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校园舆情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成都嘉年华被指虐待学生舆情事件深度分析
2019-11-26
3574
近日,南风窗发送推文《以拯救的名义,他们把孩子送进地狱》引发舆论热议。文章中,多名曾在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就读的学员表示,中心存在体罚、辱骂等情况。文章发出之后迅速引起媒体和网民的关注,随后红星新闻、新京报等媒体跟进报道促使舆情热度迅速升温。11月25日,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官方微博针对文章反映的问题发布通报。通报称,今年7月当地教育部门就注意到了网友发帖内容,随即展开调查。经查,该企业存在违规经营的办学行为,遂依法责令其停止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将学员全部清退。11月24日,当地教育局再次现场核查,该场所内未发现经营行为。截至11月25日,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786条,其中客户端新闻394篇,微博信息171条,微信文章176篇。微博及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话题总阅读量为156.1万。 微博截图 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7月份通报 舆情脉络 11月23日22:25 广州《南风窗》杂志刊发《以拯救的名义,他们把孩子送进地狱》的文章,引发舆论关切。 11月24日 新京报、光明网、红星新闻等媒体进一步深度报道,相关文章阅读量达23万。自称是成都嘉年华前学员的网民@解羽、@涵涵babe等人在腾讯客户端发文爆料,自己在嘉年华中心的遭遇,舆情热度持续走高。 11月25日13:40 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相关媒体发布评论性文章,随后舆情热度逐渐走低。 媒体聚焦 光明网:豫章书院、成都“嘉年华”……灰色管教生意该怎么治 从被曝体罚的豫章书院到异化人性的成都“嘉年华”,对于两个机构的行为,当地如何定性尚需司法最终确认,但从媒体的起底和学生们的描述来看,二者大同小异,它们都自我标榜能帮助家长“拯救孩子”,也让一些家长深信不疑。这些年诸多大大小小的“豫章书院”们爆出乱象后,应该要让社会对它们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这里没有“教育”,只有“反教育”,如果说有“治愈”,那它一定“破坏”得更多。相关案例一再曝光,背后是否蕴藏着成熟的灰色产业链,亟待权威调查;而面对一再爆出的乱象,每个地方的监管部门都不应该无动于衷。对类似可疑的机构,就应该有挖地三尺的监管介入。无论如何,直接面向人尤其是孩子的“管教”行为,必须要受到严格监管与法律审视。 新京报:成都“嘉年华”:又一个披着矫正外衣的“豫章书院”? 质言之,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跟南昌豫章书院一样,本质上都是以矫正之名行伤害之实。它非但毫无矫正之效,还因为其间处处充斥的暴力,走向了教育与人性的反面。而这种伤害延续十多年而未被当地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取缔,让人遗憾。 现在,尽管这家矫正机构已被查处,但也不能就这么一查了之。对于其涉及的上述问题,当地相关部门还应继续循迹追踪,若查实,需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如此,才能让这家隐秘经营了十多年的矫正机构,彻底断掉“重新上线”的可能。 大连晚报:还有多少需要清理的“豫章书院” 媒体的报道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有从嘉年华出来的学生,向当地相关部门举报该机构存在违法行为。但当地公安机关在6月回应称:“经走访,未发现该企业有体罚、虐待和非法限制未成年人自由的软暴力和暴力行为。”直到再向当地信访局举报其注册信息是“健身服务公司”,而不是教育机构,嘉年华才因违规经营,没有办学资质,被当地教育部门勒令停止办学。当然,不能就此断定最初当地公安机关的走访调查结论一定有纰漏,但健身服务公司光明正大办起教育,等到举报者点破才得以引来有效干预,还是反映了监管的疏忽和被动。 