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舆情
深度分析
行业
舆情百科
社会
热点全览
茶颜悦色SexyTea英文招牌风波
2022-09-16
1371
9月9日,网红奶茶茶颜悦色在南京水游城开设的第三家门店正式开业,其门店墙外张贴的“SexyTea”(中文翻译为性感的,引起性欲的)英文招牌引发舆论质疑,不少声音认为这样的英文表述配上古典的女子形象极易引发不好的联想。至此,在8月“过度营销”风波刚刚平息后,茶颜悦色再陷入不雅英文招牌的舆论漩涡中。相关舆论在网络平台与微博平台等中形成广泛讨论,其中,微博平台形成#茶颜悦色南京新店招牌引争议#(阅读1.7亿,讨论3077)、#茶颜悦色英文招牌再引争议#(阅读123.1万,讨论25)、#SexyTea商标申请曾因格调不高被驳回#(阅读18.4万,讨论44)、#茶颜悦色未申请注册SexyTea商标#(阅读18.5万,讨论44)等话题。整体来看,55%的舆论持质疑茶颜悦色英文招牌不雅以及用语低俗的态度,其中不少声音认为茶颜悦色打擦边球。30%的声音则认为对SexyTea招牌“没必要这么敏感”以及持有与己无关的态度等。15%的声音认为茶颜悦色不当营销。 一、舆情简述9月9日,茶颜悦色在南京第三家门店正式开业。在其门店墙外配有“SexyTea”英文招牌。9月13日,茶颜悦色英文招牌“SexyTea”被曝光,话题热度持续上升。9月14日,现代快报记者咨询南京市场监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很难判定商家使用的广告或商标是否违规,如果广告或商标的用图、用语略显低俗,或者容易给消费者带来不文明的观感,存在打擦边球嫌疑,商家应该做出整改。9月15日,天目新闻查阅企查查APP显示,目前,茶颜悦色关联公司湖南茶悦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尚未申请注册“SexyTea”商标。 二、舆情传播分析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茶颜悦色英文招牌被网友曝光后,相关舆情自9月13日开始持续发酵,9月14日开始急速升温,9月15日,相关舆情在现代快报、天目新闻等媒体揭露茶颜悦色并未注册“SexyTea”商标,多家网络媒体集中报道转发茶颜悦色英文招牌涉嫌打擦边球、曾有自然人申请 SEXYTEA 商标被驳回,以及媒体点评“SexyTea”商标事件等后达到监测期内峰值。截至2022年9月16日14时,茶颜悦色英文招牌事件相关舆情信息1429条,舆情热度呈下降趋势。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微博平台,占比91.3%;网络平台占比4.35%;客户端占比2.32%;微信占比1.06%;其他平台舆情声量分布依次为视频、小视频、论坛、报刊等。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茶颜悦色” “Sexy Tea” “擦边球” “营销” “资本” 等词语为核心传播词汇。 三、舆论反应1、媒体观点现代快报:类似“SexyTea”这样的广告语、英文招牌等是否违规?南京市场监管部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商标法第十条中,对有哪些情形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进行规定。其中,第八条指出,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此外,根据广告法第九条,广告中不得含有淫秽、色情、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如果广告存在淫秽、色情的内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广告主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工作人员表示,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很难判定商家使用的广告或商标是否违规。如果广告或商标的用图、用语略显低俗,或者容易给消费者带来不文明的观感,则存在打擦边球嫌疑,商家应该做出整改。 红网:“性感”,固然不是什么贬义词,而对于品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国内本土品牌在追求国际化、全球化的道路上,拥有一个足够响亮甚至是“洗脑”的品牌名,是令产品能够根植它国市场的重要基础。过度的宣发和不当的流行元素运用显然无益于品牌成长,只会引起大众不适。树立“信”“达”“雅”的品牌名称,拿出优质的产品,才是吸引消费者的“流量密码”。 2、专家品牌管理专家、思其晟CEO伍岱麒认为,茶颜悦色的英文名确实很有问题。英文Sexy作为形容词,在西方文化里是比较好的,只是与中国式小清新形象搭配,显得不中不西,文化融合较差。如果作为吸引外国游客、传递品牌价值而言,反而无法准确地传递中国的文化。在她看来,可能企业更注重流量密码,采用这种有些争议性或有槽点的英文名,容易引发关注。 3、大V(1)认为“SexyTea”名称正常4A广告网(粉丝36.2万):有网友认为"SexyTea"配上古典的女子形象会引发不好的联想。白斌的公法梦(粉丝80.8万):sexy也有问题? (2)认为“Sexy Tea”存在争议赵宏民(粉丝62.8万):茶颜悦色英文名叫“Sexy Tea”,引发较大争议。我有三点看法:第一,Sexy,在英文中多种含义中,基本都是性感的意思。第二,茶颜悦色的logo,是一位古典的女子形象,这和性感丝毫不沾边。第三,茶颜悦色主打中式茶饮,在logo上也有Modern China Tea Shop字样,这个品牌定位也不适合用性感英文单词。JIMMYs动画剧场(粉丝24.1万):我不会说茶颜悦色不能用sexytea,只是对应中文名的韵味,这英文名显得很没文化…津卫小张(粉丝11.1万):sexytea整得茶叶太不正经了 茶正不正经不知道,反正人是够不不正经的… (3)质疑茶颜悦色热衷炒作人间观测员费米米(粉丝75.1万):茶颜悦色,are you ok?你自己也知道不蹭女人的流量就会垮是吗…卢晓周(粉丝14.4万):这家企业心术不正,走火入魔,热衷炒作,他们不是在炒作,就是在策划炒作的路上,很难相信这样的企业会做好产品。策划各种各样的负面新闻,引起争议,制造舆论,然后要么假装道歉,要么神隐,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毫发无损,他们是信奉舆论营销第一原则的:有负面舆论总比没有舆论好…我是奥叔(粉丝12.7万):好好卖茶,非要搞得卖茶艺…青衫居士李探花(粉丝27.3万):#茶颜悦色# 啥玩意 ,给都不要… 4、网友(1)部分网友表示茶颜悦色英文招牌很正常,只是网民对此过于敏感,并容易过多联想引申,占比约30%。@ 超巨型狸子:谈性色变@ 曾小闲闲闲:性感,在中文里是不好的词吗?被你说的懵了@ 小魚不太爽:想得有点多?7811@ 我想喝馄饨:心是黑的看啥都是黑的 (2)一些网友则表示SexyTea的英文名与其产品定位不符,质疑茶颜悦色打擦边球,占比约55%。@ wo把地球弄丢了:评论里没一个人想到商标整体性,思维模式单一。仅仅谈词组SexyTea没啥,但配合上女子图案,就有点擦边球了。而且原报道中已经明确了:不是单谈词组,是加上女子图形整体感觉。评论里都在争辩词组是否OK......@ Tainn新月:“性感”一词并没有什么,但,“茶颜悦色”叫“sexy Tea”,配上茶颜悦色的古典形象,有点尴尬。@ 西岸陽光浪踏浪:在美30年的人,不談Sexy可以如何解讀,SexyTea這個名字就是感覺低俗,不像真的賣茶,掛羊頭賣狗肉的感覺。(另外那個logo也很cheap的感覺。)感覺比較適合性商店。起碼以我對美國文化了解我是這麼感覺。@ 奶茶奶茶给我力量:sexy tea也不是不可以,但中文都仿古了,英文扯个sexy,就觉得好low@ xylagzd:名字看着就挺awkward,这可以说是个翻译问题。此时更知应多听听李长栓教授的课,但凡脑子里多个“翻译是查出来的”意识,也不会落到尴尬地只选了这个单词,点开看英文释义,占主导意思的“sexually exciting/sexually attractive”。非谈性色变也,sex就挺中性,但是多了个-y后缀就真的尴尬,确实俗了@ 粢飯貓:这图让人想到的是黛玉,就是这个英文翻译多少有点想博出位的感觉。 (3)部分网友质疑茶颜悦色营销不当,占比约15%。@ 刘厉害是的没错:很明显是营销,水游城开一家,来点新闻,再开一家,再来点新闻,这营销做的……@ 留堂少年:我觉得真的挺没意思的。这难道是茶颜悦色买的新闻吗?@ Jamber崔: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热搜是自导自演的?@ 黑母鸡会下白蛋白母鸡不会下黑蛋:茶颜悦色时不时就上热搜,我都不知道是整它的人太多还是自己搞宣传了。@ 小八当家:南京市民可没这么闲 建议小编去查查是不是商家自己买的热搜。@ 小馄饨想度假:这热搜真丢人 四、舆论总结 近年来,茶颜悦色凭借出色的营销手段,成功将品牌打造为“网红奶茶”,销量看好。但是其营销翻车事件也屡次出现,2021年2月,茶颜悦色就曾因“广告用语不妥,不尊重女性”的问题而引发争议,有网友质疑茶颜悦色在产品包装上标注“买奶茶的美女很多,如果你碰巧认识了一个,可以小声告诉我们的小伙伴,我捡了一个篓子”,而捡篓子在长沙方言中指占便宜的意思;还有网友发现,茶颜悦色旗下品牌知乎茶也的产品包装上,赫然出现了“官人我要“这样的词语,并在旁边印上让人产生不好联想的符号;2021年4月,有网友反映,武汉市茶颜悦色汉口一家门店内张贴的广告中,“无壳就要的二货老婆”引来不少网友批评,称有侮辱女性之嫌;此外,茶颜悦色被曝在茶包的泡茶流程中,曾大幅采用“茶包一枚(顺求女汉子一枚)、宽衣解带杯里来”,将茶放进冰箱叫做“打入冷宫,软禁于冰箱”等描述。而此次悬挂“sexy Tea”(中文翻译为性感的,引起性欲的)英文翻译就曾引发网友讨论,此次南京新店开业又引发一波争议。 事实上,为了提升品牌力,很多企业的都在营销手段上下功夫,但剑走偏锋往往不能完全帮助企业押宝流量,更多时候可能适得其反。此前,安踏在一则女鞋产品海报中,模特将鞋底对准镜头,鞋底缝隙正对女性腿部。有网友表示“过设计的都知道什么叫作排版视觉中心点,这张图的意思不言而喻。”而宝洁、妇炎洁、711三家知名企业也曾因发布涉嫌侮辱女性广告而遭处罚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热点事件发生发酵到消亡的过程中,茶颜悦色并未发声。这种冷处理的方式背后,茶颜悦色或存在“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心理,即只要收割了关注度这一稀缺资源,就可将底线弃之不顾。但危机往往是在不经意间积累的,为了保证品牌基业长青,茶颜悦色需要积极回应舆情关切,化解外界对自身品牌的质疑。 再者,营销需要注意边界,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同时,茶颜悦色还应加强日常舆情监测工作,及时察觉敏感舆情,防微杜渐,杜绝外界产生茶颜悦色热衷“抖机灵”的印象,避免引发消费者不适和抵触心理。
企业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顺丰8000元黄金仅赔付2000 快递保价条款亟待完善
2022-09-15
1158
