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
2025-09-18 | 优讯舆情 11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舆情监控 网络热点 热点舆情分析2025年中秋与国庆“双节”接踵而至,社会各界对节日的美好期待与关注度随之攀升。这一时期不仅承载着民众对家国情怀的深厚寄托,也是经济活动、文化交流与社会互动的高峰期。八天长假背后,是多重舆情风险的交织与叠加。鉴于往年“双节”期间发生的突发事件及舆情波动,本篇文章将分析“双节”期间的潜在舆情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舆情风险管理策略。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舆论场情况复杂多变,整体呈现高度关注与活跃态势。民众对节日庆祝活动、旅游出行、消费市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讨论热度显著上升,形成多元化舆论场。这一时期,公众情绪既包含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也掺杂对出行拥堵、消费陷阱等现实问题的焦虑和不满。随着新媒体深度融入大众日常生活,舆论表达渠道已形成“多维度”“全场景”立体格局。从传统新闻媒体的权威发布,到短视频平台的直观化呈现,不同属性的传播载体覆盖不同群体的信息获取与表达习惯,构成多元交织的舆论场。同时,网民行为出现显著变化:一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民众日均上网时长大幅提升,公众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度持续加深;二是活跃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且呈现出年轻化、圈层化、互动性强的特点。群众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逐渐转变为“主动表达”的新模式。
渠道多元化与网民活跃化的叠加,直接推动舆情传播规律的变革。信息从发布到扩散的时间被大幅压缩,往往几分钟内就能形成跨平台传播;舆情发酵周期显著缩短,部分热点事件在24小时内便可能完成从“萌芽触发期—圈层扩散期—破圈引爆期”的全过程。对于舆情管理工作而言,这意味着需要面对更分散的信息源头、更复杂的传播路径以及更紧迫的响应时间,传统的“单一渠道监测、滞后性应对”模式已难以适应,整体管理难度显著提升。
旅游领域是双节期间的舆情高风险区域。以2024年为例,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4年国庆节假期7天,全国国内出游7.6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9%;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假日期间全国营业性演出4.43万场次,同比增长14.5%;票房收入22.09亿元,同比增长25.9%;观众1169.7万人次,同比增长13.3%。2025年国内旅游市场预计将延续增长态势,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但热潮背后潜藏的多重舆情风险需重点警惕,这些风险既存在于传统热门景区,也随旅游消费趋势变化延伸至小众目的地。
对于热门景区而言,客流集中化带来的矛盾仍是舆情高发点:高峰时段游客拥堵可能引发游览体验下降,而门票售罄后未能及时疏导导致大量游客滞留景区门外,极易催生现场冲突与网络抱怨;同时,景区内餐饮价格虚高、卫生条件不达标等服务短板,往往成为游客负面情绪的导火索,相关问题经短视频、社交平台传播后,很容易形成“服务差”“宰客”等标签化舆论,损害景区口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少”“小众”“反向”成为旅游消费新趋势(2024年国庆假期旅游平台搜索数据显示,此类关键词热度大幅蹿升),2025年小众旅游景区或将跃升为热门打卡地,但这类目的地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问题,且缺乏成熟的安全管理体系与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大量游客集中涌入,不仅可能因超出承载上限破坏当地生态与游览体验,还可能增加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而事故发生后的处置不当或信息不透明,极易引发“管理缺位”“安全无保障”等舆论争议,形成新的舆情风险点。
“双节”期间民众出行需求激增,交通压力增大,交通出行成为舆情风险的高发领域。拥堵问题或持续出现:2025年国庆假期长达八天,叠加中秋团圆、旅游观光等多重出行需求,人员跨区域流动规模将创阶段性高峰,其中跨省长途出行与短途自驾出行的双重叠加,使得交通流量激增成为假期的规律性常态。这种常态化的大流量,直接导致全链条交通环节的拥堵问题凸显:在城市内部,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因高峰时段客流饱和,常出现“拥挤不堪、上下车困难”的情况;在交通枢纽,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区域因旅客集中抵达与出发,易形成“候车滞留、换乘低效”的局面;在跨城通道,高速公路更是拥堵的“重灾区”,部分热门路段常出现“长时间缓行、寸步难行”的场景。这些拥堵问题不仅消耗民众的出行时间、降低出行体验,更易催生公众对交通管理部门的不满情绪,相关抱怨、投诉往往会在短视频平台、社交社群、本地生活论坛等渠道集中发酵,形成“交通拥堵”相关的负面舆论集群,若处置不及时,还可能引发对“管理能力不足”“规划不合理”等更深层次的质疑。
除拥堵带来的舆情风险外,交通领域的安全事故与配套服务短板,同样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在安全层面,假期交通流量大、驾驶员疲劳驾驶、路面车辆混行等因素叠加,导致交通事故风险易发多发,其中高速公路因车速快、车流密,成为事故高发路段,追尾事故更是占比最高的事故类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提升,其相关事故更易引发舆论聚焦——若事故涉及车辆燃烧、辅助驾驶功能失效等问题,往往会突破“单一事故”的范畴,引发公众对新能源车安全性能、技术可靠性的广泛讨论。