网民观点 探究类似矫正机构出现的深层原因,部分网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家庭教育缺乏(40%) @自由自在: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这种学校?这么久没人发现?只有一个原因,有需求,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孩子很多心理上出了问题,导致这种变态的需求增加,那么首先是人出了问题,这种貌似于把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所谓尊严碾碎,也是一种药,主要还是人出了问题啊!杀母弑父的还少吗?这才是问题的根源,人心出了问题,对于如何治,是个探索的过程,不排除无良学校打着教育的幌子行伤害之实,也不排除可能改造好了一些有改造价值的孩子,很难说呢。 @清风明月:赶紧把这些孩子的家长送进去矫正吧,自己生的都不好好养,期待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机构还给你一个正常的孩子,简直是痴人说梦。孩子是以引导为主,教育为辅。和种花一样,耐心浇灌,哪有一下拿到阳光下暴晒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却让孩子在受罪。 @细雨:还是家长教育的问题,根本不会教小孩。 强烈谴责成都嘉年华的卑劣行径(30%) @远山:披着教育的外衣,干着恶魔的勾当。 @太阳下的火:这是变态的生产基地啊。 @如梦江湖:好可怕的学校啊,究竟是挽救人还是害人啊,就像是人间地狱,家长的心真大,把孩子送到这样恐怖的学校,让孩子去受罪。 建议当地有关部门予以取缔并追责(20%) @摄氏23度:充斥着暴力与阴谋、非人道、反人性的成都“嘉年华”以矫正之名行伤害之实,给入营青少年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极其深重,其阴影可能伴随孩子一生,应予以坚决取缔,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日照山川: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跟南昌豫章书院一样,本质上都是以矫正之名行伤害之实!它非但毫无矫正之效,还因为其间处处充斥的暴力,走向了教育与人性的反面!!而这种伤害延续十多年而未被当地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取缔,让人遗憾!! @蓝缘鱼:取缔!他们有什么资格教书育人,同样有什么资格再次开业? @等兔子:只是要求清退学生?不违法吗?不担刑事责任吗? 质疑当地监管部门失职失察(5%) @小溪:这样的学校是怎么通过审核的? @专开西:这是什么时候建校的?为什么才被举报?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哈拉哈喇:应该查查为什么能办校?有点意思了。 支持嘉年华的做法,部分网民认为问题少年需要用强制手段进行教育(5%) @健健:孩子确实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家里但凡还有点办法会花钱把孩子送进去?都是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的圣人。建议应该设立公办的心里辅导机构,确实存在小霸王的熊孩子,不要啥都一刀切,只会无原则的同情心泛滥。 @孤岛:恶魔孩子有很多时候真的需要铁腕教育,要不等到他们杀人放火了,又有会有大把的喷子会把他们的父母喷成筛子的。 舆情观察 11月初,江西豫章书院的舆情风波才稍事平息。11月底,一场关于成都嘉年华的案件在媒体的关注之下再次让“问题少年管教机构”走进公众的视野,激起舆论强烈愤懑。尽管官方已对此做出通报,但是舆论对于案件仍存诸多疑问。 经优讯舆情监测中心分析师梳理发现,疑问主要集中在四方面: 一是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7月份发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书中提到的潘晓阳到底是不是“郫县教师”?7月份的媒体报道显示,该校一位受害学生透露,他的家长是在听说潘晓阳在郫都区某中学当老师才把他送进“成都嘉年华”的,另一名学生却告诉他,潘晓阳根本没有教师资格证。潘晓阳到底是什么身份?不是在编教师,那是否是临聘教师?亦或是如受害者所言,潘晓阳就是个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的社会人士?成都嘉年华健身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身份之谜仍待官方释疑。 二是嘉年华的“合格”是谁给的?