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舆情
深度分析
行业
舆情百科
社会
热点全览
“北京将启动暑假托管服务”舆情分析专报
2021-07-08
1379
7月2日,北京市教委微信公众号发布《北京市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将于近日启动》的消息,引发全网关注。内容表示,暑假期间,各区教委组织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的托管服务。各区教委本着公益、志愿的原则组织暑期托管服务,根据各区的实际情况,计划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确定托管服务承办学校,学生以就近的原则参加托管服务。一、舆论走势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舆情热点走势图从优讯舆情监测系统对该热点话题监测发现,7月2日北京市教委发布消息后,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央广网等央级媒体参与报道,新浪微博#北京市将面向小学生提供暑期托管服务#、头条#北京将启动学生暑期托管服务#等热搜话题随即形成,舆情热度呈现爆发式增长,迅速达到峰值。此外,上海、武汉、南京、苏州等其他地区陆续出台暑期托管服务政策,7月5日,新华社刊文“怎么‘托’ ‘管’什么-探访各地小学暑托班”,关注各地区暑期托管部署。7月6日,中国新闻网刊文“托管班来了!老师和学生都没寒暑假了吗?”,引发舆论对教师权益讨论,#该不该取消教师寒暑假#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相关话题持续发酵,再次形成一波小高峰。二、媒体分布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媒体分布图社交媒体为舆论意见表达的主要阵地。从该话题舆情传播的网络平台分布来看,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其中,作为公众发表意见的主要载体,微博在此次舆情传播中占比最高;由于北京市教委官方微信号“首都教育”率先发布《北京市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将于近日启动》,引发本地公众号积极转发,微信平台成为第二大传播渠道;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积极参与报道,引发网络媒体广泛转载,网络平台在此次舆情传播中占比排名第三;专业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占比排名第四;其他媒体传播平台占比相对较小。三、舆论反馈(一)媒体观点01暑期托管政策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彰显政府兜底责任《中国教育报》:出台暑期托管政策有诸多现实意义。前一阶段如火如荼的“双减”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伴随着暑期的到来,离开学校的学生会不会又被各类培训机构拉拢过去,前一段时间的“双减”工作成效会不会因此被消减,这些疑虑随着暑期托管政策的出台都将烟消云散,让广大家长看到了政府延续政策的决心和智慧。而且,这一措施确实破解了很多家长面对外出工作和在家教育孩子的两难问题,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羊城晚报》:现在很多城市家庭是双职工,孩子放暑假了,家长还要正常上班,没有时间带娃,要么交给老人、送到乡下,要么放到托管机构,不方便还费钱。前些年各地做了不少尝试,比如鼓励企业单位办托管服务等,但效果有限。如今,各地政府启动暑假“官方带娃”服务,乃是为市民办实事,减轻家庭教育负担,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于公于私都是好事。《长春日报》:暑期托管服务,拓展了政府服务功能,发挥了政府兜底作用,体现出政府的人文关怀。这也有助于降低家长的育儿成本。通过提供暑期托管服务,填补了暑假期间的“教育空白”,有利于保护孩子暑期安全,有助于让更多孩子能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而又充实的假期。《每日新报》:为缓解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引导小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各地出台的暑期托管班政策,简直就是缓解家长焦虑的一服药,而且还是针对性很强的精准服务:优先考虑中低收入双职工家庭、困境青少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子女等群体。02暑期托管政策要保障教师权益《羊城晚报》:“官方带娃”的最大挑战是人手和资金问题。在校教师辛苦工作一个学期,也要得到适当的休息,调整身心,暑假本身也是教师的合法假期,不能强迫教师在暑假加班带娃。因此,要在保障教师的休息权基础上,以志愿服务为原则,倡导学校干部、党员、模范教师、青年教师等自愿参加,并给予相应的补贴,或由政府向社会机构采购托管服务。同时,还可以建立师范生实习机制,鼓励在校师范生参与暑期托管服务,给其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每日新报》报道,有的学校将参与暑期托管服务工作量、教研创新等情况纳入教职工工作评价考核。在一些网友看来,工作量计入课时,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不就是变相强制吗?目前来看,这还真是个棘手的问题。《宁波日报》:教书育人,有张有弛。辛劳一学期,学生需要休息,老师也需要休整,以备提高教学效率。老师有假期,但平时里早出晚归不说,假期里,往往有很多学习、培训和备课任务。再说了,老师享有寒暑假,不光是历史形成的惯例,也是制度保障的权益,自有其合理性,不是谁想剥夺就可以随意剥夺的。