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舆情分析简报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燕志华:“战狼自媒体”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2023-03-15
1897
我们知道,“战狼外交”一度是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在今年两会期间秦刚外长的媒体见面会上,因为回答媒体关于“战狼外交”的提问再次受到关注。实际上,“战狼外交”这个词,原本是国外舆论强加给我们的一个带有污名化色彩的标签,用来形容从以前韬晦低调一变而为理直气壮的强势外交风格,但是在后来的传播中,这个词就被国内网民“拿来主义”接受了,变成了中性字眼,再后来,在爱国流量的加持下,在很多人那里成为了燃情励志的热血字眼。 但其实官方对此未必认可,正如秦刚在记者会上所说:所谓“战狼外交”就是一个话语陷阱,制造这个话语陷阱的人,要么不懂中国和中国外交,要么无视事实,别有用心。 如果说,“战狼外交”对于经常扭曲中国发展的国外舆论还具有积极效果的话,那么眼下出现的非常之多的自媒体经常集中描述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渲染“中美必有一战”“台海必有一战”等气氛,营造异常紧张的网络压力,吸引了无数粉丝关注,我们可以将这样的自媒体称之为“战狼自媒体”。 需要声明的是,本文只对这种“战狼自媒体”现象进行评说,也会涉及到它带来的可能风险,但是不会就此进行对错的定性评价。 为什么我们特地将这样的自媒体拎出来说道一下?因为大家会注意到,在最近一段时间,中美之间出现了一个对比非常鲜明的现象,一冷一热,差异显著。在美国,两党之间、举国上下都在强烈关注中国、紧盯中国,任何事情都能和中国扯上一点关系,进而向中国身上泼污水。比如近日,美国一天之内出台了8个专门针对中国的法案。不少美国人还将硅谷银行的破产,归咎于中国因素。但是反观中国这里,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专注于自己的政治生活和自己的做事节奏,丝毫不为美国这种狂热的动作所动,当然这更让美国人意难平。也就是说,面对美国的狂热和挑衅,中国一方面严正反击,严阵以待,另一方面也是坚定地沿着设定的目标前进,不为外力严重干扰。 应该说,这样专注于自己的战略目标的做法是正确的,大国对垒,在实力旗鼓相当或者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确保阵脚不乱、内部不出差错才是致胜因素。而且,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中央目标设定之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带领群众一起干事业了,毕竟“人心齐,泰山移”。但是在眼下,“战狼自媒体”成了一种变量,一种可能导致不确定性风险的因素。因为这样的自媒体将网民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战场”上去了,几乎没有心思干活。 如果大家看了这种“战狼自媒体”几篇类似战斗檄文一样的文章,会感觉没办法集中力量到经济社会建设上,而是感到国际形势压迫到呼吸困难,必须时不我待地尽快转入战时经济,否则形势将难以挽回。这些文章主要聚焦于中美激烈竞争,尤其是军事领域的动向;台海危机,尤其是美国对台军售、相关反华法案和护台法案;美国反华政客的激烈言论,和对于中国挑衅性的言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韩国彻底倒向美国怀抱;美国正在复制俄乌冲突模式…… 客观地说,一些类似自媒体关于国际形势的观察文章是具有相当的水准的,不少写作者是一些大型机构的研究员,也有不少专家,本来就有一定的研究水平,文章是具有较高的质量的,而且近年来,随着中美竞争加剧,网民关注的目光和阅读的兴趣转向了国际形势的分析,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相当数量的自媒体文章,似乎只是为了在当下的紧张气氛中,营造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在推波助澜中借助这种焦虑来吸引粉丝,获得流量,这和售卖知识者兜售知识焦虑有一定的类似性。 如果我们认识到,讨论国际形势是几乎没有知识准入门槛的一门公共谈话艺术,就知道很多自媒体关于国际形势的热门文章,仅仅是利用了当下网民紧张关注中美竞争的心理而生产的爱国流量,而且水平肯定是参差不齐,良莠不分的。但是对于网民,却会产生相同的渲染效果。由于谈论国际形势几乎不需要多少知识积累,中国人谈起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几乎如数家珍,因为从上到下,普遍熟悉的讨论框架就是对立和竞争,毕竟解放前后的中美对立给几代人留下了时代印记,眼下再加入时新的国际新闻素材,几乎就能做到信口拈来,不输专家多少。当然,研究国际关系,其实是一门真正的学问,不少该领域的专家潜心研究多年,相关的理论框架、知识储备、观察角度以及各个国别的文化差异,都是有较高的要求的,并非是人人都能从事的学科。但是即便这样,也不能确保未来国际形势的走势就符合他们的预判,该领域的一些专家经常研判失误,就是一个明证,这也使得国际形势的讨论和研判,变得炙手可热,人人都可以参与。 同时,类似自媒体普遍开设于头条等大平台之上,而类似今天头条以及相关短视频的大平台,是国内受众最为广泛的平台之一,网民知识水平不一,素质良莠不齐,网民的构成比例基本复制了线下的社会,是一个网络上的社会。普通网民对于国际和军事领域的关注程度,几乎是超过其它所有的领域的,这从传统上一些军事论坛的巨大流量就能看出。自媒体影响了网民的阅读,而网民的阅读需求又塑造了自媒体的写作方向。这意味着,类似“战狼自媒体”的文章,也有不少是迎合性的,一经推出往往就会达到非常高的阅读量。这种渲染战争气氛的文章,又是站在用户众多的大平台上喊话,无异于是一种民间动员。 通过一定的媒体和网民交流当下的国际现状和国家面临的局势是必要的,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舆论民意,但是这需要权威的媒体加以引导。如果类似的自媒体专门生产言之凿凿的文章渲染战争紧张气氛,自己在获得流量好处的同时,却有可能扰乱中国当下更为重要的任务。正如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时领导人强调,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从形成国家总体合力的角度来看,自媒体这样的做法,表面看是宣扬爱国主义,激发大家爱国主义热情,但是实际效果,却是具有风险性的,后果是有待观察的。 在当下大力渲染紧张气氛,还会产生一个风险后果,那就是可能导致极端的爱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绑架决策。