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舆情观察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河南济源市委书记掌掴下属事件舆情观察:一记耳光曝出连环问题
2021-01-28
10288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作者:马付才连日来,一则实名举报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掌掴市政府秘书长的网帖引发了广泛关注。该事件事发于2020年11月11日,2021年1月16日晚被实名举报者上传到微博,1月21日张战伟被免去济源市委书记职务。舆情出现后在5天时间内一直高位行走,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接连发声。市委书记当众掌掴下属“一记耳光”,舆论热议的背后,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群众对干部耍官威、搞特权现象的深恶痛绝。舆情综述1月16日晚,一篇题为《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实名公开举报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的帖文开始在微博流传。发帖人“济源市尚娟”自称是济源市政府秘书长翟伟栋的妻子。帖文指出,2020年11月11日早晨,翟伟栋与其他市领导在机关某食堂角落里吃早餐时,被张战伟公开掌掴。2020年11月12日,即“掌掴”事件发生次日,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张战伟调研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党组工作。张战伟强调,任何时候都要心怀对党的敬畏之心,“始终做到忠诚于组织,与党工委暨市委同心同德、同频共振,决不允许目无组织、自以为是、自行其是、阳奉阴违或当政治上的‘两面人’伪忠诚。”他还说,要“做政治上合格的党组织,做政治上成熟的党员干部”。作为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党组书记的翟伟栋并未出席——尚娟在举报信中称:“掌掴”事件令翟伟栋诱发心脏病,因此当天他请假在家。2016年,张战伟刚从河南省纪委调到济源市担任市委书记一职,曾被评价为工作务实,为人谦虚、平易近人。他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是一个有责任意识、为民意识的人。此事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后,2021年1月21日,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被免去职务,接替他的是河南原扶贫办主任史秉锐。舆情观察01舆情连续多日高位行走2021年1月16日晚19点20分,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当众掌掴市政府秘书长被微博用户“@济源市尚娟”的微博实名举报后,1月17日,该舆情信息开始在网络逐渐流传。1月18日,虽然“@济源市尚娟”的微博已将举报信删除,但多家媒体开始跟进采访报道,伴随着济源市、河南省纪委监委等部门认为该事件是治安事件,建议先到派出所报案的态度,该舆情事件持续发酵,“市委书记掌掴秘书长”话题舆情热度呈现逐渐走高趋势。从该舆情传播渠道上来看,“市委书记掌掴秘书长”话题的传播渠道,主要在微博、微信、客户端。截至1月22日,该事件相关的话题有“#河南深入调查济源市委书记被举报#”“#新华社评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央视评一记耳光打碎官德#”“#曾掌掴秘书长的济源市委书记被免职#”“#央视主播谈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等及相关衍生话题,其综合阅读量超过15亿次。济源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事件在全网的信息量截至1月23日有接近20万篇,在百度七日热点排行榜单(1月17日至1月23日)中,“新华社评市委书记掌掴干部”仍然位于榜单排名第七名,搜索指数为589327,其舆情热度多日在高位行走,仅次于“郑爽代孕事件”。市委书记当众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在河南省两会前曝出,时机耐人寻味。而市委书记当众掌掴市政府秘书长仅仅是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问题吗?