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舆情分析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网传南京大学老师周恒曾致女学生流产舆情事件分析
2022-11-22
1666
一、舆情概述2022年11月7日,一名南京大学女学生被老师性侵致怀孕流产的帖子引发热议,举报人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女毕业生王某某,被举报人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恒。随着网络舆论愈演愈烈,11月8日,南京大学于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关于周某相关问题的举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已在第一时间成立专班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11月10日,微博简介为“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网友“萌心涌动NJU”发布微博称,其为近期举报南京大学教师违纪者的母亲,举报者系其儿子,长期遭受精神疾病困扰,因在南大就读期间未评上奖学金而产生不满,自2021年上半年起陆续进行不实举报,近期举报图片系从网上下载合成加工。事件反转至此,舆论期待南京大学公布最终调查结果。二、传播分析(一)演化过程分析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11月7日,南京大学女学生被老师性侵致怀孕流产的帖子引发热议,舆论开始发酵;11月8日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将对此事件进行调查,当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中国妇女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新闻晨报、潇湘晨报、每日经济新闻、澎湃新闻、观察者网、凤凰网视频等多家媒体对相关内容进行跟进转载报道,网友评论五花八门,网络形成首次舆情波峰,当日相关新闻量突破3600条,该阶段舆论主要围绕南京大学回应内容进行讨论;11月10日,舆论迎来反转,举报者母亲发微博称举报内容不实,再次激发网友情绪,11月11日,网络形成二次舆情波峰,当日相关新闻量突破490条,该阶段舆论主要围绕举报不实内容进行讨论。之后,舆论热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目前,舆论已经平息。(二)传播渠道分析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截止到11月16日,“南京大学女学生流产”相关新闻量为6313条,其中报刊1条,网络881条,微博3710条,论讨60条,微信982条,客户端633条,广播9条,视频28条,外媒2条,小视频7条。分析发现,事件起源于网友在知乎举报南京大学政管学院副书记周恒(目前该文章已经删除),11月1日,相关内容经博主“古朔说事”转发至微博,事件逐渐在微博端传播,11月7日,舆论开始正式发酵,一周多时间,整个事件主要集中在微博端和微信端传播。总结发现,微博端主要以媒体官方账号跟进转载报道、自媒体以及个人发布言论为主,其中媒体跟进报道具有权威性和引导性,普通网民的言论则丰富了舆论场。微信端主要集中在教育类和法律类账号传播,公众开始关注高校老师性侵学生、学术不端以及法律如何处置等问题。事发以后,南京大学于11月8日13:26分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已在第一时间成立专班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目前该条内容转发、评论、点赞超过22000次,成为众媒体持续跟进报道的来源和依据。13:44分,中国新闻网官方微博对回应内容跟进转载,目前该条内容转发、评论、点赞超过24000次,全网关注度排名第二,由其产生带动的话题#南京大学回应#阅读量次数2.1亿,讨论次数6348,#南京大学成立专班调查周某相关问题#,阅读次数3824.3万,讨论次数1534。13:47分,都市快报官方微博对回应内容跟进转载,目前该条内容转发、评论、点赞超过41000次,全网关注度排名第一,由其产生带动的话题#南京大学回应周某被举报#阅读次数1.2亿,讨论次数1733,#南京大学调查周某相关问题#阅读次数1314.6万,讨论次数688。三、 舆论观点从事件发酵到反转,网络舆论层出不穷。媒体报道主要以转载跟进南京大学官方微博回应内容为主,网民言论则涵盖吐槽教育体系、女学生举报时间晚、怀疑图片造假、理性旁观以及反转存在猫腻等方面。吐槽教育体系吐槽女学生举报时间晚怀疑图片造假认为该理性旁观认为反转内容存在猫腻四、 分析研判近年来教师性侵学生事件屡上热搜,南京大学作为本次事件的涉事责任部门,在舆论发酵的第二天便启动舆情处置机制,在官方微博公布已第一时间成立专班对此事进行调查,表明了校方重视态度,体现了高校责任意识,整体来看,南京大学把握住了回应时机,声明发布之后网上关于学校的负面言论逐渐减少。11月10日,举报者母亲发布微博称,举报者为其子,学生时代因未评上奖学金而对老师心生怨恨,举报内容不实且举报图片系加工合成。微博发布以后,舆情开始反转,有网友开始质疑该起事件为网络谣言,舆论期待南京大学公布最终调查结果。从舆情爆发到平息,回应主体在进行事件调查、处置的同时,应持续地向公众发布事件的进展情况,减少舆情应对压力,避免给公众留下不重视、消极处理的形象。从南京大学官方微博目前公布的情况来看,只提到校党委高度重视,已成立专班进行调查核实,至于后续调查结果何时公布,校方未明确提示,不难理解,在最终结果公布之前,周恒是否如举报所言有性侵行为,举报者以及举报者母亲发文是否为谣言,公众仍存在疑惑,舆论仍存在质疑声音,舆论期待真相水落石出。互联网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得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从另一种角度看,若该事件证实为谣言,如何处置,回应部门需要警惕。相关部门应具备信息公开意识,回应公众的要求,快速,合规的让公众获得信息,及时解决网络舆情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压缩谣言生存空间,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其次,还要提升信息公开的质量,含糊不清的表述内容容易导致公众有更多的猜测,加速谣言传播,甚至引发更多谣言。本期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温晓岚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乐歌升降台暗藏摄像头舆情事件分析
