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企业舆情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河南安阳“11·21”厂房火灾事故舆情事情分析
2022-11-25
3316
一、舆情概述新华社消息,11月21日16时许,河南安阳市凯信达商贸有限公司厂房发生火灾。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38人死亡、2人受伤。事故发生以后,中央领导层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指示,要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做好家属安抚、善后等工作,查明事故原因,依法严肃追究责任。根据领导指示,应急管理部等相关部门已派出工作组赶赴河南指导救援工作,河南省有关负责同事在现场指挥处置。二、 传播情况(一)演化过程分析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截止到11月25日13:00分,相关舆情仍在延续。11月21日下午16:00时左右,火灾发生以后,当地居民微信朋友圈开始传播现场着火视频,随后火灾新闻开始在网络急速蔓延,事故发生以后,中央领导层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指示,随着安阳市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火灾进展情况,22日相关新闻传播量达到顶峰,出现舆情波峰,当日新闻量突破33000条。微博形成近70个热搜话题,涉及火灾死亡人数、犯罪嫌疑人、事故原因、员工社保缴纳、员工逃生、市委书记鞠躬道歉、组织救援等内容,其中排名靠前话题为中国新闻网发布的#安阳厂房火灾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阅读量1.2亿 讨论次数4983)、#安阳厂房火灾已致38人失联#(阅读量9669.1万 讨论次数3928);人民日报发布的#安阳厂房火灾已致38人死亡#(阅读量5791.3万 讨论次数3677)。目前火灾救治工作尚未结束,舆情仍在持续发酵。(二)传播渠道分析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截止到11月25日13:00,安阳厂房着火相关新闻总计59396条,目前看新闻量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其中,电视129条,报刊1092条,网络19555条,微博13246条,论坛138条,微信11118条,客户端12904条,广播116条,视频617条,外媒52条,小视频429条。分析发现,本次火灾新闻传播、辐射、影响力度极强,几乎占据各大新闻媒体头条,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展开集中式报道。传统媒体方面,电视、报刊和广播相关新闻总计1337条,其中电视媒体包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卫视以及个别省级卫视,主要围绕火灾发生、中央领导层指示、安阳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火灾原因以及各项应急处置展开报道;报刊包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人民政协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人民法院报、法治日报等央级和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新民晚报等区域报纸,主要围绕跟进转载新华社消息、人民日报、中央领导层指示为主;广播媒体包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新闻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东新闻广播等,对安阳火灾事故进行口播报道。整体来看,传统媒体对此次火灾较为重视,多频次报道后续处置进展情况,影响力大,真实性和可靠性强,对于舆论有积极引导和带动作用。新兴媒体方面,主要集中在网络、微博、客户端以及微信传播,相关新闻总计56823条。其中网络包含各大新闻媒体、门户网站以及消防、安全、法制、应急等专业网站;微博包含新闻类、应急类、消防类、检察类、法制类官方以及个人等账号;客户端包含专业媒体类、门户新闻类、百家号、UC头条、一点资讯、新快报等端口;微信包含新闻类以及安全教育类、安全生产类、产业园区类、工程类、消防类、应急类等账号。整体来看,凭借着易检索、互动强、环境宽泛、受众多的特点,火灾相关新闻在新兴媒体平台传播较为全面和迅速,涉及面较广,涵盖火灾发生、事故原因调查、应急处置以及火灾对相关部门、生产型企业的警示等内容,方便公众可以快速便捷的获取信息。视频方面,主要集中在央视网视频、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网络电视台、bilibili、西瓜视频、好看视频等专业视频平台以及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相关视频总计1046条。整体来看,视频内容以转载央视报道和媒体发布为主,凭借视觉冲击力强、上传便捷等特点,公众可以直观感受到视频传播带来的火灾第一现场情况,内容包括厂区全貌、现场应急救治、安阳市政府发布会、视频文字动态跟踪报道等,传播力和渗透力强。三、 舆论观点火灾发生以后,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界都在密切关注事故进展情况,新华社发先后发文“要求全力救治受伤人员 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新华时评: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文章指出,中央领导层高度重视此次事故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并落实安全生产,相关部门已经赶赴现场展开指导救援工作。文章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引导作用明显,成为众媒体转载报道的来源和依据。11月24日,人民日报发文“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决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文章再次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将安全生产摆到重要位置,媒体纷纷转载报道,目前该条新闻转载量已超过953次。整体来看,在该起火灾事件中,媒体以转载报道新华社消息和人民日报报道为主,地方媒体河南日报、大河报、安阳日报、安阳融媒以自有视角对火灾及后续进展情况进行报道,从火灾发生、紧急救援、事故调查到对各地区各部门提出落实安全生产要求,舆论观点整体较为客观。网民方面,从对火灾原因表示疑惑、认为相关部门难辞其咎、猜测过度防疫减缓消防速度、猜测火灾由故意纵火导致、认为不重视消防安全导致火灾、企业应重视安全生产等方面展开讨论。对火灾原因表示疑惑认为相关部门难辞其咎猜测过度防疫减缓消防速度猜测火灾由故意纵火导致认为不重视消防安全导致火灾企业应重视安全生产四、 分析研判河南安阳“11·21”火灾事故发生以后,相关部门及时开展线下舆情处置工作,奔赴一线,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应急管理部等相关部门已派出工作组赶赴河南指导救援处置工作,河南省有关负责人员在现场指挥处置,同时国务院成立调查组,由应急管理部牵头,公安部、全国总工会、河南省人民政府等相关方面参加,对事故进行调查。遇难人员家属安抚救助,心理疏导工作同时展开。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一系列救援启动对缓和公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22日晚间,在火灾发生的48小时内,安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事故情况,发布会上,相关领导对公众关注的事故原因、救治进展、善后工作、涉事企业及相关嫌疑人做了详细解释。通报称事故原因系企业人员违规操作,电焊引发火灾,且周边近期未发生疫情,企业处于正常经营状态,对网络流传的由“故意纵火”“过渡防疫”造成火灾的谣言形成有效冲击。“事故已造成38人死亡,2人轻微伤”“正在对遇难人员进行身份确认和善后工作”“公安部已经控制4名嫌疑人”,从官方角度公开事故发生、事件情况、涉事主体等信息,正面回应社会关切,权威性强,避免了小道消息对公众的误导和干扰,稳定了民心,为事件处置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此次事件中,政务新媒体成为相关部门回应公众关切的重要窗口。火灾发生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中国消防、中国应急管理报央级和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河南消防、安阳市应急管理局、安阳消防区域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接连发声,公布事故发生原因及救治进展,消除公众疑虑。总结来看,这起安全生产事故影响力较大,同时爆露出相关涉事部门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人身安全等方面意识不足。冬季气候干燥,为火灾高发季节,主管部门需重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舆情处置原则,在颁布相应整改措施的同时,应联动媒体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宣导;同时,企业内部应加强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以及相关领域预防性事故隐患排查,将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落到实处。对于因企业不当操作而至死亡的员工,要妥善解决其家属善后和情绪安抚工作,避免因家属情绪失控产生闹事等次生舆情,影响事件走向。 本期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温晓岚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重庆一副区长暴力劝返外地车辆为何压了一个月后引爆舆论?
