嫌疑。7月27日上午 教育局行动7月27日早上,根据家长及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提供的有效线索,黄山市教育局组织人员突击行动,在该市屯溪区某豪华别墅区的一幢别墅内,对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某涉嫌有偿补课行为进行了现场查处。《新安晚报》微信公众号刊发调查文章“突击!安徽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舆论由此引爆。7月28日 教育厅表态“黄山老师补课一事我们已经从媒体上看到了,下一步黄山市会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查处。”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安徽省教育厅师资处相关人士获悉,教师属于属地管理,因此此次补课的教师吕某某将会由黄山市教育部门依据省市的相关规定进行严肃查处。对于省教育厅来说,下一步将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专项督察和整治工作。据透露,省教育厅即将下发关于治理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以及违规收受礼金的文件,从7月下旬开始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活动,包括教师补课收费、收取学生和家长礼金、参与校外培训机构活动等。新安晚报官方微信文章《突击!安徽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的阅读量在7月28日当天达到70多万,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舆情传播分析1、舆情传播走势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舆情热度走势图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优讯,10余年专注舆情监测,可申请免费试用)显示,7月27日凌晨,《新安晚报》微信公众号刊发调查文章“突击!安徽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后,文章被转载的次数逐次增多,舆情趋势逐渐攀升;至7月28日早上,随着省教育厅对该问题的表态和各级各类媒体的争相报道,舆情声量迅速攀升并达到峰值。2、舆情传播分布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媒体分布图 据优讯平台监测显示,7月27日0时至29日14时,“安徽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舆情信息量共计6306条,其中微博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有5137条,占比81.46%;网络位居其后,为445条,占比7.06%;客户端位居第三,为325条,占比5.15%;微信位居第四,为302条,占比4.79%。其他如论坛、视频、报刊、电视、广播等平台也有少量分布。舆论场声音01主流媒体力陈“有偿补课”弊端,揭示破解教育焦虑终极答案北京青年报发表“‘别墅补课’揭示教师职务胁迫牟利之危害”的文章,直击教师有偿补课所带来的的危害。文中称,把教书育人的职责做成了谋财的私人生意,这本身就有违道德准则。教师之所以被禁止有偿补课,是有着深刻逻辑支撑的。首先,在特定时间段内,一个教师与一批学生应该是一一对应的“捆绑”关系,若自己的老师开班补习,学生几乎别无选择只能“追随”。其次,公立学校和个人开班的教育服务,完全是两套定价标准,堪称天壤之别。教师对学生的强支配,学生对教师的强隶属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有偿补课在道义和经济层面都不可能是公平的。教师有偿补课,更近乎“利用职务便利牟利”,绝不是市场意义上的以劳动换取报酬那么简单。红星新闻发表评论文章:安徽教师别墅补课被查处,读懂背后的教育期待。文中一句话“打破一把尺子量所有的桎梏,才是破解教育焦虑的终极答案”引人深思。评论中说道:很多中国家庭之所以投身教育“竞赛”,问题出在赛道的末端,而不单单是起跑线。如果学历迷信、名校崇拜之风仍蔓延于求职市场;职普比逐年提高,但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社会评判成功的标准,还是那么刻板单一……诸多因素迭加之下,只怕没了教培机构,激励孩子超限学习的土壤仍在。因此,在严格落实“双减”文件要求,不搞超标培训,禁止寒暑假、节假日培训外,应当进一步提升校内教育的含金量,做到优质课后服务全覆盖,供给丰富多彩的假期托管等等,让孩子在校内“学饱”,不在课外增加负担。02自媒体透露忧虑情绪 需求仍在如何解决?企鹅号“葱妈说”的文章“安徽一教师在别墅内有偿补课被现场查处,教师有偿补课谁之过?”文中提到:教师有偿补课是不对,但我个人认为这并非“罪魁祸首”,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唯分数论、唯升学率论、唯名校论才是教师有偿补课难以禁止的根源。