这项政策要落实好、可持续,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学校的声音不该被遮蔽,老师们的权益,尤其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03暑期托管班政策要建立完善配套措施《法治日报》:要将初衷良善的暑期托管服务做好,还需建立完善细致的实施操作系统。比如,要尊重小学教师暑期休息休假的权利,要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有效的激励手段,提升教师参与暑期托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非将暑期托管变成强加给教师的额外负担。再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差异性,暑期托管服务不能一刀切地将孩子们关在学校里,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想方设法丰富孩子们的托管生活。此外,可以尝试引入公益组织、志愿者等第三方力量,不断拓展托管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总之,开展暑期托管服务,除了好心和善意,还离不开“绣花”功夫。只有让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在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中共担责任,满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才能让孩子们的暑假过得有品质且有意义。红星新闻刊文:提供托管服务,需要做好配套措施,尽可能给孩子的成长提供积极帮助。从这次的官方消息来看,托管服务包含的内容很多,并非只是单纯地“照顾”孩子——包括提供学习场所,开放图书馆、阅览室,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等,而不得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这些带有一定公益色彩的活动,由政府机构来组织与负责,可以更好地保证公平性与安全性,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托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二)网友观点北京启动暑期托管政策舆情在网络中引发了舆论极大关注。积极肯定成为舆论主基调,但随着舆情的不断发酵,教师是否要损失寒暑假时间参与暑期托班引发舆论探讨。01正面积极肯定成舆论主基调 衍生问题凸显舆情初期,正面积极肯定成为显著的舆论基调,舆论认为,暑期托管政策可以兼顾孩子安全和学习,给了孩子们一个好去处,防止儿童假期过多参与校外培训导致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经济水平受影响。随着舆情不断发酵,暑期托管政策衍生的其他问题引发舆论热议,如学生安全、暑期高温、家庭教育缺失、学生教师没有寒暑假、会不会成为变相补课班等。此外,根据个别网友在网络上公开的学校通知,此次北京某区域托管服务时长每期只有12天,一共三期,而每个孩子只能报名参加一期。多数网友反映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要解决其他时间孩子照顾问题。02负面情绪占据主导位置 舆论话题失焦随着舆情不断发酵,引发了网友“以后教师和学生是否没有寒暑假”的无边联想。而有的学校将参与暑期托管服务工作量、教研创新等情况纳入教职工工作评价考核,网友认为是变相强制教师参与暑假托管班。作为暑假托管政策中的配套服务,是否需要教师牺牲休息时间参与托管班服务话题开始蔓延,进而延伸至教师行业制度保障、与其他行业公平性的讨论,网友之间相互站队,负面对立情绪成为主导。支持者认为,暑期托班工作轻松,教师享有财政补助,且教师相较于其他行业从业者已享有寒暑假期;反对者认为,教师工作任务重、时间长,寒暑假是教师享有的权益,有助于教师身心放松、提升个人专业知识、参与家庭等,参与暑假托管班将导致教师身心疲惫,降低工作积极性。甚至“该不该取消教师寒暑假”这一话题也于7月6日登上微博热搜。四、舆情小结优讯舆情分析师认为:相较于上海、武汉等其他地区,北京首次明确学校为暑期托管服务的主要承接单位。学校作为基础设施配套最完善的空间载体,能够为家长、学生提供最方便、安全的托管环境,这也是北京出台此次政策的初衷。此外,北京托管政策中强调自愿原则,明确托管服务的公益色彩,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适度收取费用,已在最大限度的保障公平性和安全性,解答了公众对“会不会成为补课班”“会不会收费贵”的疑虑。但与此同时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教师权益保障、暑期托班的延续性等问题成为当下的重中之重。开设暑期托管班这样的“便民服务”,无疑为很多家长带来了福音,但是与之而来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样不容忽略,仍需政策执行者听取多方声音,将政策更好地落实。
网络舆情热点
查看详情→
“杨利伟文章《太空一日》入选语文教科书”舆情分析简报
2021-07-08
1854
近日,有网友发现,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文章《太空一日》入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文章被发到网上后,相关话题也迅速登上热搜。其中,杨利伟在文中以第一视角记录下不少惊心动魄的瞬间,详细讲述了自己进入太空前后的经历及感受,引发热议。 一、“《太空一日》入选语文教科书”引发了网友讨论 @marry_kiy:得一看!这才是真正的教科书! @头像是不是特别模糊:我上学时学过,昨天再读发现多了一些新内容。 @古狼雨:课本就该与时俱进,这个课文真是太好了。增加对太空的认识。 @但与君相识:小时候不懂,长大了才知道他是真正的英雄。 @愤怒的大自然: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对英雄们的感激与致敬!切实把航天精神运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我骄傲! @狂爱米修:向我国的航天员致敬!请把更多文章写入我们的教材! @北方天空sky:这段节选在网上读过几次了,每一次阅读都会被震撼。 @花未眠:中国的航天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过硬的本领和胆识,没有坚定的信心和信念,怎能完成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杨利伟是当之无愧的航天英雄,为他点赞! 二、“《太空一日》入选教材”受到媒体关注 新京报:揭秘杨利伟《太空一日》是如何入选教材的?文中提到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称可能与我国三名航天员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进驻空间站等消息有关。其次杨利伟这篇文章表现科学探险过程的勇敢和严谨精神,文字表达也简洁明快。语文主要培养阅读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对于自身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但同时又担负着思维训练的任务,包括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力。温儒敏提到,学习《太空一日》这篇课文之后,要求学生思考,把语文素养学习和科学精神培养巧妙地融合起来了。温儒敏指出,“科学类文章包括科幻作品入选课文,是近些年来教材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国青年网:杨利伟文章入选课本,网友缘何评价“过于伟大”?通过《太空一日》这篇文章,更多人感受到了杨利伟所经历的危险时刻,英雄的形象和故事也因此变得完整生动、丰满立体。杨利伟进入太空,象征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但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仍旧面临太多未知情形,可能遭遇不确定性事件。面对这些情况,杨利伟表现出训练有素、临危不惧的坚持和定力,并未因此阵脚大乱,反而稳住心态,和地面指挥系统形成良好配合,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安排。回到地面的杨利伟不仅带回成功的好消息,也把太空之旅“惊心动魄”的经历分享给了更多战友。杨利伟的自述文章被网友称为“过于伟大”,但实际上,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航天员本人的巨大付出,整个航天事业背后必然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值得人们去关注和铭记。 北京晚报:杨利伟《太空一日》入选课本!太空安家,不忘探路人。文中提到在三名航天员遨游太空的节点上,重读《太空一日》,杨利伟当年飞天所承担的使命之重、风险之大,其舍我其谁的担当、胆略过人的勇气让人敬佩。英雄不是面对困难和危险避而远之的神仙,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做好了所能预料到的一切准备,并且在突发的困难和危险面前从容应对。九天揽月,尤需英雄胆;太空安家,不忘探路人。三名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后,杨利伟称这个“家”实在太大了,很羡慕他的战友能入驻其中。这个“家”是所有航天人所建,也有杨利伟的功劳。当年返回地面后,杨利伟向工作人员详细描述了低频共振的经历。随后工作人员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太空一日》入选教材原因 对于《太空一日》入选中学课本,学生好评如潮,网友也从以下几方面给出了分析。一是真实。这篇文章不是科幻,所有的一切都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主人公并没有发表任何高大上的感想,有的只是真实情感流露。当整流罩打开,指挥大厅有人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这一幕无比真实,深深地刻画在读者的心中,被航天人勇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航天人随时准备奉献的是自己的生命。二是科普。在节选的文章中,非常详细地描写了杨利伟从飞船升空到回归地球的整个过程,其中不少知识具有相当的科普性。三是爱国教育。从《太空一日》可以看出,神舟飞船上天,彰显的是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其中航天人付出的不仅仅是努力和汗水,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都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经历告诉学生们,科研工作者为了国家强盛,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比任何说教都有用得多。四是激励学生。《太空一日》入选中学课本后,必然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在不久的将来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四、舆情小结 近期,杨利伟文章《太空一日》入选语文教科书,之后该文被大量转发关注。多数网友看完赞叹称“真实的故事远比小说精彩”、“小时候不懂,长大了才真正明白他为什么是英雄……”。正如网友们所说,现实远比故事更加精彩。优讯舆情分析师认为,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它不单单是作者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记录和感想,还是对中国下一代少年人的教育和指引。同时文章也让我们看到了神舟五号背后的故事,激励更多学子投身于中国航天发展当中,从而为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网络舆情热点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一粒被炒到1600元,片仔癀才是印钞机?