应该说,近年来,随着社交软件在全球的兴起,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普惠性的技术确保了民本主义、民粹思潮的风起,消解权威乃至打倒权威,底层挑战精英阶层的现象,在全世界不少地方成为现实,在很多国家和社会,民粹不光要挑战决策阶层,还希望决策更有利于自己,导致社会的撕裂,以及发展的不可持续。今天全球性的风险表现之一,就包括这种民粹潮流的兴起,以及导致的各种不确定性的后果。我们也需要防范这种绑架决策的风险。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各种自媒体渲染的紧张气氛,慢慢成为民众的基本认知,人们认为战争迫在眉睫,安全感和获得感会大为流失,不光自己无心工作,抛售房产股票,更可能形成相当程度的民意压力,无视高层和智库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智慧,要求决策者尽快转向应急状态等等。这样一来,不光扰乱决策,更会给事业带来伤害。 上述关于类似自媒体的说法,并非杞人忧天。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一种言论观点在适当的条件下,是可以产生爆发性的传播、并大范围影响受众的,并可能产生某种扭曲的集体认知。正如这两年一些意见领袖操纵各种污名民营企业的话题,影响了数亿网民,形成了某种社会压力。这种压力,在李强总理的记者见面会上提到“去年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不正确议论、言论”,算是一种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对于当下一些“战狼自媒体”的言论,也需要理解并重视这种社会风险。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社会热点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简报
转载
查看详情→
优讯舆情:严禁炒作“网红儿童”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2021-07-23
2019
暑假期间,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其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7月21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要求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该消息一经发布,触发网友共鸣,引起热烈讨论。微博上形成#中央网信办严查炒作网红儿童行为##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的话题。微博截图 媒体聚焦监管尚存漏洞 呼吁相关法令尽快出台对于此次专项行动,媒体着重讨论了堵住监管漏洞的重要性,并呼吁相关法令尽快出台,用严密的法网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共同护航未成年人的成长,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北京青年报发表题为“禁炒‘网红儿童’,关键是堵住监管漏洞。”的文章。文中指出:禁炒“网红儿童”,关键是堵住监管漏洞。应加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将“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等条款纳入其中,从源头上明确禁止未成年人注册网络主播。同时,有关部门应该拿出一个果断强硬的管理措施,除了出台网络主播“禁童令”之外,建立网络直播申报、审批制度,对审查通过的直播平台在播内容进行实时播控和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此外,应对网络直播中的暴力、低俗、危险内容和不文明语言作出严格限制,将未成年人的“视界”限定在保护的范围内。特别要完善监管措施,建立网络主播实名制及信息共享“黑名单”体系,加大对制作、传播不良网络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能放任主播传播非法视频,侵害他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权益。 澎湃新闻发表评论文章“谁在制造‘网红儿童’”。文中说,一些父母该醒醒了,别再把孩子对你的依赖,强扭为你予取予求的大棒,用孩子博关注、求点赞,甚至将孩子作为“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孩子就是孩子,在正该上学的年纪,让他们出镜直播、拍视频当“网红”,父母怎么想的?比起父母,对平台的监管要更扎实到位。“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统下的种种规制要继续发力,还要创新技术手段,补上监管漏洞。比如,“网红儿童”账号难以被发现,是因为注册者多是儿童父母。对此,平台如何强化监管,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作为观众,我们也有一定的自省力,警惕自己充当了“网红儿童”的助推者。为了孩子,都上上心吧。 网民多数表达支持声音 讨论话题逐渐延展出于良知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心理,网民对禁止炒作网红儿童的专项行动大多持支持态度。他们表示“支持”、“早该管管了”、“这个好”、“政策很到位”等,从数量上来看,这类网友占到60%左右;有些网友在表达支持态度的同时,还提出惩处的必要性,认为不光要严查那些利用孩子拍视频牟利的行为,还应该对他们进行严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遏制的效果。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参与讨论的网友逐渐增多,讨论的话题也开始延展。在这其中,游戏、不文明用语、刻意引战舆论等话题成为网友吐槽的焦点。网友认为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尤大,导致孩子不像孩子,大人对此无可奈何;不文明用语则被网友认为大多出于故意,目的是为了挑起争端,获得热度和关注。然而这却导致网友价值观扭曲,网络一片乌烟瘴气,对未成年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类网友占到20%左右。同时,部分网友表达了担忧,他们认为网络环境复杂,部分不能在国内播放的视频,外网上依然会有。也有网友认为监管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并举例“严禁未成年人玩游戏超过1.5小时的,根本没用,人脸识别形同虚设,可以任意租别人账号”等。这类网友占到5%左右。另外,话题讨论中也有质疑一刀切的声音,认为对视频内容应该有所辨别,只要不以盈利为目的,记录孩子生活还是应该保留的,不应一概屏蔽。这类网友占到15%左右。 