2022-11-08
1855
一、舆情概述 9月26日,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反馈,本人购买的乐歌A9智能升降台存在质量和暗藏摄像头问题,但是产品本身没有需要用到摄像头的地方,卖家也承认确实存在闲置摄像头。 10月18日,Donews发布的“乐歌产品存重大隐患、设计缺陷遭用户投诉非法安装摄像头偷窥用户隐私”文章在网络发酵,乐歌产品暗藏摄像头事件引发公众关注。 10月26日,黑猫投诉平台“产品存重大隐私隐患、设计缺陷,卖家不肯赔退货运费”的投诉内容显示,乐歌已回复消费者。 10月27日,乐歌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就公众关注的含摄像头产品型号和摄像头泄露隐私问题做出回应,当日晚间,董事长项乐宏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两个视频进行回应,引发新一轮舆情。 事件爆发以后引发网友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讨论,而乐歌也发布声明承认摄像头存在,但是这颗摄像头处于闲置状态,并不会侵犯用户隐私。 二、传播情况(一)演化过程分析 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乐歌升降台暗藏摄像头”相关新闻从10月26日开始引发密集关注,源于乐歌股份回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内容,承认确实装有一颗闲置摄像头,媒体和网友展开关于隐私保护的讨论,10月27日晚间,随着乐歌董事长项乐宏在短视频平台上代表企业进行“硬核”回应以及乐歌发布声明承认摄像头存在,但是却称这颗摄像头处于闲置状态并不会侵犯用户隐私,舆情在10月28日出现首次波峰,当日新闻量突破4000条,该阶段网友主要围绕董事长回应内容展开讨论,多为质疑回应方式和对产品暗藏摄像头表示不满,11月4日,随着宁波市鄞州区市场监管局回应约谈乐歌公司,引发媒体对乐歌升降台藏摄像头的追踪报道,事件在11月6日出现二次舆情波峰,该阶段媒体报道主要为消费者知情权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讨论,其中新华社发布的“这种产品竟暗藏摄像头!涉事企业乐歌回应”文章被媒体广泛转载,目前该事件已经平息。 (二)传播渠道分析 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乐歌升降台暗藏摄像头”相关新闻总计6359条。其中电视4条,报刊4条,网络3677条,微博1347条,论坛34条,微信312条,客户端950条,广播2条,视频23条,外媒1条,小视频5条。分析发现,该事件传播主要集中在网络和微博端,网络端媒体以科技类与商业财经类媒体为主,报道转载媒体文章或者集合式展示相关新闻,微博端则以网民个人账号发表观点和专业媒体带动产生话题为主,在舆论爆发初期,中期,后期不同时间段形成不同话题,其中新浪科技于10月28日产生带动的话题 #乐歌升降台藏摄像头# 阅读量4853.2 万次,讨论量4235次,相关发文内容目前转赞评论量超过2万次,关注量全网最高。随着乐歌董事长回应,#乐歌被曝藏摄像头创始人称大惊小怪# 话题,阅读量1580.4万次,讨论量2511次,关注量全网排名第二。 专业媒体中国新闻周刊也对该事件进行了跟进报道,由其发布的话题 #如何看待智能升降台藏摄像头# (阅读量79.8万次,讨论138次)、#乐歌致歉#(阅读量95.1万次 讨论37次)、#产品含摄像头消费者有知情权吗#(阅读量135万次 讨论161次),从关注升降台藏摄像头到消费者权益,延伸了讨论话题深度。 11月5日,新华社官方微博发布 #乐歌升降台藏摄像头事件追踪#(阅读量971.1万次 讨论次数277次)系列话题,#乐歌承认升降台内藏摄像头已下架#(阅读量219.6万次 讨论次数95次)、#宁波市场监管局约谈乐歌#(阅读量177.4万次 讨论51次)、#专家称乐歌藏摄像头涉嫌侵权#(阅读量230.5万次 讨论128次),将涉事产品下架,到消费者知情权,再到个人安全信息保护,进行了完整阐述,引发媒体和网友广泛转载。 三、舆论观点 事件爆发以后,媒体围绕乐歌升降台暗藏摄像头泄露隐私、董事长回应、市场份额、下架相关产品、市场监管等展开讨论,10月27日,董事长项乐宏视频回应以后,媒体报道量达到高峰。11月4日,随着宁波市鄞州区市场监管局回应已经对乐歌工厂进行现场检查,媒体展开对乐歌升降台藏摄像头事件追踪报道,消费者知情权以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引起关注,业内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网友观点则主要围绕乐歌产品价格贵、希望告知隐藏摄像头、质疑董事长回应内容以及希望企业倒闭等展开讨论。 网友反馈产品价格贵 网友希望告知产品隐藏摄像头 网友认为该类企业倒闭 网友厌恶董事长回应态度 四、研判分析 由企业不规范操作导致的品牌翻车事件时有发生,乐歌升降台暗藏摄像头事件一方面反映出有企业缺乏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隐私权的意识,一方面反映出公众个人隐私安全意识的提升。分析发现,事件引爆点源于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的一则投诉信息,乐歌股份未在第一时间就投诉问题进行回复,给舆论留下空间,引发媒体和网友关注。舆论事件爆发以后,10月27日,乐歌股份先是在官方微博平台发布“用户永远第一 乐歌关于摄像头相关事宜的说明”,指出含摄像头的产品已经下架,而内置摄像头用于无接触心率检测功能,该项功能在研发上正在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不存在窃取用户隐私的问题。当日晚间,乐歌董事长项乐宏在其个人抖音号发布两个澄清视频,第一个“乐歌升降台被曝暗藏摄像头为大惊小怪,并不会记录消费者隐私”,言辞激烈“火药味”十足,招致网友不满,目前已经删除;第二个 “喊冤”视频,态度明显稍缓,对公司官方声明进行了一一解读,对于董事长的回应,网友表示,“创始人的回应让我远离这个牌子” “老板的回应简直是PR灾难” “自说自话,没有安抚消费者情绪,也没正面回应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从近日“海天味业”“李宁新品”以及“乐歌摄像头”危机事件处理案例来看,企业未顺应公众诉求的负面处理方式并不能达到大众预期,真正站在公众的立场考虑问题,负面舆论才有可能“止于流言”。