2021-07-06
1357
近日,片仔癀因价格高涨而登上热搜。原本每粒500元左右的片仔癀,价格已达千元以上。6月25日,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回应片仔癀“一粒难求”:目前公司生产经营均属于正常状态,公司将采取措施,坚决维护市场秩序。微博截图当日,#片仔癀回应一粒难求##片仔癀公司回应产品遭市场炒作#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截止7月6日10:00,阅读合计5500W。“片仔癀被炒到一粒1600”引发了网友讨论6月23日,有媒体报道杭州所有片仔癀体验馆门店均无现货,当前采取预约制,一人限购2粒。门店负责人称:排队要等3-4天,在线上平台,原价590元/粒被炒至1600元/粒。针对此现象,业内人士分析:药品原材料和产量是价格上涨原因之一,但或许有炒作力量从中作祟。同时,#一粒片仔癀售卖近千元#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大网友热议。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监测数据显示,6月23日00:00至7月6日10:00,关于#片仔癀涨价#数据达1.8W+,公司回应当天(6月25),数据达监测期峰值。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舆情热点走势图@糖果小甜心心:怎么卖这么贵呀炒的真高。@Criska:五年前买过一些,当时就450一粒了……@小布丁:这也太贵了吧,这是仙丹嘛。@嘻嘻的哈哈妹妹:漳州人可证明真的很好用,但也是真的贵。@作者随宇而安:这个药是真的很好,但价格也是真的虚高了。@晴微Lee:18年的时候就已经卖到500块一粒了,见过有人十盒十盒的买。@Mini萌么:我们家常备的药5-6年前就500多一粒啊,没有涨价吧。@Geeeeeeeni:终于热搜了,这药吃了真的很有效。@小孩的天空:为啥价格这么高,需要整治一下了。“片仔癀一药难求”受到媒体关注人民财评:片仔癀一药难求,究竟为哪般?文中提到片仔癀价格飙升,背后无疑存在着炒作因素。作为稀缺品种,片仔癀出现供不应求时,就会披上投资的金融属性,价格就会越炒越高。除市场因素外,主因是片仔癀某些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当然,片仔癀药价节节攀升,也与不少百姓盲目充当“接盘侠”有关。中医养生热的背后,更需要冷思考,补齐居民健康素养低的短板。对于药企来说,被炒高的药价是把“双刃剑”,短期来说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如果没有实力做支撑,没有科技来助力,游资获利撤走后,高药价无以为继,反而会影响甚至拖累企业的发展。政府和监管部门也要当好“调控手”,遏制药价炒作,维护好药品的公益属性。新京报快评:一颗片仔癀被卖至千元 “药”不是用来“炒”的。文中主要提到片仔癀造成“一药难求”的局面,还要归结到人为炒作上。药品是用于治病的,但遭爆炒的药品却沦为炒作赚钱的工具,功能的转变将导致该药品的质量不再受到重视,如此势必会增加用药的风险。其次,药品保持合理的价格才能让患者吃得起、用得上。此外,片仔癀价格还可产生溢出效应,带动相关原料药和同类药品价格也随之上涨。在药价普遍大幅下降的背景下,片仔癀在价格上“唱反调”,不仅扰乱药品市场,而且还影响药改成效。因此,对于片仔癀等药品遭爆炒现象,不仅消费者和商家要理性对待,也应有更有力的市场监管加以干预,确保药品的作用与属性不因炒卖行为而出现变化。中国新闻周刊:片仔癀怎么突然就火了?文中提到专家观点:医药战略规划专家史立臣认为这种炒作对整个中医药行业都不是好事。药品不是白酒,本身不具备投资价值。药品有保质期,过了保质期,就不能服用了。另外,片仔癀的适应症是“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这类产品太多了,都很便宜。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提到,“不可否认的是,片仔癀存在炒作的因素。当片仔癀跟茅台一样披上投资的金融属性时,就会越炒越高,越高越炒,出现一药难求的投资‘羊群效应’。”史立臣表示,“片仔癀这款产品最近几年始终在提高价格,原因在于保密配方和原料里的麝香的减少,但是以前没有限购。后来片仔癀公司在自己的体验店开始限售,这实际上是企业饥饿营销的一部分,采取限售的行为本身就容易导致市场抬高产品价格。”舆情小结排队限购、断货……近段时间内,药中茅台、“神药”片仔癀涨疯了,甚至在一些电商平台单粒破千元。“线下一药难求,线上价格破千”更是引起广大网友热议。就分析来看,片仔癀的高价在于市场炒作、原材料稀缺导致其产能不能满足市场、消费者对于片仔癀的追捧等。还有一方面在于商家的乐见其成和顺水推舟。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消费者可以在有需求时买一些片仔癀之类的药品,但是从理智的行为来看,肯定没有囤药的必要。此外,药品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炒作的。回归药品基本属性,药企要坚持生命至上的理念,作为大众也要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
企业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监测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高考成绩出来了,看看网友怎么说?