舆情小结 近年来,手机短视频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短视频由于创作门槛低、实时互动等特点,迅速成为网民追捧的大众娱乐平台。创作者通过抖音、快手等创作视频、分享日常,给大众增添了不少快乐,部分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创业,更是获利颇丰,这成为众多网民的模仿对象。利益诱惑面前,网民逐利行为日益加剧,资本炒作日益疯狂。优讯舆情分析师认为,在这过程中,儿童的价值被逐渐挖掘出来,一些平台和家长利用儿童的天真烂漫和镜头优势不断炒作,打造“网红儿童”为自身牟利,无底线消费儿童天性和童真,严重扭曲了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败坏了社会风气。此种行为,已经给很多家庭造成伤害,社会公众怨声载道。对此,国家在暑期开启专项整治活动可谓正当其时,舆论对此大多持以支持的态度。部分媒体在评论中指出希望国家相关法令尽早出台,使整治网红儿童的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并对播放内容进行审批和把控,可谓说到了痛点,相关部门的立法工作应该加快。正像有些网友所说的,只有对炒作“网红儿童”的违规行为予以严惩,才能有效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这些惩罚工作都需要法律作为支撑。此外,网友在讨论中提到的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网络不文明用语等对青少年的危害也应受到重视。有关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从法制的层面,对平台、个人进行规制,并利用技术手段,引导未成年人合理安排游戏时间,防止过度沉迷网络,对身心和学业构成影响;同时,规范网络文明用语,避免刻意挑起舆论争端,文明发言、文明争论,创造一个适合未成年人的良好网络环境。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简报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2021年上半年企业10大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汇总分析
2021-07-15
18527
转眼2021年已过半,为帮助大家更好了解2021上半年企业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影响及传播规律,优讯舆情挑选了舆论关注度高的具有代表性的10大舆情事件进行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 01-拼多多23岁员工猝死 舆情概述 1月初,“拼多多 23 岁员工深夜 1 点半下班途中猝死”的消息在网络上持续发酵。 舆情简析 网友对该事件的关注,一方面是对年轻生命逝去的惋惜,另一方面是对互联网公司加班文化的抵触。而在近来资本压榨话题分外敏感的大环境下,拼多多对自家知乎号发布资本家冷血言论引发了后续的舆论震荡。 再看拼多多的两次回应,多处漏洞无异于引火烧身,让舆情愈演愈烈。第一次回应,网传截图的 “拼多多回应”系谣言,迅速被知乎打脸,第二次回应,则将信息发布人“推”给第三方运营人员,被网友戏称果然“流水的危机公关,铁打的临时工”。 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拼多多23岁员工猝死舆情简报:“用命换钱”引热议 02-婴儿霜“大头娃娃”事件 舆情概述 1月7日,有微博博主曝光了一起疑似“大头娃娃”事件,有家长从市面上购买“嗳婴树”品牌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给5个月大的孩子使用后出现“大头娃娃”现象:发育迟缓、多毛、脸肿大等。 舆情简析 此次涉事产品并非“消”字号母婴市场首次曝出问题。“消”字号所谓治疗湿疹的软膏和霜,享受着“低门槛”监管,却违规添加激素,成为违规添加激素的重灾区。如含强效激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大面积使用会引起皮肤甚至全身不良反应。 针对该事件折射的“消”字号母婴市场种种乱象,当前除需尽快查清真相外,也需要针对性的做好监管和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以确保相关产品的安全性。 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婴儿霜“大头娃娃”事件舆情简报:“消”字号多少隐患待消 03-全棉时代就争议广告事件 舆情概述 1月7日,全棉时代的一则视频营销广告被网友指责“侮辱女性”,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此后,全棉时代曾两度在官方微博发文道歉,但由于其在最近一封致歉信中大篇幅介绍企业创立初衷、专利技术、公益活动等内容,被网友质疑没有诚意,道歉信都在“打广告”。 舆情简析 全棉时代因广告内容不尊重女性被质疑,而一连串的道歉又被指抖机灵“加广告”,多次登上新浪热搜。 全棉时代多次道歉均未取得网友谅解,或许并非企业没有危机公关常识,其关键在于企业并未真正尊重用户,是企业价值观出了问题。只有真正尊重每一个群体,积极倡导传播积极的价值观,才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最终行稳致远。 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全棉时代就争议广告多次道歉舆情简报:始于广告,道歉三次,终于……广告? 04-李宁回应天价鞋事件 舆情概述 4月中旬,李宁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在得物App上的售价已高达48889元,而其参考售价为1499元,涨幅达31倍。此事引发广泛关注,一时间,李宁“天价鞋”、炒鞋团等话题成为热点,其中更有人将矛头指向品牌商。4月15日,李宁就“天价鞋”事件作出回应,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舆论关注。 舆情简析 从三月下旬开始,随着“新疆棉事件”、签约肖战为代言人、中国李宁21秋冬新品发布等多个话题被热议,李宁也多次登上热搜。“天价鞋”事件把李宁拉下神坛,短短时间,就从新疆棉花的“国货之光”、河南走秀的出圈代表,演变到离谱炒作、官方点名批评的地步,而“天价鞋”背后的炒鞋利益链再次引发关注。 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李宁回应天价鞋事件舆情专报 05-“三亚海胆”事件 舆情概述 4月10日,有游客反映三亚某餐厅售卖的海胆蒸蛋没有海胆、龙虾被调包及价格过高等问题,引发热议。消费者当事人张先生称,自己提出公布商家的监控视频和录音的要求,曝光这件事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涉事餐厅负责人则表示张先生曾提出“打对折”等无理要求,还声称要把店搞垮,因此有95%的可能会对他进行起诉。