据《南风窗》的报道,这家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的工商主体,其实是“成都市嘉年华健身服务公司”。那么,健身公司做起了青少年矫正的生意,这凭的是什么资质?得到过什么样的授权?郫都区监管部门是否知情?是否经过核实调查?这样的“合格”究竟是准许的? 三是嘉年华违法违规经营多年,为什么被查多次仍能“起死回生”?据相关自媒体梳理发现,十年前,有学生从这家机构中逃跑并举报了他们的恶行,当时就有多个部门查处了这家机构。但被查处后,该机构又更名为“成都嘉年华”重新营业招生。今年7月底,这家存续了十多年的机构再次被举报,郫都区教育局再次对他们进行了查处,责令其清退全部所招收学生,停止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但最新报道显示,再过两个月,这里将重新开学。 四是当地监管部门是否存在失职行为?根据媒体调查显示,嘉年华在其宣传资料中反复提及的“被教育部等十二部委认可”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事实上,“嘉年华”只是被收录进一个叫中国校园健康网的网站,而这个网站号称是十二部委联合主办。经查中国校园健康网登记主体是一家民营公司,也就是说该网站的身份本身即存有疑点。综合来看,“嘉年华”可能涉嫌虚假宣传,而市场监管局的回应是“没有虚假宣传”“证书都是齐全的”。另一边,涉事主体之一的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更是被指做事拖沓、态度敷衍。部分网民评论表示通报下就完了?相关责任人难道不应该追责? 从当前舆情传播趋势来看,事件舆情热度在当地教育局发布通报之后迅速降温。分析认为,舆情未持续发酵可能与撞车“网易裁员”事件有关,“网易裁员”事件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公众的视线。网民的注意力分散,舆情热度势必会直线下降,不过这并不代表此舆情事件就此终结。纵观舆论场,呼吁官方彻查追责、质疑官方不作为等声音在舆情发酵过程中逐渐成为主流。此外,关于嘉年华负责人身份、涉嫌虚假宣传、重新开学等说法也需要官方一一厘清。为避免舆情烂尾,损害教育部门的公信力,建议当地相关责任部门联合开展事件调查,针对舆论关注点斟酌查证之后再进行通报,化解舆情负面影响。 舆情点评 成都嘉年华虐待学生事件很容易让大众联想到前段时间豫章书院虐待学员一事,豫章书院舆情事件再度发酵,缘起受害者微博爆料遭死亡威胁,后在重点媒体官微转发之后迅速扩散,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然而遗憾的是,豫章书院事件热度在短暂升温之后便迅速沉寂。追溯到2009年震惊全国的“临沂网戒中心”事件,当年5月,《中国青年报》接连发表三篇文章,对临沂网戒中心进行曝光,舆论一片哗然。在新闻调查节目《网瘾之戒》中,央视记者柴静专访杨永信,揭露网戒中心主要通过“捆绑监禁、电击酷刑、重复洗脑、限制自由、个人崇拜、互相批斗”等手段,对网瘾少年进行治疗。一时间杨永信及其所在网戒中心成为舆论风暴眼中的争议焦点。巨大舆论压力之下,网戒中心在接到相关部门通知后停办,然而在2012年之后杨永信及其网戒中心再抬头,收治人数甚至出现年年攀升的趋势。 从临沂网戒中心到豫章书院再到成都嘉年华,这些灰色管教机构屡禁不绝。就像某网友所评论的“为什么这些非法的管教机构会存在?因为有市场才会有需求”。如网友所言,撑起这些灰色管教机构不止杨永信、吴军豹、潘晓阳这些人,还有那些试图通过外部力量“拯救”自己孩子的家长,家长们期望通过“专业训练”改变孩子,让孩子变成自己认为的“好孩子”,但是却不知道所谓的训练其实已经走向了教育的反面,带给孩子的只可能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 想要破解当前困境,需要社会、政府、家长三方合力。从社会层面来看,改变社会教育观念,加强社会风气治理是需要统筹规划、长期坚持的基础任务。从政府层面来看,相关部门需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彻底整治行业乱象,让非法少年管教机构无所遁形。据了解,进入到这些机构的很多孩子大部分是网瘾少年,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大互联网监管力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家长来说,想要改变孩子首先需要改变自己。为人父母,请用爱和宽容去拥抱孩子,真正地“看见”孩子,不要将教育责任直接推给社会机构,以期孩子脱胎换骨。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何铖铖
校园舆情
成都嘉年华
虐待学生
查看详情→
恩施小学伤人事件致8名学生死亡,校园安全保障之路任重道远!
