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政务舆情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燕志华:“yu wei事件”余波未平:阴谋想象和舆情陷阱
2021-11-17
2033
作者:燕志华 博士 优讯舆情专家/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13日,发生在江西南昌的引发围观的深夜街头事件有了一个结果,醉驾的孙某被拘役并处以罚金。但是看看各个新闻平台的留言,就知道众多网友的关注点并不在于这个结果。由孙某引发的“yu wei猜想”,还有当地一些节外生枝的操作,已经让全民开始了追剧。当引发网友关注,而且开始出现一个个爆料的时候,就知道当地的应对并不成功,留下了一个舆情应对的“烂尾工程”。网友因此期待更多,舆情不会轻易平息。“等待戈多”式的荒诞情节加剧了事件传播1953年,爱尔兰戏剧家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首演,戏剧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就是在一个荒凉的舞台上,两个流浪汉一样的主角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他们在等待一个叫做戈多的人。但从头到尾,人们也不知道戈多是谁,到底来不来。这个荒诞剧因此轰动。发生在南昌街头的“yuwei 事件”,和这个荒诞剧何其相似!现场的孙某、警察,以及场外的网民,都在等待叫做“yuwei”的人,但是人们不知道他是谁,会不会现身!事件主角孙某在无意之中,创造了一个新媒体时代的经典传播学场景案例。在一个具体的网络情境下,当集齐了美女、玛莎拉蒂、直播镜头、警察等敏感要素的时候,任何一个名字或者符号,都具有引爆全场的潜力,这就好比热锅、热油万事俱备,只欠一个水滴。也类同当年一个狂妄小子在街头大喊“我爸是李刚”,李刚事实上已经社会性死亡。即便孙某事实上和yuwei毫无关系,只是道听途说,只是意图给警察制造压力,但她所处的角色,会在瞬间制造热点。据说地方将这个查酒驾的节目停掉,就是为了防范任何人在镜头前异想天开,再次制造一个热点。但显然,停止节目本身,导致了次生舆情。这是地方没有预想到的。这种事件的荒诞性,非常容易和现实的权力想象发生勾连,瞬间就具有阴谋论的特征,加速传播。因为上述几个敏感要素,都是具有权力的周边性质,是衍生物或者附属物乃至权力的代理人。因此,人们自然而然会将yuwei设想为一个掌握重要权力的人,至少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警官。这样,权力的周边要素和网民的权力想象结合,整个事件完成了有关权力腐败、官商勾结的阴谋论的闭环。该事件发生在一个“新闻空窗期”,也就是在国内民众因为“储备粮食”引发了整个网络剧烈的情绪波动之后,再无大型新闻发生,此时一位开着玛莎拉蒂豪车的年轻女士,在镜头面前镇静地一直说“让yuwei过来”而轰动一时。应该说地方及时回应的舆情意识还是不错的,地方针对“yuwei”疑点进行了回应。但是遗憾的是,从头到尾的通报都未能平复网友的疑惑。一个没有拉直的问号,会成为网友心目中的一个带着故事诱饵的钩子,令他们难以释怀。“郭美美陷阱”这种阴谋论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阶段,常常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对于类似的舆情需要地方及时给与回应,以尽快答疑解惑。但遗憾的是,地方给出的通告没有过关。通观这个公告,态度是诚恳的,但是说服力不够。因为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使得各个“yuwei”和孙某做出令人信服的切割。相反,文字给网民的感觉,是班主任拿着话筒,挨个问学生们谁偷拿了糖果,结果没有一个愿意承认,但其中总有人在撒谎。当然,这个事件处理起来的确很棘手。当地方政府面对一个由众多网民组成的“想象的共同体”,无论什么样的社会治理,都是显得势单力薄的,并很难进行证实或者证伪的。这也是今天的舆情时代,各地麻烦层出不穷的原因。你也没办法指责网民“多想”,因为这种想象是合理的,具有监督的意义。今天的网络舆情,一个重要功能是网民对于地方政府解决问题能力的“直接投票”,各个部门和地方领导既要认识到其中的非理性和情绪化的成分,又要尽力提升网民整体的满意度,这挑战了地方的危机沟通能力,也将深化地方对于公关的认识,但最终将丰富地方社会治理的软实力。这个网络舆情的应对难点,在于一方面很难证实孙女士在镜头前说的yuwei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阴谋论又在网民中大规模传播,人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这样两相一对照,就知道这个事件,大概率会成为疑案,从而坠入“郭美美陷阱”。我们用“郭美美陷阱”这个说法,试图来描述这样一个现象:任何一个莫须有的说法,一旦和权力腐败沾上了边,那它大概率会成为一个阴谋论,久久难以消除。