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网络舆情分析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高铁设置儿童车厢舆情事件分析
2022-09-08
1875
一、 舆情概述 9月3日,安徽省属事业单位水利厅面试真题“儿童在高铁上吵闹,有人说设立儿童车厢,你怎么看”?将“高铁设置儿童车厢”话题再次引入到大众视野,能成为公务员面试题,可见该话题影响深远。 8月,恰逢暑假期间,全国因高铁孩子吵闹引发的舆情事件发生多起,8月14日,北京某高铁孩子吵闹不停,一名女乘客劝说,遭到一家三代人怒怼;由该事件产生的话题#高铁乘客被熊孩子一家三代辱骂#阅读2898万次,讨论6800次;8月18日,廊坊高铁一女生坐高铁其座位被旁边的熊孩子“占领”且不停和家人打闹,家长熟视无睹,由该事件产生的话题#真的建议高铁出个带孩子车厢#,阅读6.6亿次,讨论4.8万次……矛盾引爆点无一例外都是孩子的吵闹行为影响到高铁乘车环境,引发乘客不满,涉事乘客或网友将相关视频上传到网上后,引发网友、媒体和相关部门关于高铁设置儿童车厢的关注。 二、 传播情况(一)演化过程分析 从优讯舆情监测平台新闻热度走势图来看,8月“高铁设置儿童车厢”话题引发多次舆情波峰,其中8月23日达到热度顶峰,主要由于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等主流媒体对该话题相继报道,引发公众关注,其中工人日报《设车厢治不了儿童吵闹的病》、北京青年报《高铁设“儿童车厢”并非治本良方》两篇文章引发媒体多次跟进转载。 (二)传播渠道分析 从优讯舆情监测平台获悉,关于“高铁设置儿童车厢”的相关信息共有1363条,其中电视16条,报刊19条,网络204条,微博826条,论坛10条,微信149条,客户端105条,广播6条,视频17条,外媒2条,小视频19条,由于该话题涉及到公众出行利益且覆盖面较大,从传统主流媒体电视和报刊到商业门户网站、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均有报道或跟进转载。目前由此带动产生的微博话题#网友建议高铁设儿童车厢#阅读473.6万次,讨论119次;#设车厢治不了儿童吵闹的病#阅读251万次,讨论123次;#高铁设儿童车厢并非治本良方#阅读118.6万次,讨论96次;#高铁设儿童车厢避免吵闹可行吗#阅读65.3万次,讨论39次;#设置儿童车厢有必要吗#阅读37.7万次,讨论43次;#两小孩高铁奔跑打闹8小时家长不管#阅读28.3万次,讨论27次。 三、 舆论观点 从传播内容来看,舆论发声主要集中在传统主流媒体和微博,其他门户网站、微信、客户端等则主要以转发主流媒体文章为主。传统主流媒体以评论和客观报道的形式,从可行性、社会化、经济学层面分析了高铁设置儿童车厢将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具有引导和借鉴意义。微博则更多反应民众的真实需求、态度和看法,观点较为分化,支持和质疑儿童车厢的声音具有参考性;权威声音和民众呼声一起带动整个舆论场循环。 工人日报《设车厢治不了儿童吵闹的病》文章指出,因个别孩子吵闹,就要增设“儿童车厢”,未免有些“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北京青年报《高铁设“儿童车厢”并非治本良方》文章指出,治理“熊孩子”吵闹少不了家长、公众和铁路部门的多方合力;中国之声《高铁设“儿童车厢”避免吵闹,可行吗?》指出,设置专用车厢不存在技术障碍,但需采取统一定价的方式;红网《高铁有必要设置“儿童车厢”吗?》指出,设置“儿童车厢”对于铁路部门来说,不存在什么技术难题。但设置“儿童车厢”并不能彻底解决儿童吵闹的问题,就是高铁上有“儿童车厢”了,那地铁、飞机、长途大巴、公交汽车怎么办? 网友支持方认为保持高铁环境应该设立儿童车厢,不支持方则认为设立儿童车厢会存在歧视现象,甚至会造成资源浪费,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该行为主要跟家长素质有关。 四、舆情点评 涉及跟民生相关的热点话题常会引起轩然大波,从早几年的“静音车厢”到如今的“儿童车厢”,反映出公众对乘坐高铁环境舒服度要求的提高。随着居民出行条件改善,类似舆情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必然现象,从长远看可能衍生到其他交通工具领域。 从另一种角度看,公民自身素质影响社会良好运转。拿该类事件来说,如果家长有意识不过度纵容溺爱孩子且注重其他乘客感受,合理引导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减轻或者避免孩子的吵闹行为,从而缓和与乘客之间的矛盾,避免舆论战。作为公众,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素质。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监测
舆情报告