网易号“辉煌只能靠自己”的文章“安徽黄山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重压之下,为何难绝?”文中称:中考高考的特殊地位没变,支撑力不变,需求就不会消失。家长群体的焦虑催生对课外学科培训的核心需求,需求在,家乡们就会配合市场创造出政策制定者无法预估的新模式新方法,堵,永远被动的,也肯定是堵不住的。搜狐号“蓉漂欢儿”文章“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举报,拦得住穷人,拦不住富人!”文中评论道:打击了校外培训,举报了老师补习,表面上看似维护了教育公平,实际上只是进一步提高了竞争门槛。高收入家庭,他们几乎不受政策影响,孩子的教育根本不是问题,私教,国际学校,出国留学,甚至更改国籍。中高等收入家庭,私教承受不起,课外培训一停,孩子慢慢跌落阶级......中低收入家庭,大部分背负着养育、医疗、婚嫁,只能依靠学校,而这个群体非常庞大。知乎上匿名用户对“如何看待安徽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怎样有效打击教师私下有偿补课?”进行回答,作者指出:风口上当典型被抓了呗,在编教师管得了,小作坊咋办?一对一补课回归是大概率事件了,场面话说的再漂亮,不能彻底杜绝那就没有意义。大家都不补大家都受益;其他人都补,我不补我吃亏;其他人都不补,我补我受益;如果我和其他人都补,那都吃亏,而且比以前还要亏。在中考强制50%分流职高的情况下,你猜会怎么选?国家层面上双减肯定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个人层面上,如果我孩子万一真进了职高,早恋抽烟喝酒打架,毕业后要么进厂要么送外卖,这事真有几个父母忍心?真要挽救生育率,解决结构性失业,劳烦改善下基层劳工的就业环境,让普通人也能把日子过的下去,那自然没那么多人卷了,毕竟没人真和自己过不去,非要补课的。该回答获得1.1万赞。03网友明显分为两派,泾渭分明,争论激烈综合网友的评论发现,对于老师有偿补课的行为,支持者与反对者几乎各占一半,双方的在争论中你来我往,难分伯仲。其中,支持者从教师工资、双减政策执行、孩子家长需求等方面表达了观点,他们认为:“老师钱这么少 还不让假期赚点”、“我闺蜜现在在公立学校领2500工资,不让补课的同时请提高工资吧,骂着老师有偿补课的同时对比一下工资好吗?”、“我作为家长觉得补课不能一刀切”、“支持合理教育培训”、“等你孩子到那个节骨眼儿上 你也得满世界求老师给补课”、“老师课下能去搬砖能去送外卖能去摆地摊就是不给你去补课,凭自己劳动赚钱有什么不对”、“矫枉过正,匪夷所思”、“疯狂内卷的环境下我们学生不补课提高成绩怎么考试”等等。反对者则认为“如果教师有偿补课合法化,那后果将不可想象,学校将学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老师如果养成补课风气,可想而知上课就不会用心教了”、“在职老师就是不能补课,就像公务员不能经商一样”、“体制内的补课如果合法化了,中国的教育会成什么样子,谁家孩子还上的起学”、“我同事亲戚说,别把东西都讲了,都讲了谁还花钱补课,这就是一位教师说的话”、“体制内有规定,老师不能有偿补课,他自己违规了有什么好说”、“课外补课就是对穷人受教育公平性的剥夺”等等。舆情小结一起教师有偿补课事件,竟能在短时间内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引起网民的激烈争论,究其原因,无疑是触碰到了当前教育领域最令公众敏感的减负问题。尤其是今年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在教育改革高压的背景之下,该教师竟无视法令,私自为学生补课,如此一来,有关部门当然要予以严查。但是,另一个问题也出现了,该教师违反规定私下为学生补课固然有错,那为什么该教师会冒这样的政策风险呢?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查处真能解决问题吗?以后还会不会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如果还会发生,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杜绝?通过上述的舆情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无论是主流媒体的观点,自媒体的评论,还是网民对该问题的争辩,都似乎将这个问题的解决引向了同一个方向,那就是“教育考试制度”、“教育评价体系”、“唯分数论”、“唯升学率论”、“唯名校论”、“职普分流”等等。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而喻。我们期待着各级教育部门能够不折不扣地贯彻国家“双减”政策,同时在上述相关方面积极创新探索,如此,才能符合政策期待,缓解社会焦虑,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教育舆情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多雨天气持续,暑期的学生应该注意什么?