2011年,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郭美美在微博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认证,直接将这个百年品牌推入火坑,声誉至今未能恢复。根据警方的调查和郭美美本人的供述:她以及她的资金来源都与中国红十字会毫无关系。中国红十字会没有"红十字商会"机构,也未设有"商业总经理"的职位。其间无论红十字会如何挣扎努力,但是网民就是不相信。结果导致红十字会在很多人心目中成了一个灰色的品牌。在最初的通报中,官方也详细描述了孙女士承认yuwei的说法具有随意性,但是这个说法能令网民满意吗?这样的说法能洗白一个阴谋论吗?这个“yuwei猜想”,会不会也陷入这个陷阱?这是地方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们对于类似的阴谋论应该抱以平常之心。大可不必如临大敌,必欲清除之而后快。每个正常的社会对于权力腐败都是抱以极大的警惕的,围绕权力腐败常常会产生的一些猜测甚至传言、谣言,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本身就构成了一道心理的、舆论的制约,成为预警式的“社会诫勉”。一个大权在握者即使蠢蠢欲动也不敢轻易去触霉头。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不光是深处舆情时代的中国,就是西方国家,类似的阴谋论也是大行其道。阴谋论的爆发本身是一种危机,只要接下来能够踏实工作,取信于民,类似的阴谋论的市场空间也就会大大挤压,而信任的空间由此慢慢成长。就以南昌地方来说,如果接下来严格执法,对于类似yuwei的人物,有一起严肃查处一起,不给权力腐败以任何滋生空间,类似传言也就是失去了传播土壤。两波“次生舆情”暴露地方治理缺陷事件发生后,地方快速处理了涉嫌危险驾驶的孙某,并且发布了通报。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并没有转移焦点,而且似乎是提升了关注热度。如同你姿势优美地打靶却脱了靶,热闹的气氛反倒吸引了人们来围观这件盛事。我们看到各大平台的新闻后面的留言,就知道多数网友的关注点并不在处理孙女士这方面,而依然纠缠于yuwei这个点。这一方面说明公安局在11月9日最初发布的情况通报并没有说服网民,另一方面也说明,缺乏说服力的通报反倒引发了次生舆情,那就是出现了人肉爆料,以及对于每个相关细节的穷追不放和高度聚焦。比如,在街头事件发生后,已经有相关网民来到孙女士的单位进行了“探访”,发现她的名字已经从此前的领导栏里撤除,信息在相关媒体上发表,获得了大量的关注。网民从孙女士在领导栏里的变化,也知道内部的处理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人们也知道纪委监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此不会坐视不管,但是遗憾的是,很多内部的处理程序,常常不会告知外界,外界也无从得窥堂奥。这种内外程序的“隔膜”和错位,以及由此导致的误会,也提高了网民看后续发展的期盼心理。最大的一个次生舆情,就是这个街头“夜查酒驾”节目的取消,引发了很大的关注。在事发之后节目突然下线,而且没有任何说法和通知,网民直接怀疑这个节目引爆了一个腐败事件,触怒了有关方面,遭到了行政干涉。这样普遍的猜想,令地方舆情形势雪上加霜,暴露了地方在舆情应对方面存在较大的意识缺陷。我们说取消节目,本身引爆了另一场危机,就在于事发不久就采取措施,时机和手段都是完全撞到了网民猜测的枪口上,引发了更大的猜疑。这样的做法完全是在错误的时间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而且,地方还需要防备的是,万一未来某一天某个yuwei不经意间现身,曝光了和孙某的关系,那不光将再次成为热点,而且将给地方的公信力带来沉重的打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及时有效的切割小手术,本质上是为了确保整个肌体的长治久安。今天,当我们回顾事发当晚的现场,除去引爆了yuwei这个符号,孙某的身体语言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她站在玛莎拉蒂(由于郭美美效应,这种豪车具有灰色的网络印象)之侧,在镜头和执勤警察面前,她只是淡定冷漠地重复着“让yuwei过来”的说辞。在她眼里,这个世界哪有什么敬畏和规则,只有关系和人脉,而这种人在现实社会中,还往往是赢者通吃的人生赢家。这才是事件的耐人寻味之处。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对于摄像镜头需要有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它代表了一种大众舆论的视角和压力,对于制造舆论和搅动舆论场具有扭曲现实力场的神奇魔力。所有人在面对它的时候都无异于一场应试、一场诘问,都需要抱以敬畏。但是孙某在镜头前的表现,证明一个熟谙人脉关系操作的银行业高管,心目中有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处事法则。
社会热点分析
网络舆情
政务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yuwei
查看详情→
江西玛莎拉蒂女醉驾喊yuwei,怎么看?