网络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薇娅、李子柒当选全国青联委员”舆情观察
2020-08-18
4150
舆情导读近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1375人当选,淘宝第一主播薇娅,短视频网红、天猫商家李子柒位列其中。8月15日晚,#薇娅李子柒当选全国青联委员#的话题冲上微博话题第一名,有超3亿的网友参与了该话题。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7月15日-微博截图7月17日-微博截图一、舆情传播1.传播趋势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8月9日,全国青联第十二届八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名单,新一届委员正式产生;8月15日,中国青年网官微率先发布题为“新一届全国青联委员诞生,网红销售、网络主播等新青年入选”,#薇娅李子柒当选全国青联委员#的话题冲上微博话题第一名;8月16日晚19:30,全国青联第十三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主题直播中,薇娅是在线分享的全国青联委员之一;8月17日至18日,全国青联第十三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举行。2.传播平台分布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监测数据显示,微博、网络、客户端、微信、视频、报刊、外媒、电视、广播等多平台参与传播报道。其中,微博“第一信源”效应突出,传播途径呈现“新样式”;网络紧随其后,“一微一端”并驾齐驱,视频、论坛、报刊、外媒、电视、广播等均参与报道,为传播助力。二、舆情分析从全国青联的16个界别来看,网红主播、短视频自媒体人两种身份,俨然不符合。“她们凭啥能当选?”成为争议焦点。全国青联直面争议给出入选标准:平常时看得出来、关键时顶得上去。大多数媒体发布“薇娅、李子柒当选全国青联委员”相关报道表达赞美之情,如:中国新闻网“新一届全国青联委员诞生,网红销售、网络主播等新青年入选”;澎湃新闻网“薇娅、李子柒当选青联委员”。部分媒体发布评论性文章,如:光明网“光明时评:薇娅、李子柒入选全国青联委员,如何看待争议?”;《当代商报》“李子柒入选全国青联委员的三大启迪”等从侧面进行称赞。大多数网友表示支持,还有一些网民发表不同意见,如进行错误示范、质疑选举准确性、是网红天下等。摘选部分评论如下:【支持】@克卜勒小孤星:做公益就要肯定呀,真的不错的,希望大家一起继续贡献力量!@在下慕南:一位推动经济复苏,一位加强文化输出,国家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希望这样的发展道路走精而不走偏。微博截图【质疑选举准确性】@非常低调的我:选都没选过,这咋选出来的?@青青树路:怎么选的?@偷渡小能手:本人好奇是哪一个选出来的,反正我没有选。【错误示范】@-池言:有了这种榜样,现在广大青年都该想着法子当成网红再想着名利双收了。@-深海见鱼:现在的小朋友大部分都在还没有判断能力的情况下就接触手机及网络,很容易觉得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会懂得这种成功的网红背后除了努力,更大的是金钱及团队资本的运作!不是否认她们是这个行业的状元,只是学术、科技、智慧更能让这个国家走向良好的发展!@你好丶我叫二吉:有时候这种委员一定要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因为这个是对未来的少年树立一个好的人生指向,将来问孩子你想成为什么?:我更希望是成为科学家,军人,为社会有贡献得人。【网红天下】@小小大智慧199309:这。。。以后都是网红的天下好了,明星也不用活了。@jm1992_61400:网红都能选上?什么世道?要说贡献古天乐捐那么多学校难道不该选上吗?再说了之前的青联委员通过多少考验才选上,她们干嘛了,一线抗疫了?@孤灯刀客:传统文化濒危,是什么造成的?微博截图三、相关观点及评论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美化了中国农村生活,并不能代表全部农村,但其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内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以创新手段发扬光大。