2019-09-04
7282
导读 9月2日,湖北省恩施州白杨坪镇的朝阳坡小学,发生了一起伤人的暴行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案件发生之后,网络上关于案发原因、嫌疑人身份、警方通报内容等问题引发网民强烈讨论。优讯舆情研究中心梳理舆情脉络、舆情概况以及舆论观点,剖析校园安全防范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一、舆情脉络 9月2日8时 湖北恩施市白杨坪镇朝阳坡小学发生一起涉校刑事案件,致8名学生死亡、2名学生受伤。 9月2日11时 恩施当地媒体中国硒都网发布文章《恩施市白杨坪镇发生一起伤人事件》,随后新浪网、凤凰网、腾讯网等媒体以及@华商报、@头条新闻、@每日商报等官微纷纷发布该消息。舆情热度逐步上升。 9月2日22时38分 @平安恩施发布警情通报称:9月2日8时许,恩施市朝阳坡村发生一起涉校刑事案件,致8名学生死亡、2名学生受伤。犯罪嫌疑人于某被恩施警方现场抓获,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初步查明,犯罪嫌疑人于某系朝阳坡本地人,男,40岁,未婚。当地党委政府正全力组织开展伤员救治、心理疏导等善后处置工作。 9月3日 诸多媒体披露嫌犯作案细节。据潇湘晨报报道“嫌疑人叫于华,系朝阳坡村撒毛湾人,曾因挖掉女友一只眼睛坐8年牢,去年刑满释放,另外村民还说于华似乎精神有问题”。舆论关注点开始慢慢集中在对嫌疑人既往刑期判决过轻的讨论。 二、舆情传播渠道分布 根据优讯舆情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优讯,10余年专注舆情监测,可申请免费试用)分析数据显示,在监测周期(2019年9月2日0时至2019年9月4日8时)内,共监测到相关信息4306条,其中微博是本次舆情传播的主平台,相关信息总量为3344条,网络新闻360篇,微信文章354篇,客户端信息169条,视频37条,论坛38条,外媒新闻2条,报刊1条,广播1条。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 三、 舆论观察 目前,案件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相关调查信息暂未公布。此次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声量对比明显,媒体舆论场主要以案件客观报道为主;而民间舆论场则相对活跃,且舆论关注点较为分散,以猜测和衍生讨论居多,各类说法均等待官方释疑。主要观点为: 一、对嫌疑人的残忍手段表示愤慨; 二、强烈建议死刑; 三、针对嫌疑人刑满释放人员身份等进行讨论; 四、呼吁对校方追责; 五、网民针对通报中提到的“未婚”等身份标签,展开农村剩男多、娶妻难等社会现状的讨论。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 四 舆情综述 新学期刚刚开始,播种希望,放飞梦想,这是孩子们对新学年的希冀。然而恩施朝阳坡小学8名小学生的生命却在9月2日早晨戛然而止,暴徒将屠刀挥向手无寸铁的孩子,纯真的校园瞬间变成人间地狱,幼小的生命再难重生,何谈希望?对于8个家庭来说,伤害和伤痛更是永远无法愈合的疤痕。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对社会来说,很多事情都可以重来,但生命不可以重来。无论如何,犯罪嫌疑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一个风险社会,小概率的危机事件确实难以禁绝。基于保护孩子的价值立场,基于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国际共识,我们在安全管控与风险防范上再怎么重视都不算过分。“恩施小学伤人事件”值得我们反思。 近些年来,歹徒校园行凶案件不断见于媒体报端。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起凶杀案,造成8人死亡,5人受伤,伤亡人员均为南平实验小学学生;2013年1月15日,嫌犯王志初爬围墙闯入湖南新化县上梅镇北渡小学,将三年级学生王振宇刺伤,后又刺死一路追凶的校长;2014年9月1日,湖北十堰郧西县东方小学发生的持刀伤人事件,犯罪嫌疑人持水果刀闯入校园,砍伤9名师生,4人死亡、5人送医抢救,嫌疑人跳楼自杀;2018年4月27日18时14分,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第三中学校外巷道发生砍人事件,导致9人死亡,12人受伤。2018年6月28日中午,上海一所私立小学门口,发生了持刀伤人事件。