2022-11-24
1463
一、事件综述11月15日,重庆开州区副区长李先凯粗暴劝返外地车辆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视频中,李先凯情绪激动地指着车辆中的人员一顿训斥,“回去!自己回去!离开!不准在这儿!听到没得?否则马上公安来拘留你们。你不是我们这儿的人,你过我们这儿啥子?”11月16日,重庆市开州区政府回应称,网传视频情节发生于10月,当事人已向上级做了检讨,被劝返乘车人已表示谅解。二、舆情传播分析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截至2022年11月21日13时,“重庆一副区长暴力劝返”事件相关舆情信息1207条。11月15日视频曝光后相关舆情热度陡升,11月16日相关舆情急速升温到达监测区间顶峰,至11月19日开始趋于平缓。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微博平台,占比54.42%;网络平台占比27.41%;微信平台占比9.73%;客户端平台占比5.16%;其他平台舆情声量分布依次为视频、小视频、论坛、报刊等。新浪微博方面,形成#重庆一副区长粗暴劝返外地车辆#(阅读829.1万次,评论1296次)热点话题。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重庆”“劝返车辆”“副区长”“疫情”“粗暴”等词语为核心传播词汇。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重庆官员暴力劝返”事件传播过程中,敏感类舆情占比49.92%,涉及舆论指责重庆副区长官威大等。 三、舆论观点(1) 媒体方面大江网:“简单粗暴”,看似只是言语不当、态度不佳,实则折射出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更深层次问题。首先折射出的,是最基本的素质问题:俗话说“远来是客”,礼貌待客是众所公认的礼仪。即便是本地正面临着严峻的疫情防控压力,作为本地干部、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在面对外来车辆时,也不该失了礼貌,使出简单粗暴、颐指气使的“官老爷”作派,摆出一副“我们不欢迎你”的架势,极大影响了本地区在外来群众心目中的印象。此外,“简单粗暴”也是干部能力不足的体现,正是因为开展群众工作时缺少方法、不讲技巧,一旦与群众沟通无果,就断然放弃,转而采用强制命令等“硬手段”来完成任务。这种“简单粗暴”,少了人情味,多了冷漠。大河在线:这几年,帽子,位子,因为口罩的原因,变得格外脆弱。一不留神,失职失察,比烤串撸得都快。半生宦海奔波,前程来之不易,如果因为外来不可控的因素折戟沉沙,搁谁都心不甘,情不愿。情急之下,失态失语,乱了分寸。看似人畜无害,实则有违初心。既然吃了这碗饭,就得承担应有的责任。不能因为偏安一隅,就扯起了严防死守的阵仗。都是茅房拉屎脸朝外的汉子,如果外来客的级别不低,副区长还是义正辞严,敬你是个纯爷们!正观新闻:好大的官威!好蛮横的防疫手段!在全国疫情仍然相当严峻的形势下,这一连串的训斥和质问太过刺耳。国家三令五申,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不准随意设置防疫检查点,限制符合条件的客、货车司乘人员通行。如果相关人员真有带来疫情扩散的风险,这样的任性驱离又哪里是对疫情负责的态度?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该区长张口就是“否则马上公安来拘留你们”。然而说到底,官员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谁都不能用权任性,公安机关执法更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身为副区长,李先凯理应知道自己权力的边界,公正谨慎用权办事。试图让自己手中的权力游离于法律之外,哪怕只是说说也不能让人接受。更遑论如果车内人员不离开,涉事副区长是否又真的会、真的能说到做到,更需要引起警惕。(2) 网民方面针对该热点事件,网友评论数万条。主要评论分为以下几类:部分网友认为,一个副区长能深入基层,站在前线,说话难听点也不应被放大,趋向支持这个区长;部分网友感到疑惑,他们认为一个公务员,为人民、为党、为国走在前线,协调工作怎么了?难道不应该吗?这还要鼓掌吗?敬业与负责不是你努力的方向,而是你上岗就必备的品质;部分网友呼吁继续追责该区长。六成网友质疑该副区长态度跋扈“他这一种态度处理事情,假如当时这位司机不服从他这种态度,和他发生冲突肯定这位司机是不遵守防疫规定被拘留!”“态度恶劣!”“这个区长太过跋扈吧!换成被骂的人是他妈妈,弟姐妹,他还会这么大声吗?”“主动下沉防疫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本是值得点赞的事,但是这不是对普通群众态度蛮横、行为粗暴的理由。”“针对这件事,网友们也纷纷发表了评论,其中有一位网友的话说出了很多领导们的现状:对于老百姓,他们粗暴蛮横,可对于比他打的官,则乖的像是孙子一样;还有网友认为,这不是人民公仆,倒像是黑社会的老大。”三成网友支持该副区长做法“态度虽不好,其情可原,想想重庆现在的疫情,这些人还要跑,违反疫情防控,可以行政拘留,这也是为了大家好!”“副区长能到一线防疫,最起码也是个好官”“”一成网友质疑官方回应模糊,呼吁追责该副区长“该区长的态度是野蛮的,行为是任性的,思想是狂妄的,分不清权力有边界,试图让自己手中的权力游离于法律之外。事后,当地政府还轻飘飘的回应称:当事人已向上级做了检讨,被劝返乘车人已表示谅解。这也意味着,这件事情也许就到此为止。可值得追问的是,被劝返乘车人不谅解又能如何?对于涉事副区长,其作风如此粗暴,影响如此恶劣,一句“道歉与谅解”是否罚过相当?值得思考…!’”四、分析研判按照官方回应来看,重庆副区长暴力劝返事件发生在10月中旬,但引爆舆论却是在11月中旬,从舆情走势来看,此次舆情事件缓冲期较长,这与爆料者爆料的时间节点有关,但也与舆情传播主力军的推波助澜有着很大关系,正是它们的介入参与,使得受众面迅速扩大。据优讯舆情系统监测,在11月15日,凤凰网视频发布相关视频后,新京报、搜狐网、抖音、微博等多家媒体平台转发报道,致使该舆情事件在11月16日引爆舆论。疫情持续的当下,社会群体正常生活状态被打乱,个人情绪情感也变得较为敏感,因此重庆副区长暴力劝返行为一被曝光随即引爆舆论,这与事件本身发生的时间点没有太大的关系,时间上的旧闻也能引发舆论强烈关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着重监测相关舆情,且在日常抗疫过程中,积极引导官员在抗疫一线亲力亲为,合规合法执法,避免官员不合时宜的行为破坏舆论和谐,引发“权力可以支配一切”的反感。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网传南京大学老师周恒曾致女学生流产舆情事件分析
2022-11-22
1674