因此,众多网友在等待事件真相的同时,各类猜测类的网文也纷纷出现,例如,指向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关系不睦才是“本因”的网文,多篇“分析性”文章一推出就形成“10+”的阅读量。多数网友对该事件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并没有“让新闻再飞一会儿”的耐心。而当地政府在面对新闻采访“不方便回应”“犹抱琵琶半遮面”暧昧的态度,更让多数网友产生“权力之下无真相”的质疑,在内心产生蹊跷的同时,更加关注新闻事件的走向。02碎片信息刷屏极易伤害政府公信力该舆情事件在1月16日晚间出现后,1月17日,上游新闻记者率先采访,得到的回应均称,翟伟栋目前在正常工作,不方便回应此事,一切以宣传部门的通报为准。1月18日上午,《楚天都市报》《第一财经》随后报道,河南省纪委监委热线工作人员电话答复称:“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属于治安类案件。”紧接着,《新京报》报道,济源市委主要负责人对于掌掴一事回应称,网曝帖文与实际情况稍有不符。在此阶段,涉事地方和当事人透露出的碎片信息,让事情在舆论中的印象变得更为复杂且模糊,而接受舆情的公众急切从媒体报道中获取更多真实的信息。在此背景下,社交媒体对这一舆情的传播中出现了各种猜测类的文章,因此出现了舆论失焦现象。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自媒体平台纷纷涌现,微博、微信公号、微视频、抖音和客户端也先后出现,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内容的生成,使得公众的话语权得到提升。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公众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舆论得以迅速形成,公众的声音过于强大,会带动舆情的走势。在张战伟当众掌掴翟伟栋舆情事件中,当地政府面对记者采访态度暧昧的回避,多方表述不一,极易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伤害。直到1月19日上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刊文《河南回应“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正在深入调查》,标志着事件正式成为了全国性舆情。03接连被举报的产生共生舆情因当众掌掴下属事件,全市仅有70万人口的济源市备受全国舆论关注。在公众正对耍官威、耍特权的市委书记深恶痛绝的时刻,1月18日下午,河南省济源市检察院干警李安林同样实名举报张战伟:“张战伟涉嫌违法提拔涉嫌违法犯罪人杜中联,后者在一起强拆过程中将被害人李平贵致死。”来自封面新闻报道称,1月18日16时50分,在天涯社区的百姓声音板块,一网帖名为《实名举报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违法提拔涉嫌犯罪人动用公权强行逼罪》,发帖者自称为河南省济源市检察院干警李安林。实名举报帖再度将张战伟作为其实名举报的对象,此帖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在互联网带来的联通和搜索关联度日益加强的今天,大型舆情事件产生共生舆情的风险也在加剧。由于“济源”知名度并不高,不是一个认知度极高的地方,因此在搜索“济源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事件”相关内容时,“济源”成为高频的搜索关键词之一。而在“济源”搜索结果的推动下,地区同期负面话题也会被舆论再次关注。与此同时,同期又出现“实名举报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包庇济源市纪委牛明刚、秦利亚等人滥用职权酿出人命一事”的网络舆情。李安林对记者称,他以前曾多次举报,但一直杳无音信,这次举报不是“蹭热度”,但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网络舆论场中,每逢公共事件发生,都会有一大群人自发地聚集起来围观、讨论。这种现象被戏称为“吃瓜现象”。再考虑到地方负面新闻的集中出现,一方面提醒济源当地在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事件中仍需要给予更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地方形象受到冲击后的修复工作,也应及时提上议程。04舆情处置火上加油为何舆情接连多日一直高位行走?与该舆情一波三折酿成的舆情风波,将该舆情不断推高有极大关联。微博用户“@济源市尚娟”发博文后不久,原文被删除,微博账号所有信息被清空,唯一留存下来的信息是一条“济源市尚娟”的微博简介,写着“一名正直的党员”。