就乐歌事件来看,企业要加强消费者投诉等平台监测,及时关注与产品相关的投诉类信息,不回避,不隐瞒,不拖延,消费者提出质疑时,做到有效回复,避免舆情风险;当产品性能被质疑时,第一时间核实道歉,并邀请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论证,尤其涉及到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隐私权时,更应理性、合理合法处理,否则易造成公众对产品信任度的下降,影响企业声誉;事发以后,董事长项乐宏两次在个人抖音号回应,第二条视频相比上一条,态度明显缓和,声明内容更加具体,从个人角度对事件进行澄清且与官方声明并无二异,证实了声明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强化了声明的透传度。 自媒体时代,抖音和直播平台的兴起为公众提供了传播出口,企业高管开始借助这类平台对外发声进行个人IP形象的打造,其言行或多或少代表着企业形象,当面临突发事件时,通过个人平台回应,不失为一种应对舆论的方法,理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应对预案。 本期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温晓岚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变味”的海天味业还香吗
2022-10-19
1621
一、舆情概述 海天味业再陷舆论漩涡。近日,海天酱油产品成分国内外“双标”的传言在网络持续发酵,矛盾焦点聚集在酱油中是否含有食品添加剂,即内销的有添加剂,出口的没有添加剂,针对网友质疑,9月30日、10月4日、10月9日,海天味业10天连发3条公告澄清,相关内容持续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二、传播分析(一) 演化过程分析 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本次事件形成三次舆情波峰。1、首次舆情波峰:9月30日20时42分,海天味业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严正声明”,强调海天所有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并且随时接受国家及各级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的常态化监督和检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相关标准法规,呼吁消费者切勿听信谣言,更不要传播谣言。之后微博形成#海天味业回应网传添加剂双标问题#(阅读量201.8万 讨论次数119)、#海天味业回应酱油添加剂争议#(阅读量2.1亿 讨论次数 1.5万)、#如何看海天味业否认双标#(阅读量3789.5万 讨论次数879)话题,10月1日,即声明发布的第二天,舆情开始发酵,形成首次舆情波峰,当日新闻量超过2600条,该阶段网友争论主要聚集在微博端; 2、二次舆情波峰:10月4日23时54分,海天味业在其官方微博发布第二次声明“中国品牌企业的责任、担当与呼吁”,针对网络攻击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称企图用食品添加剂来误导消费者认为中国食品比外国食品差,企图用所谓“双标”来挑起消费者和中国品牌企业的对立,不仅打击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信心,更会影响“中国造”的世界声誉。之后微博形成#海天味业再发声明否认双标#(阅读量3.1亿 讨论次数3.4万)话题,10月5日,大量信息充斥网络,与此同时中国调味品协会发表声明声援海天企业,“此次事件的发生,对中国调味品的生产和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追究网络造谣者的法律责任”,网络形成二次舆情波峰,当日新闻量超过13000条,该阶段网友争论扩散至全媒体渠道,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较强。 3 、三次舆情波峰:10月9日晚间,海天味业再次发布“澄清声明”,就近期出现的问题,发出回应:海天味业产品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公司均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公司致力于打造让消费者放心和满意的高品质产品,同时声明,公司生产经营未发生重大变化,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10月10日,受食品添加剂“双标”风波影响,海天味业开盘大跌7.99%,微博形成#海天发布澄清公告#(阅读量5380.3万 讨论次数1558)、#海天味业开盘股价大跌#(阅读量1706.4万 讨论次数774)话题,网络形成第三次舆情波峰,当日新闻量超过9600条。 (二)传播渠道分析 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截止到10月17日,“海天味业添加剂”相关新闻量为35186条,其中电视1条,报刊40条,网络5403条,微博22729条,论坛1359条,博客5条,微信2794条,客户端2501条,广播25条,视频170条,外媒56条,小视频103条,综合来看,本次事件主要集中在微博端和网络端传播。 分析发现,本次“双标”事件引爆网络源于抖音账号“婷姐在美国(北美护肤养生)”9月28日发布的一条短视频,配文“配料干净”,关键词为“海天酱油” “食品添加剂”,视频内容为美国超市所售海天酱油配料表的详细信息。目前该视频点赞、评论、转发已经超过12万次。之后有微博网友和视频自媒体发文跟进类似内容,但该阶段并未引发大范围热议。9月30日晚间,“海天味业”首次在微博和微信官方平台发布严正声明,由于内容未明确回应网友质疑的“双标”问题且言辞激烈,直接惹怒网友,在微博端展开大规模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讨论,该阶段讨论热度较为激烈,微博陆续生成热议话题。 三、舆论观点 海天味业舆情事件发生以后,媒体和网民广泛关注。媒体主要围绕海天味业回应公告、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企业经营市值、公关以及千禾味业等方面跟进报道,整体较为客观理性,从网民言辞来看,主要质疑海天回应就公众关注的“双标”问题避重就轻,没有给出明确答复,情绪愤怒激烈之外,也不乏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的声音, 还有一部分质疑海天公关团队能力。 (网友观点):质疑回应内容没有明确回复“双标”问题 质疑海天公关团队 理性看待添加剂 四、舆情应对点评 事件爆发以后,海天味业的舆情处置受到不少诟病,给企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公众开始质疑企业的公关处理能力。 1、9月30日,第一次回应未对公众关注的“双标”问题进行明确解释,也没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能进行科普说明,只是一味强调海天所有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海天所有食品中添加剂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还声称必将恶意造谣者,传播者的法律责任追究到底。发文言辞激烈,只从自家产品角度讲述海天没有违规,缺乏有效的证据性文字和数字说明,难以产生说服力和信服力,有“撇清”公众怀疑的嫌疑。最终招致网友抨击,错失了企业危机的最佳回复时机,致使舆论进一步扩大。 2、10月4日,第二次回应中,海天味业就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做了一定程度的解释说明,从企业角度阐述了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的广泛性和合规性,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提升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认知。不足之处在于海天味业的发文措辞较上次更为激烈,“企图用食品添加剂来误导消费者认为中国食品比外国食品差”,“企图用所谓“双标”来挑起消费者和中国品牌企业的矛盾对立”,连用两个“企图”将一家企业品牌事件上升至国与国食品对立、国与国企业对立,拔高了事件性质。“不仅打击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信心,更会严重影响中国造的世界声誉”,将单一事件扩大至整个中国制造,“借题发挥”“小题大做”的痕迹明显,对于公众关注的话题态度依然模糊不清,进一步激怒了网友情绪,网络讨论范围再次扩大。 3、10月9日,第三次回应较前两次偏客观理性,没有易挑起公众情绪的文字,言简意赅。开头的“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提示,为本公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奠定了基调,带有一定意义的真诚性、严肃性和可读性。公告内容承认企业生产的产品含食品添加剂和不含食品添加剂,且两种类型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均有销售,分高中低不同档次,从公众关注点出发,解答了对于“双标”的疑惑。最后一句“截至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未发生重大变化,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强调了公司正常经营,对近期公司股价下跌造成的投资人恐慌和市场看空起了稳定作用。 五、研判分析 “双标”事件反应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分析发现,引爆舆论的源头在于部分公众缺乏对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认知,误以为食用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对身体有害,从而引发公众焦虑,致使舆论范围无限扩大,从最初的企业添加剂“双标”延伸至食品行业标准讨论,微博形成#海天味业参与起草酱油行业现行标准#(阅读量1.3亿 讨论次数5129)话题,层层迭进,讨论话题不断更新,延长了舆情周期。 此次事件,暴露出企业应对舆情危机的不足,前两次回应从避重就轻错失回复黄金周期,到拔高性质彻底激怒网民情绪,企业品牌信誉每况愈下,吐槽的声音越来越多,直接影响到开盘股价,微博形成#海天味业市值蒸发330亿# (阅读量1.2亿 讨论次数 2945)话题,影响投资人和市场信心。这也给了企业很大启发,及时关注民意,了解民意,回复民意影响舆论走向。在舆论爆发初期,抓住黄金时机,合理有效的将公众疑虑进行公开科普说明,能很大程度上遏制舆论扩散,从而减轻企业负面影响,挽回声誉。 本期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温晓岚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舆情处置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北理工教授被女博士“强吻”风波
2022-10-17
7368
一、 舆情简述10月9日,北京理工大学64岁方岱宁教授在线参加学术会议时被34岁已婚女博士搂抱亲吻的相关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并持续发酵,引发舆论热议。 10月9日,前人大网红教授、网络大V储殷为方岱宁鸣不平,称“科学家也有七情六欲”,他详细列举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霍金等西方知名科学家在某些方面都存在出格的行为,表示在西方这都不是事儿,只要不涉及学术腐败,笑一笑就了。 10月10日凌晨,北京理工大学官方微博回应,“日前,网络平台出现涉及我校方岱宁教授在线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视频,引发舆论关注。我校高度重视,已于第一时间启动调查工作,正在对相关情况进行核查。有关核查情况将适时公布,回应社会关切。” 二、舆情传播分析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截至2022年10月17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视频事件相关舆情信息7715条。10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学校方回应事件将此事的关注度推至监测期内峰值。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新浪微博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3971条,占比51.46%;微信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1504条,占比19.49%;网络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1446条,占比18.74%;其他平台舆情声量分布依次为客户端、视频、小视频等。