一、舆情概述2022年11月7日,一名南京大学女学生被老师性侵致怀孕流产的帖子引发热议,举报人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女毕业生王某某,被举报人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恒。随着网络舆论愈演愈烈,11月8日,南京大学于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关于周某相关问题的举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已在第一时间成立专班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11月10日,微博简介为“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网友“萌心涌动NJU”发布微博称,其为近期举报南京大学教师违纪者的母亲,举报者系其儿子,长期遭受精神疾病困扰,因在南大就读期间未评上奖学金而产生不满,自2021年上半年起陆续进行不实举报,近期举报图片系从网上下载合成加工。事件反转至此,舆论期待南京大学公布最终调查结果。二、传播分析(一)演化过程分析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11月7日,南京大学女学生被老师性侵致怀孕流产的帖子引发热议,舆论开始发酵;11月8日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将对此事件进行调查,当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中国妇女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新闻晨报、潇湘晨报、每日经济新闻、澎湃新闻、观察者网、凤凰网视频等多家媒体对相关内容进行跟进转载报道,网友评论五花八门,网络形成首次舆情波峰,当日相关新闻量突破3600条,该阶段舆论主要围绕南京大学回应内容进行讨论;11月10日,舆论迎来反转,举报者母亲发微博称举报内容不实,再次激发网友情绪,11月11日,网络形成二次舆情波峰,当日相关新闻量突破490条,该阶段舆论主要围绕举报不实内容进行讨论。之后,舆论热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目前,舆论已经平息。(二)传播渠道分析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截止到11月16日,“南京大学女学生流产”相关新闻量为6313条,其中报刊1条,网络881条,微博3710条,论讨60条,微信982条,客户端633条,广播9条,视频28条,外媒2条,小视频7条。分析发现,事件起源于网友在知乎举报南京大学政管学院副书记周恒(目前该文章已经删除),11月1日,相关内容经博主“古朔说事”转发至微博,事件逐渐在微博端传播,11月7日,舆论开始正式发酵,一周多时间,整个事件主要集中在微博端和微信端传播。总结发现,微博端主要以媒体官方账号跟进转载报道、自媒体以及个人发布言论为主,其中媒体跟进报道具有权威性和引导性,普通网民的言论则丰富了舆论场。微信端主要集中在教育类和法律类账号传播,公众开始关注高校老师性侵学生、学术不端以及法律如何处置等问题。事发以后,南京大学于11月8日13:26分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已在第一时间成立专班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目前该条内容转发、评论、点赞超过22000次,成为众媒体持续跟进报道的来源和依据。13:44分,中国新闻网官方微博对回应内容跟进转载,目前该条内容转发、评论、点赞超过24000次,全网关注度排名第二,由其产生带动的话题#南京大学回应#阅读量次数2.1亿,讨论次数6348,#南京大学成立专班调查周某相关问题#,阅读次数3824.3万,讨论次数1534。13:47分,都市快报官方微博对回应内容跟进转载,目前该条内容转发、评论、点赞超过41000次,全网关注度排名第一,由其产生带动的话题#南京大学回应周某被举报#阅读次数1.2亿,讨论次数1733,#南京大学调查周某相关问题#阅读次数1314.6万,讨论次数688。三、 舆论观点从事件发酵到反转,网络舆论层出不穷。媒体报道主要以转载跟进南京大学官方微博回应内容为主,网民言论则涵盖吐槽教育体系、女学生举报时间晚、怀疑图片造假、理性旁观以及反转存在猫腻等方面。吐槽教育体系吐槽女学生举报时间晚怀疑图片造假认为该理性旁观认为反转内容存在猫腻四、 分析研判近年来教师性侵学生事件屡上热搜,南京大学作为本次事件的涉事责任部门,在舆论发酵的第二天便启动舆情处置机制,在官方微博公布已第一时间成立专班对此事进行调查,表明了校方重视态度,体现了高校责任意识,整体来看,南京大学把握住了回应时机,声明发布之后网上关于学校的负面言论逐渐减少。11月10日,举报者母亲发布微博称,举报者为其子,学生时代因未评上奖学金而对老师心生怨恨,举报内容不实且举报图片系加工合成。微博发布以后,舆情开始反转,有网友开始质疑该起事件为网络谣言,舆论期待南京大学公布最终调查结果。从舆情爆发到平息,回应主体在进行事件调查、处置的同时,应持续地向公众发布事件的进展情况,减少舆情应对压力,避免给公众留下不重视、消极处理的形象。从南京大学官方微博目前公布的情况来看,只提到校党委高度重视,已成立专班进行调查核实,至于后续调查结果何时公布,校方未明确提示,不难理解,在最终结果公布之前,周恒是否如举报所言有性侵行为,举报者以及举报者母亲发文是否为谣言,公众仍存在疑惑,舆论仍存在质疑声音,舆论期待真相水落石出。互联网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得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从另一种角度看,若该事件证实为谣言,如何处置,回应部门需要警惕。相关部门应具备信息公开意识,回应公众的要求,快速,合规的让公众获得信息,及时解决网络舆情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压缩谣言生存空间,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其次,还要提升信息公开的质量,含糊不清的表述内容容易导致公众有更多的猜测,加速谣言传播,甚至引发更多谣言。本期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温晓岚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因称错过女儿成人礼遭网暴 郑州女书记“卖苦”翻车
2022-11-21
3741
一、舆情简述 11月6日,在郑州市官方疫情防控记者会上,平安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红英因哽咽提及“缺席女儿成人礼”成为舆论众矢之的。相关话题登上各大网站热搜榜,11月7日下午,#郑州平安街社区的万能的朋友圈#话题冲上热搜,另一话题#郑州一社区书记称为防疫错过女儿生日#登上热搜榜第一。此外,相关事件在微博形成近10个热点话题。二、事件传播概况 11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点名郑州随意以静默、封城代替管控。 11月6日,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会上,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就疫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致歉。随后,平安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红英哽咽着说:“前几天,我的女儿是十八岁生日,然而,我却缺席了她的这场成人礼。” 11月8日,郑州平安社区刘红英书记出面回应近期质疑:我没有做错什么,大家理解一下,“我没错,稿子经官方审核”。 11月8日,河南省网络辟谣平台接到举报,称刘红英开设有公司。 11月9日,河南官方辟谣:河南省福凯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刘红英,并非郑州平安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红英。 