一、舆情概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月6日“顺丰寄丢11000元手机仅赔1000元”事件舆论还未完全平息,9月13日“顺丰寄丢20克黄金保价八千只赔两千”话题便冲上热搜榜再度引发网友热议,接连发生的保价赔付事件将顺丰快递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目前微博关于顺丰话题:#顺丰寄丢11000元手机仅赔1000#话题阅读量5.8亿,讨论次数1.7万,#顺丰寄丢20克黄金保价八千只赔两千#话题阅读量3.5亿,讨论次数1.2万。顺丰两起保价事件发生以后,引发网友关于快递行业寄件保价赔付、丢失赔偿等话题的讨论,相关内容已经形成多个话题:#邮寄贵重物品该注意什么#阅读量796.4万,讨论次数426;#快递被寄丢为什么不能全价赔偿#阅读量786.5万,讨论次数524;#遇到快递丢失该怎么办#阅读量558万,讨论次数812;#快递保价是一项什么服务#阅读量752.7万,讨论次数887;#律师谈遇到快递丢失该怎么办#阅读量236万,讨论次数683;#为何快递已付费还需单独保价#阅读量1100.9万,讨论次数159。 9月13日,顺丰回应称,事件发生以后,顺丰同城已经第一时间协助客户报警,同时进入客服理赔流程,13日已经按照8000元保价金额全额先行赔付到账,与此同时,在经过警方调查寻找和各方配合努力下,客户遗失黄金已经找到,顺丰这一举措遏制了舆情进一步扩散。 二、传播分析(1)演化过程分析 从优讯舆情监测平台新闻热度走势图来看,9月6日和9月13日,“顺丰寄丢11000元手机仅赔1000元”和“顺丰寄丢20克黄金保价八千只赔两千”两起事件分别引发两次舆情波峰,可见公众对“快递赔付保价”事件关注度之高。 (2)传播渠道分析 从优讯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截止到9月15日,关于顺丰手机和黄金保价的相关新闻共有8358条,其中电视1条,报刊6条,网络341条,微博7534条,论坛18条,微信170条,客户端211条,广播1条,视频39条,小视频37条;由于话题贴近民众实际生活且顺丰赔付难以接受,所以事件爆发以后,传播力极强。通过对比发现,事件相关话题主要在微博和网络端传播,其中微博主要集中在公检法等政法类账号以及个人账号,由于微博话题制造和互动能力强大,形成多个热点话题进一步推动事件热度攀升;网络端主要集中在自媒体号以及一些商业网站,传播内容主要为媒体评论或者整合式报道,凭借着传播快捷、检索便利、容量丰富以及互动强大、综合性强等特点,网络传播对事件影响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舆论观点 从网友语言来看,出现大量声讨顺丰以及相似事件的声音,不满情绪较大。关注点集中在寄快递丢失无法全额赔偿、全额保价赔等方面,文字犀利,争锋相对。共情情绪促使网友发生点赞、转发、评论等行为,使话题进一步扩散,信息传播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针对公众疑惑,徐江涛律师表示,如遇高价物品丢失,若已对该物品进行保价且寄件人对该物品进行了相应解释说明,则应当按照货物保价进行赔付,一般在货物丢失后应及时与客服沟通,可向快递管理部门投诉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律师建议进行快递业务时,一定要对物品进行明确说明及保价。 事件发生以后,北京青年报发表“快递保价不能变成“橡皮泥”文章,指出,快递保价规则应该是公平、公正的规则,符合快递公司和消费者双方利益,不能成为企业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的“橡皮泥”;中新经纬发表“快递公司寄丢8000元黄金只赔2000元?律师:无论保价与否,都不能只赔两千”文章,律师指出,如果没有保价,只要消费者能够证明其实际受到损失的,快递公司仍然要赔偿实际损失,消费者可通过发票等证据来举证。如果进行了保价,则可按照双方的保价约定来赔付;红网发表“寄丢20克黄金保价8000只赔2000 快递保价不该“保了个寂寞”文章,指出,现行法律缺乏操作性,对赔偿标准、索赔主体、举证责任等没有具体规定,包括货物发生损害后,也缺少科学合理评估机制等,国家层面应对《快递暂行条例》《邮政法》相关条款进行修改,出台更为精准且操作性强的法律条款以及实施细则,对快递保价的赔偿标准、索赔主体、举证责任等进行清晰规定,从根源上减少消费者维权困境;南方日报发表文章“快递保价的意义何在”,指出,快递企业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保价规则要与消费者达成共识;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快递保价不等于“保险” 理赔窘境如何破局?”文章,专家指出,在具体操作规范上,应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出对快递保价的合同范本,并对赔付机制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快递企业的保价原则。 目前,快递行业普遍存在寄件是否合理赔偿、保价赔付等问题,舆论呼吁企业和相关部门完善相应制度措施。 四、研判建议 由于顺丰品牌效应以及用户基数和口碑影响力巨大,事件发生以后,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公众借此来关注快递保价赔付和寄件丢失赔偿等话题。从顺丰最新回应来看,已经全额赔付黄金失主,从最初模糊回应到如今全额赔付,顺丰积极配合调查且采取有利行动,遏制了舆情进一步扩散。 目前微博上关于顺丰负面热搜话题依然吸引着网友关注讨论,#顺丰存在数百个法律诉讼信息#话题阅读量2541.5万,讨论次数1457,对企业形象和口碑极为不利,保价事件虽告一段落,但类似舆情依然有可能继续发酵。企业应提前部署危机应对处置策略,完善快递寄件配送保价赔付制度,明确赔偿条款,界定赔付标准,尤其是贵重物品,需要与消费者达成一致;加强快递人员素质培训,确保配送安全,提高理赔服务度和专业度。
企业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县委书记凌晨“7分钟讲话视频”缘何获得舆论称赞
2022-09-14
1200
一、舆情简述 近日,一段安徽肥西县委书记陈伟在一线处置公共事件、直面群众问题的视频在网络引发关注,在时长约7分42秒的视频中,陈伟拿着喇叭在现场讲话,为群众处理问题。面对群众和手机摄像头,全程语气平和,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地介绍政策,实事求是地为群众解决问题,现场掌声不断。相关话题也相继登陆今日头条、百度热搜榜。 事件传播概况:● 9月9日,因合肥市“瑞泽园·一里洋房”小区旁一家酒店要将小区公共区域的广场开辟作为停车场,导致居民聚集并与酒店方发生冲突,事件一直纠缠到当晚都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9月10日凌晨1点,肥西县委书记陈伟了解情况后赶到现场进行现场讲话,为群众处理问题。● 9月10日9时,微博“阜阳王鹏”发布微博。相关微博视频播放量305万次,转发4909次,评论558条,点赞27882次。● 9月10日15时,抖音“法治安徽新闻”发布视频,获得28.4万点赞,3.9万次评论,2.0万次转发。● 9月12日12时,微博“普法达人张三”发布微博称。相关微博视频播放量196万次,转发1482次,评论1256条,点赞16430次。● 9月13日22时,红星新闻发文“安徽肥西县委书记凌晨‘7分钟讲话视频’获网友点赞 当地官方:正着力处理承诺事项”。 二、舆情传播分析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截至2022年9月14日15时,肥西县委书记在一线解决群众问题事件相关舆情信息11163条。9月14日,相关舆情在红星新闻发布当地回应后达到监测期内峰值。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网络平台,占比40.29%;微博平台占比23.54%;小视频平台占比22.23%;视频平台占比11.23%;其他平台舆情声量分布依次为客户端、微信、论坛、广播等。新浪微博形成#肥西县委书记陈伟#(阅读量1396万,讨论1634)、#网传肥西县委书记在一线为百姓解决问题#(阅读量100.9万,讨论46)、#县委书记不说废话套话一线处置公共事件#、#安徽一县委书记教科书式处理纠纷#等话题。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县委书记” “陈伟” “群众” “视频” “现场” 等词语为核心传播词汇。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肥西县委书记在一线为百姓解决问题”事件传播过程中,敏感类舆情占比6.32%,涉及舆论指责其他工作人员不作为、县委书记着装等。 三、舆论反馈(1)媒体方面极目新闻称,毫无疑问,他说话的方式很有水平,没有空话套话,讲的都是实在话,说到居民心里去了;另外,他的态度很好,面对居民拿手机拍摄也不急不躁,慢条丝理把问题给梳理清楚了。县委书记凌晨“7分钟讲话视频”走红,也是给领导干部提了一个醒:身在其位要谋其政,凡事要主动作为,要多点担当精神,少些推诿,这样才能获得民心。知乎“动态快报” 发文 “我们关心新闻背后深层次的问题”, 关于安徽肥西县委书记陈伟讲话视频,最近在网络上上了头条。在我看来,这未必是好事,一个关于物业公司的纠纷,就要本地的一把手来做绝定,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用心思考的人都会看的出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新闻媒体工作人员,不仅关注相关事态的发展,还在关注那些装睡喊不醒的“不作为”的干部。 (2)网民方面网民方面,主要点赞县委书记不推诿、办实事、“接地气”为主,并呼吁其他干部学习。同时,个别网民反映当地其他问题,希望获得关注和处理。更有个别网民聚焦其“耐克”服装,吐槽“不爱国”,以及质疑作秀。 四、分析研判 本次事件,安徽肥西县委书记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直面群众,解决群体诉求,避免事件升级。而从现场群众多次自发鼓掌,反映出其教科书般的处置能力。总结如下: 一是态度鲜明,表明了身份和迟到的原因,展示了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没有要拖的诚意;二是措施完善,表明第二天启动物业更换程序,并承诺出现管理空档期,由国有物业公司接管,详细举措未存在转交给某部门、多部门协商处理等官话套话,赢得公众信任和支持;三是适度处置,针对酒店违建问题,承诺启动认定程序,并依法鉴定、依法拆违,在得出确切调查结果之前,抱有谨慎的态度,避免轻率言行使群众形成虚高的期待。 整体来看,本次事件主要在新浪微博和短视频平台传播扩散。而本次县委书记回应内容和方式,堪称教科书式应对公共事件,同时也完全契合舆情首次回应“重在表态”的要求。在当前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背景下,面对突发群体事件和网络舆情时,回应主体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首次回应的态度关系到公众对事件和主体的看法和判断,直接影响后续舆情的走向。态度模糊、敷衍甚至“硬怼”,容易导致舆论关注点转移,形成次生舆情灾害。通常来讲,直面危机、积极引导才是舆情应对的“上上策”。而在应对过程中,态度往往比事实更重要,是舆情危机能否快速有效化解的关键因素。首次表态主要告知公众,已获知此事、将采取哪些措施、会及时公布事件结果和最新进展。 此外,在本次舆情事件中,个别网民聚焦县委书记“耐克”服装及手表,并吐槽其“不爱国”。虽然相关内容未引发舆论焦点转移,但易混淆舆论关切,存在一定的舆情风险。因此,相关部门尤其是现场办公人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需提高舆情敏感性,防范相关风险。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关于家长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群舆情分析
2022-09-09
1304