对此,翟伟栋回应称:“(网帖)是我妻子发的,我不知道,都叫她全部删除了,删除干净。”已经形成全国都在关注的舆情事件,然后将博文主动删除,自然会引来各种猜测。紧接着在1月19日下午,网络流传出一张公司内部文件,文件宣布停止尚小娟党内外所有职务,停职期间所有工资、补助暂停发放。有网民猜测,尚小娟与实名举报的“济源市尚娟”疑似为同一人,并就此发出连环追问:任职济源焦化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的尚小娟,与此前的爆料人尚娟是否为同一人?如果两个新闻当事人是同一人,那这份公司“处理意见”是何时作出的?如果是同一人,济源焦化集团为何要对举报人作出处理?1月19日晚些时候,豫港焦化就网传图片发表严正声明:尚小娟,女,现任我公司工会主席。网传“关于对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尚小娟同志的处理意见”文件截图,系不实信息,特声明。此时,处于风暴眼中的济源市,豫港焦化的连番操作将舆情再次推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此,第一财经和上游新闻报道称:“豫港焦化内部还曾专门开会,要求员工不得讨论、传播此事。”“2017年4月28日,豫港焦化机械化氨水澄清槽爆炸动火作业时发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时任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还曾做出批示,要求企业做好善后工作,查清事故原因,严肃问责。要举一反三,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对此,多篇网文对豫港焦化处置舆情称:不怕猪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重大舆情的背后,无一不带有强烈的社会情绪。因此,在处置舆情的“危机”时期,如何精准研判事件“痛点”和“拐点”,如何在合适的时候给出合理的建议,避免舆情“翘尾”反噬前期处置成果,不仅是对社会管理者舆情素养的综合检验,也考验着地方政府部门的网络执政能力。舆情点评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是全国文明城市。张战伟在济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强调:要注重文明习惯养成,强化严管重罚,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机制,让文明之花开遍济源。然而,在要求别人“文明”的同时,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文明”大相径庭。对此,央视网《掌掴下属的市委书记想当“山大王”?》指出:对弱者施暴、泄愤,这种权力的快感,谈不上什么领导能力和水平。这大大拉低了领导的素质底线,严重损害了公职人员的形象,社会影响极坏。如果对这种错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恐怕会产生崇拜权力、恃强凌弱的示范效应。说一套,做一套,官威太大的张战伟,不但损坏了济源的对外形象,也严重损害党的权威和形象。(新闻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舆情分析
政府舆情
舆情报告
市委书记掌掴下属
舆情观察
查看详情→
舆情观察:央视曝光郑州火车站4部电梯闲置8年 市政府公开道歉
2019-12-18
2269
12月14日晚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栏目中主持人白岩松犀利点评“郑州火车站4部自动扶梯闲置8年不用”一事引发媒体和网民的普遍关注。本文将从舆情脉络、媒体聚焦、网民观点等方面全面梳理舆情发展态势,并从舆情应对的角度浅谈舆情危机应对的基本要求,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舆情脉络 12月6日 大象新闻以《地下人行道四部自动扶梯闲置8年 花数百万元建造如今锈迹斑斑》为题追踪报道郑州火车站自动扶梯长期搁置不用一事。当日,仅有和讯网、东方今报两家媒体参与转载。 12月14日22时51分 CCTV-13《新闻周刊》节目接近尾声时,白岩松点评“郑州火车站4部自动扶梯闲置8年不用”一事,白岩松说:在郑州火车站西广场下面的人行道,与68个台阶并列的是建成八年却闲置不用的四个自动扶梯。如今锈迹斑斑都布满了蛛网。面对这当作摆设的电动扶梯,众多携带大包小包行李的旅客,就只能走一会儿楼梯歇一会儿,老弱病残者更是气喘吁吁,这电动扶梯看上去很美,却真心给人添堵。 12月15日0点开始 央视网、中青看点、《吉林日报》等媒体同步在各自媒体平台发文报道此事,舆情声量逐渐上升。 