2021-07-02
1313
近日,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一时间,广大考生的成绩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些高考分数突出的个人或班级经媒体爆料出来,引起网民热议。例如“查分当天被同学从网吧喊回来,理科生取得712分高分”、“河南一学霸班全班过重本均分647.7分 学子考610多分班级倒数第三”、“湖南三胞胎兄弟高考平均分超650,他们却说不理想”等等,这些新闻不断刷屏,有些甚至登上微博热搜。 的确,能够考出如此好的成绩,实在可喜可贺,也很庆幸。莘莘学子们辛苦十几年,终于有了好的结果,不光他们高兴,他们的父母、学校更是高兴。对此,广大网友也争相评论,表达自己观点。好些网友表达了对学霸的羡慕和崇拜,认为“有些人天生悟性高,一点就通,一听就懂,就不像死记硬背的那种”、“这就是比较聪明的孩子,不见得人家学习,成绩还名列前茅”等,他们还吐槽“智商这玩儿还真不是平等的”;也有网友对部分教师过分炫耀本班高考成绩表示质疑,“高三分班后的结果吧?把全校的好生都分到一个班”、“都是各地掐尖学生,不好才怪,在这种班压力大”、“拎清楚了!是学生成就了你!不是这些优秀的学生,你什么都不是,出来得瑟什么!低调一点!”等。 不得不说,网友的看法不无道理。当前,部分学校为了宣扬本校的高考成绩,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往往忽略自身班级本来就是尖子班,学生本来就是尖子生的现实,有一定的误导宣传。 今年6月23日,教育部发布明文规定,严禁媒体、中学、个人炒作“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信息。而这样屡屡出现的高分宣传,“集体过线”可以说与教育部的要求背道而驰。从评论中不难看出,鲜有网友对老师的行为表示认可,大多在看穿之后鄙视了一把。 就像有些网友所说的“高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努力的孩子都值得尊重!”可以说,在教育内卷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句话很应景,既有警示的意味,也有安慰的成分。如果部分媒体的宣传也能够这样,多一些温度,少一些炒作,也许网民的态度会大不一样。
网络舆情热点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下班没时间接孩子?教育部答复来了
2021-06-24
1906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遴选确定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并梳理汇总了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通知明确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一、“教育部发文保证课后服务时间”一事引发热议上班族“接娃难”?对双职工家庭来说接送孩子成了头疼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发文称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此事一出,引发广大网友热议。有网友表示反对:“因为各种活动和各种任务,已经没有时间专心搞教学了,还要侵占教师的时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请让教师专心搞教学”、“课后延时服务,看似解决家长接送问题,实际延长孩子在校时间,关在教室里面不能说话,不能跑,不能跳,老师苦,孩子也苦”、“在校时间太长了,学生有逆反心理,放学的孩子最开心了,就像鸟出了笼子,应该取消课后服务才行”;有网友表示支持:“支持国家政策,学生家长太难了”、“强烈支持,让老师为更多的人服务,让更多的家长解放出来,可以得到大多数家庭的支持,当然也应当多聘用一些老师,提高老师待遇”、“强烈支持,现在生活压力大,这样我们上班的女同志就可以接孩子了”;还有网友认为:“课后延时政策是好的,但如何有效执行是个问题。老师是否自愿参加?参加的学生成绩和能力是否有提高”、“在校时间过长,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等。二、官方发文内容一是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二是保证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学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可以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切实解决好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三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四是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对此,央广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发报道。三、舆情小结现今,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都存在一个难题,就是孩子已经放学,但是自己却没有下班,这就导致孩子在家没人看管,一方面担心孩子的安危,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没有专心学习。所以如果孩子的放学时间晚于自己的下班时间,那么很多问题就能得到妥善解决。近日,教育部有了新规,那就是孩子放学要晚于家长下班半小时,将规范课外培训,加强课后服务。#教育部发文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消息一出,便引起了热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课后服务延时很好,解决了很多上班族接孩子的问题”“课后服务很好,但是很多学校没有落实,班主任不让学生报名,希望抓好落实”“课后服务没有必要,孩子在校时间太长了,太累,得不到休息”“课后服务延时了,老师工作时间长了,再者说老师孩子谁接?”等,但课后服务这块肯定是教育板块的一大利好,也考虑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给一小部分人带来的不便,是可以协调解决的。同时,这一政策更好地解决了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教育部发文保证课后服务时间以后,中小学开展的课后服务也可以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尤其是上班族,家中没有老人接送孩子的这下可以省时省钱了。有时候老师会讲些试卷和复习一下知识点,孩子回家就不用做作业了,也避免了有些题家长辅导不了的尴尬。但有也家长反映,一些辅导班为了让孩子们早点完成作业,直接给说答案,有的更是把写的快的同学作业拿给写的慢的抄,让人十分担心孩子的学习内容。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形式不能一刀切,各地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