2021-11-11
2588
11月6日,南昌当地媒体联合南昌交警进行“夜查酒驾”直播中,一#玛莎拉蒂司机17分钟吹气66次#,当着执勤交警的面指名道姓叫人过来帮忙的行为引发热议。知情人称视频中酒驾女司机孙某系江西银行高新区支行员工孙华。网络截图 官方通报11月7日下午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报称,2021年11月6日22时许,该局东湖大队执勤民警在我市民德路依法进行酒驾临检中发现,赣AG57**小型越野车驾驶员孙某(女)呼气检测结果为117mg/100ml,随即带至就近医院提取血样。11月8日南昌市纪委表示,已关注到此事,相关情况正在处理中。11月9日南昌公安再次通报称:经查,南昌市公安系统共有6名姓名谐音为“yu wei”的民警,他们均与孙某不认识且无关联。孙某到案后供述,她并不认识叫“yu wei”的人,但知道东湖区公安分局局长叫余炜(实际已调任青山湖区),她现场说出“叫yu wei过来”是想规避或减轻处罚。目前,孙某以涉嫌危险驾驶罪被移送检察机关起诉。网络截图 舆情传播 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对该热点话题监测发现,“江西玛莎拉蒂女醉驾喊yuwei”舆情走势呈现“先上后下”,主要为南昌官方的两次通报和中纪委的评论文章“找谁说情就是坑谁”均引发广泛讨论,@中国新闻网、@北京青年报等官微,@徐记观察、@有事问彭叔等大V对此事的转载讨论,进一步扩大传播影响力。此外,自舆情出现之日起,微博就出现#玛莎拉蒂司机17分钟吹气66次#(截止11月11日16时(下同),阅读4.5亿 讨论2.3万)、#官方回应玛莎拉蒂女司机醉驾找关系#(阅读2.9亿 讨论1.4万)、#南昌公安再回应yuwei是谁#(阅读1683万 讨论1295)等多个热点事件。经过前几日不断地累积发酵,在11月10日攀至峰值。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舆情热度走势图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对该热点话题监测发现,新浪微博是“江西玛莎拉蒂女醉驾喊yuwei”舆情传播的主阵地,共19688条,占比56.88%;网络位居其次,共5889条,占比17.01%;微信排第三,共4570条,占比13.2%;客户端、广播、视频等共4464条,仅占比12.91%。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媒体分布图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中的词云分布图发现,与该事件相关的热词主要为“玛莎拉蒂”“女司机”“醉驾”“yuwei”“视频”“直播”“银行”等,且该热词与舆情关键词较为一致。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关键词云舆论反馈媒体方面“江西玛莎拉蒂女醉驾喊yuwei”一事发生多日,媒体高度关注,等待并呼吁事实真相。多家媒体转发中纪委的文章,但网民认为中纪委说的话“莫名其妙”(详细评论见网民方面)。11月8日,中纪委以“找谁说情就是坑谁”为题发表评论称: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认为规章制度是给别人定的,自己人脉广、关系多、后台硬,办事可以找关系、走后门,惹事后能找人“放一马”,于是目无法纪、肆无忌惮,闹出“我爸是李刚”“给我找你们的谁谁谁来”等事件。现实证明,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特权。这类事件中,不仅当事人受到处罚,还把他们口中的人给坑了。11月9日,《南方日报》以“‘自曝关系’也是一封举报信”为题发表评论称:在官方调查出来之前,很难说女司机是狐假虎威,还是故弄玄虚。从网友围观到纪委表态,不由让人想起了此前诸多网络反腐案。从当年的“表叔”杨达才、“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到近来的“四川严春风”,一张图就能引发一出热闹的“舆情地震”。