此事件持续发酵,登上微博热搜。 舆情简析 “三亚海胆蒸蛋”事件在网上引起了大量关注,讨论声沸沸扬扬。游客、官方、餐厅都发表了自己的说法,三方各执一词。不少网友纷纷来评论,大多是对商家态度的不满。4月13日,该事件似乎出现反转,涉事餐厅回应称曾经被威胁,将起诉消费者。从而也推动网友对本事件高度关注,渴望真相,也关注官方的回应及态度。 涉及旅游消费的负面舆情,对以旅游为生的海南来说,影响不小。此前,青岛高价海鲜、雪乡15元一根烤肠都曾引发热议,直接影响到游客的体验,关系到景区的口碑。对于此次事件,更应该理性看待,等待进一步调查结果。 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三亚海胆”事件舆情简报:涉事店家称将起诉消费者,事件再度反转? 06-红黄蓝一幼师晒男童闻脚照事件 舆情概述 4月12日,有微博网友爆料称,一男子在朋友圈发布了三张男童闻成人脚掌的照片,引发网民关注。经了解,该男子是江西瑞金红黄蓝幼儿园的一名幼师。目前,该教师已停职接受调查。对此,当事男孩的母亲红黄蓝受害幼儿家属也进行了回应。但舆论争议仍然存在。 舆情简析 众所周知,红黄蓝幼儿园出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7年,老师虐待学生引发众怒。2019年,被曝出外教猥亵女童。如今,又有男童闻臭脚事件,多次负面风波不禁令人担忧。这样的恶性事件是否一直在发生?如果园方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惩处,是不是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幼儿园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地方,如果幼师师德有问题,而且问题暴露比较缓慢隐蔽,那孩子将成为被欺凌侮辱的对象,家长更是难以真正放心。所以不难看出来,问题出在管理体系和幼儿园老师的素质上。因此,幼儿园并不单单只是道歉这么简单,还要把内部监管措施落实到位,相关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同时,继续强化教师行为规范和师风师德建设,对家长、孩子以及自己都要负起相关责任。 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一幼师晒男童闻脚照,红黄蓝又上热搜! 07-滴滴司机因未帮乘客拿行李被取消订单事件 舆情概述 4月13日,深圳一网约车司机因没帮乘客拿行李被取消订单,称自己驱车40公里接乘客,还等了半小时。15日,滴滴出行回应,乘客迟到后取消订单立即支付给司机21元赔偿,平台也将为张师傅发放相关补贴。此外,平台收到乘客对司机的举报,后续将对其进行相应的宣教和处罚。之后,“滴滴回应司机不帮拿行李订单被取消”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舆情简析 近年来,滴滴司机和乘客发生冲突事件不断出现,例如“因行李脏两人发生冲突 大学生称被滴滴司机打至眼眶骨折”、“男子因订单问题与滴滴司机发生口角被司机撞击致死”、“滴滴司机和乘客发生争执 司机挥拳打乘客”等。这样类似的事件还有不少,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其实是需要平台、司机和乘客三方之间的努力,平台应该不断提升规则的公平合理性,完善内部机制,司乘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乘客需要帮助,当这个帮忙不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时,司机也是需要去帮助的。而乘客也可以通过提前告知的方法去寻求合情合理的帮助。 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滴滴司机因未帮乘客拿行李被取消订单”舆情简报:未帮拿行李被投诉该不该被处罚? 08-特斯拉女车主再上车顶维权事件 舆情概述 自4月19日特斯拉女车主上海车展维权事件发生以后,舆情持续发酵,目前,特斯拉官方已经公布了行车数据,但是当事人一方却并不认同,事件的发展似乎进入了关键时期。 舆情简析 在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之下,特斯拉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同意公布行车数据,这为下一步开展权威检测,维护车主权益、圆满解决此次争端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也希望,特斯拉能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正确对待消费者的投诉。应把消费者的投诉当成企业发展进步的动力,而不是当成阻力。频频“甩锅”逃避,不妥协不让步,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造成自身品牌信任度的下降,最终损害的是自身的利益。须知,当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好产品不止一家,而消费者不光会挑选好的产品,他们也会挑选好的服务。特斯拉要在中国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接受中国市场的考验。 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女车主再上车顶维权 ,特斯拉能否经受住中国市场考验? 09-《青春有你3》“打投倒奶”事件 舆情概述 5月初,据媒体报道,在网络综艺节目《青春有你3》的举行当中,节目组规定,粉丝们想为喜欢的选手打榜投票,就要买与节目联名的品牌饮料,取得留在瓶盖内侧的二维码或包装箱里的刮刮卡。一些狂热的粉丝为了给喜欢的“偶像”“爱豆”打榜投票,就购入大量的牛奶饮料,并雇佣一批人来拆盖。 舆情简析 从舆情处理的角度来看,这场风波给节目组和商家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才刚刚开始。虽然在监管的要求之下,它们已经开始了整改,但是其内在的商业逻辑能否真正整改到位,保证以后不致发生类似行为,还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总之,节目组和商家想要平息这场风波,让自己能够正常运作和经营,就必须作出改变,在保证节目效果的同时,注意履行社会责任,符合公众期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长远健康发生。 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青春有你3》“打投倒奶”事件舆情分析 10-片仔癀一粒被炒到1600元 舆情概述 6月底,片仔癀因价格高涨而登上热搜。原本每粒500元左右的片仔癀,价格已达千元以上。6月25日,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回应片仔癀“一粒难求”:目前公司生产经营均属于正常状态,公司将采取措施,坚决维护市场秩序。 