网络舆情热点
教育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江西专升本作弊事件”舆情分析专报
2021-06-18
3826
6月5日晚,网上出现江西省2021年专升本考试统考科目疑似“泄题”和江西工程学院考点考试期间厕所门板上有答案等反映。6月14日,江西省2021年专升本考试有关考点作弊事件调查处置情况通报发布。经查,江西省2021年专升本考试统考科目考试期间,南昌理工学院和江西工程学院考点存在严重作弊现象。不存在考前泄题,此次考试有效。6月15日,江西通报专升本考试有关考点作弊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并同时在微博形成#江西通报专升本考试有关考点作弊事件##江西专升本151人作弊多人被刑拘##参与专升本作弊教师或面临3至7年刑罚#等多个热点话题,仅单日舆情量达11284篇。微博截图据优讯全媒体监测系统显示,截止6月18日0时,相关舆情量共计13863篇。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二、专家评论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开始施行,考试作弊被明确列入刑罚范围。今年已是“作弊入刑”实施的第六年。江西专升本作弊事件中,南昌理工学院监考教师罗某、江西工程学院监考教师张某沙等在内的11名教职人员已被公安机关刑拘,界面新闻、今日头条等媒体围绕“作弊入刑”从法治层面进行报道,多名律师围绕此事件进行阐释。浙江融哲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雨婷表示,专升本考试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之一,在这类考试中,组织作弊或者为他人实施组织作弊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其他帮助的,将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此外,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高校监考老师与外部教育机构勾结,在考试过程中利用监考之便,用手机偷拍的方式非法提供了国家教育考试的试题,并转发提供答案,涉嫌非法提供试题、答案罪,将可依照组织考试作弊罪的量刑规定进行处罚。山东川佳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宝清认为,根据通报披露,上述江西省两起作弊事件具有情节严重的情形,部分涉案人员可能面临被处以3-7年的刑事处罚,两起作弊事件均涉及学校监考老师利用职务便利,与培训机构人员相互串通,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相关涉案人员涉嫌组织考试作弊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针对此次作弊事件,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刘加良建议相关部门组织倒查,不能仅仅当成一次偶发事件,通过全面深入的倒查还原事实,比如过去3-5年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卷子是否有雷同卷等。北京市地平线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永平分析说,这两起考试作弊事件都属于团伙组织作弊,有着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已涉嫌刑事犯罪。根据官方通报,这两起作弊案件都可能已经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意味着部分人员或受到3至7年的刑事处罚。三、舆情反馈01专升本考试作弊乱象丛生,舆论场声音较为一致近两年,专升本考试中的乱象时有曝光,如山东专升本考试刚开始没多久考题就被泄露;河南专升本考试中出现“六千元左右卖原题”、“高价VIP班”;广东专升本考试中发生老师用手机拍答题卡上传微博等。江西专升本考试作弊已不是专升本考试首次被曝出作弊乱象,从网民评论也不难看出,专升本考试作弊现象很常见,如网民@明mC4cu3d4Nbi8k:成人教育就是靠抄靠作弊毕业的,请举一个例外出来;网民@603475hrT6:随便让升就是了,反正野鸡大学不值钱;网民@hzkkhdl1:这些年这些人一直是这样搞的,不过是今年暴露了而已;网民@雨中微博:好好把函授电大夜大这些查查,你会更吃惊。网络截图02专升本考试作弊背后利益链条曝光引,发舆论对教师职业和培训机构的探讨发生在江西两所高校专升本考点的作弊事件,最牵动社会神经的莫过于监考老师和教育咨询公司相勾结,形成了以教育机构为关键环节的利益链条,引发舆论对教师职业和培训机构的探讨。如:大河网以“监考老师为何堕落成作弊帮凶?”为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以“中纪委网站评江西专升本考试作弊事件:监考老师漠视职责法纪”为题;成都商报以“江西专升本考试作弊事件 组考监考何以多环节失守”为题等发表评论。微博大V@周蓬安(头条文章作者 粉丝1493655)微评:这些老师,享受着比当地普通职工四五倍的薪酬待遇,却不知道珍惜。究竟是为了弄些“小钱”花,还是尸位素餐,不作为二恶“捅娄子”?网民@yDVjuB396N:整个全国全部查处教师队伍中的这种败类,抓住一个,枪毙一个;@悠游者:培训机构就是寄生在教育体制上的一颗毒瘤。网络截图03舆论呼吁堵住监管漏洞维护考试公平江西专升本考试作弊中,监考老师能带手机入考场、考场中没有屏蔽手机信号、多名考生反复进出考场无人管等监管漏洞显而易见。针对这些漏洞,光明网在时评中给出答案:针对监考教师与人里应外合的情况,确保监考老师与考试次序系随机抽取,严格实行回避制,严禁“同校老师同一场”,避免“串通”作弊,且参考高考“2-3名监考老师+流动监考员”的模式,再加上全程可追溯可回看,形成相互约束监督的效果;考虑到这次考试中有监考教师把试题发给外部人,“禁带手机入内”的规则和金属探测仪、信号屏蔽干扰器、无线电信号流动监测机制,也该将监考老师的手机和网络信号覆盖在内。网民也呼吁严惩和堵漏,如@hcHeXrMVwj:凡是出现考试大范围舞弊的地区,除了依法惩治相关人员之外,还要取消该地区三年考试资格。 网络截图四、舆情小结前湖北高考作弊事件还未完全挥发干净,后又曝出江西专升本作弊事件,考试公平再次受到质疑。与湖北高考作弊事件不同的是,作为学生第二高考的专升本考试,是一次监考老师与教育机构联合的大规模作弊事件,事件性质极其恶劣,冲击着公众对教师职业、培训机构、考试公平等的认知。光明时评中说道,“高考生带手机进考场搜题”测出了高考防作弊网络的局部失灵,那江西此次事件测出的,则是涉事考点防线的系统性失守。公众呼吁堵住监管漏洞,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监管,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行为。
教育舆情
网络舆情
校园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熟蛋返生”作者现身培训会场,伪科学的迷雾何时散去?