受害者为3名小学生和一名学生家长。之后上海警方发布的警情通报,其中两名小学生经抢救无效身亡……回首悲剧的发生,不是为了刻意揭露受害者的疮疤,我们只是想要告诉大家,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我们需要行动起来。 发生此类惨剧,当然有诸多因素,需要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因为这其中也关系到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在此就不深入探讨,本文主要从校园安全层面来探究校园安全防范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校安全监控联网机制不完善 对于乡镇学校来说,基础健康设施不齐全,覆盖面不广,此外,没有与当地公安部门实现联网共享,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欠缺。 2-校园保安和警务配备未发挥应有的效用 这主要表现在:现在一些中小学校将校园保安作为养老岗位,一些学校保安招聘讲人情,保安未培训就上岗,保安年龄过大等比较常见。一旦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保安自顾不暇,保护学生无从谈起。此外,校园周边的巡逻也难以常态化。 3-重点问题摸排化解难到位 校园及周边存在的矛盾纠纷、重点人群都是校园安全的重大隐患。针对这些重点情况,学校没有完全摸排到位,而且,对于在出现在校园周边的可疑人物警惕性不高。 4-物理隔离措施实行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在校园出入检查制度执行方面不严格,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 5-学校日常安全教育欠缺。 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课业上,而针对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校园安全危机演练。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建议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首先,学校要完善校园安全防范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人员思想上引起重视,行动上进一步加强。完善校园监控设施配置,尽可能地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纳入到监控范围之内,联合当地公安部门,尽快实现联网共享;加强校园安全保安队伍建设。提高校园巡逻、安全隐患排查的力度;严控校外人员进出校园的安全检查等具体可改进方案必须立即实行。另外,可以结合实际,发动家长的力量强化举措,严格防范,增强学生的安全感,筑牢校园及周边安全的防护堤。 2-其次,加强安全应急演练 在校园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防爆防袭演练等实战性演练活动教会学生自救逃生的技能,加强学生自身的应急能力,从而减少事故的伤亡率。 3-最后,加强日常安全教育 以校园广播、安全课堂、安全测评等形式教会学生常见的一些安全常识以及应急措施,从源头上提升学生自我的安全意识。 一场鲜血淋漓的血案,再度敲响校园安全的警钟。保护我们的孩子不受伤害,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校园安全,应该成为捍卫学生平安成长的基础力量。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何铖铖
校园舆情
校园安全
涉校舆情
查看详情→
北大退档风波,网友:北大快被喷成筛子了
2019-08-15
4508
