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送外卖挑动了谁的神经?
2022-09-26 | 优讯舆情 1241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近日,今日头条号“宇哥YG”,发帖称,“我是社科院研究生院2019年硕士毕业生,现在重庆送外卖。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没有什么丢人的。”
9月13日,上游新闻发文“专科逆袭考上研究生却送外卖 网友:不丢人,有点浪费人才”报道,该外卖员真实名字叫做何成,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并于新浪微博发布相关微博,形成 #男子回应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送外卖# 话题(阅读量202.5万,讨论82)。
9月14日,《重庆晚报》刊文“中国社科院研究生 咋跑进外卖小哥行业?”;微信“中国青年报”发文“专科逆袭考上研究生后去送外卖?本人回应!”,阅读量超10万+。
9月16日,九派新闻发文“专科生逆袭读研后送外卖:当过老师进过厂,每天步行送外卖”。
9月17日,新浪微博“新黄河”“济南时报”发布“从专科生‘逆袭’到硕士毕业送外卖,当事人回应争议”微博;同日,何成开通个人微博认证账户“硕士送外卖”发布个人经历微博,相关内容引发关注。新浪微博形成 #硕士毕业送外卖当事人回应争议# 话题,于当日冲上微博热搜榜首位。
9月20日,《工人日报》刊文“‘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引发舆论关注。新浪微博形成 #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 话题,于当日登上微博热搜榜第6位、快手热搜榜第4位。
9月21日,浙大博士生送外卖内容再次引发关注,相关话题登上百度热搜榜。
一、舆情传播分析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截至2022年9月20日,“硕士送外卖”事件相关舆情信息6749条。9月17日,硕士本人回应争议引发舆论关注,形成舆情波峰。9月20日,《工人日报》刊发 “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 文章后,促使相关舆情热度进一步提升,达到监测期内峰值。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新浪微博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3153条,占比46.72%;网络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1342条,占比19.88%;其他平台舆情声量分布依次为客户端、微信、视频、小视频等。新浪微博方面,形成 #硕士毕业送外卖当事人回应争议#(阅读量2.3亿,讨论6257)、#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阅读量1.1亿,讨论4298)等话题。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热词集中于外卖、工作、就业、选择、何成等。
二、舆论反馈
(一)媒体观点
《北京日报》刊文“受教育没有‘浪费’之说”称,习惯性地拿浪不浪费看教育,恰恰是对教育价值的消解。以“钱景”评判专业,说什么“生化环材四大坑,最惨当属地海农”,以就业光鲜度观察名校生,去街道办“大材小用”、回乡种地养猪更是“有辱师门”,种种奇谈怪论,既刻板狭隘,更流于功利。
东方网发文称“硕士选择送外卖:拒绝‘躺平’也是就业样本”,大学生拒绝“躺平”,也是一种就业样本。无论是名校大学生当养猪工、掏粪工,还是硕士送外卖,再一次印证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只有糟蹋职业的庸人,没有浪费人才的职业。
极目新闻称,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能赚钱养活自己挺好的。也不管是一时送外卖,还是准备就这样长期送下去,就是一个人的现实选择。社会应该给他们一些空间和一些理解。人生之路,本来就没有现成的剧本,都需要自己奋斗打拼。
红网发文“硕士毕业送外卖,就是浪费教育资源吗?”称,我们需要明确,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为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等多种品质的综合人才,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人的发展。它不是“登天梯”,无关名与利。就业平等不是嘴上说说,要想形成“众业平等”的局面,离不开社会的普遍认同与公众的支持合力。
《深圳特区报》刊文“名校研究生送外卖,不丢人”称,拥有高学历并不等于就能干得好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最关键的是,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既要看能否胜任,也要看自己有无兴趣。
《齐鲁晚报》刊文“‘逆袭’研究生送外卖,不值得激赏”称,正如清华北大的博士生去竞争一个城管岗位不值得点赞一样,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生去送外卖也不值得激赏。下足功夫,改善研究生的就业环境,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让研究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价值,才是真正的当务之急。
自媒体“纸上速评”称,硕士送外卖不是理性,而是无奈。说是骑驴找马,可哪有那么多马,明年还有明年的硕士生毕业,一届比一届多,哪里能等到马?不送快递就只能长期失业,实际现在就属于失业,骑手也不上社保,完全属于灵活就业人员。不要再用鸡汤忽悠人了,请从根源上改变,不要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二)微博大V
微博大V“舆情探长”表示,步行送外卖,还非要标榜自己只是过渡一下,不认可自己就是失业人群的一员。你说这位步行送外卖的研究生,像不像孔乙己?生活在两种阶级的夹缝和断层里的人。
微博大V“猴子老湿”表示,#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 我不太愿意看到这样的结论,我认为硕士送外卖,是基于无奈和憋屈。我们可以尊重硕士毕业生去送外卖,但是千万不要去美化这种行为。至于说基于现实,这可能是实话,但是更多的是基于憋屈吧。
微博大V“沉静长师”表示,从他的经历来说,能够从一个专科生“逆袭”读研到顺利毕业,可以看到他的刻苦和坚韧。相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是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有生活上的需要,所以出来送外卖。只要有机会,他肯定会有所发展的。
微博大V“公务员考试答疑君”表示,高学历人群就业越来越不理想。根本原因就是市场消化不了这么多高学历人才。
微博大V“李小粥的茶水间”表示,我特意搜了下《工人日报》的创刊规定任务:“专门代表中国工人阶级说话的报纸”,按照这个初衷,与其和稀泥的把坏事说成好事,不如趁此呼吁下外卖员的正当权益。
微博大V“有事问彭”表示,现在丧事喜办也是越来越有艺术性了。把这个年轻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只能在家啃老,说成一个年轻人主动选择慢就业。国内其实工作岗位还是很多的,只要年轻人愿意吃苦,有大把吃苦的岗位,还没招到人。
(三)网民观点
三、分析研判
近年来,高学历人才送外卖、开滴滴等事件屡有发生,前有“研究生从央企裸辞送外卖”的消息,目前仍有“浙大博士生送外卖”报道登上热搜。
本次“硕士送外卖”经媒体报道后,其“硕士”高学历,以及“送外卖”这一无需学历即可从事的职业行为相结合,迅速吸引舆论的关注,再次引发关于“教育资源浪费”的讨论。随着众多主流媒体“下场”重塑“教育无关名利、在于提升个人自我认知”的观念,“教育资源浪费”的话题得到良性的引导。
但纵观舆情发展过程,《工人日报》发布的“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文章再次引发新一轮的争议,部分舆论认为“硕士送外卖”更多基于“无奈和憋屈”,质疑《工人日报》作为央媒模糊“就业难和‘慢就业’”概念,不正面指出当前就业环境这一根本性问题。究其原因,《工人日报》这一权威媒体的“下场”,成为公众关于就业难、收入低、生活压力大等焦虑情绪的宣泄口。
当前,国内面临全球经济下行、年轻人失业率创新高等现实问题。并且,在当前轻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以及个别自媒体更是利用“满足受众需要”名义,断章取义、片面化解读进行炒作和博取眼球,煽动舆论焦虑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在宣传相关过程中,需考虑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心理,契合受众需求、现实语境,避免任意拔高、调门高、套话多、说教式宣传,引发舆论的抵触和反感。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张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