舆情简析 排队限购、断货……近段时间内,药中茅台、“神药”片仔癀涨疯了,甚至在一些电商平台单粒破千元。“线下一药难求,线上价格破千”更是引起广大网友热议。就分析来看,片仔癀的高价在于市场炒作、原材料稀缺导致其产能不能满足市场、消费者对于片仔癀的追捧等。还有一方面在于商家的乐见其成和顺水推舟。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消费者可以在有需求时买一些片仔癀之类的药品,但是从理智的行为来看,肯定没有囤药的必要。此外,药品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炒作的。回归药品基本属性,药企要坚持生命至上的理念,作为大众也要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 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一粒被炒到1600元,片仔癀才是印钞机?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报告
社会热点
舆情简报
舆情分析简报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当家长也要考学分,“父母持证上岗”,真的要来了?
2021-07-15
1862
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现在,家长“持证上岗”正在成为现实。 据悉,浙江省教育厅在6月30日向浙江省人大代表丁杭缨作出的《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杭111号建议的答复》中提道,杭州市上城区推行“星级家长执照”,基于数字家长学校学习数据,对“父母持证上岗”进行了有效探索。计划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在浙江数字家长学校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待时机成熟时在全省推行。消息一出,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对此观点不一,争论激烈。 截止7月15日14:00,微博话题#父母积分制持证上岗有必要吗##浙江将试行父母持证上岗#阅读1.5亿+,讨论6500+。 微博截图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数据显示,该话题讨论于7月5日达监测期峰值,随后热点下降,7月13日再次掀起一波讨论热。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新闻热点走势图 媒体评论 梳理发现,媒体对此事持有不同观点,各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评说。总体来看,媒体一方面论述了家长持证上岗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对未来政策执行的效果表示忧虑,并提出警示。 工人日报:“家长持证上岗”,助力更优质的家庭教育。“家长持证上岗”,乍一听,似乎是有一纸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当家长。事实上,这项试点举措更像有些平台的手机步数排名一样,虽然名次没有太多实质意义,但可以让人有上进心。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科学育儿、注重家庭教育,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1+1>2的叠加效应。 云南网:莫让“父母持证上岗”变成新负担。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出台政策措施,叫停了“家长批改作业”等行为。但是由于在家校合作的关系中,学校和老师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家长在许多情况下无法拒绝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要求,一些负担转嫁的暗流很容易避开监管的眼睛,悄悄滋生蔓延。无论是“星级家长执照”的做法,还是“父母持证上岗”的尝试,尽管教育部门的提法十分谨慎,如果把握不好,往往就会成为新一轮负担转嫁敞开的口子。 业内人士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我国要加强对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但不应该把关注点集中在获得“合格父母”证书上,对“父母持证上岗”解决当下的家庭教育问题,要有合理的期待。如果强制要求家长必须获得“合格父母”证书,并把“合格父母”证书与学生入学等挂钩,这就涉嫌侵犯家长与学生的权利。另外,要引导所有家长做合格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基础上,必须努力创造让所有家长都做“合格父母”的教育环境,防止家庭教育“知行分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不必过分解读持证上岗,父母是否能够拿到“执照”并不重要,其根本目的是让家长们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掌握科学的育儿之道,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在草案中加入父母持证上岗的规定,使其成为一种常态。储朝晖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如果强制要求家长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长负担,也会增加家长的抵触心理,反而不利于家长亲职教育的推行。 网友观点 “家长持证上岗”引起热烈讨论。部分网友表示支持,认为“真的不是什么人都配做父母的”,怎么做家长这事真的需要培训,不然对孩子影响甚大。 但与此同时,反对者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有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提出异议的,认为“家长持证上岗”属于标准化作业,并不适合孩子千差万别的个性;有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出发,表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自然产生的,不适合持证上岗;有从家长的负担方面表示忧虑的,认为这可能会变相加重家长的负担,导致政策变质。 