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视频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而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大众文化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更进一步地降低跨文化传播中的折扣,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播李梓萌就薇娅、李子柒当选青联委员一事评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青联委员称得上是青年的表率,这些小哥哥小姐姐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里,肯下功夫做到极致,能坚持踏踏实实不浮躁,就值得尊敬,也当得起表率。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这底色当然可以五颜六色,多样更灿烂!四、舆情小结“薇娅”“李子柒”一提到名字就自带流量,登顶热搜,两人当选全国青联委员一事更是备受热议,热议中不乏争论不休的言论,有人欢喜有人diss,有人看到了两者身上的正能量,为这份荣耀欢呼雀跃,也有人只看到了负面影响,为此愤愤不平。以前提起网红或者主播,人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但随着直播的高度发展,薇娅、李子柒当选全国青联委员,也让人们产生了全新的认知。呼吁当今社会人理性看待、平等相待每一份职业,个人的一小步就是社会的一大步。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安琦
网络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聚焦
查看详情→
舆情研判中如何运用“加减乘除法”?
2020-05-28
2335
导读舆情研判是依托监测数据,综合利用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综合学科的方法,结合经验主义给出的一种价值和趋向判断的过程。舆情研判贯穿于舆情处置始终,如果舆情研判陷入误区,则会导致舆情处置的失当。在利益诉求多元、表达渠道多样的传播背景下,对舆情的研判将面对更复杂的情况。怎样建立研判模型、怎样代入研判要素、各要素之间如何建立相互联系,需要舆情工作者秉持基本立场、原则和方法,依托方法论进行相应的思考,给出更理性、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处置建议。在舆情研判实践中,常用方法主要是:01-加法——增量思考存量思维是常规的普遍的存在。而所谓增量思维,便是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思维,是发展的创新。具体到舆情实践中,增量思维就是跳出舆情问题本身阈限,用更高的层次、更远的目光去收集信息、剖析矛盾,进而提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舆情研判中考虑增量,不能就事件谈事件,应该在传播格局、网络生态、网民情感等因素影响下重置研判坐标,因为影响舆情走势的变量,往往超出事件之外,只有以增量的方式思考才能对抗存量研判的局限。舆情研判时善做加法,可以规避更大的舆情处置风险。其主要思路有:一是多考虑事件之外的叠加因素。重点人、重要节点、重大事件,其增量信息与存量信息互为补充,而不是相互矛盾,实际应用的时候,应结合数据回顾的方式来做增量思考;二是多考虑处置过程中的增量信息。舆情处置与社会面管控密切相关,及时发现、妥善处置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围绕核心议题动态更新增量信息,不是无规律的全量同步;三是多考虑舆论引导层面的衍生信息,分析事件增量信息的绝对变化和相对变化时,应该从认识论角度对网络舆论引导的规律性进行探索,掌握方法才能因势利导。02-减法——存量修正目前,在舆情会商中常见研判方法是间接研究中的经验分析法。经验分析法是根据既往案例选择舆情处置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凭借分析人员的经验集体研究,确定处置策略的一种方法。随着舆情演绎发展,涉事各主体、各个要素都会因自身的行为而产生信息流,相关数据不可避免含有不确定的随机误差,会导致舆情研判和会商分析出现偏差。故此,经验方法需要对舆情事件衍生的存量信息进行模型处理,按照重点人、重点事、重要时间、重要事件、重要平台等层次进行划分,并运用单因素比较法预估对舆情趋势影响较大的修正系数。在舆情研判模型中,结合舆情系统或数据平台,主要的修正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一是野值识别。在获取舆情事件处置节点的观测数据和影响事件趋势的相关数据(点击、转发、评论等)后,用实验或观察法将监测数据进行情感判定和文本拟合,如果有判别点出现偏异,则可以判断为野值;二是信息补正。针对各类舆情事件的演绎特点构建预测模型,获取同类舆情事件节点的相关数据以备比照,运用修正算法对误差较大的峰谷值进行修正;三是滤除噪声。舆情数据中经常夹杂着各种随机噪声,它们混叠在真实数据中,往往干扰舆情研判方向。