01、事件概述 近日,河南一高考生今年以538分成绩,投档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国家专项计划,几乎“捡漏”成功,但北大以其高考成绩过低为由,表示要退回该生档案。此事引起关注后,北大方面回应称,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北大将按程序申请补录河南已退档两位考生。 02、事件进程 7月20日,某匿名用户在知乎上提问“国家专项计划被北大提档了,他们认为我的分太低,可能无法完成学业,并以此为由把我退档了,该怎么办”,并询问“他们有权利这样吗?” 7月21日,该账户补充说明“我已经去复读了”。 8月8日,“退档”事件在知乎、新浪等多个社交平台传播引发热议。有网友发表“如何看待北大以‘成绩低,极可能被退学’为由将考生退档”的贴文,并补充事件背景。 8月9日下午,媒体联系北大招生办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已上报校方”。同日,河南省教育厅工作人员面对媒体表示,上月就已将信息反馈给了上级教育部门。 8月11日,北大通过网络平台发声做出回应,表示将对两名被退档考生进行补录。同时,表示退档处理过程存在不合规之处,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 回应后,北大校内网平台“北大树洞”出现些不和谐言论,引发次生舆情。 03、媒体观点 中国日报:知错就改,才能维护北大声誉 规则就是规则,哪怕规则在执行中发现漏洞,在修改之前也应当严格执行,而不是找借口推脱。#北大将补录河南退档考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自己的错误,不失为维护声誉之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次被退档的有两位考生,其中一名的遭遇引起了舆论关注才带来了今天的结果;若非舆情汹汹,这个错误还能得到改正吗?此事当为高校招生者诫,发现规则漏洞可以弥补,但切勿丢掉契约精神,更不要等着舆论大哗才被动应对! 新华社:国家专项计划可进一步完善 教育公平很重要,但如果规则本身存在瑕疵,看上去对一些特殊案例里的考生公平了,实际可能让其他考生觉得不公平。要想把促进教育公平的好事办好,有关部门有必要以此次“退档”一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国家专项计划”等政策,及时打好“制度补丁”。 澎湃新闻:人们为什么害怕北大“变换” 传说中的北大不仅存在于北大人心中,也存在于围观者的心中。人们本以为北大应该超乎寻常的好,却发现北大连寻常标准都没有达到时,便会生出巨大的义愤。一所聪明的北大应该意识到,义愤背后正是巨大的褒奖。人们在乎北大,才会害怕北大“变坏”。所以当人们就北大的一桩桩“小事”做出一篇篇“大文章”的时候,不能怪他们用情过度。比如北大退档贫困县一事,在公众眼里就不仅仅是招生自主权的问题,而关乎北大对于规则的态度,北大所代表的“精英”对于贫困县所代表的“底层”的态度。 弄潮·锐评:北大补录退档生,大学就该有这个气度 作为一所大学特别是一所高高在上的名校,在全国舆论的围观当中,没有将错就错、一错到底,对招生结果及时更正,回到规则的轨道,其胸怀和勇气值得肯定。这才是一个大学应有的气度。如果这样一所大学也不能做到自警自省、遵守规则,我们还能指望谁能如此? 04、专家观点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这既不合规也不合理,学校按招生计划招生,对进档学生进行录取,这是规则的底线;学校对进档学生实施退档,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根据河南省的规定,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第一志愿可填报1个高校志愿,属于顺序志愿,在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中,北大是按1:1拿学生档案,投档进去的学生,所有条件都符合,可学校却以分数低为由退档,再去招第二志愿考生,这是违反投档、录取规则的。 05、网友评论分析 此次“网友论战”主要集中在今日头条和新浪微博,网友评论涉及方面较多。网友主要讨论的内容有: 一、网友对北大退档贫困生的行为表示愤慨。 二、网友认为北大违反相关招生规则。 三、网友对目前的招生制度提出质疑,认为其存在漏洞。 四、网友吐槽对北大三次退档考生给出的理由。 06、舆情分析 此次舆情事件因涉及“北大”、“一流学府”、“名校”、“贫困生”等关键词,并且有多个网友大V博主参与转发,从而引发舆论关注。从网友反馈来看,多数网友认为作为名校北大因考生分数太低被三次退档此举涉嫌歧视,也违反高招规则;也有网友认为“国家专项计划”政策不完善,并希望有关部门以此次“退档”一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国家专项计划”等政策,及时打好“制度补丁”。 随着北大的“退档过程不合规”、“将申请补录被退档考生”的回应后,一些不和谐的言论又引发了一波次生舆情。原本北大的回复已经得到了网友的认可,但“北大树洞”又一次将北大推上了风口浪尖。 