2021-06-15
1840
6月2日,微博博主@史里芬Schlieffen 发布视频称,他花999元在杭州一酒店参加“高峰论坛”,见识了“隔空取物”“凭空变钱”等神奇现象。原来是“熟蛋返生”作者现身某培训会场大讲特讲特异功能,一时间,相关话题的热度再次升温。据极目新闻报道,举办培训会的酒店目前已报警,举办公司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从舆论反应来看,这次事件与“熟蛋返生”论文事件一样,受到媒体和网民的一致挞伐。新京报发表题为“‘熟蛋返生’作者又讲特异功能:走了‘郭校长’又来‘印大师’?”的文章,文中称像印大民这样的骗子,之所以还有“兴风作浪”“闪转腾挪”的平台与空间,与涉事公司的组织与操作不无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这背后或许还牵扯着一条庞大的产业黑链。在这条黑产链上,依然有组织、机构,挂着正规公司或学校的名头,以特异功能、全脑开发、潜力挖掘为幌子大搞教育培训,实则却是在诓骗家长和孩子。中青评论公号评论称:我们要反思,为何这些人经历媒体曝光的“社死”局面,仍旧得以在某些场合“呼风唤雨”?似乎总有人对其荒唐言行深信不疑,甘心沦为拥趸听众,一次次被当成韭菜收割。只有多管齐下,一方面完善对非法活动的监管,另一方面做好大众科普工作,才能铲除伪科学生存繁衍的土壤,不给别有用心之人招摇撞骗的机会。截止6月15日15:00,微博上形成#熟蛋返生作者现身特异功能培训会#的话题,阅读1.4亿 讨论6320。从网友的反应来看,大部分网友对此表达了较为理性的认识,认为这是“群魔乱舞,设局骗财”,是反科学的行为;还有相当一部分网友提出质疑,不理解这样公然的诈骗为什么迟迟没有受到监管的处罚;有网友对其中利用小孩子表演的行为表示愤慨,认为这对孩子毒害很大,呼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微博截图知乎网友提出“如何看待「熟蛋返生」论文作者现身特异功能培训会?”的问题,引来110名网友的回答。有网友解释称:做不出来并不代表现象不存在,这就给了骗子可利用的空间;还有网友表示,还是有真正的研究人员的,但这些培训会的真的不是,特异功能存在积极意义,但引导难度很大,培训者真的做不到。舆情小评“熟蛋返生”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熟蛋返生的作者却又现身特异功能培训现场,这让媒体和公众大都感到愤慨和不可理解。尤其是现场用孩子作为宣传工具来进行操作,更是增加了公众对于这类“闹剧”的厌恶和反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此类宣传还有大批的信众,这些人依然陷入在伪科学的迷雾中不能自拔。对此,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谬误,回归科学本身呢?这可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网络舆情热点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湖北一高考生考试作弊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2021-06-11
4867
一、事件概述6月7日,有网民爆料称,在数学考场上有考生疑似将2021年全国新高考一卷数学卷拍照上传至小猿搜题APP上,被小猿搜题APP工作人员发现后截图举报。6月8日,小猿搜题、湖北教育考试院、武汉市黄陂区教育局等多方作出回应,并于中午12时左右舆情到达传播高峰。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6月9日,教育部通报考生手机作弊事件,网民关注度居高不下。自该事件发生以来,#教育部通报考生手机作弊事件#、#作弊考生将手机藏在薄衣内入场#、#湖北高考生作弊事件不存在考前泄题#等多个话题频繁登上微博热搜。据优讯全媒体监测系统显示,截止6月9日中午12时,相关信息高达58629条。 二、官方回应湖北一高考生考试作弊被举报后,立即引发网民的关注和讨论。面对众多质疑,湖北教育考试院、武汉市黄陂区教育局、教育部等多部门给予回应。6月8日上午10时52分小猿搜题官方微博发布通告称:6月7日下午,小猿搜题工作人员监测后台时发现,某用户通过手机拍照搜索疑似高考真题,App未提供任何搜索结果,考试结束后,经确认,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举报,并将后台截图和数据等线索打包提供给相关部门供核查。该题目从未在前端显示,未以任何形式泄露。微博截图6月8日10时许湖北省教育考试院高等教育考试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已经连夜处理该事件,目前已对涉事学生的作弊行为进行了认定,学生也已经承认了自己的作弊行为,现在正在做后续的处理。6月8日黄陂区招考办回应此事称,或因5G信号屏蔽出现漏洞,导致该考生能用手机上传考题。6月8日武汉市黄陂区教育局通报称,6月7日晚,经考区组织考场视频回放,确认考生吴某某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拍摄试卷事实,监考人员存在入场安检和监考失职问题。根据目前调查情况,已停止当事监考人员此次高考监考资格,对相关人员失职行为,由区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调查处理。