故而需要根据同类舆情事件处理节点与所述待处理事件节点的相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对所述观测数据进行整体的考评和修正。03-乘法——变量加权“加权”的意思就是“乘以权重”,即“乘以系数”的意思。在舆情研判的过程中,围绕事件本身或者衍生要素所附的权值,应该在一个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如该周期内某些权值剧烈波动或振幅微弱,则反映了舆情研判模型的不稳定,使得用于会商分析的样本缺乏可靠性。因此,利用辅助信息建立联立方程组,在方程组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对特定要素的数据结果进行加权可以纠正样本选择的偏差。理论上,加权是根据舆情会商实际情况给予某些变量特别的权重,最优化的方法是调整初始权数,并通过方程组的解得到校准调整以后的最终权数。加权经常被用于纠正未能预见或明显低估的舆情数据样本结构上的不足,在实际研判中应注意:一是采用因子加权,对满足特定变量或指标(人、事、时间节点、平台单位等)的数据样本赋予相应权重,提高数据样本中具有某种特性的重要性;二是采用目标加权,通过对某一特定样本组赋权(比如行政干预),让舆情数据在特征的分布上更接近事件演绎实际情况,以达到预期的特定目标;三是采用轮廓加权,通过对总体模型中的各个样本设置不同的数值系数,对数据样本相互关系不明确的多个属性加权,避免舆情数据样本扭曲。04-除法——冗量消除在舆情研判时,分析师往往面临着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数据的准确性甄别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冗量信息处理,一是有经验的分析师借助舆情研判模型代入研判诸要素,提前预判各类结构性观点及传播热度,打好研判的提前量;二是借助舆情系统进行信息去重,以此保障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舆情数据库中的冗余主要是指关系数据库中同一信息数据的重复存贮,而舆情研判中的信息冗余多是方法类的信息冗余,围绕事件妥处而展开的冗余数据。舆情研判中的冗量信息,浪费了宝贵的会商资源,干扰舆情决策,往往导致错失舆情处置的时间窗口。在舆情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规避:一是预设研判模型,各要素内有相同内容的多个信息,应根据最小冗余原则删除之,适时进行数据回顾即可;二是合并同质信息,按信息属性将其分为有限类(舆情事件信息)和无限类(次生舆情信息)。有限类信息的重复是对舆情事件的多角度描述,可相机处理之,无限类信息的衍生则不是简单的数据冗余,应予特别重视;三是冗量信息的反向使用,有的数据冗余出现在事件处置后期,是可预见的数据冗余,集中反映了公众对于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发展的意见和看法,应注重在主观性、易变性等方面加强动态观察。 当前的舆情实践中,普遍存在“重采集轻研判”的现象,如何进行科学、有效、务实的舆情研判,成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发挥会商研判机制在化解网络安全和网络舆情领域风险的“压舱石”作用,不仅需要正确把握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的关系,还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舆情研判机制以及相配套的方法论体系,对事件本身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大发展。信息来源:舆情観察 颜陈
网络舆情分析
舆情研判
查看详情→
网络舆情深度分析:规训与训诫-解读李文亮医生情况调查通报
2020-03-23
5068
来源: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微信公众号) 作者:燕志华 博士 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社交媒体时代,时空失去了意义。人们常常早晨一头钻进网络云端,物我两忘,抽身而出时往往已到中午,仿佛南柯一梦。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一天用在社交软件上的时间是一小时,则全国8亿人就是8亿小时。而这还是最保守的国民社交总时间统计。在社交时代之前,这8亿小时是用于手机之外的。 比如近几天,无数人精力被社交软件上的信息所牵扯。就以3月19日一天来说,美国总统将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打响转移矛盾的舆论战;美国的股市崩盘;意大利市长怒斥市民;北京的前拜耳公司女士被宣布驱逐出境;国家监委调查组发布李文亮有关情况调查通报;武汉公安局撤销训诫书并道歉;武汉警方对李文亮案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 在19日晚间发出的李文亮的调查通报,以及武汉公安局随后的两次情况通报,迅速被网民关注并传播。