9月6日,红星新闻发布柳州某学校一个家长群被曝出要求家长凑钱给老师购买化妆品礼盒,其中一名家长表示不参加后,被要求退出家长群。并于新浪微博形成#家长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群#(阅读量2.8亿,讨论量1万)等话题。 当日,柳州教育局官方网站发布《关于打造清廉清爽家校关系的公开信》,呼吁家委会主动抵制请客送礼歪风邪气,义正词严拒绝“变相行贿”违规行为。#教育局回应家长拒绝送礼被逼退群#(阅读量2.4亿,讨论量7036条)、#柳州教育局呼吁抵制向老师变相行贿#(阅读量7235万,讨论量3703条)等话题。 一、舆情传播分析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截至2022年9月9日8时,“家长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群”事件相关舆情信息6411条。相关舆情在柳州教育局发布公开信后关注度持续走高于9月7日达到监测期内峰值。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新浪微博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5215条,占比81.33%;网络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463条,占比7.22%;其他平台舆情声量主要分布在客户端、微信、视频等。新浪微博平台形成#家长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群#(阅读量2.7亿,讨论量9866条)、#教育局回应家长拒绝送礼被逼退群#(阅读量1亿,讨论量3871条)、#柳州教育局呼吁抵制向老师变相行贿#(阅读量7235万,讨论量3703条)等话题。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热词集中于家长、送礼、老师、教育局、拒绝、退群、家委会等。 二、舆论反馈(1)媒体方面 媒体除聚焦本次家长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群事件及柳州教育局发布公开信外,部分媒体针对家委会送礼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媒体指出家委会已偏离家校沟通的初衷,有必要针对家委会微信群进行整治,如北京晚报表示可将尊师重道与给老师送礼等同,甚至将送礼作为尊师重道的唯一方式,那就不是继承优良传统,而是在败坏优良传统了;东方快评表示要想最大程度地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有必要来好好整治一下各种以家委会为名建立的微信群,重申一下家委会必须坚守国家法规、遵守学校制度;正观快评表示家委会的存在有其积极意义,但若是偏离了初衷,异化为不正风气的助长者,那还不如趁早解散。 媒体指出家委会送礼根本问题是学校校风,主管部门需规范约束教师行为,如红星新闻表示学校校长、老师的价值观是否“端正”,这些问题“端正”了,家委会从一开始才不会“刮歪风”;洋葱快评表示如果老师把家委会当做“白手套”,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及时出手,对老师进行处罚,而不是把板子只打在家委会身上。 媒体指出明示道德红线效果有待观察,并呼吁抵制不正之风。光明网表示如此明示道德红线当然重要且有必要,但实际影响力几何,则有待观察;浙江法制报表示反对不正之风,人人有责,只有当所有人都勇敢地站出来说“不”的时候,才能免于被潜规则绑架的焦虑;钱江晚报表示一个真正的家委会,应该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第三方,而不是学校行政力量的延伸,唯此,才能让家委会回归初心和本位,重拾众人的尊重。 媒体指出可以学习限额做法,如大象新闻表示不如学习新加坡的做法,明确教师可以收受学生礼物的价值金额范围,让“礼尚往来”,又不成为负担。 (2)网民观点 网民方面,主要以提议取消家委会,调侃送礼行为,自身送礼经历等内容为主。 三、分析研判 此前曝光的多个相关新闻中,都能看到家委会的影子,所谓的“倡议”看似“自愿”,实则有越俎代庖绑架家长之嫌,即便有家长不愿意,但碍于情面也只能不吭声,使得家长心里“怒气满满”。而此次家委会凑钱给老师买教师节礼盒,“绑架”家长与老师的行为一经发布,便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而本次舆情事件,家长拒绝送礼、被逼退群、家委会、教育局发公开信、抵制向老师变相行贿等内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舆论方面对家委会鼓动家长集体为教师购买礼品呈现批评态度,并提出针对家委会送礼现象提出家委会已偏离家校沟通的初衷,有必要针对家委会微信群进行整治;家委会送礼根本问题是学校校风,主管部门需规范约束教师行为;可以学习限额做法等关注与建议。 从该事件的舆情应对来看,随着柳州教育局发布公开信,舆论发展逐渐从爆发期进入衰退期,舆论情绪由吐槽家委会行为转至呼吁家委会主动抵制请客送礼歪风邪气。分析认为,舆论快速升温倒逼涉事部门作出公开回应,而柳州教育局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通过官网回应此事,极大的降低了舆论“失真”程度,避免次生舆情的“滋养土壤”。而回应内容中“三条呼吁”与举报渠道的开通,既清晰表明了柳州教育局的立场态度,又释放对于教师行贿受贿的震慑,成功化解此次舆情危机。 随着本次舆情逐渐降温,又有媒体报道内蒙古某班家委会组织收款1.2万重新装修教室,让每个家长交300块钱。随着类似舆情事件相继曝出,引起了网友对于家委会的热议。家委会以各种名目的集资,不仅经济上给家长增负,而且用言语发动群体攻击“裹挟”家长,造成家长们不堪其扰,纷纷发声建议取消家委会;同时,根据南方都市报公布的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于家委会鼓动家长集体为教师购买礼品,62%的广州教师态度却对此很纠结。 此类敏感舆情事件,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具有高突发性,特别是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时间节点,极易引发舆论关注。主管部门应积极做好《关于进一步增强师德师风建设严禁教师收受礼物礼金的通知》,明确要求禁止教师收受礼品,杜绝教师“微腐败”问题。对于学校来说,应做好健康的家校关系,树立“拒收一枝花”优良传统,给学生营造纯洁的校园环境。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湖南宝马女司机撞人拖行事件舆情存在“阴谋论”?
2022-09-06
1830
一、舆情简述9月2日晚,湖南娄底一宝马女司机疑似酒驾撞人,拖行被撞者近一公里后被交警拦下。9月3日13时,新浪微博“Cars01”发布相关视频微博,获得547万次播放,转发8458次,评论8107次,点赞146506。9月3日下午,娄底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已介入调查,涉事女司机已被行政拘留。此外,媒体获悉被撞伤者被送往娄底市中心医院救治经急诊救治后,现已转往住院部继续治疗。9月4日1时,娄底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通过官方微信通报撞人拖行事件:驾驶员肖某某系醉酒后驾驶机动车(酒精含量124.51mg/100ml),目前犯罪嫌疑人肖某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医疗机构正对伤者谢某进行全力救治,生命体征平稳。 二、舆情传播分析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截至2022年9月5日,娄底女司机醉驾撞人拖行事件相关舆情信息40301条。9月4日,相关舆情在娄底警方通报撞人拖行时达到监测期内峰值。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新浪微博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28416条,占比70.05%;客户端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4113条,占比10.21%;其他平台舆情声量分布依次为微信、网络、视频、小视频等。 其中,新浪微博平台形成多个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超24亿,讨论量超12万次。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拖行” “娄底” “宝马” “女司机” “酒驾” 等词语为核心传播词汇。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娄底女司机醉驾撞人拖行”事件传播过程中,敏感类舆情占比75.34%,涉及舆论指责女司机行为、呼吁严惩等。 三、舆论反馈(1)媒体方面 媒体除聚焦本次舆情事件本身及官方回应、通报外,部分媒体呼吁相关部门查清、查实案件,用法律手段严惩肇事者。同时,部分媒体认为本次事件对建议取消醉驾入刑者形成警示;呼吁公众理性看待,防止舆情事件陷入“阴谋论”;关注女司机想找的“关系”究竟是谁、跋扈无耻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是否以前也曾有过类似行为等。部分媒体观点如: 《工人日报》称,有关部门理当深入调查,厘清各方责任,严惩肇事人,还被害者公道。唯有查清真相并用足用实法律手段严惩肇事者,方可回应公众关切,廓清疑虑,维护每一个交通出行者的安全感。 《北京青年报》称,司机如此冷漠,首先说明她格外自私,并对生命缺乏基本敬畏。此外,从医学的角度看,麻木、冷漠、反应迟钝等,也是醉酒之后的一类表现。酒后抑制导致的麻木、冷漠、性情改变等现象,同样对交通安全构成严重影响,这方面的危害并没有引起民众的高度重视。 《北京晚报》称,酒驾、撞人、逃逸、拖行一系列行为,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对这一案件如何定性,需要有关部门秉公执法;生命和法律都不容任何形式的践踏,只有对肇事者依法严惩,才能还受害者公道,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羊城晚报》称,本案中,那暴虐的事故情节,那冷血的肇事车主,都让公众印象深刻,并且深深冲撞了人心。网友义愤、舆论追问,希望有关部门早些查清、查实此案的所有真相,唯有依法严惩犯罪者,方可回击恶行,守护安宁。 《齐鲁晚报》称,“宝马女司机撞人拖行”一事,的确让人震惊,相关部门也正在依规依法认真处置中。但像以前一些舆论热点事件发生后,总是会出现“阴谋论”的声音一样,此次事件也出现了“女司机的丈夫有背景”“开宝马车不是一般人”,甚至质疑警方一开始采取行政拘留而不是刑事拘留措施有猫腻等言论,这值得警惕。让撞人拖行的肇事司机依法受到严惩,还被害者以公道,是所有人的心愿,这需要给司法机关办案留出充足的时间,防止“宝马女司机撞人拖行”掉进“阴谋论”的怪圈。广大网友不妨保持足够的理智,“让子弹多飞一会”。 新浪微博“人民网评”发布微博称,“宝马撞人后拖行”,对醉驾绝不姑息。当前有人对“酒驾入刑”说不,建议取消醉驾入刑,这不可取。面对像肖某某制造出的血淋淋事实,取消醉驾入刑不是形同帮凶? 新浪微博“极目新闻”发布微博称,她下车后想找的“关系”究竟是谁?她这种跋扈无耻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她是否以前也曾有过类似行为,却通过“走后门”逍遥法外,所以才如此肆无忌惮?因为这件事实在太可怕,太恶劣,网友们对现场的一切都看得很仔细,也有诸多疑问,希望后续调查都可以一一厘清,一查到底! (2)自媒体方面 自媒体除报道事件内容外,部分自媒体强烈谴责女司机行为,如“宝马女酒驾撞人拖行事件,惨无人道的恶行:你还是人吗?”“酒驾撞人拖行一公里,这个司机被曝是医生?看她现场的反应,让人害怕”“这是怎样的毒蝎心肠才能酒驾后撞人,把人拖行1公里?”。此外,部分自媒体关注相关事件退出热搜现象。 (3)专家方面北京知名律师周兆成表示,根据警方通报,女司机肖某某具有逃匿情节和醉酒情节,所以受害者谢某的伤情一旦构成重伤,且肖某某的事故责任是主要责任以上,肖某某就构成交通肇事犯罪。