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33号令)第九条规定,对违规考生作出取消此次考试资格,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的处理,并根据后续调查结果作出进一步处理。6月9日教育部考试中心称不存在考前泄题,考生将手机藏于手拿衣服中避开安检,将手机藏于草稿纸下拍题,已责成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认真调查。三、舆情反馈1高考作弊事件疑点重重,舆论场呼吁真相6月9日,教育部通报了考生手机作弊事件,但仍存在诸多疑点,如“手机如何带进考场”、“手机如何联网”、“为何没人发现”、“是否有其他考生作弊未被发现”等,媒体和网民呼吁真相。《法治日报》围绕此次事件三问(一问:带手机进考场难不难;二问:行为违规还是涉罪;三问:是个体还是群体行为)湖北高考考生手机作弊事件;新浪新闻则称为“奇案”,这一作弊有五大令人不解之处:一是能通过探测仪器将手机带进考场;二是在信号屏蔽器干扰下的考场成功使用了手机;三是考场内的监考老师形同虚设,考生可以大摇大摆拍照;四是作弊涉及题目过于简单,完全没有收益性;五是把涉及到高考试卷的关键信息、自己身份信息的座位号等内容一并拍了进去,上传到了APP上。@一只村草:能带进去手机挺离谱,能拍照不被发现也挺离谱,能发出来也很离谱,都挺离谱;@梧桐外_July:安检、监考、监控、巡视、屏蔽都是摆设?微博截图2高考作弊事件暴露相关单位或存在懒政行为高考前期,6月5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2021高考考前温馨提示”,称全省所有考场均配备了金属探测器;6月6日上午,黄陂区委书记曾晟曾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检查全区各高考考点备考情况,并公开报道称,黄陂区各考点严格落实各项保障要求,备考状况良好。但高考第一天被曝出高考作弊事件,且黄陂七中、黄陂二中考点的考生透露“监考不是很严”“监考老师拿着金属探测仪前后晃晃,就进考场了”,还有网民@竹由也 表示手机带进去表明监管不到位,拍照不被发现表明监考不到位,能发出来表示屏蔽仪不到位。前期相关单位的正面宣传,与高考作弊事件发生后考生的反馈极不相符,一定程度上暴露上属单位或存在懒政行为,有作秀嫌疑。3高考作弊事件引发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随着事件发酵,媒体和网民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探讨,高考公平是反映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缩影,《春城晚报》发布时评称,对于这次高考作弊事件,决不能小觑,毕竟关系到一千多万考生的前途,高考维系着社会最基本的公平;@Sugar_Cindy 表示高考可以算是最公平的考试了,不应出现问题才对;@白日西河· 表示还是要严格一些,毕竟是高考,给考生相对公平的机会;@陈正康老师 表示高考这么重大的考试,竟然能让考上带入考场手机,并且能搜题,说明入场安检和监考形同虚设!这是比考生作弊更严重的问题,因为这是涉及到教育公平的大问题。4官方回应疑甩锅现象严重从教育部门考试中心,到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再到武汉市黄陂区教育局,都迅速给出回应,足见对这起事件的高度重视。但回应并未平息舆论,仍存在诸多疑点,甩锅现象严重,如《济南日报》发表时评称,按照黄陂区招考办的说法,此事疑因5G信号屏蔽出现漏洞,导致该考生能用手机上传考题。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而且有“甩锅”之嫌;@静待花逝---:能有信号也离谱,千万别帅锅5G;@MG-GM_90477:这个通报也很离谱;@去年夏天201805:官方的回复更离谱,高举双手就夹带进去了;@张起灵我的神:确实有很多疑点没有解答。官方回应引发更大的猜忌,应实事实是,以最大的信息公开回应公众质疑。四、舆情小结近年来,对高考替考、顶替他人高考成绩冒名上大学、复读生高考冒充应届生身份、考题泄密、考试作弊等各类高考舞弊行为,公众的反应越来越强烈,人们更加渴望高考公平带来的教育公平。高考作弊切实反映了高考考场监督所存在的漏洞,暴露出上级监管巡视、老师安检监考、屏蔽设施、监控等从上到下,从人才到硬件设施所存在的问题。今年高考作弊事件发生后,官方的回应和处置及时迅速,之后相关部门也加强了高考期间的检查工作,但猜测和质疑声音并未消退,讨论量居高不下。“手机如何带进考场”、“手机如何联网”、“为何没人发现”、“是否有其他考生作弊未被发现”等提出的所有疑问,需要当地相关部门一一回答,消除考生和家长的猜忌。
网络舆情热点
教育舆情
校园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
21
22
23
24
25
...
43
下一页
热门推荐
河北省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舆情启示
“炫富”扣分?券商如何完善声誉管理机制:从新规看长期发展路径
“3·15”蜜雪冰城:舆论场割裂之谜
海底捞“锅底小便”事件舆情分析
重庆燃气收费异常屡禁不止舆情分析
“红”动全球:外国网民涌入小红书现象的舆情洞察与多维应对
“良品铺子被举报”事件舆情分析
储户40多万存款“消失”舆情分析
昆明学校食堂“臭肉风波”舆情剖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舆情处置
热点舆情分析
教育舆情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