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企业舆情监测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为什么说舆情监测已成为企业刚需?
2020-11-16
2785
目前,舆情监测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提上日程,作为企业运行刚需。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需求,制定监测目标,进行舆情系统采购。一般企业的监测目的主要分为3种:1)第一时间发现企业负面信息,做好品牌形象管理;2)广告投放效果监测,媒体声量走势监测与评估;3)了解竟对。此外,对于组织架构本身有数据考核需求的企业,舆情监测则更必不可少,如公关营销部门/公司。在详实数据基础上,做数据分析报告。通常情况下,这类数据分析报告除公关部门外,其他部门或高层领导也可共享这些数据分析报告,以辅助决策。下面讲讲企业舆情监测的3个需求层级:1、做新闻/社媒投放的企业这类企业需要用舆情监测系统对传播投放做一个客观的效果评估,分析投入收益比,根据数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投放策略。2、没有新闻/社媒投放的企业,媒体较为关注这类企业主要可以通过舆情监测了解媒体及网民对自己看法。特别是需要及时知道网络上关于自身企业的负面声音。3、不做投放、外界媒体也甚少报道的企业。对于企业规模不大,一般不被网友及媒体关注的企业,也同样需要做好舆情监测。一方面还是需要关注自身负面信息,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竞品情况,市场需求变化等。总之,没有完全不需要做舆情监测的企业,只是时间开始早晚,优先级高低的区别。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有监测自身负面及了解竞品和市场需求的必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方面通过舆情监测,做好品牌维护,另一方面,了解竟对情况,市场情况等。需要注意的是,舆情监测服务商,是做数据抓取与分析的公司,不是PR公司,也不是发稿公司,和SEO,SEM更不是一回事,大家在找舆情监测服务公司时,这点需弄清楚。
企业舆情监测
舆情监测目标
查看详情→
超全!企业网络舆情监测需要监测哪些方面?
2020-09-01
3006
很多公司都知道要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但究竟需要监测哪些方面,很多人对此没有自己系统的体系,本文将从企业网络舆情监测维度给出一些建议: 1、媒体对公司、同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负面报道 通过监测自己的负面报道,企业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危机、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来化解危机,可以从被动中抓住机会,主动将危机化于无形。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监测还必须要同步监测同行业及相关行业。 其实,监测同行业的网络舆情,有两个用途,一是与自己的网络舆情做对比,看双方的客户口碑及走向,如果发现对手的网络舆情优化做的比自己好,那就需要加强公司在这方面的优化了。另一用途就是及时发现危及整个行业的危机。比如,有家非常知名的企业在2018年爆发了网络危机,不仅央视等电视媒体,而且各大纸媒、网媒都在纷纷批评该企业。其中不乏有些记者对该行业中的几家领头羊逐一做了暗访,然后进行了深度报道,将该企业的网络危机一举引爆成整个行业的网络危机。如果你的企业没有及时监测到这种走向并尽早采取措施,那不仅无法做到事前防范,而且在危机来临之后也会慌手慌脚。 2、合作伙伴对自己的负面监测 企业越大,合作伙伴一般也就越多,在各方利益交叉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声音。关注到这些合作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尤其是负面评论,并及时改进,不仅可以防范演变成网络危机,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合作伙伴的信心。 3、政府或监管部门对自己、对手甚至相关行业的处罚 国内的同行之间,有不少采取的经营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当公司的同行或对手甚至相关行业收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时,你一定要当心了,如果公司不进行及时的调整,下一个可能就是你。只有最愚笨的人才会当自己受到惩罚才会改正,聪明人看到同行或相关行业受到惩罚,也会及时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 4、涉及公司的投诉信息 很多企业在快速发展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的投诉随着企业的发展越积越多,企业应该密切关注这种投诉变化带来的风险。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投诉可能就会由量变演变成质变,进而引发大的网络危机。