毕竟,这个调查通报被网民期盼已久,就在很多人认为调查短期内难以出炉的时候,不经意间报告就撞入了舆论场。 这个时间段抛出这个报告,看起来并非是一场精心的时机选择。在《人物》杂志采访李文亮同事艾芬的文章风波之后,网络盼望报告的心理又达到一个高潮。在此时向社会“交作业”,感觉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当日的舆论场,虽然有愤怒情绪,如对于拜耳女职员和海外的病毒回流,但是整体处于积极心态区间,拜耳女的被逐离、境内外对比产生的强烈家国自豪感和生命安全感、致敬凯旋归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崇高感、慢慢解除隔离措施的解脱感,足以承接一场巨大的舆情炸弹。但显然,报告效果算不得炸弹,激起的浪花如棉胎投水:显著地存在着,吸收着流量,但是显得浮泛无力。 我们关注了几个微信群的反应,以及新闻后面的留言,会发现多数人的感觉是有点失望,因为没有得到期望中的高度评价,至于想象中的对于一些官员的处理,目前也看不到任何的迹象。武汉公安局随即发布的两则通报,对于一线工作人员的处理,也没有带来大快人心的激动。总体感觉是只有事件平铺直叙的叙述,没有多少色彩鲜明的定性和言辞激烈的问责。以平和结束激烈,以道歉结束对立。历史就此悄然翻过一页。 其实我们在此前已经提示过,对于调查报告的期望值不应过高。这是一场多方的博弈,它的最终目标就是结束对立,寻求和解和共识。对于李文亮的调查和评价,不应当仅仅看这最新的一份报告,而应该将此前有关部门已经释放出的一系列的敬意和补偿连贯起来看,如调查组进驻武汉后,就认定了工伤,进行了多项经济补偿;进行表彰,成为全国先进个人;撤销训诫书,进行道歉,等。如果我们还有什么建议的话,就是武汉地方政府应该加强道歉的仪式感,强烈的仪式感可以告慰李文亮的家属和亿万网民,这也是对于迟到的道歉一种正义性公正性的补偿。 我们也应该看到,调查通报并非仅仅是还原事件真相,其实一直在与舆情和网民对话。那就是很多地方在暗中回答网民的疑问,比如李文亮被训诫后,有没有得到医院的粗暴待遇;确诊后有没有得到尽职的抢救等,文章一一给出回答。对于网民最为期盼的道歉,通报满足了这个民意要求,不过是请武汉公安局出面道歉的。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看,由武汉公安局而非更高一级政府部门进行道歉,也无可厚非,也是低调的处理措施。 总体看来,这份报告朴实中蕴含着精致的内容叙事,虽然值得细读,但是平淡无奇,并无惊喜。这也符合我们此前的分析预判,那就是调查报告不会全盘接受网民诉求,但是肯定会解决最大的痛点。毕竟,在激烈的网络舆情和审慎的国家调查之间,能做到粘合而不分裂、和解而不对立,已经达到目标。虽然调查组已经完成了任务,广大网民感觉“轻描淡写”,两者之间看起来存在一定的期望错位,但是细细思考,此次报告如同一场官民之间的谈判,分别后退一步,达成共识和解,何尝不是一次握手言和?没有完美的结果,只有各方权益的平衡。 报告并没有慷慨地满足网民的很多愿望诉求,而是看起来在很多地方小心翼翼地维护一套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规则。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套规则有大的错误,而只是执行这套规则的人出了问题,所以最后问责了他们,认为他们“处置不当、适用法律错误、执法程序不规范”等。比如训诫,应该是法院对于犯罪者进行的公开批评教育,显然对于双方来说,确实是应用不当。是执行人而不是规则出了问题,是此次调查报告的一个重要潜台词。 如果我们用社会学视角来看这份报告,会发现报告一直是沿着制度和规则的路径来一步步还原事件的真相的。通过报告,我们会发现事件中涉及的各方人士,都不过是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地做自己应做的事情,只不过在根据规则做事的过程中,是人出了问题,所以需要问责,以儆效尤。 以下各个事件,无不都是遵循制度和规则的后果:武汉市中心医院有关领导和李文亮医生进行了谈话、医院让李文亮医生写一份认识材料、参与抢救的医生分别表达看法、中心医院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负责抚恤善后工作、对李文亮医生认定工伤、对于执法不当公安人员的问责,等等。如果没有这套规则,调查组没办法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工作人员也没办法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工作。即使是调查组的这份报告,也是遵循了这套规则。规则是对社会秩序、权力秩序的有力维护,确保整个社会在疫情之后依然完整有序。 所以,根据这样的制度和规则来看,武汉市中心医院的负责人和李文亮谈话,并对李文亮的同事进行了严肃教育,都是作为领导身负其职,按照规则进行而已。