肖某某一旦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其具有逃匿情节,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外,如果肖某某知道受害人挂在车上,狂奔只是为了把人甩下去,这个性质会发生改变——甚至可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面临更重的刑罚。 重庆志和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公典律师认为,肖某某主要涉嫌交通肇事罪,还存在逃逸的加重情节,按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4)网民方面 网民方面,主要以宣泄消极情绪,指责肇事女司机“恶行”,探讨其罪行、要求严惩等内容为主。 四、分析研判 纵观本次舆情事件中,宝马女司机、醉驾、撞人拖行、肇事逃逸、态度冷淡等内容深深刺痛舆论情绪,在网络中一经出现便引发了极大的舆论震动。从该事件的舆情演化趋势来看,总体上呈现出“生成-爆发-平息”的舆情周期,随着警方及时发布通报,相关舆情并未形成复杂趋势变化。但本次舆情爆发力极强,形成的舆情影响威力不容小觑,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舆论对于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愤怒。同时,社交媒体在本次舆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案发现场视频内容在自媒体平台传播扩散,也进一步刺激舆论情绪。 本次舆情传播过程中,在警方通过事件情况前,舆论对涉事女司机行为表示出强烈的愤怒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在该阶段,由于舆论愤怒情绪的无处宣泄和对相关部门办案流程的不理解,针对警方通过媒体回应的“已行政拘留”表示质疑;舆情传播中伴随着“小道消息”和挖掘个人信息,如部分报道评论区出现涉事女司机为某医院医生、其丈夫为政府“公务员”、其丈夫告知把受害者“甩掉”等信息。随着警方于事件发生1日后、网络舆情出现12小时后,及时通报涉事女司机“醉驾”已被刑拘、“受害者生命体征平稳”等内容,以及主流媒体报道“从医学的角度看,麻木、冷漠、反应迟钝等,也是醉酒之后的一类表现”、“‘宝马撞人拖行案’不能掉进‘阴谋论’怪圈”内容引导舆论,舆论话题转移至女司机判罚的罪名和刑期,舆论情绪逐步趋于理性。 目前,相关舆情进入短暂的舆情平息期。但公安机关关于涉事女司机是否知情、是否有共犯等内容的调查结果,是对涉事女司机定罪、判罚前提,是满足舆论“严惩”期待的关键,是回应网络“阴谋论”的有效手段。因此,公安机关调查结果将获得强烈的舆论关注,必须做到公正、合法、全面,不包庇、不遮掩,通过开放、透明的平台及时准确的公布事件真相和调查结果,避免因调查结果与舆论期望不符、通报内容过于简洁,引发新一轮的舆情危机。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关于湘雅二院刘翔峰事件的舆情分析
2022-09-01
2376
8月14日,知友“匿名用户”在知乎发贴“如何看待湘雅二医院急诊外科/普外科刘翔峰教授?”,此贴一经发布,知友纷纷跟帖指出刘翔峰存在机器人找不到梗阻段把正常肠管切下来给家属看、只要身体有点异物倾向就一律按肿瘤处理,当时只看体内是否有癌细胞就切除胰腺与脾脏化验、在手术中诱导家属买药等严重的医疗作风问题。截止目前此贴浏览量突破1345万,跟帖数755条。8月17日23时,微博号“老c队长”发布湘雅二院刘翔峰事件,引发网友转发与评论。截止目前此条微博被转发2.8万次,评论2207条,点赞13万。8月18日上午,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医疗作风建设办公室通过东方网回应,刘翔峰已停职,正在接受调查。同时,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信访办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部门已对刘翔峰医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到时候会有一个交代”。8月18日14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发布情况说明称:初步调查发现,刘翔峰在医疗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经医院研究,决定免去刘翔峰湖南省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职务,停止其处方权及手术权限。8月22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回应,医院关注到此事后,立即停止刘翔峰医生的工作,并让其配合调查。8月22日,河南商报网报道湖南省卫健委已经联合中南大学成立调查组,针对此事进行调查。8月23日,刘翔峰接受河南商报网采访时回应,如果有任何问题,请直接联系我们医院的宣传部门。8月24日,湖南省卫健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领导已经关注到针对刘翔峰的举报事件,调查结果会及时向社会公布。8月25日,湘雅二医院召开“改进医疗作风·规范医疗行为”专项行动启动会。医院成立“改进医疗作风、规范医疗行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加强对专项行动的领导和统筹协调。8月25日,湖南省纪委省监委官方微信号“三湘风纪”发布消息称,湖南省创伤急救医学中心原副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主任医师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目前正接受长沙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8月26日,《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胡锡进表示,湘雅二院的监管缺失十分严重,至于刘翔峰本人,等待他的一定是刑事追责。8月26日,湖南省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经初步调查,发现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湖南省卫生健康委、中南大学已将相关问题线索移交有关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调查。8月28日,中纪委发文《坚决维护医疗领域风清气正》。 一、舆情传播走势1. 第一阶段潜伏期(8月14日-8月16日)8月14日,知友“匿名用户”在知乎发贴“如何看待湘雅二医院急诊外科/普外科刘翔峰教授?”,引发网民讨论,相关舆情开始在网络平台出现。 2. 第一阶段爆发期(8月17日-8月19日)本阶段,微博“老c队长”发布相关微博、中南大学湘雅二院通过东方网及官方渠道发表回应等内容引发关注。其中,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官方回应内容,引发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每经网、东方网、环球网、上游新闻、新京报网等主流媒体参与报道,促使舆情声量快速攀升。同时,新浪微博平台形成#湘雅二院刘翔峰#(阅读量2.7亿,讨论2.9万)、#湘雅二院通报医生医疗作风问题#(阅读量2.5亿,讨论9669次)、#长沙湘雅二院回应网传医生作风问题#(阅读量9717.3万,讨论5251条)、#长沙湘雅二院一医生被曝医疗作风有问题#(阅读量2016.8万,讨论1952条)、#刘翔峰在医疗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被免职#(阅读量1051.8万,讨论1304次)等热点话题,助推此次舆情声量达到本监测期内次峰值。 3. 第一阶段衰退期(8月20日-8月22日)本阶段,侠客岛、光明网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应严查湘雅二院刘翔峰、不能满足于自纠自查等问题,引发舆论关注。另外,相关舆论从湘雅二院刘翔峰话题逐步延伸至“湘雅系”医院话题。其中,头条新闻发文“刘翔峰事件余波未了:一个‘坏医生’会带崩整个‘湘雅系’吗?”,并于新浪微博平台形成#一个坏医生是否会带崩整个湘雅系#(阅读量1.5亿,讨论5191次)话题,引发关注。 4. 第二阶段发展期(8月23日-8月24日)本阶段,刘翔峰通过河南商报网发声及湖南省卫健委介入调查,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其中,河南商报网以“湘雅二院医生刘翔峰‘找不到癌细胞就切除胰腺’?本人发声”为题发布报道,中国青年网、中财网、红星新闻、上游新闻、新浪网等媒体参与转载;观察者网以“‘黑心医生’刷屏,湖南卫健委介入”为题发布报道。同时,新浪微博平台形成#湘雅二院刘翔峰回应网传问题#(阅读量1.2亿,讨论5297次)等话题。 5. 第二阶段爆发期(8月25日-8月27日)本阶段,湖南省纪委省监委官方微信号“三湘风纪”及湖北省卫健委官网相继发布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通报,目前正接受长沙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引发全网关注。其中,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周刊》栏目、上海电视台新闻《上海早晨》、《看东方》等栏目发布刘翔峰正接受监察调查,微信号“三湘风纪”以“湖南省创伤急救医学中心原副主任刘翔峰接受监察调查”为题发布报道。同时,新浪微博平台形成#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接受监察调查#(阅读量3.6亿,讨论1.2万)、#湘雅二院医生刘翔峰被查#(阅读量3.1亿,讨论1.4万)、#刘翔峰接受监察调查#(阅读量1248.5万,讨论1130条)等多个话题。相关报道助推舆情声量到达监测内峰值。 6. 第二阶段衰退期(8月28日-8月31日)本阶段,媒体持续报道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目前正接受长沙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另外,中纪委评湘雅二院刘翔峰事件也引发舆论关注。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并适时发声,做实刘翔峰存在违法违纪情况,安抚了舆论情绪,舆情出现二次回落。 二、舆情传播分布 根据优讯舆情监测平台显示,截止8月31日24时,相关舆情共计370887篇,其中,新浪微博198655篇,客户端96554篇,论坛2709篇,微信11162篇,视频55975篇,网站5721篇,报刊69篇,电视19篇。相关舆情传播主要集中于新浪微博平台。 三、舆情情感分布 综合优讯舆情监测平台,对相关舆情信息情感倾向性进行判断,敏感性舆情信息占比较大,高达98%。 四、关键词云 综合优讯舆情监测平台,对舆论内容进行关键词云分析,发现“刘翔峰” “湘雅” “作风问题” “被免职” “违法” “调查”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 五、舆论反馈(一)第一阶段潜伏期(8月14日-8月16日) 湘雅二院刘翔峰事件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但未有主流媒体介入报道,主要以网友在知乎平台跟帖反映刘翔峰严重的医疗作风问题。如:机器人找不到梗阻段把正常肠管切下来给家属看、只要身体有点异物倾向就一律按肿瘤处理,当时只看体内是否有癌细胞就切除胰腺与脾脏化验、在手术中诱导家属买药等。 (二)第一阶段爆发期(8月17日-8月19日) 湘雅二院相继通过媒体和官方渠道作出回应后,相关通报内容引发媒体聚焦。部分媒体发表评论指出应严查刘翔峰事件、自纠自查难以信服、湘雅二院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监管部门介入调查等。网民方面,认为应严惩刘翔峰,并对湘雅二院回应内容中“不规范行为”产生质疑。 1.媒体观点第一财经发文“湘雅二医院医生停职背后:举报内容令同行咋舌”称,其中同业人员指出举报的内容如果都属实,那确实令人乍舌。因为一个医生肯定不可能做到,手术都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有医生、护士、麻醉师等等,如果大家都纵容这种事情发生,那可想而知医院的管理是有多混乱。 极目新闻发文“湘雅二医院刘翔峰被免职,千万别是‘自己查自己’”称,官方通报之后,对他举报和投诉的内容越来越多了,虽然不知道反映的问题是真是假,也要提醒一下,这些内容同样值得官方仔细调查。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发布情况说明的是湘雅二医院,而不是上级的主管部门,这让不少人感到疑惑:自己调查自己,能调查出什么结果来?如果这些投诉举报为真,那么也让人疑惑: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这么多年来,官方就没接到其学生和患者的举报和投诉?就这样一名医生,竟然还能成为湖南省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湘雅二医院自己调查刘翔峰,那结果能令人信服吗?这些疑问都萦绕在不少人的心头。上级部门有必要成立专家调查组,对此事进行彻查。特别是对这些情节非常恶劣的举报,一件一件要落地生根,向公众作出说明。 上游新闻发文“湘雅附二医院副主任医师被举报事件,应请卫健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介入调查”称,尽管该院作出了回应,但仍旧质疑声不断:刘翔峰是湘雅附二医院的副主任医师、该院创伤中心副主任,是湘雅附二医院的“自家人”,如果湘雅附二医院真的想把刘翔峰查个“底儿掉”,为什么现在采取“自查自纠”的对策?有质疑称,刘翔峰的行为已涉嫌刑事犯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正如质疑声所言,如果湘雅附二医院真有彻查的决心,也不至于现在舆论声起才采取“自查自纠”之策。而多名与刘翔峰相关的举报者选择通过网络公开举报的方式,而非内部投诉举报途径,也侧面反映举报者们对当事医院能否公正处置存在顾虑。从被举报的刘翔峰的行为来看,不少涉及“创收”,因此,湘雅附二医院更无法做到客观中立,独善其身了。湘雅附二医院应主动避嫌,接受社会监督,及时请求卫健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介入,以利事件最终公正处理。 人民交通网发文“谁给刘翔峰创造了伸黑手的温床?”称,当大家都在义愤填膺地谴责丧失医德的刘某同时,都忽略了更应该受到谴责的湘雅。如果没有湘雅系管理体系的失控,刘翔峰等又怎样去巧取豪夺病患的救命银子?如果没有湘雅系创收制度的漏洞,刘翔峰等又怎么会滋生出比天还大的胆子,将黑手伸向病患的腰包?如果没有湘雅系管理者默许的态度,刘翔峰等又怎样一次又一次的将已经进入医院财务的钱回流到自己的口袋? 刘翔峰揭开了整个湘雅系统的盖子,管理体系暴露出的问题何其严重! 揪出一个刘翔峰,是否还有王翔峰、李翔峰? 刘翔峰的出现,只能说为湖南湘雅的管理体系,为中国的医疗制度体系,敲响了警钟。中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齐鲁壹点发文“严查湘雅二院‘刘翔峰丑闻’,医者仁心共识不容挑战”称,当下,刘翔峰相关爆料和调查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医患关系和信任也造成了恶劣影响。当下需要做的,是尽快安排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介入,我们也看到湘雅二院在情况说明中明确表示将对此事进行调查并对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希望这一调查是客观、公正且快速有力的。若刘翔峰确实存在严重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应当依法严肃惩处,对长期监管不当的医院方进行追责。若网传谣言不实,也应及时澄清,化解公众恐慌愤怒情绪。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医德教育和培养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培养医生医学能力的同时,增强医学人文素养,增强对生命与人生价值的认知同样重要。 2.网民方面:一方面痛批刘翔峰行为,希望严惩;一方面对调查组通报内容中“不规范行为”提出质疑医院淡化问题严重性;一方面持续反映刘翔峰违法违规行为;一方面质疑湘雅二院医疗系统存在问题;一方面认为医害行为应负刑事责任。 (三)第一阶段衰退期(8月20日-8月22日) 媒体持续聚焦湘雅二院回应内容,业内人士对部分举报内容进行解读,并将刘翔峰事件逐步延伸至“湘雅系”医院。部分媒体发表评论指出举报内容是否属实、是否存在过度医疗、严查湘雅二院刘翔峰、重修医疗底线等。网民深挖刘翔峰生活学习经历,并质疑其背景深厚。 1.媒体观点侠客岛发文“调查违规医生不能满足于自查自纠”称,爆料是否完全属实,还需有关方面进一步调查公开。如果属实,相关行径恐怕不是“不规范行为”这样的轻描淡写所能定义的。更令人所不解的是,湘雅二院在事件发酵后,很快就给出了处理结果,那之前呢?如果不是舆论发酵,刘翔峰是不是能继续名利双收、平步青云?此前医院内就没有人举报吗?网上爆料的问题,历时多年,涉及诸多问题,有的甚至已经涉嫌违法犯罪,医院已经不是适格的调查主体,此时的自查自纠似乎难以给出一个令公众信服的结论。岛叔认为,只有当地卫健部门、纪检部门以及司法机关介入,实情和详情方有可能水落石出。 光明网发文“湘雅二医院风波:彻查举报,重修医疗底线”称,从公开信息看,同科室、同院的同事,很早就提交了对于刘某的举报材料。那么,这些举报材料为何石沉大海了?为何等到此次网上爆料发酵,医院才启动正式的调查程序?这些疑问,涉事医院同样需要给外界一个交代。此外还有一点,常规的手术治疗,并非一己之力能够轻易完成,刘某“医疗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是个案还是有同事的配合掩护,也应该一查到底。管住医生的从业之手,管住每一个手术刀,更需要的是严格的外部监督,严厉的医疗系统内部管理。所以,彻查举报内容,重修医疗行业操守底线,才能重建公信力。 微博号“头条新闻”发文“刘翔峰事件余波未了:一个‘坏医生’会带崩整个‘湘雅系’吗?”称,受刘翔峰事件影响,湘雅二院员工的心态难免起伏。有知情人士告诉八点健闻,不少湘雅二院的医生在朋友圈刷屏“自证清白”,称虽然发生此事,但医院里仍有一群好医生在坚持;也有多位医生对八点健闻表示,网传刘翔峰行医不端的事件有所夸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湘雅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在短时间内无法摆脱。但管理上的疏漏,或是能快速补上的课程。 华龙网发文“严查湘雅二院刘翔峰 医德底线不容挑战”称,网友们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刘翔峰确实存在问题,只是存在哪些具体问题还需进一步查明。如果这些投诉举报为真,大家会疑惑,这么多年来,官方就人员没接到举报和投诉?他是怎么成为湖南省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的?除了他个人存在的问题,是否还有其他人员涉及?以该事件可能涉及的严重后果以及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仅凭医院自查恐怕难以深入和服众,医院的上级管理部门需及时介入,让真相水落石出。对医院而言,医德医风专项教育不能沦为形式主义,而是应该常态化开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也不能仅停留在嘴上,而是应落到实处,让群众检验。希望该事件早日调查清楚,希望相关人员能依法依规付出代价,挖出“毒瘤”,莫让个别“老鼠屎”给整个医疗队伍抹黑! 东方网发文“四问‘湘雅二院刘翔峰事件’”称,8月18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发布关于该院刘翔峰有关问题的情况说明,决定免去刘翔峰湖南省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职务,停止其处方权及手术权限,并进一步调查。关于此事,还有许多疑问待解。一问,此新闻是真是假?二问,刘翔峰的“不规范”是个人行为吗?三问,有些医院有没有过度医疗?四问,谁来监督“过度医疗”? 2.网民方面:一方面网民深挖刘翔峰论文出错、个人生活作风等生活学习经历,一方面希望相关部门出面查实问题,一方面质疑“湘雅系”医疗水平,一方面认为刘翔峰背景深厚。 (四)第二阶段发展期(8月23日-8月24日) 媒体聚焦当事人刘翔峰回应及湖南省卫健委介入调查,并对刘翔峰回应呈批评态度。部分媒体发表评论呼吁更高层级调查、调查要足够透明等。网民期待湖南省卫健委调查结果,希望全面调查、严肃追责、公布事实真相。 1.媒体方面(1)当事人刘翔峰发声回应后,媒体结合当事人刘翔峰回应内容发布报道,上游新闻、极目新闻等媒体发表评论对回应呈批评态度。顶端新闻以“湘雅二院医生刘翔峰‘找不到癌细胞就切除胰腺’?本人发声”为题发布;石家庄传媒网以“湘雅二院治疗门医生本人发声”为题发布;中宏网以“湘雅二院刘翔峰本人回应网传问题:请直接联系我们医院的宣传部门”为题发布;东北网以“湘雅二院‘治疗门’医生本人发声 咋说的?”为题发布。极目新闻发文“湘雅刘翔峰发声‘有事请联系医院宣传部门’,这完全是敷衍和推脱”称,“请联系宣传部门”其实就约等于“别来烦我”。刘翔峰此次所谓“发声”,其实是发了个寂寞,既没有对网传举报做出说明,也没有透露自身当前的状况,表明的态度明显是“拒绝沟通”。医院的宣传部门,顾名思义是负责医院对外宣传事务的,什么时候肩负起了帮个别医生回应负面新闻,搞危机公关的职责了呢?刘翔峰的个人行为,要医院的宣传部门来回应,这种“捆绑”的意味是不是太浓了?恐怕,“有问题找医院”这句话,在以往患者的多次投诉,内部的举报当中,也成为了刘翔峰“我自岿然不动”的保护伞吧。上游新闻发文“湘雅二院医生本人发声,说套话肯定过不了关”称,刘翔峰被免职后举报仍不断,作为舆论中心的当事人,明明可以借此讨个“清白”,却生硬地甩出“官腔”,一句冠冕堂皇的“请联系医院宣传部门”就避而不谈,把责任抛给医院相关部门,态度上明显是“拒绝沟通”,习惯性地让医院去“挡枪”。外部力量的介入,说明湘雅二院刘翔峰事件,不能仅限于医院内部调查处理,当地卫健委、公安、纪委监委、司法机关等都可以根据举报内容同步介入,比如该医生存在的不规范行为是否触碰法律底线?医院内部的调查会不会存在“灯下黑”?刘翔峰背后有无保护伞及利益关联人员?只有最大程度排除各项可能存在的干扰,尽最大可能抵达真相,还原整个事件的本来面目,才能平息舆论,修复医患关系。 (2)湖南省卫健委介入调查媒体了解到湖南省卫健委联合中南大学成立调查组,并以湖南卫健委介入发布报道。上游新闻以“湖南湘雅二院医生被举报背后:患者家属称不敢不满,卫健委已介入”为题发布;北京商报以“找不到梗阻段,切正常肠管给家属看?刘翔峰回应,湖南卫健委介入!湘雅二院内部人员发声”为题发布;中财网以“‘黑心医生’刷屏,湖南卫健委介入”为题发布;齐鲁壹点以“湘潭二院刘翔峰找不到癌细胞就切除胰脏?湖南卫健委:正进行调查”为题发布。 (3)媒体发表评论呼吁更高层级调查、调查要足够透明等微博号“人民网评”发文“刘翔峰事件持续发酵,湘雅二医院能查出个什么?”,指出据报道,其病人、同事和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声讨、举证,罗列刘翔峰的种种“医疗损害”行为。