其中,新浪微博平台形成 #北京理工大学#(阅读6743.7万,评论13.1万)、#北理工回应教授线上会议时被女子猛亲#(阅读18.7万,讨论15)、#北理工正核查方岱宁教授相关视频#(阅读241.3万,讨论233)、#北理工院士博导在视频会议中被女博士后狂吻#(阅读35.6万,讨论54)等多个话题。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方岱宁” “女博士后” “学术” 等词语为核心传播词汇。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视频” 事件传播过程中,敏感类舆情占比37.85%,涉及舆论指责学术界乱象、呼吁整改等。 三、舆论反馈 (1)大V1.追问调查真相 科技疯评Q(粉丝18万):这都三天了,#北京理工大学#调查方教授还没出调查结果吗?被博士后亲几口这么难调查的。有人问:院士制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据说90%以上的知识分子会回答弊大于利。可见,院士制度可休也。 mj微风(粉丝31.6万):3天过去了,调查一下是不是婚外情有这么难吗?一个已婚的64岁男教授,一个已婚的30多岁女博士后,相差30多岁,什么原因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2.揣测官方调查结果 Dr_任(粉丝206.3万):北京理工大学的方教授真是魅力无限!已婚女学生主动献吻,老教授都愣了,把网上一起开会的都惊呆了,全网知名。最后的解释会不会是错位,大家都看错了。 财入门(粉丝33.6万):北京理工大学方岱宁教授开会时被女博士后李立明亲吻事件,后续四种可能的结局如图一,估计第四种方案的可能性比较大。之前看到一个事就是4这么处理的,夫妻两都是体制内,老婆发现老公手机里一个小三给老公发了暧昧对话,就截图发到老公朋友圈,后来闹得整个圈子都晓得,小三也是有国企单位的,最后处理:夫妻二人,在小三单位和自己单位的领导见证下,写了道歉信,说是玩笑,老婆反应过激了,这事就过去了。 监制彭立虎(粉丝14.1万):北京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方先生“一吻成神”!那些天天骂娱乐圈混乱的大神们赶紧出来评论下咱们的“净土”美丽的大学校园吧? 3.质疑事件幕后的学术腐败 勤奋哥(粉丝72.7万):北京理工大学前副校长、中科院院士、64岁的方岱宁教授,在视频学术交流会议中,被看到与34岁的已婚女博士后李立明亲吻,视频不幸流出。要说,也不是多大的事儿。以后别再说“女的读到博士都成书呆子了,都傻了”什么的,李美女都是博士后了,这不是很漂亮、很解风情吗??? 人才76116(粉丝109.5万):看这个亲吻力度和频率,应该是真爱,而且是日常表达爱的方式。所谓边合作科研、边学术交流、边亲吻爱爱……弱弱问一下:这个院士会不会是受害者? 测评小铺(粉丝47.5万):在线学术直播会议,这真的是大型社死现场了。 (2)自媒体学术国际: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方岱宁教授在线参加学术会议的一则视频在网上疯转,引起舆论关注。根据视频显示,北理工教授方岱宁在进行线上会议时,突然被一女子闯入猛亲。而网传该女子为北理工一李姓女博士后。抛开在严肃的会议时,这种画面是否雅观,如果双方都各自有家庭,是否有违师德一事。更多的网友将舆论焦点定格在碍于双方一个院士、一个博士后的身份,背后是否牵扯到学术腐败,权力交易等事? 一搜来电:华丽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社会风气、价值导向如此,fb真的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真到了破裂的时候,谁也救不了。在那之前,他们要捂住我们的嘴,让我们听满耳的赞歌。 (3)网民方面对此事表示反感@北京大土豆:说实话,这么老的男人,女博后还能很欢快的亲上去,说明这是真爱,是对院士渊博知识的崇拜,是对知识的渴望,是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期盼。说不下去了,我去吐会儿。@温观月:小说尚要讲逻辑,这么匪夷所思的事,真是震惊 感慨学术腐败乱象@好好活着便是精彩:冰山一角而已!!@西安南瓜:这尼玛,学术圈上位堪比娱乐圈阿@GXU_DENG :我觉得他们之间有权色交易,女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选择这种方式报复。否则无法解释这种行为。@花光刘:特色@江左三哥:高校确实有些表面履历很厉害的学术妲己的@萌萌威廉哒哒:那岂不是还有学术纣王@嗨呀我又回来了:我大学老师的原话:现在很多女研究生,不光想把名字写进毕业证,还想写进老师的户口本里。@大裤衩子很快乐:博士后咋来的@德德爱吃肉肉:这个是情人吗 认为事件背后有阴谋@好鹿轻尘ROSE2048:那女的故意的 四、分析研判 北京理工大学作为我国知名的985、211,此次反向走红,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目前相关舆情已渐趋平息,热度降低,但影响还在,且该事件会对北京理工大学产生长期潜在的负面影响,一旦同类舆情再次发生,北京理工大学会再次被推至舆论风口,导致舆情复燃。 纵观整个事件,北京理工大学虽然具有较强的舆情敏感性,在事件突发后迅速作出反应,但未能对本次舆情事件性质、发酵作出有效判断,致使自身反应“过激”,并造成北理工未能在后期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分析认为,该事件中的搂抱猛亲行为虽有违道德准则,但仅限于女博士个体,未达到“上纲上线”标准。同时,在舆情发酵前期,关于双方不正当学术交易话题的讨论,仅局限于少部分网民的猜测,未有具体的“实锤”信息公布,且舆论话题较为分散,且主要聚焦于学术不端方面,未有明确的指向性。北理工更应采取“持续监测、密切关注话题走向” 策略,而非过早介入,置身于舆论漩涡,进而导致舆论场上的被动。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甄嵌嵌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
校园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国庆节
2022-10-01
2003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
查看详情→
硕士送外卖挑动了谁的神经?