虽然社会对此深有不满,甚至有人出于义愤要问责他们,但是在现有的规则条件下,他们并没有犯什么错,只是例行其事,甚至可以说,如果他们没有谈话和训诫,反倒会违反规则,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对于李文亮医生的训诫,只不过是工作人员根据一套规则进行的工作,以维持政治、经济、社会正常运转,否则,社会就很难做到理性的控制。 在社会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法国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探讨的是社会的理性控制和理性管理的问题。这本著作的核心观点,就是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规训社会,权力在社会各个神经末梢都存在着,但不是以权力的僵硬的威权的面目出现,而是以各种规则、制度的形式出现,形成各种条条框框和工作条例,并内化于人心,如社会软件一般在人心和社会肌体内自动运行,从而确保社会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人们遵守各种文化习俗和社会规则,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遵守着权力的法则。 上面谈的是权力的运行和理性的管理问题,权力在社会的神经末梢的微妙行使,其实是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计算性的标志,在任何现代社会、现代大型组织都存在着的。 但是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虽然武汉中心医院等各项制度规则都在正常运行,但是在面临新冠病毒袭击的时候,却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后果,比如由于谈话和训诫,使得病毒警戒信息没有及时发出,甚至禁止本院医生戴口罩,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李文亮及多位中心医院医生的去世,就是这种惨重后果的表现。 虽然调查报告将为李文亮医生事件掀开新的一页,但是对于报告中没有提到、却处处都存在身影的规章制度和规则问题,却也是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的。原因很简单,它的正常运转,却导致了一个非常惨痛的结果,带来社会和网民的强烈不满,就证明武汉中心医院的这套规则确实需要较大程度的改进了。 信息来源:网络舆情与公关危机 作者:燕志华 博士,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李文亮
网络舆情分析
查看详情→
疫情舆情热点分析:隐瞒意大利行程,郑州首例境外确诊者致24人隔离
2020-03-12
3399
3月11日,郑州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郑州发布”通报,郑州市确诊首例1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该男子刻意隐瞒境外行程,目前已被当地警方立案侦查。涉事男子所在单位的办公大楼工作人员称,大楼已紧急封闭,楼内办公员工被通知居家观察,禁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微博截图 官方公布的病例路径显示,3月1日,郭某鹏在北京搭乘航班飞往阿联酋阿布扎比,随后转机前往意大利米兰;3月7日,郭某鹏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后转乘高铁到达郑州,郭某鹏在机场、高铁、地铁的体温检测结果为正常。 3月8日至9日,郭某鹏乘坐地铁、公交上下班。3月10日,大数据比对发现郭某鹏有境外旅居史,公安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赶至郭某鹏居住地,120救护车将其转运至集中隔离点。同日,郭某鹏因发热转运至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月11日,郭某鹏确诊新冠肺炎。 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数据监测显示:3月12日,#郑州境外回国确诊患者母亲致歉#话题截止12日14:30,阅读2.5亿,讨论2.1万。患者母亲称:儿子回来时没症状,没想到要给社区报备,之后一直在上班,后来儿子出现感冒症状,就在家给他熬药,吃药就退烧了。这次给邻居等人造成很大影响,对不起大家。 微博截图 网友评论 微博截图 舆情小评 3月12日,中国新增确诊病例25例,其中境外输入6例。中国境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而境外多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呈爆发式增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1日说,新冠肺炎疫情从特征上可称为大流行。