同时,湘雅二院、乃至整个“湘雅系”已一脚踏入危机,过往的负面新闻亦被勾起。如果刘翔峰所涉问题被证实,那就不是简单的背离医德,而是严重践踏法律底线。就当下事态演进情况看,此事超出了湘雅二医院所能“控制”和驾驭的能力。如何有力有效平息舆论质疑?当务之急应成立更高层次的调查组,最大程度排除各项可能存在的干扰,尽最大可能抵达真相,还原整个事件的本来面目。在这个过程中,对网友提供的各个线索都不要放过。如果确有夸大其词和无中生有,就一一剔除。同时,司法机关也应及时介入。 红星新闻发文“‘一个坏医生带崩湘雅系’?对刘翔峰事件的处理过程或许更关键”称,按照网友此前对于刘翔峰的爆料,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指控”成立,都毫无疑问已经突破了从医者的底线。要知道,刘翔峰来自国内顶级三甲医院的代表之一“湘雅系”,这样的爆料,不仅让围观者大跌眼镜,直接冲击刘翔峰的个人形象,也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于医院的信任。因此,事件真相到底如何,相关方面必须给出一个负责任的说法。有多位内部人士也表示,网上盛传的一些信息基本是真实的,但没有那么夸张。对此,公众好奇的是,如果没有此次的舆情风波,这样看起来并不“难查”的“不规范行为”为何未被及时发现并纠偏?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能将此案例上升到对整个医生群体的评价。如果最终的确查出刘的问题很大,也不应该让医生群体来为行业“败类”背锅。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调查要足够透明,经得起公众的审视。否则,结论越模糊,越容易造成对群体和行业的“误伤”。 现代快报发文“就刘翔峰事件启动更高层级调查,必须的”称,该事件发酵多日,仅有刘翔峰所在的单位出面调查,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当事人的“东家”,“自己查自己”式的调查何以保证权威、公道,这本身就面临极大考问。其实,层级有限、身份尴尬的院方与其勉为其难地调查,不如避嫌了之,把调查的机会让给更高层级的部门或第三方机构——毕竟有些争议涉及医疗科学领域。当此之时,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主动发声、介入,将此事件引入一个严明的、公正的处置程序。如果当事医生没有问题,那就帮其正名、恢复名誉;如果当事医生确实没有被冤枉,那么对这种医界败类不仅应该逐出“杏林”,还医院一片净土,还应追究其身后保护伞的责任。最新消息,湖南卫健委已与中南大学成立了联合调查组正在进行调查。期待此次调查早日给出权威结论,回应公众关切。 2.网民方面:一方面对湖南省卫健委表示出明确期望,希望相关部门全面调查、严肃追责、公布事实真相;一方面严厉谴责刘翔峰不负责任;一方面希望曝光背后靠山;一方面呼吁警方立案调查。 (五)第二阶段爆发期(8月25日-8月27日) 媒体聚焦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被查”与湘雅二医院开展专项行动启动会。部分媒体指出监委的介入,说明对公众反映的尊重,对患者权利的重视,对一切侵害群众利益的职务违法犯罪行为的零容忍。网民点赞长沙市监察委员会、湖北省卫健委,希望排查全国医疗系统。 1.媒体方面(1)湘雅二院刘翔峰被查媒体以转载湖南省纪委省监委官方微信号“三湘风纪”与湖南卫健委、中南大学联合情况通报内容为主,并解答市监委调查的原因。央视网以“湖南省创伤急救医学中心原副主任刘翔峰接受监察调查”为题发布;新华网以“湖南省创伤急救医学中心原副主任刘翔峰接受监察调查”为题发布;中国新闻网以“湖南卫健委、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主任医师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为题发布;湖南省纪委省监委官方微信号“三湘风纪”以“湖南省创伤急救医学中心原副主任刘翔峰接受监察调查”为题发布;北京日报客户端以“‘找不到癌细胞就切除胰腺’?湘雅二院医生刘翔峰,被查!”为题发布;上观新闻以“涉嫌严重违法!湘雅二院刘翔峰接受监察调查”为题发布;天目新闻以“涉嫌严重违法的湘雅刘翔峰,为何由长沙市监委调查?”为题发布;顶端新闻以“湘雅二医院刘翔峰为何会被纪委监察调查?律师分析来了”为题发布;红星新闻以“湖南卫健委、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主任医师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为题发布;澎湃新闻以“湖南卫健委:湘雅二医院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正接受监察调查”为题发布;北京商报网以“刘翔峰初步调查结果公布!曾被曝切除患者正常胰腺、脾脏、肠道…”为题发布。 (2)湘雅二院开展专项行动8月25日下午,湘雅二医院召开了“改进医疗作风·规范医疗行为”专项行动启动会。专项行动包括动员部署、学习和自查自纠、整改和巩固提高、总结四个阶段。上游新闻以“刘翔峰被查,湘雅二医院启动专项行动并表示配合调查”为题发布;北青网以“湘雅医院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被监委调查!医院启动专项行动”为题;极目新闻以“湘雅二院医生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被查,该院启动‘改医风’专项行动”为题发布。 (3)媒体观点极目新闻发文“湘雅刘翔峰深夜被监委调查,两个细节值得关注”称,25日晚上的通报全文是这么写的:湖南省创伤急救医学中心原副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主任医师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目前正接受长沙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两个细节值得关注。其一,通报提到,刘翔峰涉嫌严重违法。其二,刘翔峰被长沙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监察机关对六类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监察,其中就包括“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北京晚报发文“湘雅二院刘翔峰被查!对医疗‘毒瘤’必须亮出手术刀”称,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报中,调查刘翔峰的不是纪委,而是监委。纪委是党内监督机关,查处的是党员干部,而监委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监委的介入,说明对公众反映的尊重,对患者权利的重视,对一切侵害群众利益的职务违法犯罪行为的零容忍,对“涉嫌严重违法”行为亮出了最锋利的手术刀。医生不是圣人,医疗领域也不是无菌室,但无数精诚大医和逆行身影表明,刘翔峰代表不了医师群体,也破坏不了患者对医师群体的信任。相信随着监委的介入和最终结果的发布,特别是切除“毒瘤”之后的治疗和康复的跟进,“毒瘤”复发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越来越高。 新京报发文“刘翔峰被查,以法律红线守护医疗底线”称,从刘翔峰被举报引起关注,到联合调查组出具初步调查结果,不到10天时间,当地和涉事机构这一系列操作清晰地表明,不管是监管层面还是普通民众,对医护人员侵害患者基本权益、违规手术等事项始终坚持“零容忍”姿态,医护人员一旦违法违规,必然会受到严厉惩罚。目前,此事有了初步调查结果,诚如湖南卫健委所说,接下来,相关方面要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常态长效,以“零容忍”态度重点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也要以案释法,警示更多医护人员坚守职业底线,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规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切实护佑民众生命健康安全。 《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胡锡进表示,刘翔峰事件极其恶劣。我相信这样的坏医生极少极少,但是对这件事的处理我仍然认为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他个人的惩处,因为即便他是深藏不漏偷偷摸摸的“独狼”,湘雅二院的监管缺失也是十分严重的。作为处理这类案子的基本逻辑,相信有关部门接下来还会调查对他长期作恶未能及时制止的周遭医疗环境,湘雅二院将承担相应连带责任。这样的延伸调查和处理相信一定会发生。至于刘翔峰本人,等待他的一定是刑事追责。 2.网民方面:一方面点赞长沙市监察委员会、湖北省卫健委;一方面希望建立医院专项巡查、举报渠道等措施;一方面支持严惩;一方面呼吁开展全国医院排查问题。 (六)第二阶段衰退期(8月28日-8月31日) 本阶段,湖南省纪委省监委官方微信号“三湘风纪”与湖南卫健委、中南大学联合情况通报内容持续扩散。 另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以“评论|坚决维护医疗领域风清气正”为题发声,指出实事求是彻查清楚,严肃惩处挑战医德底线者、违法犯罪者,尽快有效补上制度漏洞,这是回应群众关切的负责任态度,是还医疗卫生领域一片净土的必然要求。及时回应群众难点痛点焦点,坚决纠治医疗卫生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纪检监察机关责无旁贷。 六、舆情研判 近年来,医保局“灵魂”砍价、无数白衣天使投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战斗等行为逐步持续向好改善医患关系。而刘翔峰事件,不仅给湘雅二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网民降低对医疗系统的信任度。历史上曾有“北协和,南湘雅”的美誉,而作为国内顶级三甲医院的代表之一“湘雅系”的医生刘翔峰严重的医疗作风问题,叠加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因素,导致消息一经发布便迅速引发舆论关注。 整体来看,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湖南省卫健委、长沙市监察委员会等多方参与回应。本次舆情事件从发酵到平息,长达近2周,形成多个高峰。其中,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在应对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 医院缺乏舆情监测预警研判,未能及时介入处理,错失机会。其中,8月14日-17日知乎、微博平台出现相关舆情时,相关舆处于潜伏、发酵期,如湘雅二院及时介入处置,能有效控制舆情传播范围。2. 8月18日医院在通过媒体回应后又通过官方发布通知,削弱了官方态度及调查结果的传播效果,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后续以官方通报为主”等内容,确保官方统一信息统一出口3. 回应内容“切割”痕迹明显,忽视舆论诉求。舆情前期,舆论主要集中于刘翔峰其手术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以及医院举报渠道不畅等问题。而回应内容将其定性为个人不规范行为,且未提及医院举报渠道不畅内容,存在明显的“切割”医生个人行为、漠视舆论诉求现象,进而引发舆论的不满和质疑。4. 缺乏与上级部门的有效沟通。本次舆情事件主要涉及湘雅二院医生医疗作风及医院管理体系问题,湘雅二院本身深陷其中,自纠自查本就缺乏舆论信任支持,进而在发布通报后,引发舆论的广泛质疑。针对该舆情,湘雅二院需与上级监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申请上级部门协助。并通过上级部门的介入、发声,尽快平息舆论消极情绪和对区域内医疗系统质疑。 此外,上级监管部门发布官方通告前,仅通过东方网、河南商报网等区域外媒体“发声”,缺乏官方渠道和地方权威媒体“有力声音”,降低了官方信息的权威性及真实性,导致该“真空期”内,舆论情绪持续高涨,舆情应对难度上升。 目前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舆情风险包括:1. 涉及“湘雅系”医院及其他医生、护士等职工的敏感信息。2. 后续刘翔峰调查信息披露引发二次舆论伤害。3. 如认定医疗事故,后续患者赔偿、情绪等问题。4. “湘雅系”医院声誉修复。 针对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舆情风险应对建议:1. 针对舆论热点问题,积极配合相关监管部门核查。2. 畅通医院内部举报渠道,可通过开设专门窗口或举报热线等措施,便于患者举报。3. 积极做好患者情绪安抚工作,做好后续赔偿预案。4. 适时加强医院整改措施、加强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培训、加强医院内部审查等正面宣传力度,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老年人退休再就业舆情事件分析