个别网友还提到超前学习、过度补课等问题,表示这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舆情小结 平心而论,对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和教育,有利于增加其育儿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其教育孩子的水平,对孩子成长、成才都有利,大方向没有错。从这方面来说,“家长持证上岗”解决了部分家长的育儿难题,确实有实施的必要。 但是,就像有些专家所说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淡化“考证”的概念,不能过度渲染和宣传,否则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是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注意的问题。 此外,个别网友在讨论中提到学生超前学习、过度补课等问题,认为这才是有关部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优讯舆情分析师认为,各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只有根据辖区内的具体情况,在执行家长持证上岗的过程中,认真贯彻国家“双减”措施,综合性地施策和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
网络舆情热点
教育舆情
舆情分析简报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三孩政策及网络舆论反应
2021-06-02
7268
近日,国家有关“三孩”的政策公布,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三孩政策正式出台。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服务平台数据显示,自5月31日00:00至6月1日17:00,#三孩政策#相关数据量已达17万+,数据在5月31日15:00达监测期峰值。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新闻热点走势图网民对三孩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微博,其数据量占全量数据的81.52%。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媒体分布图新浪微博与之相关的话题陆续登上微博热搜,截止6月1日17:00,仅以下8个话题阅读就已达22亿+,讨论33.9万+。微博截图国家提出三孩政策的背景人口问题事关国家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不断调整,从最初的“双独”二孩政策,到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再到如今的三孩政策,每一个政策调整的背后都有重要的考量,那么三孩政策的实施到底是基于什么考虑呢?以下是国家卫健委和有关专家的解释。国家卫健委: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立足国情,遵循规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积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风险,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比2019年的出生人口1465万减少265万人,下降18%。而实际上,我国出生人口已从2017年以来就已经“四连降”。与此同时,综合生育率也呈下降趋势。根据调查数据,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一对夫妇所生育的孩子数量)数据为1.3。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1.5的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这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从儿童占比来看,受二胎政策影响,我国0-14岁儿童占比在2020年达到了17.95%,较2010年上升1.35个百分点。但从整个人口结构来看,这一数据仍占比不足,我国人口结构问题依旧突出。基于以上现实考量,进一步放开三胎已是势在必行之举。三孩政策的配套措施国家出台多种配套措施,确保“三孩”政策有效实施。人民日报等媒体将其归纳为十个方面:一是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二是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三是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四是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五是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六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七是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八是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九是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十是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民间舆论反应由于生育问题较为敏感,因此,该政策发布以后引起网友热议。大部分网友表示“生的起,养不起”。网络截图有网友认为住房、教育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网络截图也有网友表示只要国家政策到位、多奖励,可以考虑多生。网络截图对于三胎,你怎么看?
网络舆情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政府舆情
舆情分析简报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河南平顶山“9岁男孩被体罚致头皮骨分离”事件舆情分析
2021-05-13
4683