三、舆情传播分析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截至2022年11月15日11时,郑州平安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红英“错过女儿成人礼”事件相关舆情信息40529条。11月6日,相关舆情急速升温,11月8日因刘红英出面回应外界质疑,以及网友深挖刘红英本人,相关舆情热度持续升温,达到监测期内顶峰,至11月9日舆情热度减弱,截至目前,相关话题讨论趋于平缓。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微博平台,占比66.17%;网络平台占比20.32%;微信平台占比4.85%;论坛占比3.99%;客户端平台占比3.3%;其他平台舆情声量分布依次为视频、小视频、报刊、广播等。新浪微博方面,形成#郑州一社区书记称为防疫错过女儿生日#(阅读2.6亿,讨论5.2万)、#你参加过成人礼吗#(阅读1.3亿,讨论1.5万)、#郑州平安街社区的万能的朋友圈#(阅读2.3亿,讨论4.1万)、#官方辟谣错过女儿成人礼书记开公司#(阅读4亿,讨论1万次)、#河南辟谣网传刘红英为某社区书记#(阅读3.4亿,讨论1.4万次)#郑州社区书记刘红英回应近期争议#(阅读5350.5万,讨论5363次)、#刘红英回应#(阅读5659.3万,讨论3950次)等热点话题。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刘红英”女儿”“成人礼”“疫情”“书记”等词语为核心传播词汇。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错过女儿成人礼”事件传播过程中,敏感类舆情占比51.43%,涉及舆论指责女书记卖惨,调侃“感动姐”等。 四、舆论反馈 (1)媒体方面 侠客岛:因在发布会上哭着说“错过女儿成人礼”,郑州一女社区书记被骂惨了。许多网友对这种“悲情牌”并不买账。发布会是一个解决公众关切的场合,不是个人专访。大家想听的是工作人员用数字、案例告诉大家具体情况,而不是在这个场合过度抒情,打“悲情牌”。 工人日报:说到底,公众需要的是满满的“干货”,是“定心丸”,是精准施策、公开透明和便捷高效。类似“表扬与自我表扬”,非但不能引发共情,反而可能翻车。 重庆晨报:郑州发布会最后这个“人情味儿”加得确实画蛇添足,暴露出有关部门在公众沟通、舆论宣传方面的短板。发布会是一个解决公众关切,凝心聚力、增信释疑的场合,而不是个人专访。郑州防疫正是吃紧的时候,大家想听的是工作人员用具体数字、案例告诉大家,而不是在这个时候这个场合过度抒情、“倒苦水儿”,打“悲情牌”。更何况,信息时代人类的悲欢高度互联。大家前脚刚看过《一位阳性密接外卖员的一天》,感慨疫情中每个艰难谋生的普通人都不容易,后脚就看到某“书记”因错过女儿成人礼而哭泣,相形之下,“书记”的眼泪不仅瞬间贬值,甚至还会反噬,变作当代的“何不食肉糜”。 济南日报:作为一个母亲,没能参加女儿的18岁生日,人们能够理解她的遗憾;但是作为一名社区干部,在疫情发布会上以此标榜自己的付出,却未免分量太轻。 成都商报,刘书记在发布会上的“煽情”确实不太合时宜,效果适得其反。这是表达能力欠缺,以及对社情民意缺乏体察的表现。尽管如此,不等于就可以唾骂,污名化乃至造谣她。 广安日报:许多舍小家为大家的党员干部冲锋在抗疫一线,他们之中,有多少人因为抗疫而错过了婚礼、葬礼,未赶上儿女出生,甚至是亲人的最后一面,以上哪一个不比一场成人礼更为重要。因此,面对更多劳苦百姓的不容易,这位干部的遗憾与哽咽,最终沦为了一场自我感动的闹剧。 (2)网民方面 六成网友多认为郑州女书记表态不合时宜 @极地:作为一个母亲来说,她做得没错,但是她表达感情的场所和时间不是很合适。 @小酒:疫情之下,这位干部所说的事情完全无法引起人们的共情。 @小栗子:错过女儿的成人礼,这无法引起百姓共情。我相信天底下有许许多多的父母,为生活奋斗、为社会奉献而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点,他们会一个人默默愧疚,而不会刻意宣扬博得公众共情。这位书记的做法,不值得感动,而是矫情。 @昵称填了十次都不可用:我已穷得揭不开锅,你却哭诉你没按时吃燕窝。 @阿呆讷威威:疫情之下,有人没能举行婚礼,有人错过了离世亲人的最后一面,有人苦于生计、终日奔波,有人焦虑抑郁、跳楼自杀,相比于这些遗憾与苦难,缺席女儿成人礼显得过于单薄。 三成网友质疑她太多“自我感动” @KittenJ:真的,做为一个母亲,我理解她的心情。但是,现在很多地方,连亲人去世都无法做最后的告别,连生死都不能算大事的环境下,我无法与她共情,也无法感动。 @理客张三:成人礼。。实在是太脱离群众了 @秋风起A落叶黄:她的哽咽是因为缺席了孩子的生日 @我是堂主呀:我们就没过什么成人礼,矫情 @娃娃要好好弹尤克里里:我婚礼我妈都因为防疫没有到!她在那打什么悲情牌呢?错过自己女儿婚礼的我妈要不要也哭个两分钟? @我才不开会员:关键刘书记这事搁谁看都不悲情啊,不知道她在哭啥 一成网友觉得需要多多包容 @祈:绝大多数社区干部,在非常时期都会顾全大局。舍小家顾大家的事也是习以为常,他们是逆行者,请给他们多些理解,多一份包容。 @春天的早晨:她的本意是感动于分享朋友圈后朋友们的留言,然后想到了还有和她一样舍小家为大家的人。这样断章取义的评论真的不合适。不管怎么样,这位母亲是实实在在奋斗在抗疫前线的。值得尊重! (3)大V 东方股侠5178(粉丝49.5万):竟然还有后续...看了拿喇叭喊话的视频:没做错什么,所有志愿者给她发来慰问,并且稿子全部是通过审核的..这理直气壮的态度,错过最后一面甚至防Y过度导致si wang的都有,成人礼算啥啊! 宋中清主任律师(粉丝25.9万):刘红英书记的这波回应,可以用雪上加霜来形容了。穿黄色外套的男子,可能是同事,中途试图想打断她,被刘红英书记一下子闪开,只能尴尬后退几步。刘书记继续义愤填膺地强调自己“没做错什么”。说实话,我本来觉得因为一个人说错一句话或者用错一个词,就去否定她的日常工作,只记过不记功,那样太偏颇了。今天一看刘书记的这波回应,属实有点大减分,一是回应问题简单粗暴,二是坚决不反思自己到底有没有问题。看看刘书记啥时候能想明白吧,可能永远不会明白。 分外桃花(粉丝11.1万):个人认为刘书记在防疫工作中还是尽职尽责的,作为一名最基层的社区书记,公开诉一点“苦”无非是想说说基层干部确实不易的心里话,有些人对此大做文章甚至网暴,已超出正常人的行为范围,如果再到刘书记工作的办公地点堵门围攻,逼迫“气头上”的刘书记说出一些“不当言论”,我看这就是无事生非,甚至是寻衅滋事。事实上,像刘书记这样吃了苦、常常有些抱怨的基层党员干部不在少数,不过是他们没有刘书记这样露脸的机会罢了,如果有,谁也不能保证其他人不说出像刘书记所说的这些心里话。对待刘书记这样的基层干部,只要是尽职尽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都要给予理解和包容,同时刘书记的上级组织要帮助刘书记提高综合素质,不要让刘书记背不该背的“锅”。 一休价投(粉丝51.5万):不去反思,为什么人们反应这么大,思维层次不同看问题不同,老百姓容易?还是你女儿的成人礼重要?防疫发布会不是说你家的事,说错地方也就算了,您真的是党员吗?平时是如何学习的呢?考虑过老百姓的感受吗?我们都在努力战疫。谁家的事不都是放一边的。您却在说了一把回应 翻白眼是什么意思,官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摆给我们看的。说话语气像极了权利的压力。一说完鼓掌走起。什么时候都这样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考虑民。