2022-09-26
1453
近日,今日头条号“宇哥YG”,发帖称,“我是社科院研究生院2019年硕士毕业生,现在重庆送外卖。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没有什么丢人的。” 9月13日,上游新闻发文“专科逆袭考上研究生却送外卖 网友:不丢人,有点浪费人才”报道,该外卖员真实名字叫做何成,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并于新浪微博发布相关微博,形成 #男子回应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送外卖# 话题(阅读量202.5万,讨论82)。 9月14日,《重庆晚报》刊文“中国社科院研究生 咋跑进外卖小哥行业?”;微信“中国青年报”发文“专科逆袭考上研究生后去送外卖?本人回应!”,阅读量超10万+。 9月16日,九派新闻发文“专科生逆袭读研后送外卖:当过老师进过厂,每天步行送外卖”。 9月17日,新浪微博“新黄河”“济南时报”发布“从专科生‘逆袭’到硕士毕业送外卖,当事人回应争议”微博;同日,何成开通个人微博认证账户“硕士送外卖”发布个人经历微博,相关内容引发关注。新浪微博形成 #硕士毕业送外卖当事人回应争议# 话题,于当日冲上微博热搜榜首位。 9月20日,《工人日报》刊文“‘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引发舆论关注。新浪微博形成 #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 话题,于当日登上微博热搜榜第6位、快手热搜榜第4位。 9月21日,浙大博士生送外卖内容再次引发关注,相关话题登上百度热搜榜。 一、舆情传播分析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截至2022年9月20日,“硕士送外卖”事件相关舆情信息6749条。9月17日,硕士本人回应争议引发舆论关注,形成舆情波峰。9月20日,《工人日报》刊发 “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 文章后,促使相关舆情热度进一步提升,达到监测期内峰值。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新浪微博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3153条,占比46.72%;网络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1342条,占比19.88%;其他平台舆情声量分布依次为客户端、微信、视频、小视频等。新浪微博方面,形成 #硕士毕业送外卖当事人回应争议#(阅读量2.3亿,讨论6257)、#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阅读量1.1亿,讨论4298)等话题。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热词集中于外卖、工作、就业、选择、何成等。 二、舆论反馈(一)媒体观点 《北京日报》刊文“受教育没有‘浪费’之说”称,习惯性地拿浪不浪费看教育,恰恰是对教育价值的消解。以“钱景”评判专业,说什么“生化环材四大坑,最惨当属地海农”,以就业光鲜度观察名校生,去街道办“大材小用”、回乡种地养猪更是“有辱师门”,种种奇谈怪论,既刻板狭隘,更流于功利。 东方网发文称“硕士选择送外卖:拒绝‘躺平’也是就业样本”,大学生拒绝“躺平”,也是一种就业样本。无论是名校大学生当养猪工、掏粪工,还是硕士送外卖,再一次印证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只有糟蹋职业的庸人,没有浪费人才的职业。 极目新闻称,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能赚钱养活自己挺好的。也不管是一时送外卖,还是准备就这样长期送下去,就是一个人的现实选择。社会应该给他们一些空间和一些理解。人生之路,本来就没有现成的剧本,都需要自己奋斗打拼。 红网发文“硕士毕业送外卖,就是浪费教育资源吗?”称,我们需要明确,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为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等多种品质的综合人才,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人的发展。它不是“登天梯”,无关名与利。就业平等不是嘴上说说,要想形成“众业平等”的局面,离不开社会的普遍认同与公众的支持合力。 《深圳特区报》刊文“名校研究生送外卖,不丢人”称,拥有高学历并不等于就能干得好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最关键的是,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既要看能否胜任,也要看自己有无兴趣。 《齐鲁晚报》刊文“‘逆袭’研究生送外卖,不值得激赏”称,正如清华北大的博士生去竞争一个城管岗位不值得点赞一样,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生去送外卖也不值得激赏。下足功夫,改善研究生的就业环境,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让研究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价值,才是真正的当务之急。 自媒体“纸上速评”称,硕士送外卖不是理性,而是无奈。说是骑驴找马,可哪有那么多马,明年还有明年的硕士生毕业,一届比一届多,哪里能等到马?不送快递就只能长期失业,实际现在就属于失业,骑手也不上社保,完全属于灵活就业人员。不要再用鸡汤忽悠人了,请从根源上改变,不要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二)微博大V 微博大V“舆情探长”表示,步行送外卖,还非要标榜自己只是过渡一下,不认可自己就是失业人群的一员。你说这位步行送外卖的研究生,像不像孔乙己?生活在两种阶级的夹缝和断层里的人。 微博大V“猴子老湿”表示,#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 我不太愿意看到这样的结论,我认为硕士送外卖,是基于无奈和憋屈。我们可以尊重硕士毕业生去送外卖,但是千万不要去美化这种行为。至于说基于现实,这可能是实话,但是更多的是基于憋屈吧。 微博大V“沉静长师”表示,从他的经历来说,能够从一个专科生“逆袭”读研到顺利毕业,可以看到他的刻苦和坚韧。相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是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有生活上的需要,所以出来送外卖。只要有机会,他肯定会有所发展的。 微博大V“公务员考试答疑君”表示,高学历人群就业越来越不理想。根本原因就是市场消化不了这么多高学历人才。 微博大V“李小粥的茶水间”表示,我特意搜了下《工人日报》的创刊规定任务:“专门代表中国工人阶级说话的报纸”,按照这个初衷,与其和稀泥的把坏事说成好事,不如趁此呼吁下外卖员的正当权益。 微博大V“有事问彭”表示,现在丧事喜办也是越来越有艺术性了。把这个年轻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只能在家啃老,说成一个年轻人主动选择慢就业。国内其实工作岗位还是很多的,只要年轻人愿意吃苦,有大把吃苦的岗位,还没招到人。 (三)网民观点 三、分析研判 近年来,高学历人才送外卖、开滴滴等事件屡有发生,前有“研究生从央企裸辞送外卖”的消息,目前仍有“浙大博士生送外卖”报道登上热搜。 本次“硕士送外卖”经媒体报道后,其“硕士”高学历,以及“送外卖”这一无需学历即可从事的职业行为相结合,迅速吸引舆论的关注,再次引发关于“教育资源浪费”的讨论。随着众多主流媒体“下场”重塑“教育无关名利、在于提升个人自我认知”的观念,“教育资源浪费”的话题得到良性的引导。 但纵观舆情发展过程,《工人日报》发布的“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文章再次引发新一轮的争议,部分舆论认为“硕士送外卖”更多基于“无奈和憋屈”,质疑《工人日报》作为央媒模糊“就业难和‘慢就业’”概念,不正面指出当前就业环境这一根本性问题。究其原因,《工人日报》这一权威媒体的“下场”,成为公众关于就业难、收入低、生活压力大等焦虑情绪的宣泄口。 当前,国内面临全球经济下行、年轻人失业率创新高等现实问题。并且,在当前轻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以及个别自媒体更是利用“满足受众需要”名义,断章取义、片面化解读进行炒作和博取眼球,煽动舆论焦虑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在宣传相关过程中,需考虑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心理,契合受众需求、现实语境,避免任意拔高、调门高、套话多、说教式宣传,引发舆论的抵触和反感。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张国良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我的县长父亲》德州作协错失了什么?