事实证明,那些令人无限遐思的关键词并非空穴来风,只要顺藤摸瓜查下去,总能拔出萝卜带出泥。11月10日,《湖南日报》以“答好‘yu wei’是谁,回应公众关切”为题发表评论称:“yu wei”是谁,这几天俨然成为网友们的“竞猜游戏”。要答好“yu wei”是谁,回应公众关切。目前,孙某因涉嫌危险驾驶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立案,顺藤摸瓜并不是太难。“yu wei”事件,必须一查到底,因为这比起他是谁来说,是更重要的公平正义考题。网民方面民间舆论场,网民观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与事件进展时间基本一致,舆论焦点发生多次转移。01事件发生及官方第一次通报(11月6日、7日)@GgNX4YMhVm:请省纪委来查一查这个女人叫谁来?查一查应该有意外收获,全国人民在等!@-_-Sara-_-:敢直呼局长的大名起码可以证明一点两个人的关系绝非一般,深查细究绝对可以捞出大鱼。给全网一个交待吧期待后续!@--是风--:必须把热度顶上去,深挖 于伟 此人,绝对有大瓜。@厚德载物n6Um235Rvx:开这么好的车,代价都不舍得请,动辄叫保护伞,素质低劣,肯定钱也不是自己挣的。真要好好查一查啊。@狐友29165:不知道能不能看到结果。@昌盛小居:我觉得这个有点什么了吧?这是提醒还是包庇呢?@草原牛肉干儿:交警这句多余的提醒,是不是涉嫌违法了?就不相信这位开玛莎拉蒂的女司机,这是第一次酒驾被查,之前有没有过找yuwei的?大概率肯定是有的,不然不会这么轻车熟路的张嘴就来。@simonsimon156:小小一段视频,竟看尽中国社会人间百态,狂妄的江西银行某支行女副行长孙姐,镜头前从容机智保护领导于伟的交警同志,既把工作办了又左右逢源,把口罩摘下来露脸成功,太棒了。 02中纪委发布的评论文章(11月8日)@兲馬兲馬:中纪委这个话莫名其妙,官员应该是要经得起考验的,而不是怕被人坑@贾SM大:中纪委也会睁眼说瞎话了?@霜缇乌襆:这文章总感觉哪里不对劲,说不上来03官方第二次通报(11月9日)@日日奔:这个情况通报,也就是,掩耳盗铃,摩擦群众智商,但是群众又能怎么样呢。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立马禁止叫yuwei过来,应该让yuwei过来才对。@居心痴叟:发了通报,已经了之了。@李淳风:当地纪委查了据说是和领导没关系,建议中纪委亲自出马,还余伟一个公道。@情海浪花x: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这样丢失的。这通告看起来天衣无缝,别人也没证据能证明做假,但是,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要知道没证据只能在法理上没错,但不代表实际就都对。@刘晨Luken:信个鬼,还不如不发呢。@真言的窝:公安调查公安,官官相护,还删我评论,果然是好公安啊。 舆情总结前有“我爸是李刚”“玛莎拉蒂醉驾撞宝马致死伤”,后有“江西玛莎拉蒂女醉驾喊yuwei”,豪车、醉驾及名字(yuwei)就具有足够的话题性,瞬间燃爆舆论场。该事件自曝光之日,舆情周期长达6日,且前5日随着官方两次通报和中纪委发布的评论文章,不断有次生舆情发生,每日舆情趋势逐步递增,舆论热度始终维持高位。一是,官方第一次通报前,舆论关注焦点在交警办事能力、豪车由来及名字(yuwei)等方面;二是,随着醉驾女司机的身份被曝光,更多自媒体参与报道,自媒体平台传播活跃;三是,中纪委发布的评论文章,多家重量级媒体进行转载报道,但舆论普遍认为中纪委立场站位存在问题,再次引发大范围讨论;四是,官方第二次通报未能中止猜测,反倒引发新一轮质疑,引发公众愤怒,舆论呈鼎沸之势。此次舆情事件发展至第6日恰逢双十一,分散了舆论关注度;且官方未再发声,降低次生舆情发生的可能,舆论热度有所下降。
政务舆情
政企舆情应对
舆情回应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江西南昌
查看详情→
“央视曝洛南扶贫造假”舆情简报:扶贫全是面子工程?
