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姻新规舆情聚焦:户口本退出的公众反响与社会思潮
2025-05-20 | 优讯舆情 17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舆情监控 网络热点 舆情深度剖析一、舆情概述
5月10日,修订后的《婚姻登记条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根据《条例》规定,婚姻登记将“全国通办”,且在办理结婚、离婚登记时不再要求出具户口本。新规还鼓励婚姻登记机关提供个性化颁证仪式,可邀请父母等亲属参与;首次立法要求地方政府治理高额彩礼,倡导简约适度婚俗,推动移风易俗等。婚姻家庭律师表示,新规将给婚姻登记当事人带来更大的便利。虽然登记方便了,却不能“随便”,当事人要对自己提供的证件和材料负责,相关信息还会记入信用记录。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条例》中没有再提及“三十日内”等代表离婚冷静期的字样,但民法典规定离婚冷静期为30天,《条例》应依据民法典执行。也就是说,在民法典没有修改相关条款的情况下,离婚冷静期依旧存在。对此有网友调侃称:“结婚免密支付,离婚拼多多砍一刀。”
#5月10日起结婚离婚都不用户口本##结婚离婚为什么不需要户口本了#等话题登上多平台热榜,阅读量累计超过2亿人次,全网讨论超过10万条。
自2013年触及1346.9万对的结婚登记峰值后,我国结婚率便开始了持续的下滑,尽管2023年出现了一定回升,但在刚过去的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仅有610.6万对,创下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日前,民政部发布最新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15.9万对,相比10年前高峰时期少了近一半。
在现代社会,年轻一代的婚恋观念,逐渐从传统的家族联姻向追求情感契合转变,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需求和自主选择。尤其是随着女性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她们在婚恋中的自主性也更强。现代女性不再依赖婚姻来实现经济保障,而是更注重婚姻中的情感支持和个人成长,这种变化也促使婚姻关系更加平等和多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跨区域流动,异地工作和生活成为常态,现代社会治理也亟需适应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及时推动公共服务“随人走”。此外,尽管户口本在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较为突出,但究其根源,仍是计划经济和过去城市资源有限的产物。历史地看,当前在各个领域逐步降低户口本的作用,属于顺理成章之事,有其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更加注重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逐步从“管控型”向“服务型”社会治理转型,从而实现对公共服务流程的优化,减轻群众负担。具体来看,在职能优化上,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在治理方式上,从“单向管控”到“多元合作”;在决策机制上,从“行政主导”到“公众参与”;在资源配置上,从“行政分配”到“市场调节”;在治理目标上,从“社会稳定”到“社会幸福”;在技术应用上,从“传统管理”到“数字赋能”,上述转型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必然选择。
当前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政府部门已能够更高效地核实身份信息,防止重婚、骗婚等现象,同时还可通过全国婚姻信息联网、生物识别技术等技术手段,保障婚姻登记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减少对传统纸质证明的依赖。
一是认为将提升婚姻登记操作的便利性。新规实行后,办理结婚、离婚登记时将无需再为准备户口本而奔波,亦无需再返回户籍地,对于在异地工作、生活的人群,将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经济成本。
二是认为体现了对婚姻自由的尊重和保障。一方面,可以绕过传统家庭干预,避免出现因跨民族或彩礼问题等导致父母阻碍结婚的情况,进一步保障个人婚姻自由。另一方面,解决了因户口本被控制而无法离婚的问题,对于家暴受害者而言或可更快更好脱身。