2021-07-23
2355
近日,河南的暴雨天气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持续的强降雨导致河南多地受灾严重,“暴雨致郑州地铁全线停运 12人死亡5人受伤”、“特大暴雨千年一遇,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转移避险约 10 万人”、“河南巩义洪水致7层住宅楼倒塌”等等热点新闻标题不断刷屏,牵动着人们的心。目前,救援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社会各界也用不同的方式对河南进行支援。我们也祝愿河南能够早日渡过洪灾,人们都能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河南的灾情让人联想到夏季的出行安全问题。当前,中小学生都已经放暑假,空闲时间增多,因此,他们去外地旅游、参加夏令营、游学等活动也相应增多。一般情况下,外出的中小学生都是在家长或者旅行社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出游,发生危险的情况较少。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出游的目的地涉山涉水比较多,加之夏季多雨天气,出现险情的概率较大。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学生的安全问题依然不能够忽视。特别是在出游的途中出现像河南的暴雨天气,极易出现险情,导致被困。这时候,拥有一定的安全知识或掌握必要的安全技巧就相当重要。在此,优讯舆情根据以往舆情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1一是做好旅游前的规划工作。家长在带孩子去外地旅游前,应做好充分的规划工作,除了了解当地的交通外,还应了解当地的天气、地质水文等情况。如第二天出行,首先应关注天气预报,查看预报有无降雨,如果有雨则不利于出行,尤其对于涉山涉水的地区,地质环境复杂,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导致出行被困。2二是随身携带好必要的应急物品和工具。如手机充电宝、零食、饮用水、雨具等等,以备不时之需。当出现险情被困时,一方面找寻安全的避险地点避险,另一方面,在通讯畅通的情况下,及时联系消防或者公安部门请求救援。3三是因暴雨导致被困时间较长,自救没把握之时,应保持耐心。如因暴雨导致洪水被困某处,迟迟等不来救援,这时如果对自救没把握还应耐心等待救援,千万不可涉险入水,以免发生溺水事故。4四是家长应做好监护工作,防止孩子到危险水域野泳或玩水。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已经发生多起学生溺水事故,5月29日,山东临沂市,6名小孩子下河戏水,4人不幸溺亡;7月7日,山西永济6名孩子在黄河边溺水失联,其中5人身亡,1人失踪;7月10日,湖南湘潭7名孩子外出野泳,5人溺亡....溺水事故不仅对失去孩子的家庭造成沉重的打击,也是社会的重大损失。因此,加强暑期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家长应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时刻掌握好孩子的行踪,防范其到危险水域野泳或玩水;其次,对孩子加强安全教育,传授安全常识和自救技巧,让其保护好自身安全。对于各地教育部门来说,现阶段虽然是暑假期间,但是学生的安全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受暴雨天气影响,7月21日,河北省教育厅已经发布通知,要求停止一切线下教学活动,严防因次生灾害造成师生人员伤亡。各地教育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受暴雨影响的情况,及时向学生发布安全提示和自救指南,并通过地方网络、电视等媒体渠道宣传暑期安全知识,帮助学生和家长提高安全意识,防范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最后,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度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暑假生活。
教育舆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热门推荐
储户40多万存款“消失”舆情分析
昆明学校食堂“臭肉风波”舆情剖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7月22日全网络舆情简报:中国人民大学声明
三中全会舆情速递
近期网络维权热点舆情事件总结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三)个人篇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二)企业篇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一)政府篇
5·20江西贵溪小学刑案事件舆情分析及启示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热点舆情分析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