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客户对企业的投诉,也是督促企业不断改进业务、完善自己的外部条件,只是很多企业往往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会选择性的忽略很多客户的投诉,这就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5、涉及公司的司法案件 司法案件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有两个,一个是后续报道有可能会引用之前的司法案件,“旧账重提”,会让企业重丢颜面;另一个就是很多媒体记者经常会采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件进行公布,如此一来,只要涉及公司的司法案件经常出现,公司的负面也将会经常被展示在网络上,这对企业塑造网络口碑非常不利。 6、公司内部的不完善之处 公司内部的负面信息有很多,比如某知名公司开除员工,结果导致员工不满,与公司对簿公堂。这些都是发生在公司内部的、本应被妥善处理的事件,这些事件一旦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就有可能借助互联网演变成一场企业网络危机。 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企业的一把手或创始人对企业的潜在风险也很大。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某知名公司的创始人在私人场合的讲话被录音并被曝光,然后引发轩然大波。第二个例子,是某知名企业家因为涉嫌性侵女下属,结果被曝光。这些都是企业危机公关应该注意到的地方。 企业的网络舆情监测需要7*24不间断运行,并且需要分配有专人进行分析、优化,这就需要企业采购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如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全年7*24小时监测全网信息,1分钟发现重要舆情,而且平台操作易用,功能完善,仅需1个人每天花费少量时间即可进行全公司舆情分析;另一方面,企业每发展一个阶段,都应该回过头来仔细思考下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出预防策略,从行动中切实防范危机。
企业舆情监测
舆情监控
查看详情→
连续曝出食安问题,海底捞深陷消费者信任危机
2020-08-21
4046
7月中旬,海底捞“乌鸡卷中吃出塑料片”事件引起的风波还未完全平息,7月30日,海底捞又因旗下门店所用筷子检出大肠菌群不合格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海底捞回应塑料乌鸡卷事件#、#海底捞一门店筷子检出大肠杆菌#、#海底捞回应门店筷子检出大肠菌群#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曾经创造排队神话的网红餐饮品牌正在遭遇“多事之夏”。微博截图 一、舆情传播 1-短期内舆情声量两度上升,品牌声誉受到冲击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7月14日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21批次不合格食品情况的通告显示,海底捞旗下一家门店所用筷子检出大肠菌群不合格,此信息发布后并未立刻引发舆论的大范围关注。 7月15日 济南时报报道称市民张先生和郑女士反映在海底捞济南连城店就餐时,“乌鸡卷”中吃出了硬质塑料片,并上传视频。该信息成为近期舆论对海底捞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的源头。对此,门店客服人员回应确有此事,已向顾客道歉,将由总部负责后续对接处理。海底捞总部媒体中心人员则表示需综合调查了解后再回复。 7月17日 济南时报再发报道称两位顾客自13日就餐后,并未收到海底捞总部工作人员的任何回复,他表示对海底捞后续处理非常不满意。上述信息反映海底捞总部回应不及时,引发舆情热度持续升温。 7月20日 据澎湃新闻、新京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称,海底捞方面表示排查后确定该事件系“工厂灌装环节员工操作不规范,导致产品标签掉落到产品中”所致。随后,#海底捞回应塑料乌鸡卷事件#冲上微博热搜,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舆情热度迅速达到高峰。 7月20日晚间22时27分 @海底捞在官方微博发布道歉启事,表示会深刻反省自身管理上的疏漏,加强内部的生产流程规范和核查力度,并在门店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避免再发生此类事件。 此后的21日-28日 关于海底捞“乌鸡卷吃出塑料片”话题在网络空间仍有讨论,但整体舆情热度渐趋平稳。 7月29日 中国经济网、上观新闻等媒体以“海底捞又出事了”为题报道此前杭州富春新天地店所用筷子抽检不合格的通告,对此海底捞方作出回应:深表歉意,经排查分析,基本判定为筷子储存过程中导致,将直接处罚问题门店经理,继续优化餐具清洁设备。该回应并未在传播层面获得广泛转发。 7月30日 “杭州门店筷子抽检不合格”经中新经纬APP报道后,引起舆论的大规模关注,界面新闻、每日经济新闻、中国青年网、中国网、财经网等全国性主流媒体参与舆情传播,促使舆情声量再度升高。