一、事件概述近日,有关河南平顶山“9岁男孩被体罚致头皮骨分离”的事件在网上引发舆论热议。据报道,2021年3月5日,在平顶山某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上,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因为“讲小话”被授课教师揪着头发,从最后一排座位拖拽到了讲台上罚站。事后该学生头部异常肿胀,被查出头皮头骨分离。根据出具的鉴定意见通知书显示,男孩的损伤程度已构成轻伤二级。目前,该教师常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二、事件发展时间线2021-03-05 09:56学生因上课讲话被老师揪头发拎到讲台,被查出头皮和头骨分离,经历7次穿刺,出血量达到1000毫升。2021-05-06 10:44老师曾想私了:愿意赔偿50万,要求不追刑责。2021-05-06 13:51家长发声:将起诉学校和涉事老师。2021-05-06 22:17校方认为,体罚孩子属于老师个人行为,以为孩子治几天就没事了,没想到后果那么严重。2021-05-07 08:47警方通报:构成轻伤二级,52岁男老师已被刑拘。2021-05-07 16:01男孩被体罚致头皮骨分离事件当事家长再次发声三、词云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关键词云解析:关键词云中,“体罚”、“学校”、“通报”等是本次事件传播的核心词汇,该事件经微博爆料引起网友热烈讨论。四、网友观点此次,网友对于涉事教师的体罚行为以及学校的处理方式纷纷发表评论。@小左003:决不能私了!那老师必须法办!校长也应该撤职检讨!@云中的一微小尘埃:这个老师可恶,可是学校更可恨,有这样的学校包庇才会有这样的老师存在,严惩这个老师,孩子是每个家长的宝贝,怎能如此对待。@花親簌:对孩子造成的阴影和伤害是一辈子的!请给相对应的惩罚!@落墨灵魂:虽然这事发生在一学校,但其他学校是否也会有诸如此类的事件发生。主管部门得整顿教师行为作风了,要不这事或许不是结束而是继续。@太湖湾钓鱼人:这个老师都这个年纪了,按理与学生的互动能力和管理能力足够熟练了,这种做法实在不应该啊。@甜心甜心006:想起我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因为学生考试成绩没考好,就掐学生眼皮和耳垂掐到出血,还威胁学生不能告诉家长,坏老师真的能给人留下一辈子阴影。五、媒体声音光明时评:平顶山男童头皮骨分离, 对教师“重手”应重罚。其中指出学生做错了事情应该受到适度的惩戒,这是学校教育中共识。但教师对于学生的惩罚应该存在边界,在这件事上,学生所犯的过错与遭受到的惩戒明显不匹配。上课说话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但“点名批评”就可以解决的课堂“小动作”,该教师如此“下重手”,的确值得深究。校方想在这起事件中摘清责任,不是一个学校应该有的担当。该名老师的行为早已超出了社会容忍的边界,也希望其正视学校职责,加强对其校内其他老师的培训,不要再出现类似体罚。人民日报评论:体罚学生下狠手?这样的教训当汲取。其中指出对教师而言,维持课堂秩序、严格管理学生无可厚非,但因为“非常愤怒”就对孩子大打出手,甚至借体罚来泄愤、把暴力视作理所应当,有违师德规范,也会给学生带来痛苦。教育惩戒应有度,更要依法依规。涉事教师难逃法律惩处,学校也难辞其咎。对学校而言,坚决制止体罚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六、舆情总结9岁男童被老师大力揪头发,之后被检查出头皮骨分离。此事引起社会极大反响。但事发后学校并未第一时间对涉事老师停课,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事系老师个人行为导致的”,更拿出了一份附加种种免责条款的协议书。这种“甩锅推责”“大事化小”的做法,引发了媒体和网民的热议。面对质疑,学校始终没有正面发声,拒绝对疑问做出解释,也引发更多猜测,让舆情进一步发酵。大多数网友评论认为学校对体罚学生不够重视,对教师的管理不够严格,对造成的严重后果态度淡漠。此次“教师体罚学生致皮骨分离”的舆情让涉事学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从舆情应对的角度来看,学校面对争议应及时准确发声、妥善解决问题,积极回应的态度在一定程度可以纾解公众焦虑,在舆情发生期及时遏制留言产生的可能性空间。同时做好学生的身体康复、心理疏导、复课复学以及家长的安抚工作。此外,建议学校除了加强对教师的日常管理、强化师德规范、宣讲教育政策,更要举一反三查找不足、整顿教学秩序;明确教育惩戒边界问题,进行教学管理的同时防止教师个人的情绪发泄和暴力体罚,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校园舆情
舆情分析简报
学校舆情
9岁男童被名师体罚致头皮头骨分离
查看详情→
“北京高校学生不许校外租房”事件舆情分析简报
2021-05-11
2947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提出,高校应加强对校外住宿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该通知一出便引起热议。“大学生不许校外租房”引发学生热议“禁止大学生校外住宿”消息一出,立马引发大学生热议。有学生吐槽,这样管理住宿问题比亲妈管得还宽啊,自己亲妈也只是提醒注意安全,也没有一定要住在校内。有学生提出质疑,是不是住宿费要涨价了?甚至还有学生直言,租房是因为宿舍条件不好,没法提供好的住宿条件就别管那么宽。也有部分学生表示能统一管理是最好的。学校不允许学生在外租房居住可能是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事关学生在校外居住的安全问题;二是集体住宿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开支和家庭经济负担;三是集体住宿可以加强宿舍管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官方进行回应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三个高校学生“管理办法”,其中有两个学生都比较认可,但还有一个“不允许大学生校外租房”通知则引发了热议。对此,北京教委回应称:此次管理办法是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将此前的一些通知和经验做法,上升到规范管理文件的程度,出于安全考虑,原则上不允许校外租房,自主权在学校。网民观点不一对于教委发布的“不允许大学生校外租房”这一管理办法,网民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网民表示支持,有网民表示反对,还有网民觉得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对待,不能“一刀切”。其中,支持者提出了几点理由:一是外出租房会影响学习。高校学生出外租房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同居,大学生同居会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分散学生的精力。二是大学生在外租房不安全。在校外居住的学生,人身或财产遭受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禁止学生在校外居住,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安全。三是大学生在外租房,花费太大。