在配套服务方面,新能源车充电难、充电桩分布不均、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时间过长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假期出行的“痛点”。不少新能源车主因续航焦虑、充电受阻被迫滞留,相关经历经网络分享后,极易引发其他车主的共鸣,形成“新能源车假期出行难”的舆论话题,进而倒逼社会对新能源车配套服务保障体系的关注与讨论,这些问题若长期得不到改善,不仅会影响民众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也会对交通服务的民生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双节”等消费旺季期间,旅游与餐饮零售领域的价格乱象、服务缩水及食品安全问题集中凸显,既侵害消费者权益,也易通过社交平台发酵形成负面舆情,成为市场监管与舆情应对的重点领域。
在旅游服务方面,价格与服务的失衡问题尤为突出。“低价游”陷阱常以“超低价套餐”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实则通过隐性收费、强制购物、缩减服务项目等方式弥补成本,大幅降低游览体验,相关投诉往往伴随着“虚假宣传”“强制消费”等标签在网络扩散;酒店与民宿行业则普遍存在节日溢价,部分商家不仅价格暴涨,还出现“预订后临时毁约不留房”“入住时要求补差价”等违规操作,加剧消费者不满;餐饮行业的“霸王条款”同样引发争议,设置最低消费额度、收取高额包间费等行为,变相限制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容易引发“宰客”相关的负面舆论。
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领域的风险隐患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中秋前后的月饼市场,曾有商家销售“双日期”月饼,暴露出过期月饼流入市场的安全漏洞。这类问题一旦被曝光,不仅冲击消费者对相关品牌的信任,还可能引发对整个行业监管缺位的质疑,形成波及面更广的舆情风波。
“双节”期间,各地为丰富民众假期生活,常密集推出各类文化活动,涵盖大型展会、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多种形式,但这类群体性活动在传递节日氛围的同时,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与舆情风险,且风险往往围绕“活动组织”与“公共安全”两大核心环节交织呈现。
从活动组织层面来看,人流密集是显著特征。若前期规划与现场管理存在疏漏,极易引发系列问题:一方面,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如安保人员不足、应急通道堵塞)、医疗紧急处置机制缺失(如急救设备匮乏、医护力量薄弱),可能直接导致踩踏、人员受伤等安全事故,或因人流管控失效引发现场秩序混乱;另一方面,活动场地周边的配套服务若出现差池,比如餐饮供给不足、住宿预订混乱、电子票务系统故障导致入场受阻等,即便未造成直接安全问题,也会大幅降低民众参与体验,进而在社交平台催生抱怨、投诉等负面声音,形成“服务差”“组织乱”的舆论标签。
与此同时,节假日期间的公共安全压力也呈常态化攀升态势。人流密集叠加各类活动集中,使得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显著增加,消防安全(如活动场地消防设施不全、人员密集区用火隐患)、游乐设备安全(如景区特种设备未及时检修)、森林防火(如山区游览区野外用火管控疏漏)等领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会通过现场目击者拍摄的短视频、图文等在短时间内迅速在网络传播。可能引发公众对应急处置是否高效等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放大舆情风险。
2025年国庆假期长达八天,针对上述舆情风险,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应对策略,确保双节期间舆论环境和谐稳定。相关部门在双节期间需高度重视舆情风险管理,加强对节日期间舆情动态的监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舆论走向。
一是借助专业舆情监测工具,实现全渠道监测覆盖。可采用优讯监测系统平台,同步监测新闻媒体网站、短视频平台、行业论坛等媒体信息渠道。通过设置监测重点关键词,识别相关舆情信息,过滤无关内容,精准定位“双节”期间各类舆情线索。
二是强化正面宣传的舆情引导策略。强化正面宣传,弘扬节日文化,展示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利用官方媒体和社交平台积极发布节日庆典、文化活动、旅游指南等正面信息,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注重网络文明引导,倡导理性消费、文明旅游。
三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情况,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一旦发生事故或灾情,快速响应舆情事件,迅速启动预案,高效组织救援。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处置。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透明公开事件进展,避免谣言传播,有效引导舆情,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本文由作者独立撰写,参考内容均源自公开报道,分析内容仅供信息参考,转载请注明来源。如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yxyq@uuwatch.com或私信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