媒体的传播再一次刺激网民的敏感神经,#海底捞一门店筷子检出大肠杆菌#、#海底捞回应门店筷子检出大肠菌群#等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在网络空间激起公众对海底捞进一步的声讨和质疑。 2-主流媒体发挥引导作用,微博成舆情传播主阵地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根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监测数据显示,微博、网络媒体、微信、客户端、论坛、视频、报刊、外媒、广播等多平台参与传播。其中以网络和客户端为主要传播渠道的主流媒体“第一信源”效应明显,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微博作为舆情传播量最大的平台,网民的讨论和质疑在微博得到表达和释放,成为舆情传播的主阵地。 二、舆情分析 1-舆论聚焦海底捞食品安全问题 关键词云: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根据词云图显示,“海底捞”、“食品安全问题”、“筷子”、“大肠菌群”、“乌鸡”、“消费者”、“道歉”等成为此次舆情传播热词,舆论关注点在食安问题的具体细节和食安问题的利益主体,体现出对食品安全话题的高度聚焦。 媒体曝光海底捞“乌鸡卷吃出塑料片”和“筷子检出大肠杆菌”两起事件后,舆论聚焦海底捞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数媒体关联“海底捞复工后报复性涨价”,“北京劲松门店后厨老鼠门”,“海底捞底料勾兑”等事件展开报道,认为海底捞食品安全问题堪忧。部分媒体关注海底捞对负面舆情的处置应对,如千龙网发表“频频曝光屡屡道歉:海底捞该怎样回报你的消费者”;广州日报发表时评“频频道歉,莫非在“挤牙膏式”整改?”等文章,正面指出海底捞因食安问题频被曝光,屡屡道歉,正逐渐丧失消费者信任。 2网民负面倾向明显,“该不该原谅”成争议焦点 从微博平台的讨论来看,网民的争议焦点从该不该接受海底捞道歉逐渐转到对洗白言论的抵制。负面舆情出现后,大多数网友对海底捞持负面态度,连续曝出的负面舆情的叠加效应也让消费者信心大幅受损。但随着海底捞道歉、处罚员工的回应出现,一些不同声音出现在舆论场,如不接受赔偿是讹钱、责任在供应商、其他餐饮卫生更差等。对此,更多网友发表态度抵制洗白言论,表明了“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的立场。 部分评论摘选如下: 【批评海底捞】 @阿琑很好: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不重视,只知道赚钱,这样的企业迟早要黄。 @不要嫌麻烦:用最好的服务掩盖最差的品质。 @打完豆豆弹棉花:海底捞之前也爆出后厨有老鼠。 @好家族纸手工:海底捞真的很脏,两次去吃都拉肚子上医院。 微博截图 【质疑顾客讹钱】 @从来都是现实主义者:真觉得是讹海底捞,当时不接受赔偿,后来发现不舒服再找,像准备好一样。 @BaaaK:海底捞赔偿有问题,应该按最低1000元来赔偿,但是食客拿病历本的病来说事就有点过度维权了。 微博截图 【其他餐饮更差】 @红橙黄绿青蓝黑白灰:连海底捞都有问题,其他餐饮更不用谈了! @下一句:其他馆子恐怕也有,只是没查而已 @施振是天才:按这个标准餐饮业很难有合格的。 微博截图 【抵制洗白言论】 @Dr-Wang:洗白的都是什么逻辑,甩锅供应商,跟你海底捞没关系吗? @木棉芳华:生病的事不评价,在海底捞吃饭肯定要找海底捞,一份鸡卷工厂卖10元,海底捞卖50,难不成海底捞不解决问题光赚钱? @清空万里无云z:消费者只是说疑似,也说了不确定,更何况也没有无理取闹,倒有些人这里怎么就成讹人了呢? @戟吟:那些洗海底捞,说别的餐厅可能更脏的,服务行业不比谁好比谁更差?还有我两块钱吃个路边摊能和两百块钱吃顿饭店的比卫生环境吗? @乌龙茶暗涌:海底捞都有粉丝了,被查到大肠杆菌还有人洗白,你脑子怕是大肠杆菌组成的。 三、舆情小结 作为知名餐饮品牌,一直以品质和服务著称的海底捞自带网红标签,受到舆论的重点关注。但近期海底捞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频频翻车,仅一个月内就出现两起相似负面舆情,显然会极大地损害海底捞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也给海底捞的舆论应对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企业舆情
企业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管理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下一页
热门推荐
河北省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舆情启示
“炫富”扣分?券商如何完善声誉管理机制:从新规看长期发展路径
“3·15”蜜雪冰城:舆论场割裂之谜
海底捞“锅底小便”事件舆情分析
重庆燃气收费异常屡禁不止舆情分析
“红”动全球:外国网民涌入小红书现象的舆情洞察与多维应对
“良品铺子被举报”事件舆情分析
储户40多万存款“消失”舆情分析
昆明学校食堂“臭肉风波”舆情剖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热点舆情分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