四是在校居住能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而反对者认为很多学生出来租房是为了应付考研等考试,或者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不想受到打扰;其次,有的学校提供的住宿条件,不仅基本设施不齐全,生活不便利,许多学生外出租房主要是希望能改善生活的环境;再次,禁止高校学生外出租房侵犯了学生的自由,剥夺了学生选择住宿场所的权利。舆情小结关于“高校在校生不让在校外租房居住”这一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教育部早在2007年就有相关规定的,也是明确了不允许大学生在校外租房,但由于实际操作上的难度,几乎没有办法执行下去。2014年,海南省教育厅印发的通知要求,为加强高校学生校外租房住宿管理,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解决住宿问题,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每次通知发出后称处于试行阶段,这是更好的规范在校高校学生的安全问题而制定,最终的“自主权”在学校。所以,要想禁止大学生在校外住宿,需要配套很多的硬件和管理办法才行,要努力改善校内住宿环境,满足个性化需求,对考研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等。
网络舆情热点
教育舆情
舆情分析报告
校园舆情
舆情分析简报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安徽一中学要求学生花近六千元买平板电脑”分析简报:官方:责令退费
2021-04-30
5171
一、事件概括近日,安徽蚌埠有家长反映:五河县育英中学让每个学生花5800元买平板电脑,称用于布置作业和个人学习。经核查,家长反映情况属实。目前,当地政府回应已责令育英中学立即停止违规收取学生平板电脑费用行为,清退全部已收费用,限期解聘校长。二、网友看法在社交平台上,有关“蚌埠一中学要求学生花5800元买平板”一事引发众多网友讨论。有网友表示学校太胆大了,光天化日顶风作案;也有网友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的乱收费现象,呼吁教育系统严惩违规收费行为;有网友称这样的学校到底能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不禁让人怀疑;还有网友表示不是应该禁止电子产品进校园吗。三、媒体观点人民日报评论发文“不能在教育上动‘歪心思’”,其中提到学校推广平板设备,大体上也符合教育科技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但事实上,租赁成本过高,极易导致商品价格和消费成本失真,学校声称可以自愿选择,却把购买平板与否与分班挂钩,施加隐性压力诱导学生就范。这样的摇钱树不该有,这样的生意经不能念。此外,教育的投入,不是“花多少”的问题,更要看方法和理念、精力和能力倾注了多少;教育的产出,不是“挣多少”的问题,更要看健康的灵魂、合格的人才培养了多少。央视新闻发表题为“热评丨强制要求学生购买平板电脑为何一再发生?”的文章。文中指出:以推进教改为名,要求所有学生高价购买平板电脑,虽涉事学校被叫停,但不排除还有其它学校依然存在这类问题。有的学校错误地理解教育信息化,加之资本介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后存在利益链。其中重点指出平板是否应该进课堂、如何进课堂要经过学校慎重的讨论和考虑。如果学校要使用平板教学作为改革实验,应该由学校购买,提供给学生共享使用。在购买时,要公开招标,而不是强制或者变相要求学生购买。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发文“中学要求学生花5800元买平板:校园怎能铜臭弥漫!”文中提到2200元的平板电脑搭售平台服务卖5800元,还变相强制购买,学校变成商业推销的市场,所谓“理念进步”“技术发展”只是噱头下包裹的一颗唯利是图的黑心。在法治保障下的教育事业容不下我行我素、肆意妄为,谁顶风“作案”把黑手伸向学生,谁就必将受到惩治。新华网评发文“教育不是生意 学生不是羔羊”,安徽一中学要求学生花近六千元买平板电脑一事引发网友关注。三令五申禁止,居然还有学校打“擦边球”甚至“顶风作案”,是学校负责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与项目公司进行的交易?还是为了实现所谓的“智能教学”而做的“面子工程”?教育不是生意,学生不是羔羊。要遏制乱收费现象,除了要靠学校自律,更多的还是得靠监管。四、舆情总结近日,安徽某中学要求学生花近六千元买平板电脑,被家长反映到了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经调查核实后,学校清退全部已收费用,而且被予以通报批评、集中整治。总体来说,该事的进展和走向都回应了舆论关切、得到了妥善处理,但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引起广大网友关注。近年来“学校要求学生买平板电脑”之类的事件已多次曝光。一是设备厂商“开拓市场”,二是校方滥用自身自主管理权,要求学生必须购买平板,从而引起家长异议。关于此类现象,其实教育部门早就发文整治,明确“不得用手机、平板布置作业”,“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但是这些防范举措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察力度,严厉打击拿着学习的幌子大量敛财的行为,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从根本上杜绝“买卖”进入校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踏踏实实在教书育人上下功夫,别总想方设法在营收创收上动歪心思,才能还校园一片澄宁,还教育一片净土。
校园舆情
舆情分析简报
学校舆情
舆情分析专报
校园乱收费问题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热门推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7月22日全网络舆情简报:中国人民大学声明
三中全会舆情速递
近期网络维权热点舆情事件总结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三)个人篇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二)企业篇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一)政府篇
5·20江西贵溪小学刑案事件舆情分析及启示
两会期间舆情风险研判与建议
女子取5000元现金被银行反复询问事件分析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热点舆情分析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