不如回家卖红薯 空天威龙(粉丝22.4万):抗疫志愿者,父母去世却只能跪在路中间,远远磕头一拜;刘书记,因为抗疫缺失女儿18岁的成年礼,在疫情发布会上耗时数分钟,述说自己的事迹哽咽不已……本来以为她只是无心之失,但现在,刘书记公开站出来了,说自己没做错什么,我不怕(图一,有视频,详见上一条)。她说:“为人父母我有错吗?再说我的稿子都是经过他们审核的,也不是我一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有错吗。”你错不错的,你这个社区书记大家真没多大兴趣,既然你感觉到如此委屈,要不然您就别忙了,辞职回家陪女儿去,成吗?对了,辞职前,请把网友挖出来的相关公司的事情解释清楚,你不屑和人民群众解释也行,那烦请你向组织说清楚,这家刚刚成立的医疗器械公司是您的吗?据说,好像还有另一家公司,烦请一并说清楚,给自己一个清白吧。 媒体人张强(粉丝216.4万):11月8日,河南郑州疫情发布会上的那个社区书记刘红英拿喇叭回应争议:“我怎么了,都是为人父母”。“我的稿子都是组织审核过的,并不是我想说什么就是什么”等等言语,其实并没有搞明白她这个时候出来想澄清什么?其上级领导此时也是悔青了肠子让其发言。刘红英自上次舆论发酵后到了崩溃边缘,错过了成人礼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抱怨错了时机和平台,也建议其亲朋好好安抚,暂时不要触碰网络,好好冷静避免不必要的结果。处在基层,每个人都不容易,真正的深入百姓群众,就会知道成人礼在百姓大事小情上不算什么?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苦怨才能为人民办好事,不用自己夸,老百姓心里都会有杆秤,反之不然就只是个摆设! 五、分析研判 此轮疫情冲击下,郑州城市管理和服务运转状况频出,封控管控不精细、转运隔离不及时、资源储备不充分、物资供应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引发舆论质疑。且因为随意扩大限制出行范围以及随意以静默、封城代替管控,郑州刚刚被国务院两次点名批评,公众对于郑州疫情防控的负面情绪已达到爆点。在此敏感时机,郑州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对疫情防控过失“深表歉意并深感不安”。新闻发布会期间,女书记为“缺席女儿成人礼”大发感慨。画面虽然严重“违和”,但这一“乱入”似乎也有迹可循。分析认为,官方之所以允许女书记在发布会上为“缺席女儿成人礼”大发感慨,或想在此时刻通过“共情”来纾解舆情危机,化解公众对立情绪。但感情牌并非破解舆情危机的万能利器,此次事件非但没有化解公众负面情绪,反而再次刺激公众。表面上来看,是女书记的不恰当的发言导致了舆情危机,同时,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却是地方相关部门在与公众沟通,以及舆情处置方面存在的短板所致。 首先,新闻发布会不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平台,新闻人发言人也不是“个人”。郑州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当口,发布会应推介公众最想了解的疫情防控最新形势以及改进举措等“干货”。在公众的众多信息需求中,女书记“缺席女儿成人礼”明显并非首要信息,乃至非必要信息。因此,感情牌是化解舆论对立的有效手段,但地方相关部门舆情机制运用过程中应避免生搬硬套,否则用力过猛即会遭受舆情反噬。 其次,基层舆论反馈机制存在不足。比如在此次舆情事件延烧的后半程,刘红英(11月8日)发声回应质疑,直言“我没做错什么”、“发言稿都是经过审核的”等。不难发现,其“喊话”内容并未抓住舆论关注焦点,亦未向公众展现诚恳务实的姿态,可谓在扭转舆论方向的错路上越走越远,缺乏基本舆情危机化解素养。最终使得舆情次生灾害风险增大,网友纷纷深挖刘红英,舆论关注点开始多点转移,其中热度最高的是刘红英被爆开公司,在官方出面否认后舆情降温。 第三,疫情持续至今已长达3年,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受影响,且对疫情相关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总体来看,任何人都未能置身疫情之外。因此,今时不同往日,区别于疫情爆发初期,民众在现阶段已很难接受似“高级红”“低级黑”类宣传。如之前流产10天的护士重回战场、怀孕9个月的护士还奋战在一线、母亲病逝,在一线奋战的女儿见不到最后一面、贫困老人为疫区捐出毕生积蓄等相关报道就曾引发网友热议,而舆论反馈证明,相关神性塑造、自我美颜、借题发挥等魔性化报道往往弄巧成拙,引发公众反感,得不偿失。因此,官方在宣传过程中要予以杜绝。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乐歌升降台暗藏摄像头舆情事件分析
2022-11-08
1859
一、舆情概述 9月26日,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反馈,本人购买的乐歌A9智能升降台存在质量和暗藏摄像头问题,但是产品本身没有需要用到摄像头的地方,卖家也承认确实存在闲置摄像头。 10月18日,Donews发布的“乐歌产品存重大隐患、设计缺陷遭用户投诉非法安装摄像头偷窥用户隐私”文章在网络发酵,乐歌产品暗藏摄像头事件引发公众关注。 10月26日,黑猫投诉平台“产品存重大隐私隐患、设计缺陷,卖家不肯赔退货运费”的投诉内容显示,乐歌已回复消费者。 10月27日,乐歌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就公众关注的含摄像头产品型号和摄像头泄露隐私问题做出回应,当日晚间,董事长项乐宏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两个视频进行回应,引发新一轮舆情。 事件爆发以后引发网友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讨论,而乐歌也发布声明承认摄像头存在,但是这颗摄像头处于闲置状态,并不会侵犯用户隐私。 二、传播情况(一)演化过程分析 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乐歌升降台暗藏摄像头”相关新闻从10月26日开始引发密集关注,源于乐歌股份回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内容,承认确实装有一颗闲置摄像头,媒体和网友展开关于隐私保护的讨论,10月27日晚间,随着乐歌董事长项乐宏在短视频平台上代表企业进行“硬核”回应以及乐歌发布声明承认摄像头存在,但是却称这颗摄像头处于闲置状态并不会侵犯用户隐私,舆情在10月28日出现首次波峰,当日新闻量突破4000条,该阶段网友主要围绕董事长回应内容展开讨论,多为质疑回应方式和对产品暗藏摄像头表示不满,11月4日,随着宁波市鄞州区市场监管局回应约谈乐歌公司,引发媒体对乐歌升降台藏摄像头的追踪报道,事件在11月6日出现二次舆情波峰,该阶段媒体报道主要为消费者知情权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讨论,其中新华社发布的“这种产品竟暗藏摄像头!涉事企业乐歌回应”文章被媒体广泛转载,目前该事件已经平息。 (二)传播渠道分析 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乐歌升降台暗藏摄像头”相关新闻总计6359条。其中电视4条,报刊4条,网络3677条,微博1347条,论坛34条,微信312条,客户端950条,广播2条,视频23条,外媒1条,小视频5条。