次生舆情已经成为热点事件发生之后的显著现象,甚至有时次生舆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事件本身的影响,足以引发“次生危机”。次生舆情的生成,需要两项必要条件。其中一项是事件自身拥有明显的关注度,即“高关注度”,这是次生舆情得以生成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有导火索,两项条件缺一不可。就此事而言,次生舆情之所以会生成,北大学生舆情意识的缺失,错把平台真当作树洞;同时校方缺少管理意识,未采取相关措施,疏导学生情绪。 北大这次风波,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其背后包含着一个公众特别关心的教育公平问题。有人指出,这一政策虽然是为了更高意义上的教育公平而出台的,但在实践中即便是在贫困地区,也存在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巨大差异,这就导致了这一计划成为少数地方、少数学校的少数学生能够进入重点大学的“敲门砖”。 07、舆情总结 在本次事件中,校方在面对突发舆情时并未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导致该舆情持续在多个社交平台广泛传播,从而引发社会关注。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北大才迟迟承认错误并做出整改措施,虽然最后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考生如愿到北大学习,但对北大声誉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校方在面对突发舆情时,具体措施如下: 措施 (一)推动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主体舆情。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经验表明,要突出对线下问题的解决,缓和公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 (二)相关信息及时发布,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公开信息,释放信号,传递真相(事件情况、涉事主体、事件性质、影响等),稳定人心。同时主动快速引导、正面回应疑虑,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始终确保舆论正确方向。 (三)加强辟谣工作,及时引导网民遵规守法。网络谣言等引发的次生灾害会严重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相关部门应加强舆情监测、留意舆论场动态,第一时间进行辟谣和澄清,及时遏制不实、不良信息的扩散与传播。 (四)建立完整的舆情处理机制。包括舆情预警机制、舆情监测机制、快速应对机制、分析研究机制、舆论引导机制以及问责机制。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李东旭
舆情分析报告
校园舆情
高校舆情
社会舆情热点
查看详情→
副校长女儿烫伤同学:我就是要报复,报复就要报复个狠的!
2018-11-16
4732
“我就是要报复,报复就要报复个狠的!”猛的看到这句话,很多人脑中会出现几个词“犯罪”、“伤害”、“黑社会”、“暴徒”等,或者在校园暴力已经被拉出水面的今天,说这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对同学施暴后说出的话,大概很多人也不会觉得有多惊讶。当丑恶被放在阳光之下,很多人也见怪不怪了。但如果让你看到这样一番场景呢?10月11日,辽宁本溪市东胜小学六年级女生杨某涵被同班同学赵某晴烫伤。据家长所述,杨某涵与赵某晴之前并无纠葛,当日因琐事,赵某晴将饮水机内的热水灌进水壶,顺着杨某涵脖子倒进上身。杨某涵问赵某晴,“为什么要往我身上倒热水?”,赵某晴回复说,“我就是要报复,报复就要报复个狠的”。杨某涵的后背及前胸大面积(全身面积的6%)被诊断为二度和深二度烫伤。事件进程2018.10.11本溪东胜小学六年级学生赵禹情,因琐事将同班同学杨晰涵用热水烫伤,称,就要报复个狠的。2018.11.9有家长在朋友圈爆出事件情况2018.11.9学校领导班子已经开会研究决定,考虑到孩子目前的情况,会对泼水孩子的班级进行调整2018.11.10教育局有关领导已经来到学校对此事进行调查,相关部门对此事高度关注,要求学校全力妥善处理。2018.11.12 9:25微博博主:本溪突发 发文:#本溪爆料#【#往同学身上倒热水#本溪6年级女孩被同学泼水烫伤后续 本溪市明山区东胜小学声明】2018.11.13《法治中国报道》发文《副校长的女儿烫伤同学:我就是要报复, 报复就要报复个狠的!》