12月15日20时 @央视网再发微博“#白岩松评火车站电梯闲置8年不用#:给人添堵”引发众多网民转载评论,舆情发酵再升级。 12月16日 大象新闻继续跟踪报道,面对媒体追问,郑州市城管局回应称,电梯系无主电梯,经多方查找均未找到责任单位,已上报郑州市政府。 12月16日19时18分 郑州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郑州发布正式回应称:经初步调查,自2016年四部扶梯取得人行扶梯使用标志后,由于设计、电力、施工移交及厂商配合等没有衔接好,造成未及时投入使用,在此向广大市民道歉,并表示各方将全力以赴,尽快解决问题,确保2019年12月31日前4部人行扶梯投入运行。 12月17日 @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社、新京报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报道,舆情热度达到峰值。 12月18日 舆情热度明显下降。 舆情概况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中心(优讯,10余年专注舆情监测,可申请免费试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10时,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1919条,其中客户端新闻505篇,微博信息535条,微信文章174篇、网络新闻644篇、论坛帖文41条、视频5条、报刊新闻12篇、广播3条。整体信息报道量波动明显,舆情始于12月6日,当日报道量仅为6条,12月14日晚,央视《新闻周刊》曝光,促使舆情关注度直线飙升,舆情声量在12月17日达到波峰,信息量为922条。12月18日,舆情热度回落。 舆情传播趋势图 舆情热词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关键词云 结合舆论关注热点,统计“电梯闲置事件”的相关热词,“电梯”“扶梯”“闲置”等与该事件相关的词语热度较高;“郑州火车站”“白岩松”“城管局”等关键词在媒体报道中出现频次也相对较高;“懒政”“问责”“到位”等词语也进入热词序列,反映出舆论对于百万扶梯闲置八年时间的基本态度。 媒体聚焦 中国纪检监察报:电梯成摆设背后是慵懒懈怠 慵懒、懈怠,违背党的宗旨,损害群众利益,绝不是党员领导干部面对群众现实需求该有的作风。郑州市委、市政府表态,要举一反三,开展全市工程安全大排查,明确责任,健全机制,努力打造让市民满意的城市。其他地方不妨也对照检省一下,该主动作为的必须尽职履责,莫等群众忍不住了,舆论监督了,才肯登场亮相。 新京报网评论:火车站4扶梯闲置8年,不能无人认领和担责 能立即整改是好事,给出明晰时间表也契合市民期许,可有些问题也需要深究:首先,难道找不到责任单位,便民工程就可以不进行下去了?其次,4部扶梯8年前就建成,肯定有相关主管部门和建设、监督单位,怎么会变成“无主物”呢?到底是哪个部门“没有衔接好”?谁又该牵头此事?这些是不是可以通过责任链条梳理去厘清。 环球网:唤醒“沉睡”8年的电梯,更要唤醒沉睡的责任 高电梯闲置看似小事,其实不然。这4部扶梯,关系到旅客的基本出行,不及时解决,就是给老百姓添堵,也是给城市形象抹黑。好在事情有了转机,当地已就此事致歉,并表示将确保2019年12月31日前4部人行扶梯投入运行。这一结果让人欣慰。但是,唤醒闲置电梯固然重要,叫醒涉事单位的责任感则更为关键。从立项到兴建、从移交到运营,牵涉到多个环节,如不衔接好,自然会“掉链子”,如果放逐责任意识,自然任其闲置? 北京青年报:车站电梯闲置8年 究竟“卡”在哪里? 火车站4部扶梯闲置8年,与其说是缺钱,不如说是缺作为、缺担当。火车站是城市的一个窗口、一张名片,外地人对一个城市的了解和认知,往往是从火车站开始的。一边是每天都有众多旅客携带行李爬楼梯,累得气喘吁吁,一边是闲置8年找不到责任单位的自动扶梯,此情此景不仅给人添堵,也让城市形象打了折扣。民众眼皮子底下的事情都做不好,当地媒体多次追问也无济于事,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问责机制的缺失和失灵。问责一个、警醒一片,没有问责就难有担当。电梯闲置8年造成的浪费谁来买单、担责,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之,电梯要尽快启用,问责也不能缺少。 网民观点 综合全网3000余条网民观点分析发现,网民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一、认为郑州相关部门属于典型的懒政不作为,闲置8年,直到央视点名曝光,有关部门才答复“月底前整改到位”; 二、调侃媒体曝光是当下维权的首选; 三、讨论电梯监管责任归属; 四、为郑州市政府这次“火速”回应的态度点赞; 五、对于郑州市城管局“电梯无主”的回应不买账,并表示匪夷所思; 六、借此吐槽郑州城市建设其他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部分网民观点摘选 @淮湘子:【一切都来的太快】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批量注销委办局政务新媒体的城市,在遭遇这次高铁站电梯舆情时,没有了涉事主体,#官方致歉火车站扶梯长期未使用#舆情中,@郑州发布就变成了唯一的“涉事主体”,也是顶格的“涉事主体”。