分析发现,该事件传播主要集中在网络和微博端,网络端媒体以科技类与商业财经类媒体为主,报道转载媒体文章或者集合式展示相关新闻,微博端则以网民个人账号发表观点和专业媒体带动产生话题为主,在舆论爆发初期,中期,后期不同时间段形成不同话题,其中新浪科技于10月28日产生带动的话题 #乐歌升降台藏摄像头# 阅读量4853.2 万次,讨论量4235次,相关发文内容目前转赞评论量超过2万次,关注量全网最高。随着乐歌董事长回应,#乐歌被曝藏摄像头创始人称大惊小怪# 话题,阅读量1580.4万次,讨论量2511次,关注量全网排名第二。 专业媒体中国新闻周刊也对该事件进行了跟进报道,由其发布的话题 #如何看待智能升降台藏摄像头# (阅读量79.8万次,讨论138次)、#乐歌致歉#(阅读量95.1万次 讨论37次)、#产品含摄像头消费者有知情权吗#(阅读量135万次 讨论161次),从关注升降台藏摄像头到消费者权益,延伸了讨论话题深度。 11月5日,新华社官方微博发布 #乐歌升降台藏摄像头事件追踪#(阅读量971.1万次 讨论次数277次)系列话题,#乐歌承认升降台内藏摄像头已下架#(阅读量219.6万次 讨论次数95次)、#宁波市场监管局约谈乐歌#(阅读量177.4万次 讨论51次)、#专家称乐歌藏摄像头涉嫌侵权#(阅读量230.5万次 讨论128次),将涉事产品下架,到消费者知情权,再到个人安全信息保护,进行了完整阐述,引发媒体和网友广泛转载。 三、舆论观点 事件爆发以后,媒体围绕乐歌升降台暗藏摄像头泄露隐私、董事长回应、市场份额、下架相关产品、市场监管等展开讨论,10月27日,董事长项乐宏视频回应以后,媒体报道量达到高峰。11月4日,随着宁波市鄞州区市场监管局回应已经对乐歌工厂进行现场检查,媒体展开对乐歌升降台藏摄像头事件追踪报道,消费者知情权以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引起关注,业内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网友观点则主要围绕乐歌产品价格贵、希望告知隐藏摄像头、质疑董事长回应内容以及希望企业倒闭等展开讨论。 网友反馈产品价格贵 网友希望告知产品隐藏摄像头 网友认为该类企业倒闭 网友厌恶董事长回应态度 四、研判分析 由企业不规范操作导致的品牌翻车事件时有发生,乐歌升降台暗藏摄像头事件一方面反映出有企业缺乏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隐私权的意识,一方面反映出公众个人隐私安全意识的提升。分析发现,事件引爆点源于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的一则投诉信息,乐歌股份未在第一时间就投诉问题进行回复,给舆论留下空间,引发媒体和网友关注。舆论事件爆发以后,10月27日,乐歌股份先是在官方微博平台发布“用户永远第一 乐歌关于摄像头相关事宜的说明”,指出含摄像头的产品已经下架,而内置摄像头用于无接触心率检测功能,该项功能在研发上正在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不存在窃取用户隐私的问题。当日晚间,乐歌董事长项乐宏在其个人抖音号发布两个澄清视频,第一个“乐歌升降台被曝暗藏摄像头为大惊小怪,并不会记录消费者隐私”,言辞激烈“火药味”十足,招致网友不满,目前已经删除;第二个 “喊冤”视频,态度明显稍缓,对公司官方声明进行了一一解读,对于董事长的回应,网友表示,“创始人的回应让我远离这个牌子” “老板的回应简直是PR灾难” “自说自话,没有安抚消费者情绪,也没正面回应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从近日“海天味业”“李宁新品”以及“乐歌摄像头”危机事件处理案例来看,企业未顺应公众诉求的负面处理方式并不能达到大众预期,真正站在公众的立场考虑问题,负面舆论才有可能“止于流言”。就乐歌事件来看,企业要加强消费者投诉等平台监测,及时关注与产品相关的投诉类信息,不回避,不隐瞒,不拖延,消费者提出质疑时,做到有效回复,避免舆情风险;当产品性能被质疑时,第一时间核实道歉,并邀请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论证,尤其涉及到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隐私权时,更应理性、合理合法处理,否则易造成公众对产品信任度的下降,影响企业声誉;事发以后,董事长项乐宏两次在个人抖音号回应,第二条视频相比上一条,态度明显缓和,声明内容更加具体,从个人角度对事件进行澄清且与官方声明并无二异,证实了声明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强化了声明的透传度。 自媒体时代,抖音和直播平台的兴起为公众提供了传播出口,企业高管开始借助这类平台对外发声进行个人IP形象的打造,其言行或多或少代表着企业形象,当面临突发事件时,通过个人平台回应,不失为一种应对舆论的方法,理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应对预案。 本期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温晓岚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李宁新品被指疑似日本军服舆情事件分析
2022-10-26
2543
一、舆情概述 近日,李宁新品服装被指疑似日本军服引发争议,舆论焦点在于新品设计触犯民族情感,与李宁一贯宣称的爱国形象相悖。 二、传播分析(一)演化过程分析 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事件从10月15日开始发酵,源于9月20日李宁大秀照片被网友翻出,网络陆续出现质疑李宁新品与日军军服相似的声音,在10月18日形成舆情波峰,主要由于李宁两位高管于10月17日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公开回应且说辞内容被指有“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说教意味,并未对网民关注的新品设计问题做出明确解释,网民情绪被点燃,愈发激烈和愤怒,网络出现大批声讨李宁新品的声音。受负面舆论影响,17日李宁股价在盘中一度暴跌13%,股价逼近今年创下的年内低点,引发资本市场关注,随着舆情被引爆,李宁CEO为日籍华人的信息被挖掘,网民揣测其与新品设计造型存在关联,各种网络信息交杂在一起,当日新闻量突破8000条。微博相继形成 #李宁2022逐梦行机场大秀#(阅读次数10.6亿 讨论次数388.8万)、#李宁冬装惹争议#(阅读次数1719.7万 讨论次数3.5万)话题,10月19日,李宁在官方微博发布致歉声明,网友讨论热度逐渐下降,舆论逐渐平息。本阶段网民主要就致歉声明进行讨论,当日新闻量突破3500条,微博形成 #李宁致歉#(阅读次数2597万 讨论次数5341)、#李宁回应产品设计质疑#(阅读次数1105.9万 讨论次数1444)#李宁致歉声明#(阅读次数930.5万 讨论次数1198)、#李宁回应冬装争议#(阅读次数264.4万 讨论次数245)话题。 (二)传播渠道分析 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截止到10月25日,“李宁新品”相关新闻量为14104条,其中报刊6条,网络2139条,微博9412条,论坛32条,博客2条,微信1414条,客户端884条,广播4条,视频180条,外媒10条,小视频21条。 