2021-04-27
6298
近日,有关陕西洛南扶贫造假的问题引起社会关注。据悉,此次事件的曝光,源于央视记者对洛南农村的实地调查,央视二套财经频道在4月23日的《经济半小时》栏目中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中提到,陕西洛南县灵口镇上河村、三星村两个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摘帽,但是至今两个村庄仍存在饮水配套设施不到位、村民饮水困难需要外出拉水等问题。官方回应事件发生后不久,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回应称已成立调查组深入调查,适时公布调查结果。洛南县相关部门则迅速做出反应,并拿出了初步调查报告,对记者调查中所提出的疑问进行了回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回应“陕西发布”微信公号4月24日消息,4月23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在《经济半小时》栏目中,报道了我省商洛市洛南县灵口镇两个村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对所报道问题进行全面深入调查,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洛南县回应4月24日,陕西省洛南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王亚斌告诉新京报记者,23日晚间,洛南县多名领导、扶贫开发局的工作人员赶赴村内进行核查,已初步形成调查报告。经核查,上河村、三星村的饮水问题属于季节性缺水,村内的水源可以保障村民的日常用水。报道中提到的村民外出拉水问题,实为村民因需要灌溉烤烟地、建房才选择外出拉水。媒体评论央广网评论道: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不是得到了真正改善,只有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陕西省洛南县在脱贫攻坚中掺假,不仅严重违反中央政策,也是对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侵犯。如此这般欺上瞒下,很难用诸如工作失误的理由来搪塞。脱贫摘帽掺假须严处,目前陕西已经成立调查组对所报道问题进行全面深入调查,调查结果相信会受到中央和社会关注。当前,全国上下正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衔接。洛南虽然是个案,但广大干部有必要以此为鉴,主动“回头看”,自查有关工作中是否还有做得不到位、让群众不满意之处。人民日报微博评论:连吃水都无法保证,脱贫效果成色不足,含“水”量偏高。脱真贫、真脱贫,脱贫攻坚需求实效,为民办事须有真心。无论带有威胁意味的“你是谁家的亲戚”还是抢走记者手机,都是讳疾忌医。履职尽责,以百姓之心为心,让村民稳定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才能润人心!红网发表“陕西洛南脱贫摘帽造假,是什么在作怪?”的文章:近年来,有人为脱贫攻坚工作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甚至是生命,但有些“苍蝇”却只是做面子工程来完成任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国家的政策是好政策,但是落实到基层却变了味。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还如此嚣张跋扈。这背后,都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作怪。央视将此事曝光出来,也是在对其他地区“敲警钟”。在脱贫工作上掺假,就是在给我国整个脱贫攻坚工作抹黑。工作止于表面,产生的危害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有关部门必须严惩这些损害人民利益的干部,让“在其位不谋其政”者下台,坚决打击和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给老百姓一个基本的交待。长城网发表“洛南脱贫摘帽有没有掺假,是得好好查查”的文章,评论道:但就问题的本质来看,无论是安全饮水工程还是更大层面的扶贫安置,都不是做给媒体或上级部门看的,是要对当地村民负责。做一些表面工程,或许能蒙混一时,完成“脱贫摘帽”的任务,可只要问题不解决,是骗不了村民的。村民的糟糕生活只要继续存在,总是会有“诉苦”的动力,真相也总会有被曝光的一天。网民看法对网友的看法进行梳理发现,大部分网友表示对这种造假的行为要严查,坚持零容忍!有一部分网友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各地都有,建议扩大范围调查,如“全国类似情况多了,恐怕不只是洛南,好好查查吧”。