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炫富”扣分?券商如何完善声誉管理机制:从新规看长期发展路径
2025-03-26 | 优讯舆情 151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网络舆情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舆情监控 网络热点 舆情深度剖析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下发的《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202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此次修订不仅新增关于重大负面事件的专项扣分指标,还强化奢靡、炫富等声誉风险事件,对造成严重影响或存在薪酬激励不当、管理不严的券商从重扣分,同时将“传播正面信息”纳入加分项,展现监管层重塑金融业声誉形象的决心。
近年来,证券行业因个别员工的炫富行为引发的舆论风波频发,例如中金公司员工妻子晒出其丈夫月均收入超过8万元的收入证明;中信建投实习生分享开保时捷上下班视频等,都将证券公司推向风口浪尖。事件不仅加剧公众对金融行业高薪现象的严肃拷问,更暴露出部分券商在内部管理和合规建设上严重不足。
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监管部门持续加大治理力度。2024年3月,证监会明确要求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等不良风气,并加强对从业人员和薪酬管理的监督。同年,开源证券和中原证券因薪酬管理机制不完善分别收到警示函或责令改正通知,进一步凸显监管层对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视。因此,本次评估指标的修订被广泛视为舆论监督与行业治理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增设扣分项和加分项,新规旨在形成政策与舆情的“互动闭环”,促使券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范,从而实现声誉风险管理的系统化升级。
金融行业的高薪话题之所以屡屡成为舆论焦点,主要源于以下敏感点:一是金融从业者与普通工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易引发社会对财富分配公平性讨论。尤其是在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这种对比显得尤为刺眼;二是部分证券公司因违规操作或客户服务问题屡次登上热搜,导致负面舆情泛化,“割韭菜”等负面标签持续深入人心,进一步削弱公众对行业信任感;三是作为国有资本主导行业,金融领域高薪现象极易被解读为“权力资本化”,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争议;四是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薪酬与业绩脱钩,部分金融机构的高薪体系未能充分体现与实际经营成效的关联性,导致公众对其合理性产生怀疑;五是豪车、奢侈品等炫富行为在短视频平台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之算法推荐的精准推送,使得相关事件迅速破圈,扩大了舆论影响范围。
针对上述问题,券商等金融机构已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如召开全员警示教育大会、签署廉洁承诺书、调整差旅标准等。然而,这些举措更多是短期修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4月年报披露季到来,薪酬议题或将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对此,券商应秉持开放透明的态度,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通过权威渠道澄清误解,避免谣言扩散。
本次修订不仅体现监管层对声誉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也为券商等金融机构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声誉管理体系:
一是构建硬约束防控机制,将党建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和廉洁从业理念深度融入日常管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声誉风险管理格局。建立健全员工行为规范,明确禁止奢靡、炫富等不当行为,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二是提升软实力价值认同,定期组织声誉风险管理培训与模拟演练,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强化“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入职培训、合规宣讲等方式,将职业操守内化为员工自觉行动。
三是发挥智库作用传递正能量,鼓励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团队通过权威媒体解读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趋势,树立理性声音。
四是引导全体员工以正面、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交媒体互动,提高社交媒体使用素养,传播正能量,树立行业典范。
五是加强与媒体沟通协作,主动建立与主流媒体长期合作关系,借助不同层级媒体平台传递公司的正面信息,提升品牌形象和公信力。在突发舆情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透明的信息披露化解危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总体来看,本次修订不仅是对过往声誉事件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行业发展的战略指引。券商应以此为契机,从制度设计到文化建设全面优化声誉管理体系,既要通过“硬约束”筑牢防线,也要通过“软实力”赢得信任。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肩负起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