2022-08-30
2318
一、舆情概述 8月24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网站为老年人再就业搭建平台、提供渠道,激发了网友对老年人再就业的讨论。当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拓宽老年人再就业渠道#、#如何看待老年人退休再就业#、#退休后竟然还能再就业# 相关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通过话题可以发现,网友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老年人退休后是否有必要再就业、能否再就业以及如何体面养老这些现实问题上。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积极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完善养老相关建设,相关议题也多次在两会提及,今年人大代表提出的“老年人退休再就业”,一经提出就引发关注,所以该话题再度登上热搜榜,不具有偶然性,更不足为奇,意味着我国开始启动老年人退休再就业行动。 二、传播情况分析(一)演化过程分析 从优讯舆情监测平台新闻热度走势图来看,8月1日到8月30日,“老年人退休再就业”屡次引发舆情波峰,可见公众对该话题关注度之高。8月1日,新华社发布《基本养老金上调4% 各地多措并举保障按时足额发放》文章,推动网友关注,舆情在8月2日达到首次波峰,8月20日开始,关注度持续走高,直至到8月25日,舆情热度达到顶峰,源于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新华社、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央视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跟进报道转载以及网友对该话热议,之后一直保持较高热度。 (二)传播渠道分析 通过优讯舆情监测平台获悉,关于“老年人退休再就业”的相关信息共有9449条,其中电视15条,报刊240条,网络2910条,微博1137条,论坛66条,博客1条,微信3658条,客户端1288条,广播23条,视频30条,外媒36条,小视频45条。由于该话题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传统权威媒体、商业门户网站以及新媒体均做了报道或转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该事件相关话题主要在微信和网络端传播,其中微信集中在养老、社会保障、法律、人事等类型的传播账号,网络集中在商业门户以及市级区级等网站,其次为客户端和微博,客户端以整合式、转载式新闻呈现我国老龄化趋势以及老年人退休再就业等问题,微博则以碎片化、短平快的方式呈现信息,展现出强大的话题制作能力和互动传播能力,目前#中国老年人才网拓宽老年人再就业渠道#阅读次数38.7万次,#退休后竟然还能再就业#阅读次数531.6万次,#如何看待老年人退休再就业#阅读次数636.2万次,整体来看,相关话题传播路径较广,辐射至整个全媒体,传播和影响力度较大。 三、舆论观点 此次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报道起了宣传和引导作用,尤其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权威传统媒体的刊发报道,显示出对该事件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新华社发表《我国老年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启动建设》文章,表明中国老年人才网旨在为老年人再就业拓宽渠道、搭建平台,加快老年人才集聚,打造老龄人力智库,推动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光明日报》发布《尊重老年人退休后重返职场的选择》评论,表明老年人才网的出现,是服务于有工作诉求的老年人,与国家强制退休并不冲突。从这一角度出发,老年信息服务平台搭建,是社会适老化改造的一部分,将有利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年人退休生活能够更加多样多彩;《北京青年报》发表《鼓励老年再就业与解决青年就业难并不矛盾》文章,表明老年人就业不会挤占年轻人就业机会,不存在与年轻人“抢饭碗”之说。 从网友语言中可看出,部分公众对老年人退休再就业持赞成态度,认为此举可让老年人老有所为,但也有部分公众持怀疑态度,认为没必要再去工作甚至会与青年就业产生矛盾,应该享受生活,随着主流媒体陆续发文报道,公众对与青年就业产生冲突的焦虑情绪开始缓解,对于老年人再就业也有了重新认识,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扩大了信息传播和影响力,目前#鼓励老年再就业与解决青年就业难并不矛盾#话题阅读次数已达309.5万次,评论1809次。 四、舆情研判 老年人退休再就业舆情发生后,各方观点充斥舆论场。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的当天和第二天,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传统媒体先后发布相关报道,由于此类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强且在重大事件回应上具有优势,因而起到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提升公众对老年人退休再就业的认知,致使舆论没有走向偏激,倾向以中正缓和为主。 从此次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涉及与社会民生相关的政策事项出台时,官方媒体做好议程设置很有必要,及时为网络舆情事情定义,定性,发出权威声音,一方面可抚平公众焦虑情绪,一方面能够促进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解决,否则舆论极有可能陷入被动局面。拿“老年人退休再就业”话题来说,权威媒体发声一来可以缓解公众对老年人再就业与青年人就业产生矛盾的焦虑情绪,二来也可引起相关部门关注,促进解决老年人实际养老问题。 民生类话题经久不衰,只要事件没有定论,话题就会不断迭代,舆情就有可能再次发酵,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将养老问题提上日程,“老年人退休再就业”相关信息依然可能成为公众街头巷尾热议话题。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网络舆情监测
舆情报告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茶颜悦色过度营销行为舆情分析专报
2022-08-24
1498
8月18日,网红奶茶茶颜悦色两家门店在南京同时开业引发关注。当日,“茶颜悦色开店前5分钟售罄”、“南京抽调警力维护茶颜排队秩序”等十几个话题轮番登上热搜,门店现场更是大量市民顶着酷暑排队购买饮品。茶颜悦色的火爆引发了外界对其是否涉嫌雇人排队的质疑。8月19日,茶颜悦色就开业风波致歉,并否认雇人排队行为,但该回应并未平息网友对其过度营销行为的指责。一、舆情简述8月18日,网红奶茶茶颜悦色两家门店同时在南京开业。8月18日9时许,针对人员严重聚集现象,茶颜悦色新街口IFCX负一楼店向《新京报》称,“我们现在正在和商场方协调沟通解决”。8月18日9时30分左右,茶颜悦色新街口店铺所在商场贴出告示称,“今日茶颜已售罄,此门关闭,敬请谅解”。随后,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南京茶颜售罄”信息,并配有一张某门店“今日茶颜已售罄”告示。据澎湃新闻报道,此后现场开始有黄牛售卖售卖奶茶。8月18日9时30分许,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回应,黄牛代购属违法行为,如遇可拨110报警。8月18日9时32分,人民网官方微博发布评论:奶茶只是一种饮品,不要过度“神化”。面对网红品牌,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也需“量力而行”,才不会让商家跟黄牛牵着鼻子走。8月18日11时38分,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发布提醒“建议广大市民今日不要再来排队”,并抽调警力协助商场维护秩序。8月18日11时,茶颜悦色通过微博回应,“我们会积极配合公安要求,希望南京的朋友们可以错峰来喝茶。”8月18日17时,光明网刊文《茶颜悦色来了,开业前5分钟售罄?黄牛200元一杯?当地警方发布提示!》称:南京茶颜悦色新街口IFCX负一楼店因未开店就售罄,大量现场未能排上队的顾客出现不满情绪。记者在现场等待过程中,有不少黄牛提着奶茶向焦虑等待开放入口的顾客兜售。8月19日7时,针对南京茶颜悦色雇人排队、请代购炒作等争议,茶颜悦色在微信公众号“茶颜悦色”发文《总要来一趟南京的呀!》回应称:“因为一杯小小的奶茶,引起了大家太多不必要的讨论,叨扰了大家的视线。也给宁的南京带来了一场风波。对此,我们真的感到很抱歉。 8月19日9时许,新浪科技刊文《全是“演员”?揭秘茶颜悦色南京代购:一场有预谋的“虚假繁荣”!》披露,在南京招聘QQ群中看到两则18日、19日奶茶店排队充场的兼职信息。该招聘人员向新浪科技确认,这两则排队充场的奶茶店品牌均为茶颜悦色。 二、舆情传播分析 8月18日,网红奶茶茶颜悦色两家门店同时在南京开业,门外排长龙、开店前5分钟售罄、开业半小时后停业等内容引发舆论关注。同时,部分网民爆料称排队的队伍里充斥着黄牛,一杯奶茶的价格抬到超过200元;进而质疑排队的人是官方“托”,是故意来营造气氛的。伴随着相关舆论发酵,新浪微博形成#南京茶颜悦色#(阅读2.4亿,讨论2.2万)、#人民网评南京茶颜悦色#(阅读2.3亿,讨论7593)、#南京一茶颜悦色开业半小时后停业#(阅读2.3 亿,讨论9934)、#南京茶颜悦色开店前5分钟售罄#(阅读3654.8万,讨论449)、#南京茶颜悦色门外排长龙#(阅读8064.2万,讨论3359)、#南京江宁警方提醒今天别排了#(阅读1740.7万,讨论1771)、#发现黄牛代购茶颜悦色可当即报警#(阅读1374.8 万,讨论1063)等热点话题。