有网友举出了自家的例子说“好像都一样吧,我们安徽有些农村自来水也是经常没水,不还是每家必须自己打井抽水的”“我们老家从铺上管子就从来没有喝过几天自来水,不是水压太小,就是没水”;还有网友则表示应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不要夸大事实,也不要缩小问题;一部分网友对记者的调查点赞,还表达了对记者人身安全的担忧。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舆情小结从舆情影响的角度来看,洛南扶贫造假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事给陕西上下带来沉重的舆情压力。在造假的声音质疑之下,陕西省委省政府立即表态成立工作组展开调查,洛南县相关领导和部门则连夜对媒体曝光的村子进行实地调查,并形成了初步的调查报告。随后,洛南县对央视新闻中的疑问一一进行了回应。目前来看,舆论的质疑声音似乎得到了化解,舆情似乎已经“平稳落地”。但是对媒体的评论和网友的看法进行梳理发现,舆论的质疑声音犹在。尤其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调查还没有公布,舆情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而且,相关政府部门的回应和百姓的回答当中也有多处对应不上。就像央广网评论中所说“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不是得到了真正改善,只有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地方政府部门如果想彻底化解这场危机,那就必须要实事求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舆情分析简报
政务舆情
查看详情→
云南威信县“禁止城区遛狗违反3次捕杀”事件舆情简报
2020-11-19
2567
11月13日,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发布《关于威信县文明养犬、禁止遛狗的通告》。该通告称,城区内禁止遛狗,遛狗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处50元至200元罚款,第三次则联系公安机关予以捕杀。通告还表示,养犬人不服从或阻碍执行人员的将被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经媒体报道,此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褒贬不一,11月15日,威信县回应称,威信县对于犬只管理规定引发的舆情非常重视,正在召集多部门研究此事。 二、舆情传播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自11月13日至17日,优讯共监测到全媒体信息3372条。15日当地政府发布回应后舆情到达监测期峰值,共计1835条,随后舆情量逐渐减少,舆情暂时平息。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从媒体类型分布看,网络新闻占比最高,共计1090条,占32.32%;其次是客户端,共计938条,占27.82%;再次是新浪微博,共计789条,占23.4%。 三、舆情反馈 媒体声音 《法治日报》刊登观点称,威信县的做法明显有些简单粗暴、用力过猛,甚至还有些血腥和残忍。实际上,这一举措还涉嫌违反相关法律。须知,养犬是市民的一项权利,不能随意予以剥夺。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都没有禁止市民养狗、禁止市民遛狗的条文规定。即使是当地颁发的《昭通市城市管理条例》,也只是规定携带宠物出门“应当牵系”,而未剥夺市民遛狗的权利。显然,该县近日出台的通告中所称“遛狗三次直接捕杀”的规定于法无据,也违背了“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理应进行纠正。 网络截图 《新京报》刊登观点称,出台一项规定或政策,首先要考虑其合法性与可执行性,说一千道一万,合法才是前提,管用才是硬道理。遗憾的是,个别地方在治理城市狗患的问题上陷入了“越严越好”的怪圈,甚至严到了脱离实际的程度,最终沦为纸上谈兵。 网络截图 专家观点 西北政法大学动保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娟丽表示,该规定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她认为规范养狗和处理犬只伤人应分开理解和管理。 微博截图 对于当前治理不文明养犬的困境,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主要问题还是执法力度不够,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对养犬的每个环节均进行严格规定,并落实各部门责任,做到精准管理。 网络截图 网民评论 此事引发网民广泛关注与讨论,在新浪微博形成话题#城区禁止遛狗违反三次捕杀#阅读量超2亿,讨论量8000余条;#如何看待城区发布禁止遛狗规定#阅读量超2400万,讨论量4000余条。 