现阶段,谨防境外输入成为中国疫情防控的关键。 全国各地也将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作为工作重点,郑州郭某鹏隐瞒意大利旅行史,违反了《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十一号通告》,故意隐瞒出境史,未严格落实“隔离观察”措施,未严格落实“如实申报”措施,期间多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办公场所,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传播危险,其行为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条之规定,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故意隐瞒旅行史的行为不仅加大了个人健康风险,更是极大增加了周围人被感染风险。 优讯舆情分析师建议,目前,我国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呈上升趋势,建议境外人员进入国内后,一定要如实上报行程信息,积极配合防疫措施。这是对自己,更是对他人负责。
社会热点分析
网络舆情分析
查看详情→
疫情舆情监测:全球首例!香港确诊狗感染病毒,会狗传人么?
2020-03-05
1758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显示,环球网3月5日消息,新冠肺炎确诊者周巧儿的爱犬,早前经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两次病毒测试,发现其口腔及鼻腔样本呈弱阳性反应。3月4日,渔护署表示,有关结果显示这只狗已经低程度感染病毒,成为世界首例。 微博话题#香港确诊狗感染病毒#迅速引起网友关注,截止3月5日13:40,话题阅读已达9754.4W,讨论1.8W。 微博截图 据悉,渔护署于2月26日对一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狗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测试。结果狗的口腔及鼻腔的样本在测试中呈弱阳性反应,但这条狗并无任何相关病征。 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优讯,10余年专注舆情监测,可申请免费试用)监测数据显示,自2月末香港确诊狗感染病毒,即引起大家关注,随后热度慢慢下降,至3月4日,关注度再次攀升。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舆情走势 网友评论 舆情小评 从网友评论看,对于全球出现首例狗确诊感染病毒,网友主要关注三点,一是表示病毒太厉害,二是担心自己家的宠物猫狗,三是担心出现狗感染人。第三点,也让不少人担心会导致宠物遭遗弃。疫情初期就因为猫狗会传染病毒的流言,而有部分宠物被遗弃甚至伤害。 那狗会传染人么?香港特区政府4日晚间发布的新闻公报消息,香港渔护署发言人还强调,现时没有证据显示宠物会传播新冠病毒,或会因此生病。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外,宠物畜养人毋须过份忧虑。另丁香医生也发微信文强调,目前只有一只狗低程度感染,“虽然能从狗的口腔和鼻腔发现病毒核酸,但其是否有传染性还不能确定。因为狗目前没有发病,这提示病毒并不能在狗身体中大量复制引发疾病。” 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应弃养宠物。同时勤洗手,看住狗。
网络舆情分析
疫情舆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下一页
热门推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7月22日全网络舆情简报:中国人民大学声明
三中全会舆情速递
近期网络维权热点舆情事件总结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三)个人篇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二)企业篇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一)政府篇
5·20江西贵溪小学刑案事件舆情分析及启示
两会期间舆情风险研判与建议
女子取5000元现金被银行反复询问事件分析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热点舆情分析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