多个话题集中爆发,当日舆情声量达到监测期内峰值。 8月19日,茶颜悦色复盘18日事件致歉,并否认雇人排队等相关回应,引发舆论热议。新浪微博形成#茶颜悦色就南京开业风波致歉#(阅读1868.8万,讨论1008)、#茶颜悦色回应雇人排队代购炒作#(阅读2亿,讨论4786)等热点话题。 从“茶颜悦色”相关话题舆情传播的网络平台分布来看,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其中,新浪微博平台占比61.34%,排名第一;网络媒体平台占比18.43%,排名第二;客户端占比近11.58%,位居第三;微信占比6.04%,位居第四。 从热词分布来看,“营销”、“炒作、“黄牛”、“代购” 以及“过度营销”等词关注度较高。这与本次事件话题走向相吻合。自舆情开始发酵期,网友舆论有追问“茶颜悦色到底有多好喝?”“为什么南京消费者喝奶茶热情如此高涨?”但更多的是质疑茶颜悦色搞夸大营销、饥饿营销、过度营销等,粗略统计,聚焦该话题的网友约占比80%以上,且反感及抵触情绪溢于言表。 三、舆论反应(一)第一阶段(茶颜悦色开业至官方回应) 针对茶颜悦色火爆销售现象,媒体多发声呼吁消费者理性消费,不要盲目跟风。大V与网民则更多地质疑南京市民的“奶茶热情”、茶颜悦色涉嫌炒作及雇人排队,不顾疫情防控政策等。1、媒体观点人民网:奶茶只是一种饮品,不要过度神化,“品牌的推广铺天盖地、社交媒体的诱导无孔不入,消费者想不掏钱确实很难。只是一杯奶茶代购费200元,还有‘黄牛’代买,怎么看都有些过了。面对网红品牌,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也需量力而行,才不会被商家跟‘黄牛’牵着鼻子走。”《金陵晚报》:事实上,“今天一定要喝到‘茶颜悦色’”的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相关专家提醒,不要购买二手奶茶,因为奶茶含有鲜奶成分,在奶茶制作过程中就已经与空气充分接触,如果放置时间太久,很容易滋生细菌,不利于人体肠胃健康。《南方都市报》:漫长的排队等待,还催生了“代排”“代购”服务,这样的状况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认为是请人代排队。还有人质疑是在搞饥饿营销。这些质疑是有道理的,没有从天而降的品牌,也没有无中生有的产品力,一个品类,一个品牌,都是要时间的积累,营销费用投入,用户口碑慢慢建立。《重庆晨报》:南京人民对网红奶茶如此高涨的热情,虽然也符合其“网红”属性,但这一次如此声势浩大,还是让广大网友感到“震惊”和不理解:奶茶本身好喝,但即使如此,也不值得专门排那么长队伍。 2、专家观点浙江工业大学传媒与人文学院教授张雷认为,“这样的限定营销过多,消费者也同样不会再为此买账。因此,在消费者将注意力放在商品内涵上时,商家更应该以质量为本的前提下,进行营销创新,而不是只追求热点。”食品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近年来茶颜悦色的经营思路一直较为平稳。南京的热度正是其谨慎扩张、饥饿营销的效果,也不排除有炒作的可能。南京秦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认为,不少网红店在开业期间都是大排长龙,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会恢复到正常经营。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消费,自觉抵制黄牛代买等行为,因为黄牛代买的产品没有食品安全的保障。“茶颜悦色的店面经营是持续性的,只要消费者喜欢,基本上都能品尝到。” 3、大V牛仔裤衩(粉丝23.2万):奶茶店开业很多是炒作,如果排队都是假的,产品会做的好吗?贼叉(粉丝290.9万):南京茶颜悦色今天开业,据说凌晨三四点就开始排队,现在黑市已经炒到两百一杯了,店里现在限量一人只能点两杯。这他妈喝了是不是能让马嘉祺数学考及格啊㒻…差评君(粉丝234.2万):妈耶…我这么爱喝奶茶但真这么排队我绝对不排!江宁婆婆(粉丝597.7万):猛男疑惑:这个茶颜悦色,是特别好喝吗,值得从商场负一楼排队排到商场外面再绕几个弯晒太阳吗? 4、网友(1)网友表示不理解排队买奶茶行为@yx必上岸:真的不至于,喝了能升仙吗?@王十三ss:有毛病,是能有多好喝。@香芋丸紫ivi:我认为排超过十个人的队买奶茶的都是傻子…@A-泰食惠网络公司:茶颜的都喝过,味道还可以。但是不至于这样去冲,真的很不安全。@王一一尔:实话实说,这玩意喝了能成仙吗?@哼i略略略:我喝过,对此表示不太理解。可能因为我本身就不爱喝奶茶,但是大家都说好喝是不是在跟风啊。@最佳女婿:duck不必。@本猫小子:有这么好喝?@请取走您的现金:真的就那么好喝??@冰糖肉葫芦:至于吗?排那么长的队买奶茶,给我钱我都不去排,盲目追捧奶茶的现状真的要好好治治了。 (2)网友批茶颜悦色违反疫情防疫政策@交易沩泩:南京有疫情的情况下,还故意搞这么多人聚集活动,为了营销,真的没下限太下头了。@帝国刘怼王脾气很大:这场面,仿佛回到疫情前。@Relieved-YY:反手一个举报投诉,疫情不知道啊?@只想赖被窝15241:笑死了,疫情之下这么排队,怎么想的?@bodamire:如果导致疫情扩散,市监局一定要直接关了它。再查查是不是雇人排队,该罚款罚款。狠狠罚。@-ZHANGAJUN:疫情都来了,这不是瞎搞蛮?@Lighter_大魚丸:疫情反复,还敢雇人聚集? (3)网友关注排队人员来历@你看起来是好吃:你们不上班吗?有空去排队。@中国国产:排队5个小时就为了一杯奶茶?这些人不用上班的嘛?@Jdididncofkr:我身边没人去排队,真不知道哪来这么多人。 (4)质疑茶颜悦色的营销手段@缆车径一号C:真的太讨厌茶颜的营销手段了。@Caroline_lll:都是炒作,人在南京,身边人觉得去排队的都是傻子,不知道什么人在排队。@吃成一个包子:花钱请人排队多少钱一个?考虑考虑能不能接这生意。@爱吃冰淇淋的吸血鬼:这些人不上班吗,疫情期间还敢这样聚集!我去武汉喝过茶颜悦色,排队点单十分钟,点完单拿到手半小时,感觉就像是店员故意做那么慢,故意排那么长的队。没意思,也没感觉有多好喝。还不如西安的茶话弄好喝!@赵垣镔:茶颜炒作的有点过了,奶茶还不如茶话弄。@布拉格de白日夢:今天很多黄牛过去,一帮老头老太都是黄牛找的,他们拉了一个群,还有客服指导他们。@锦鲤小新J:今日份笑话:茶颜悦色雇人排队。@laoniangjiaowangyu:这种过度营销没必要吧。真挺败好感的。 (二)第二阶段(茶颜悦色官方微信回应后) 针对外界“雇人排队”、“饥饿营销”等质疑,茶颜悦色8月19日7时在微信公众号发文《总要来一趟南京的呀!》,否认雇人排队、请代购炒作等网络争议,并调整了南京两家门店营业时间方便消费者错峰喝茶。但舆论并不买账,媒体以及网友纷纷挞伐茶颜悦色过度营销用力过猛。1、媒体:《扬子晚报》:一天的排队“闹剧”落幕,茶颜悦色上了热搜,却引来饥饿营销、代排充场等批判声,失了路人缘。其实,开业的第一杯奶茶,不一定比其他时候更香。曾经的网红品牌们,几乎没有一家长红。新鲜感过后,靠什么留住口碑和消费者?到那时,能否有消费者每天愿意排长队,就要看网红们的真本事了。 2、网友:(1)网友认为排队购买奶茶属正常现象@lightninglhr:这很正常吧,好喝,新店,大热天的人家想喝,队就长了. 都搞不懂这热搜干啥的,还有什么人民网来点评,你谁啊还管消费者喜欢喝啥。@kotori_彩彩:不了解的还是少说两句吧,我去长沙玩,商圈一样排队,长沙都遍地都是了,武汉开业时候,我朋友圈好几个人一大早6.00跑去排队,上个月去武汉(工作日),选了最近的一家茶颜,也是要排半个小时,何况这是南京第一家,人多不正常么?动不动就托真的很可笑!@圣塞荷:茶颜没必要雇人排队,你去长沙核心商圈看下就懂了。@飞鸟和鱼_ing:茶颜还需要营销炒作? (2)网友对排队购买奶茶不可理解@娜样爱着彤:大热天的才不会去排队,你不知道有多热吗?@薏苡不是一棵树:40度室外排队,又不是神仙水,至于吗?@勤劳的傻黑:为了一杯破奶茶至于嘛,南京没其他奶茶喝了吗?@不会拍照de苏某:一杯奶茶搞得是包治百病的神药一样。@栀子微语录:就那么好喝吗?要这么排队 (3)网友继续质疑茶颜悦色过度营销@Frank-LX:自己给自己加戏@狗飞爹:真·绿茶@冲浪一级躺平选手:营销手段而已,不要傻傻真去排队,武汉的那家现在根本人不多。@偶滴滴滴神呐:又不止一家这么干了,排队也是上班。@健康管理实践者:不敢断然否认,就是承认。一杯奶茶,还是一个含糖极高的不健康食品,雇人当托,数量没有控制好,居然搅动了半个中国,看来既穷且闲的人太多了。@舒马克克Mark:用力过猛了。你现场请托哄一下气氛就算了,还要买流量,你就是作死!@世觉尘消远:典型炒作,无聊!@三月里的小雨885:托儿雇太多了。@lichaoooooooo:武汉刚开业也是雇一群托。 (4)网友认为是黄牛在炒作@好久没改过名字和头像了:这个品牌已经是自带流量了,其实都是黄牛在搞事情!@故与er:茶颜真的不至于请托 南京人虽然不至于一定有闲但基本上都有钱,这里面80%以上是黄牛而已。 (5)网友认为过度营销早已过时@姑苏寒霜:舆论反噬。@四季旅人:只听说过自卖自夸,没想到还有自己雇人搞饥饿营销的。@钟离和温迪都是我的:我还以为这是十年才该有的营销套路。@道可道非常道博主:还用这种套路??? 四、舆情总结 茶颜悦色南京开店之所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首要原因在于在疫情防控形式仍然严峻的当下,尤其是南京疫情出现短期波动的大背景下,大量人员高密度聚集,难免会触动外界敏感神经,而在茶颜悦色雇人排队、炒作等丑闻被媒体及网友曝光后,更引发了外界对茶颜悦色将企业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不满情绪。其次,在该事件发酵期,人民网、南京市场监察局、南京公安局江宁分局等地方机构的介入,也推动了外界的关注。 在茶颜悦色回应舆论争议、网友宣泄完不满情绪后,该事件热度至8月20日趋于平缓。从舆情危机处置来看,茶颜悦色应对及时。在18日舆情持续发酵期间,茶颜悦色呼吁消费者错峰购买,并在舆情发酵降温趋于平缓后,总结舆论关注点,一一予以回应,即在19日进行事件复盘,回应质疑,澄清代购营销等谣言。总之,茶颜悦色快速处置舆情的做法可圈可点。 但在19日的官方回应中,茶颜悦色否认“炒作”、“雇人排队”、“饥饿营销”等行为,这与当日新浪财经“实锤”茶颜悦色招募排队人员的消息,形成强烈反差,信息的完全不对称再次刺痛消费者,引发了舆论对茶颜悦色的再次质疑。 事实上,茶颜悦色近年来每进军一个新城市,都会上演顾客聚集排队以及黄牛高价代购的景象,“雇人排队”及“饥饿营销”争议不断。值得关注的是,舆论反应来看,诸多过度营销案例早已激起消费者的抵触心理,外界声音也多认为“过度营销已不合时宜”。因此,为了避免引发消费者反感,茶颜悦色日后经营中要避免过度地人为打造社会热点,而是要回归真实、回归产品和内容,最终形成流量经济健康循环。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
10
11
12
13
14
...
43
下一页
热门推荐
舆情透视:河南干部违规聚餐致一人死亡
5月15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娃哈哈称已终止和今麦郎代工合作
河北省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舆情启示
“炫富”扣分?券商如何完善声誉管理机制:从新规看长期发展路径
“3·15”蜜雪冰城:舆论场割裂之谜
海底捞“锅底小便”事件舆情分析
重庆燃气收费异常屡禁不止舆情分析
“红”动全球:外国网民涌入小红书现象的舆情洞察与多维应对
“良品铺子被举报”事件舆情分析
储户40多万存款“消失”舆情分析
昆明学校食堂“臭肉风波”舆情剖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热点舆情分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
请您留言
优讯舆情4000089039
提交
感谢留言
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关闭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