微博截图 大多数网民认为此举不妥,是“一刀切”的懒政,应该严格制定规定而不是“一禁了之”。 微博截图 部分网民认为,因为有部分饲主不遵守规定,做不到文明养犬,此规定也是无奈之举。 微博截图 四、舆情小结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稻葵教授曾就“禁摩限电”问题表示,地方政府对摩托车、电动车一禁了之、一限了之,这样的思路和做法都是政策管理低能的表现,不仅违反国家的相关法律,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人民日报》也曾多次发表观点表示,“一刀切”可能是懒政,应摒弃“一刀切”,彰显治理精度。 回归本事件,从舆论反映看,网民普遍认为该规定是“一刀切”政策,更多人期待能出台合理可行,严格实施的新政,来规范养犬。因此,当地政府的后续回应,将决定舆情接下来的发展。
舆情分析报告
城区禁止遛狗
政务舆情
查看详情→
乳山一公务员向单位饮水机“投毒”事件舆情分析简报
2020-10-29
3991
近日,网传山东乳山市统计局一名在职公务员因对干部任用不满意,网购刺激母猪发情用的激素,自2017年8月开始,通过针管注射进统计局日常喝的大桶水里,致统计局多人身体健康受影响。针对此事,乳山市公安局回应潇湘晨报记者,确有此事,正在调查,案件定性处理完会发布通报。一起荒诞的投毒事件 ,在官方证实“确有此事”后,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网络截图 10月26日 17:27 @潇湘晨报 发布微博:网传山东乳山统计局一#公务员向单位饮用水投毒#,警方回应:确有此事 正在调查。 微博截图 10月26日 19:49 @乳山发布 情况通报:近日,有网民发布的乳山市统计局一名工作人员涉嫌投毒的信息与此相关,但有关表述与查实情况确实有较大出入,存在明显夸大和编造成分。请勿传播不实信息。 微博截图 同日,封面新闻记者致电乳山市多个部门了解情况。乳山市统计局有工作人员所言与官方通报一致,称:“确有其事,但网上传言夸大其词了。”但对舆论关注的“投毒”的具体物质,受访者表示并不清楚。 当日微博话题#单位用水被投母猪性激素##公务员向单位饮用水投毒##官方回应统计局饮用水被投毒#等登上新浪热搜。 微博截图 截止11月29日11:00,以上话题累计阅读8亿+,讨论5.7万+。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近一周共监测到数据6473条,该事件在10月26日迅速传播后,10月27日数据总量达监测期峰值。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舆情走势图 其中,微博为主要传播平台,微博数据占总数据量的70.51%。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媒体分布图 媒体和网民主要围绕#统计局##公务员##乳山市##激素##情况#等,显示出涉事主体身份、事件的离奇性及后续情况为大家主要关注点。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关键词云 网友评论 微博截图 事件曝出后,网友讨论热度高,由于乳山官方通报提供信息不多,当前主流媒体主要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渠道发布了事件的官方通报,评论文章较少。 舆情小评 该事件26日经@潇湘晨报 报道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后,@乳山发布 2个小时左右即进行了官方回应,做到了“第一时间”发声,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官方披露的信息并未满足舆论的信息需求,仅说明“但有关表述与查实情况确实有较大出入,存在明显夸大和编造成分”,却未详细说明夸大和编造部分,从而未能较好给舆情降温。 从网民评论看,在网传截图流出后,不少网友表示“荒诞”以为是“谣言”,随着官方通报“确有此事”后,则对事件事实表示“震惊”,同时由于该事件场景就是大众日常生活场景,不少网友也表示对自身安全的“担忧”等。
舆情简报
舆情分析
政务舆情
乳山公务员“投毒”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下一页
热门推荐
河北省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舆情启示
“炫富”扣分?券商如何完善声誉管理机制:从新规看长期发展路径
“3·15”蜜雪冰城:舆论场割裂之谜
海底捞“锅底小便”事件舆情分析
重庆燃气收费异常屡禁不止舆情分析
“红”动全球:外国网民涌入小红书现象的舆情洞察与多维应对
“良品铺子被举报”事件舆情分析
储户40多万存款“消失”舆情分析
昆明学校食堂“臭肉风波”舆情剖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舆情处置
热点舆情分析
教育舆情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