2022-09-21
1981
9月18日6时,微信号“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一等奖作品《我的县长父亲》因取名与某电影中的“我的区长父亲”作品名类似,引发部分网友嘲讽。随后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9月19日,德州市文联以及德州市作家协会相关负责人通过封面新闻回应,关于“我的县长父亲”引发热议一事暂时还不知情,至于后续的问题,应该会由网信部门来回应。9月19日,德州市文联工作人员通过中国新闻周刊回应,德州作协属于民间组织,是社会团体,其表示该征文活动评选本身“肯定合规”。对于德州作协删除获奖名单一事,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9月19日下午,《我的县长父亲》作者于忠东通过大众网回应,写作投稿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没考虑获奖,也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关注。最初的题目叫《逝去的背影》,只想实事求是地讲父亲的故事。9月20日,德州市相关部门通过南方都市报回应,上述征文活动评审“没有问题”,《我的县长父亲》内容真实。对于为何会删除获奖名单,我们正在了解,当地在调查研究这个事。 一、舆情传播分析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截至2022年9月21日9时,“我的县长父亲”事件相关舆情信息15796条。9月19日,相关舆情在德州市文联、德州市作家协会及作者回应后达到监测期内峰值。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新浪微博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12993条,占比82.24%;网络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1062条,占比6.72%;其他平台舆情声量分布依次为微信、客户端、视频等。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热词集中于我的县长父亲、获奖、质疑、删除、作者等。 二、媒体观点 媒体聚焦德州市文联、德州市作家协会以及《我的县长父亲》作者于忠东回应为主,并对删除《我的县长父亲》呈批评态度。部分媒体发表评论肯定作品质量及人物形象、批判公众先入为主观念、指责删除作品是懒政行为等。 微博号“人民文娱”称,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该文因取名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我的区长父亲”作品名类似,引发部分网友嘲讽。随后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但更多网友认为这篇作品和电影情节不同,文学作品质量和宣扬的人物形象都值得肯定,不应被对应嘲讽,也不该被删除。 《新京报》发文“《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公众评判请勿先入为主”称,当下舆论场上出现的一些质疑声、嘲讽声,有些本身就是偏向解读,即看到某个标题就断定这是一篇烂文章,看到某段话就断章取义,认为是粗制滥造,甚至有些带着先入为主的视角,以“资源论”“拼爹论”来质疑他人获奖的动机。 《浙江日报》发文“《我的县长父亲》不应被嘲讽”称,主办方如果真正秉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就应该相信自己的专业性,无惧质疑。当然,网友并非不能质疑征文比赛的公平性,只是在互联网时代,也不妨多一点求证精神,这有助于客观评价防止误伤。 天目新闻发文“网暴之下安有自信?删除《我的县长父亲》是没担当的懒政”称,但凡看完通篇文章和相关报道,正常人应该都会被这份正能量感染和激励。而网暴成本低到几乎没门槛,就是个别键盘侠上来就喷开口就骂的原因所在。提个不成熟的小建议,视频先看完,文章先看完,再发表观点和见解,应当成为网上冲浪者的基本共识。另一方面,在网暴面前,当地竟然放弃抵抗直接删除文章,这种危机公关的处理方式显然不妥,更是没担当的懒政作风。好的人物就应该正大光明大力宣传,感染更多的人。向网暴低头,自信全无,更对不起一生为民的好县长! 三、网民观点 四、分析研判 前段时间,天才少女贾浅浅拟为中国作协会员事件闹得轰轰烈烈,原因是她的父亲贾平凹是大作家,导致作协的声誉一落千丈,舆情场中对作协充斥不满与内幕的质疑。本次舆情事件,德州作协一等奖作品《我的县长父亲》因取名与某电影中的“我的区长父亲”名称类似,导致部分网民仅看作品题目便开始嘲讽。而通读后的网民则发表“点赞” “名副其实” “大家可以看看内容”等评论,引导公众关注作品质量和宣扬的人物形象。在获奖信息和链接未删除前,称赞和调侃之间的情绪都存在,各种社会关系和网络张力之间达到了平衡。而德州作协主动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形成了舆论真空,导致支持者产生自我怀疑,并对这种行为表示不解,各种阴谋论也随之而起。我们需要认识到,撤回、删除行为本身是个事件,构成了敏感的新闻性,易形成次生舆情。同时,此行为也破坏了舆论的张力和网络的净化能力。 整体来看,德州作协一等奖作品《我的县长父亲》除了题目引发争议外,舆论对于作品质量和宣扬的人物形象表示肯定的态度,在舆论主动引导公众关注作品时,德州作协应主动迎合,采用“主动公示”“展现立场态度”方式,抓住有效回应质疑的绝佳窗口期,争取更多网民的支持,引导舆论向自身利好方面发展。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孙宪波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高铁售卖卫生巾会向女性招手吗
2022-09-20
1484