引爆舆论优讯分析通过媒体报道标题来看,矛头直指伤人学生及其任该校副校长的母亲,引爆网络舆情。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显示,仅该条新闻最高峰达到每小时750条评论量。初步数据筛选,该事件转载量在5个小时内达到3618条。网络2165条、微博891条、微信562条。当事件在网络上以爆炸形势四散开之后,网友愤怒的声音也紧随而至,很多人更是认为应该把行使暴力的孩子也用热水烫回去,感受自己的行为给受害女孩以及女孩家人的痛苦。也有网友谴责作为副校长的母亲不配当教育人员,连自己的孩子都管理不好,况且还逃避责任将近一个月;更有网友放言,想知道这个校长的后台有多硬。不难试想,作为孩子的家长有多么痛苦,看着自己年仅14岁的女儿要受这样身心俱苦的伤害。综合网友评论来看,认为此次事件是一件校园丑闻,和认为这次事件另有隐情的比例为 6:4。通过网友评论总结,在该事件中,舆论认为校方占有主要责任。校方终于发声媒体在10月12日陆续爆出“本溪东胜小学伤人”事件后,本溪东胜小学于11月12日在其公众号“本溪市明山区东升小区”发布《声明》:该校发布声明之后再次引发舆论关注,网友负面情绪二次点燃,在评论中继续质疑,“被调走是不是去其他学校当副校长啦?”、“终于要还孩子公道了,为什么当时学校不积极处理事件,非要造成社会影响了,动用网络了,上面才会重视,希望以后不会发生此类事件”、“领导干部的家风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我个人认为副校长仅仅免职是不正确的。不能为一人之师,何以为众人之师?还是责令辞职吧。”等舆论观点。通过该案例分析,结合东胜小学发布的《声明》前后舆情态势来看,此次声明是官方失败回应中的“典范”之作,处处透露出逃避责任,被迫回应等拒绝态度。通过优讯分析,这次的回应存在一下几大问题,希望大家以此为戒:1.《声明》中没有对涉事相关人员进行明确的处罚;2.事情发生后,校方搁置一个月未处理,仅以“工作失误”为由,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3.并未对受害者家长情感安抚表明态度;4.官话、套话居多,因被媒体曝光而“被迫”承担责任;5.《声明》由学校公布自身定位于“裁判”与“球员”一体,虽然文中提到上级部门处罚结果,但是并没有抑制该事件的扩散,甚至引导了该事件第二次爆发。总结这次事件在网络上已经尘埃落定,每天的热点也层出不穷,“本溪东胜小学副校长女儿开水烫同学”事件也成为众多“过气”热点事件的其中之一,但是相信凡发生过的事情必当会在人们心中留下痕迹。希望中国的教育可以让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去做,不管是伤人者还是被伤者都是其中的受害者,毕竟孩子是中国的未来,培养出的是英雄还是宵小,都由家长和老师抉择。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文海伦
舆情监测
校园舆情
校园暴力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热门推荐
舆情观察:瑞昌幼儿园伤眼事件的社会回响与教育治理镜像
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
9月11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少女遭体罚死前求助信被老师拦截
武汉大学“职工子女逼停学生”事件:舆情风波背后的特权质疑
理性观察 | 湖北“妈妈岗”争议背后:女性就业支持与公平边界
6月13日全网络舆情简报:一架波音787客机印度坠毁
从协和“4+4”到天价耳环:互联网时代的公平焦虑与舆论监督
黄杨钿甜高价耳环风波舆情分析
婚姻新规舆情聚焦:户口本退出的公众反响与社会思潮
重庆三峡学院“天价采购”:75万与299元背后制度漏洞待深挖
舆情透视:河南干部违规聚餐致一人死亡
5月15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娃哈哈称已终止和今麦郎代工合作
河北省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舆情启示
“炫富”扣分?券商如何完善声誉管理机制:从新规看长期发展路径
“3·15”蜜雪冰城:舆论场割裂之谜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深度剖析
舆情简报
热点舆情分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