分析发现,本次事件传播主要集中在微博端和网络端,微博占比67%,网络占比15%,其中微博端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和个人账号中,以碎片化、短平快的方式呈现信息,展现出强大的话题制作能力和互动传播能力,吸引网民广泛参与,事件从发酵,再到引爆,网民讨论信息内容多元且分化,微博融合了各种声音,成为大量信息的承载平台。网络端主要集中在自媒体号以及一些商业网站,传播内容主要为媒体或者整合式报道,凭借着传播快捷、检索便利、容量丰富以及互动强大、综合性强等特点,网络传播对事件影响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舆论观点 李宁新品从被曝疑似日军军服再到发布声明澄清,舆论场出现多种声音,其中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观点最有代表,被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北京商报、AI财经社等多家媒体引用报道。他认为,此次风波主要还是内部管理上出现问题,设计之初的审版工作是品牌公司重要的工作,出现引发争议的产品,却没有审核出来,暴露出商品管理问题。再者,在出问题后,多位李宁内部人士发出一些声音,但是这些人好像与直接参与的部门或者高管不搭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内部问题,貌似是上下脱节。以做加盟特许出身的李宁本身发展就经历了粗犷阶段,在品牌宣传和产品研发上有实力,但是从对渠道的精细化管理上,内功是不够的。“练内功,一个层面是从渠道管理、运营管理和门店的精细化管理上提升,以此来促进营收和利润;另一层面则是,要做好品牌管理,不能忽略用户的基本需求,一定要把中国用户的偏好当回事”。 网友观点则较为分化,主要集中在质疑新品设计像日军军服、质疑消费者太敏感、质疑日籍华人CEO与新品设计存在关联、质疑李宁品牌缺乏政治敏感、质疑高管回应“欲盖弥彰”、质疑李宁公关团队等方面。 质疑新品设计像日军军服质疑消费者太敏感质疑日籍华人CEO与新品设计存在关联质疑李宁品牌缺乏政治敏感质疑高管回应“欲盖弥彰”质疑李宁公关团队 四、舆情应对点评1、两位高管分别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发文回应10月17日,李宁高管分别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发文回应。电商总经理、品牌副总裁冯晔在其个人微信朋友圈发文: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同时我们更应该自省,如何在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过程中,避免更多的误读。同时配有四张古代“笠型盔”的图片,暗指此次新品设计灵感来源自中国古代士兵戴的“笠型盔”,并将事件爆发原因归结于消费者缺乏相关知识认知,进而对新品产生误读;紧接着微博实名认证为“李宁集团执行董事,非凡中国体育CEO”的“colin李麒麟”(公司创始人李宁侄子)在自己的微博账号里上传了五张图片,包括电影《长津湖》剧照以及雷锋、保尔·柯察金等战士头戴军帽的照片,其意图与“冯晔”并无二异。 回应发布以后,对舆论发展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不但没有平息言论,反而招致网友更加不满,认为新品设计不但欠妥,其回应态度和方式有“强词夺理”之嫌,网友情绪更加愤怒。 二者发文内容共性为急于与“日军军服”撇清关系,完全不顾网友愤怒的民族情绪,回应态度有 “傲慢”、“颐指气使”、“高高在上” 的说教意味,网友自然不买账,舆论周期被延长。 2、官方微博公开发表声明回应10月19日,李宁官方微博就网友关注的新品设计及造型公开发表声明回应,称:本次“逐梦行”秀款产品的设计以“飞行”为主题,从飞行员装备中汲取灵感,展现人类不断探索天空的梦想。其中大家讨论最多的飞行帽设计源于中国古代头盔、户外防护帽及棉帽,产品以多种颜色、款式进行呈现,兼具防风保暖等专业功能,以适应更多户外穿着场景。 声明发出以后,网友评论观点不一,大部分认为李宁品牌态度诚恳,建议以后要加强审核。 整体来看,声明言简意赅,回复了舆论关切且态度诚恳,为挽回企业声誉起到一定作用。 五、分析研判 近年来因触犯民族情感而使企业形象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事发以后都会遭到网友强烈抵制以及舆论围攻,舆情回应得当可以消除负面影响,缓解舆论压力,回应不当则会造成反噬,产生次生舆情,官方引导能力一旦势弱,非理性声音就会趁势而上,误导网民,此时再想扭转舆论走向,难度颇大。从企业舆情危机案例来看,企业处理不当,大多先是波及口碑形象,继而影响经营业绩,再牵连至资本市场份额,种种现象对企业来说都是致命打击,严重者,还会招致监管部门处罚,所以提前设置企业舆情应对预案很有必要。 拿此次事件来讲,舆论刚爆发时,李宁内部未及时就网友关注的新品设计问题做出回应,两位高管自发在社交平台表态回应且回应内容未做统一口径,不料却引发舆论反弹,不仅未能抑制舆论扩散,还激起更多言论,进而延长舆情周期,还间接影响股价下跌。这给了企业重要启示,在网络舆情萌芽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应及时回应,掌握主动权,回应及时就易抢占先机,回应迟缓则易陷入被动局面。与此同时,事发早期,在回应与公司相关内容时,公司应遵循从上到下,从线上到线下口径一致的原则,从而避免次生危机,缩短负面言论影响。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及时、准确的回复舆论关切,避免避重就轻,欲盖弥彰,尤其在处理易引发民族情绪的危机事件时,更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应对流程,避免应处理不当造成更大负面影响。 本期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温晓岚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国庆节
2022-10-01
2009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
查看详情→
DR钻戒:靠真爱营销收割年轻人的珠宝品牌还能走多远
2022-09-29
1862
一、舆情概述 “一生只送一人”、“男士一生只能定制一枚”,9月22日,靠真爱营销吸引人心的珠宝品牌DR被曝“钻戒成本4000卖1.5万”,毛利率超过72%引热议,随后 “#DR钻戒成本4000卖1.5万#” 登上热搜,目前该话题阅读量为3.7亿,讨论次数为1.4万。 9月22日晚间,DR被曝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48万元,目前“#DR被执行48万#”话题阅读量934.3万,讨论次数263;#DR钻戒商业版图#阅读量1622万,讨论次数为466;当日DR客服人员称,网络上的信息属于片面性解读,产品除基础成本外,还有相关运营、各种服务等成本,对于花钱即可删除记录的传言,客服称网络信息属于不实言论,已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目前“#DR回应成本4000卖1.5万#”话题阅读量1.1亿,讨论次数为4904; 9月25日,@DR钻戒-DarryRing官博发布声明称, DR钻戒可删除购买记录的相关传言不实,DR求婚钻戒,一生仅能定制一枚,需凭身份证购买,购买记录永久不删不改;声称800块即可删除DR购买记录的淘宝店铺,发布不实消息已经被淘宝官方处理下架,声明称,钻戒购买成功后,用不可逆加密技术加密后的购买信息,会上传至国家信息中心发起的BSN区块链。所有购买记录不可篡改,永久不可删除。 