一、舆情概述 9月15日,网友乘坐高铁期间,生理期提前却未能在高铁上买到卫生巾,最后乘务员帮自己找了一个。网友发文说明自己遭遇并且希望高铁能解决该问题。9月16日下午4时许,12306回应称:卫生巾这类是不正常售卖的,属于私人物品,对于建议(配备)的提议,没法去建议,要能卖早就卖了。一时间“#女子称高铁上来例假买不到卫生巾#”、“高铁不售卖卫生巾合理吗” 话题登上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 二、传播情况(一)演化过程分析 从优讯舆情监测平台新闻热度走势图来看,“高铁售卖卫生巾”话题从9月16日开始发酵,在9月17日达到舆情顶峰,当日相关新闻量逼近6万条,期间网友主要围绕“女子称高铁上来例假买不到卫生巾”(阅读量7.6亿,讨论次数19.1万)、“高铁不售卖卫生巾合理吗”(阅读量3亿,讨论次数6.7万)、“12306回应网友建议高铁售卖卫生巾”(阅读量914.3万,讨论次数8092)、“国内6大航司回复是否售卖卫生巾”(阅读量1.8亿,讨论次数1.2万次)等话题展开讨论,导致舆情热度进一步攀升。 (二)传播渠道分析 从优讯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截止到9月20日上午9时,“高铁售卖卫生巾”相关新闻量达113895条,其中电视2条、报刊11条、网络420条、微博112590条、论坛45条、微信408条、客户端292条、广播4条、视频85条、外媒2条、小视频36条。本次舆情发源于微博端并且在微博端集中爆发,主要源于视频自媒体“梨视频”和传统新闻媒体“中国新闻周刊”的传播带动作用,由于该内容真实且贴近女性需求,吸引了广大女性网友的讨论和互动,目前由梨视频发布内容“女子称高铁上来例假买不到卫生巾” 转发、评论、点赞总量已经超过95万次,视频阅读量超过919万次;由中国新闻周刊发布内容“高铁不售卖卫生巾合理吗”转发、评论、点赞总量已经超过55万次,信息传播和影响力较强。 三、舆论观点(一)媒体态度:主流媒体积极跟进 为女性朋友发声 “高铁售卖卫生巾”的话题爆火网络以后,以人民网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率先发布“人民来论:让关爱女性的公共服务日趋精细化”评论文章,为女性朋友呼吁,建议公共场所或者商家提供免费服务或者售卖服务,像大家扫码买口罩、买水一样方便,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在一步步满足人群的基本需求时,女性的这一基本需求,也需要被看到,从细节处关爱女性的合理生活需求,社会公共服务的日趋精细化、贴心化、人性化,也能够大大提升每一个人的社会幸福感;中国青年报发表“昆铁卫生巾销量过万,铁路服务理当响应社会需求”文章,指出,关怀爱护女性的观念充满善意,但观念本身不足以缓解月经突袭时给女性带来的精神压力、生理反应,只有落实在实处的行动,才能让女性感到慰藉、获得帮助。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成色,恰恰体现在这些处理意外情况的细节上。不论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公共服务的角度,高铁和其他社会主体都应做出响应、查漏补缺,从而满足社会需要,体现人性温度。针对公众的真实需求,各地铁路运营公司也应有持续改进列车服务,提升乘客出行体验的姿态和努力;光明网发表“高铁上能不能卖卫生巾”热议的背后:女性日常需求要被看见”评论,指出,很多人看不到女性的日常需求,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因为这些日常需求被习惯性隐藏或者选择性失明了,在新闻后面的讨论中,不少女性分享自己出行遭遇尴尬时的求助经验,一个文明发达的社会,应该有能力把这种私人经验变成更广泛更有力的社会经验。就像一些公共卫生间里免费提供卫生巾,或者贴出温馨提示——如果需要女性卫生用品可以打电话求助。期待类似服务,能早点出现在高铁上,出现在更多的公共场合。 “高铁售卖卫生巾”的话题产生以后,引发女性群体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主流媒体的引导,进一步扩大了事件影响力,舆论呼吁女性需求应该被看见,公共服务应该进一步完善。媒体、意见领袖和公众的进一步讨论使得话题传播力度进一步扩大。 (二)网民观点:支持高铁售卖卫生巾者居多 关于“高铁售卖卫生巾”的话题,支持者居多,大多数网友认为高铁应该提供人性化服务,关爱女性,售卖卫生; 但也存在部分质疑的声音,认为卫生巾属于私人物品,应该自己准备,高铁不适合卖这种物品; 还有一部分观点认为,定价与销量难以权衡,利润难以评估。 四、舆情研判 随着互联网普及以及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以及参与社会舆论的主要渠道,微博作为当下最主要的社社交媒体之一,在此次舆情整个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次舆情从微博端发生,再到引爆,最终扩散至其他媒介平台,与庞大的网民群体和累积的需求与社会情绪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评论宣传,对公众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公众开始关注和反思这一话题以及女性群体需求。 目前我国的高铁建设已趋于成熟,与此配套的个性化服务也不断推陈出新,对于是否会考虑售卖卫生巾一事,铁路12306客服表示,他们已经收到并登记了相关意见,后续将转给相关部门决定是否采纳,正如中国青年报所说,各条线路可根据自身运营情况,统筹评估售卖卫生巾一事。而在提供相关服务时,也可挑选公众认可度高的卫生巾品牌,让乘客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温晓岚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
8
9
10
11
12
...
17
下一页
热门推荐
河北省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舆情启示
“炫富”扣分?券商如何完善声誉管理机制:从新规看长期发展路径
“3·15”蜜雪冰城:舆论场割裂之谜
海底捞“锅底小便”事件舆情分析
重庆燃气收费异常屡禁不止舆情分析
“红”动全球:外国网民涌入小红书现象的舆情洞察与多维应对
“良品铺子被举报”事件舆情分析
储户40多万存款“消失”舆情分析
昆明学校食堂“臭肉风波”舆情剖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热点舆情分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