没有了矩阵中的“成员单位”,“赤膊上阵”的@郑州发布只能独自应对郑州市的所有舆情。可以想象的是,这次舆情应对,只是拉开了一个账号应对一个城市整体舆情的开始。相信,今年下半年开始“一刀切”关停账号的“副作用”来的那么快。 @农民蒋涛:#官方致歉火车站扶梯长期未使用##郑州火车站电梯闲置8年##郑州火车站电梯闲置8年不让用# 如果不是中央媒体曝光,不知还要闲置多少年?你们还办过多少这样花了钱却形同虚设的事?你们还口口声声称《为人民服务》,要点脸行吗?你们觉得老百姓还会再相信你们吗?! @阳春白雪:#官方致歉火车站扶梯长期未使用#经济学家马光远今年11.1号来郑州的时候说:“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只要看火车站和机场的扶梯配备即可,有上没下的,这个城市基本不怎的。这里是郑东高铁,郑州是个文明的大城市。“这脸被打的,这才几天啊。 @心理咨询师彭熠:#官方致歉火车站扶梯长期未使用#不能凡事都等媒体报道了才能解决,扶梯闲置了8年,相关人员难道就看不见吗?火车站是郑州的窗口,扶梯的闲置不仅会给来住的旅客带来不便,而且也影响了郑州的形象。这事报道后政府的反应很快,也落实了整改的时间,这种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就是希望这种事今后越少越好。 舆情点评 “郑州电梯闲置8年事件”因央视介入报道,引发舆论高度聚焦。目前舆情已基本实现了“软着陆”,未出现舆情升级的情况,这与郑州市政府舆情应对得当密切相关。官方通报承诺了问题整改的具体时间,并表示已经“举一反三,开始了全市工程安全的大排查行动”,可谓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及时回应以及诚恳、担当的态度是化解此次舆情危机的关键。及时的回应抢占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为后续舆情平稳落地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而诚恳的态度、负责、重视的姿态,有利于修复舆论信任,重塑阳光负责的政府形象。 梳理舆情脉络可知,12月6日大象新闻的报道就曾提到,其在2018年就开始追踪报道此事,但是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这才有了后续的舆情爆发。新媒体时代,与公众接触越多、与经济民生联系越紧密、担负越多社会治理的职能部门,越容易成为舆情高发的领域。很多舆情危机事件,在爆发之前已有征兆,却被忽略,一旦进入舆情发酵的“快车道”,舆情就如潮水般涌来,令涉事部门难以招架。 当前,类似的舆情危机事件在社会的不同领域不断上演,对社会各政府职能部门的舆情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日常舆情管理过程中,各政府部门不能抱持“被动应对舆情”的观念,去处理遇到的舆情危机,这样只会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而应该化被动为主动,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将媒体监督、民众反馈的内容作为社会治理水平的“检测器”,勇于发现自身的不足,查漏补缺,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舆情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实现化危为机。 优讯舆情分析师-何铖铖
舆情观察
政府类舆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下一页
热门推荐
河北省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舆情启示
“炫富”扣分?券商如何完善声誉管理机制:从新规看长期发展路径
“3·15”蜜雪冰城:舆论场割裂之谜
海底捞“锅底小便”事件舆情分析
重庆燃气收费异常屡禁不止舆情分析
“红”动全球:外国网民涌入小红书现象的舆情洞察与多维应对
“良品铺子被举报”事件舆情分析
储户40多万存款“消失”舆情分析
昆明学校食堂“臭肉风波”舆情剖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热点舆情分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