目前 “#DR钻戒郑重澄清#”阅读量5718万,讨论次数9492;“#DR辟谣800元可删除购买记录#”阅读量3434万,讨论次数2750;“#DR回应800元可删购买记录#”阅读量4亿,讨论次数2.1万; 9月26日,DR钻戒发布《DR钻戒十不卖》短片,对“男士一生只能定制一枚” 的规则做了10段注解,表明该品牌“用一生,爱一人”的承诺;其中两条对不用身份证和想要删除定制记录的人DR不卖,强化了其品牌营销概念,对于网络热搜也形成坚定有效的回应。目前 “#DR钻戒不卖十种人#” 话题阅读量3.7亿,讨论次数23.4万; 从被曝成本问题到顺势推出营销短片,身陷舆论漩涡的DR品牌得到暂时喘息的机会,成本和删除购买记录的相关舆论也暂时得到平息。 二、传播情况(一)演化过程分析 从优讯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本次舆论传播共形成两次舆情波峰。首次波峰:9月22日,DR被曝低成本高利润问题,微博形成 “#DR钻戒成本4000卖1.5万#”的话题;当日晚间,随着媒体深入挖掘,DR被执行48万元以及其商业版图的相关消息也被爆出,微博形成“#DR钻戒商业版图#”、“#DR被执行48万#”的话题;随着网民讨论愈演愈烈,官方客服回应,网络上的信息属于片面性解读,属于不实言论,已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微博形成“#DR回应成本4000卖1.5万#”的话题;由于22日为舆情爆发日,引发媒体、大V和网民广泛报道和关注,当日相关新闻量突破8000条; 二次波峰:9月26日,DR顺势推出《DR钻戒十不卖》短片,吸引网民关注,强化了其品牌营销概念,对近日负面舆论形成一定程度冲击,挽回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部分信心,随着中新经纬、中国证券报、消费日报、财经新闻周刊等媒体陆续对该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助推了舆情热度,当日相关新闻量突破3000条。 (二)传播渠道分析 从优讯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截止到9月27日,“DR钻戒”相关新闻量为8038条,其中报刊15条,网络1412条,微博4485条,论坛44条,博客1条,微信1250条,客户端706条,广播3条,视频66条,外媒9条,小视频47条。 分析发现,本次事件引爆网络源于9月22日新浪财经在新浪微博发布的一篇文章“成本4000卖1.5万!DR钻戒,靠真爱营销收割2000万年轻人”,由于被曝产品成本和实际销售价格存在巨大差距且有网友质疑品牌靠营销真爱获取巨大利益,相关话题激起网友激烈讨论,目前该文章阅读量已经超过400万,对应微博内容转发、评论、点赞超过13万。本次事件从微博端发酵,随着关注度升级,延伸至网络、微信等其他媒介平台,影响力和传播力度较强。由于权威媒体的带动作用,中新经纬发布的微博内容 #DR回应800元可删购买记录#:相关传言不实,转发、评论、点赞超过16万次。 三、舆论观点 从被曝成本过高到澄清可删购买记录消息不实,再到视频回应不卖不实名的人,关于DR钻戒的舆论观点,媒体报道集中于“可删购买记录为不实传言”,除此之外,中新经纬还做了一些分析说明:提供所谓的删除服务,对于DR钻戒而言,是营销上的一个重要黑点,与其营销宗旨相背离,一旦被打破,对企业是致命打击。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企业还是需要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从网民语言看,观点则较为分化和激烈,主要围绕价格、营销和珠宝行业利润展开。 四、应对策略 在本次事件中,舆论对DR钻戒品牌形成较大舆论压力,网民情绪较为激烈,企业具体危机应对策略如下: (1)客服和官方微博澄清:花钱删除购买记录传言不实 9月22日和9月25日,DR钻戒客服和官方微博就花钱删除购买记录分别回应公众,该传言为不实消息,其中“DR钻戒郑重澄清”的声明较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成为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中国证券报、消费日报、每日经济新闻、中新经纬等媒体对此消息进行了报道转载,其中中新经纬微博账号“#DR回应800元可删购买记录#:相关传言不实”的内容,目前转发、评论、点赞总量已经超过16万次。 (2)视频回应不卖不实身份删除记录的人 在官微发布“澄清声明”的第二天,9月26日,顺势推出“DR钻戒十不卖”品牌宣传短片,视频回应了不卖不实身份删除记录的人,当日南方周末、凤凰周刊、新京报等权威媒体和李银河、张皓宸、余秀华等知名文化人士和杨蒙恩脱口秀演员个人微博账号均对该短片进行了转发,提升了公众对DR品牌理念的认知,网络掀起一波“真爱”热潮。 五、舆情应对点评 引发社会关注的企业品牌翻车事件常有发生,合理有效的危机应对处置策略,会起到力挽狂澜的效果。 DR钻戒被曝低成本高利润靠真爱营销引发众议以后,9月22日当日,企业客服在事件爆发当日便回应公众称网络信息属于不实言论,但由于缺乏权威平台做传播载体,没有形成大规模传播效应,抑制负面言论的作用微乎其微,在当日出现了首次舆情峰值,相关新闻量突破8000条。随着媒体的追踪爆料以及网民情绪被点燃,网上出现更多的负面言论,网民观点进一步分化,对企业形象和口碑极为不利。 9月25日,DR钻戒官方微博发布澄清声明,称“DR钻戒可删除购买记录”的传言不实,凭身份证购买,购买记录永久不删不改。由于官方微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较强,且声明条款直指网友质疑内容,可信度高和说服力高,发出以后成为媒体报道的来源和依据,权威媒体的报道使DR钻戒 “可删除购买记录不实”的消息得到进一步传播,澄清了相关负面言论,抑制了负面言论再次扩散。 9月26日,DR钻戒官方微博顺势推出“钻石十不卖”品牌营销短片,“趁热打铁”的态度使得这一波营销操作吸引众多眼球,刷屏当日各大社交平台。随着权威媒体以及大V等自媒体积极转发,网络掀起“真爱”热潮,出现了二次舆情峰值,相关新闻量突破3500条,当日品牌声量信息超过负面信息,DR钻戒品牌形象得到强化。 目前,DR钻戒舆论已经得到平息,可见企业出现危机时,在官方平台及时、合理、有效的发声回应网友质疑内容,会起到止损的作用。与此同时,权威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其传播带动可以扭转舆论导向,抚平公众疑虑。还有一点值得关注,企业出现危机时,借势更新品牌形象有利于重塑公众认知,强化其品牌理念。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温晓岚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
13
14
15
16
17
...
24
下一页
热门推荐
河北省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舆情启示
“炫富”扣分?券商如何完善声誉管理机制:从新规看长期发展路径
“3·15”蜜雪冰城:舆论场割裂之谜
海底捞“锅底小便”事件舆情分析
重庆燃气收费异常屡禁不止舆情分析
“红”动全球:外国网民涌入小红书现象的舆情洞察与多维应对
“良品铺子被举报”事件舆情分析
储户40多万存款“消失”舆情分析
昆明学校食堂“臭肉风波”舆情剖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热点舆情分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