三是认为新规将倒逼个人更加谨慎对待婚姻。新规对进入婚姻流程的简化,在客观上将促成个人强化自身在婚姻登记中的责任意识,更加慎重对待婚姻大事,对自己的婚姻状况信息及登记行为负责。且新规虽然简化了流程,但并未削弱家庭在婚姻中的作用。相反,通过鼓励邀请父母等亲属参与颁证仪式,新规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个人自主与家庭责任。
四是认为新规是户籍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两者在三方面实现了协同:打破户籍壁垒,推动身份管理扁平化,助力“人户分离”常态化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技术治理,提升婚姻登记的智能化水平,支撑户籍数字化改革;重构家庭关系,适应新型城镇化需求,呼应户籍改革中“放宽落户限制”“集体户扩容”等政策。
一是提出增加被他人冒用身份风险。流程简化后,未成年人或偏远地区人群可能被诱骗登记,还有身份信息遭冒用的风险,对各地民政部门履职尽责、严格把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提出影响家庭亲子和睦关系。子女隐瞒父母秘密领证,导致父母对子女婚姻状况完全不知情,传统“把关”作用消失,可能引发代际矛盾。
三是提出草率结婚或埋更大离婚隐患。流程便捷化可能导致部分人群在冲动之下轻易进入婚姻,而未充分考虑婚姻的责任和义务,也可能导致部分人因缺乏家庭约束而冲动结婚或离婚,增加了后续矛盾的风险。
当结婚登记日趋便捷化,“离婚难”却已成为一种公共话语符号,在网络舆论场形成周期性爆发的特征。此次新规降低了婚姻进入门槛,也再次将“离婚冷静期”带上风口浪尖。离婚冷静期生效至今,副作用已十分显见:一方面,它被认为是对离婚自由的限制,尤其在家庭暴力、出轨等法定离婚事由认定困难的情况下,冷静期可能成为受害者的枷锁;另一方面,诉讼离婚中的“首诉不离”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离婚的难度,使得离婚变得更加复杂和漫长。根据2024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自2021年实施“离婚冷静期”以来,协议离婚占比从2020年的86.1%降至2023年的71.94%。与此同时,诉讼离婚占比则从13.9%升至28.06%——从这个角度看,离婚冷静期似乎并没能对婚姻起到黏合作用。婚姻制度“宽进严出”,被认为可能进一步削弱婚姻制度的吸引力,导致更多人群“不敢结婚,怕离不掉”。
减少环节、简化流程只是让进入婚姻的动作变得更简单,但没有结婚意愿的人不会因此就选择结婚,如同想要离婚的人数并没有因离婚冷静期的存在而减少。近年来,诸如全面放开三孩、增加婚育假期、设置离婚冷静期等政策干预的效果同样有限。从网民讨论来看,经济压力与婚育成本高企是当前社会低婚育率的关键因素,昂贵的结婚开支令年轻人望而却步;社会竞争与时间成本也有重要影响,“996”工作制和高强度职场竞争挤压了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许多人疲于应对生存压力,无暇顾及婚育,尤其是双职工家庭面临沉重的育儿负担。新规措施并未触及经济压力等深层次问题,要有效应对结婚人数下降的挑战,需要从经济支持、观念引导、社会文化包容等多方面入手,构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在传统家庭观念中,父母通常被视为家庭的决策者,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被认为能够为子女的婚姻提供重要的指导。因此,父母对子女的婚姻选择往往有较大的话语权,甚至会直接参与婚姻的安排。新规支持者认为父母过度干预会导致家庭矛盾激化,而反对者则担忧年轻人缺乏独立判断能力。这种争议反映了传统宗族观念与现代个体主义之间的张力,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行的批判性反思。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将婚姻视为个人选择而非家族事务,这种观念与城市化进程中家庭纽带松动的社会现实相呼应。
办理结婚、离婚登记不再要求出具户口本的政策调整,背后折射出中国社会在婚姻观念、家庭结构、治理模式及权利意识等方面的深刻变迁。相关讨论则一是反映了公众对平衡婚姻风险防范与公共治理的诉求,如提出政策在简化流程的同时,面临如何防范骗婚、重婚等风险的挑战。二是体现了公众对婚姻自由与秩序平衡的关切,如社会质疑婚姻制度“宽进严出”,离婚冷静期制度虽旨在减少冲动离婚,但也可能加剧家暴受害者的困境。三是显示出公众婚姻价值观正在重塑的过程中,如舆论热衷讨论彩礼问题,新规通过减少家庭对彩礼的干预间接推动婚俗改革。四是凸显出婚姻教育的需求,如部分年轻人因缺乏独立经营婚姻的能力,陷入“既想摆脱控制又惧怕自主选择”的矛盾心态,加强婚前教育、心理咨询等配套服务,成为政策落地的必要补充。整体来看,此次新规是社会多重思潮交织下的制度革新产物,既有赖于技术赋能和治理现代化,也是个体权利觉醒与传统家庭观念碰撞的结果;既顺应了人口流动、数字化社会的客观需求,也面临如何平衡自由与风险、传统与现代的深层挑战。
声明:本篇为优讯舆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