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奇瑞天门山“翻车”:危机公关、舆论分化与营销策略反思

2025-11-24 | 优讯舆情 38 企业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网络舆情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舆情 舆情深度剖析

一、事件概述与舆情发酵

2025年11月12日,一辆黄色奇瑞风云X3L在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攀爬999级“天梯”的极限挑战测试中突发意外。现场视频显示,车辆在爬坡过程中突然失控下滑,撞毁多个护栏后停下,并有白烟冒出。这场被认为旨在复刻路虎2018年成功挑战天门山营销经典的测试,意外演变为一场全网关注的舆情危机。

事件发生后,奇瑞汽车在11月13日凌晨迅速发布官方声明,确认事故直接原因是“测试装置的安全防护绳固定点卸扣意外脱落,导致防护绳缠绕右侧车轮,动力输出受阻”。声明中,奇瑞还称此次测试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对景区设施造成了损坏,向天门山景区、游客及公众致歉,并承认自身对风险预估不足、细节把控存在疏漏,承诺承担全部修复费用。

随着事件发酵,多个相关话题陆续登上热搜,包括#奇瑞致歉#、#天门山景区回应汽车挑战天梯撞毁栏杆#等。同时,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如央广网点评“天门山天梯不该成为车企秀场”,北京日报批评“车企4次致歉也修复不了天梯之伤”,将舆论焦点从单一事件引申至汽车行业营销伦理与公共责任的深层讨论。截至目前,相关话题总阅读量已超过1亿人次。

从意外发生到舆论爆发仅用24小时,事件迅速从单一安全事故演变为品牌信任危机,反映了社交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高速性和复杂性。

 

二、危机公关应对策略分析

(一)致歉声明与危机响应

奇瑞汽车在事发后15小时内即发布致歉声明,展现出较快的响应速度。声明内容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是责任承担明确。奇瑞在声明中没有回避责任,明确表示“对潜在风险的预估不足,对细节的把控存在疏漏”,并承诺“全力修复并承担赔偿责任”。这种不推诿、不狡辩的态度,为后续舆情缓和奠定了基础。

二是事故原因透明。官方声明清晰指出事故直接原因是“测试装置的安全防护绳固定点卸扣意外脱落,进而导致防护绳缠绕右侧车轮,动力输出受阻”。通过专业技术细节的公布,奇瑞试图将问题定性为“执行层失误”而非产品性能缺陷,有效遏制了“车辆质量不过关”等恶意解读的扩散。

然而,声明中对“选择在风景区公开场所开展测试引发的公众担忧,我们深刻反思”的表述,被部分舆论认为反思深度不足,未能充分回应公众对公共资源被商业活动占用的核心关切。

 

(二)KOL联动与话语引导

在发布官方声明的同时,奇瑞疑似动员了车圈关键意见领袖(KOL)进行舆论引导,这些内容呈现出明显的话术倾向:

一是聚焦危机处理亮点。多位KOL强调奇瑞危机公关的“教科书式”表现,称赞其“不拖、不瞒、不推”的担当态度。例如,有KOL提出,“奇瑞的破局关键,首先在于担当,源于其公关回应中贯穿始终的真诚与担当”。

二是转移焦点至品牌勇气。部分KOL评论试图将事件从“失败营销”重新定义为“勇敢尝试”,提出“10万级别的家用SUV挑战路虎曾完成的壮举,即便失败也值得肯定”的观点,引导公众关注挑战本身的意义而非失败结果。

三是弱化产品性能质疑。KOL普遍强调事故源于“外部安全装置故障”而非车辆本身性能问题,维护产品技术形象的同时,为后续营销活动留有余地。

不过,因上述KOL们话术高度相似、有模板化感,以及连普通微博用户参与该事件讨论的评论区,也会出现大量疑似奇瑞“水军”的人机感十足的评论,不少网民对此流露出反感情绪,指责奇瑞花钱“洗白”,损害普通用户正常健康的论坛交流体验。

 

(三)公关应对的不足

奇瑞的危机公关尽管迅速,但仍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组织协同问题暴露。有接近奇瑞营销领域的负责人向媒体透露,“整场风云X3L的测试,品牌营销、公关部门是在事故发生后介入的。”这反映出奇瑞在内部沟通机制上存在缺陷,导致公关应对缺乏前瞻性。

二是营销与产品定位脱节。风云X3L作为一款定位城市通勤的“方盒子SUV”,其用户核心需求是日常通勤的舒适性与经济性,而非极限越野能力。此次挑战天门山的“错位营销”暴露了奇瑞对用户真实需求的误解,使公众对品牌专业度产生质疑。

 

三、舆论场反应与媒体批评

(一)公众舆论的分化趋势

针对奇瑞测试事件及后续公关应对,舆论场呈现出显著的分化特征:

一是批评质疑声音。话题#车企4次致歉也修复不了天梯之伤#超7000万的阅读量,显示出公众对“自然景观”可能遭到破坏的不满愤懑情绪,而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本来想露露脸,结果把屁股露出来了”的讽刺,则反映出公众对品牌过度营销的反感。此外,部分舆论直接批评奇瑞“没有金刚钻硬揽瓷器活”,指出此次测试暴露了产品与技术的不匹配。

二是理解支持立场。不少网友对风向“一边儿倒”的媒体报道提出质疑,认为是小题大做。这部分观点指出,天门山景区并非历史古迹,且早已与各类极限运动有商业合作关系,此次数十家媒体下场“围剿”奇瑞,有双重标准和片面报道之嫌。这类观点进一步质疑,媒体过度关注是否暗示企业需“上缴公关费”,可能破坏公平营商环境。

公众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情感被激发、对企业营销行为的边界敏感,加之媒体报道的选择性呈现影响公众对事件性质的判断,构成批评声音的成因。

 

(二)行业媒体与专业视角

媒体和专业分析人士普遍从更宏观的视角解读此事,指向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营销异化问题:

一是批评过度营销。央广网、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批评焦点集中于“汽车营销更需要诚实而不是套路”,指出企业营销不应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这些评论直指行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盲目追求流量而忽视社会责任。

二是对比同行业案例。有评论将此次事件与理想i8发布会播放“撞跪卡车”视频、极氪MIX“车内吃火锅”营销等案例并列,视为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下的“制造奇观”现象。这种横向对比凸显了奇瑞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行业共性问题的体现。

三是质疑欠缺专业性。有行业分析指出,奇瑞风云X3L的横置双电机四驱系统、电子限滑响应延迟、城市静音轮胎等配置,在45°湿滑台阶的极端场景下确实存在“先天不足”。与2018年路虎成功挑战的对比更为鲜明——路虎采用了纵置插混动力布局、机械差速锁、专业越野轮胎,并提前3个月勘测路况、清理台阶杂物,体现了完全不同的专业准备度。

 

(三)利益相关方反应

一是景区回应。12日下午,天门山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活动中出现一点小意外,并未造成人员受伤”,并对网络流传的“受损栏杆造价不菲超20万元”一说给予否认。13日下午,景区工作人员再表示“被汽车撞坏的护栏暂未修好”,但“会第一时间妥善修复,不会影响游客观景安全”,同时强调“该项活动启动前曾对外公示,合乎规定”,被认为试图规避管理责任。

二是监管部门立场。13日下午,张家界市永定区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该活动为景区举办,无需文旅部门审批,后续文旅局将与景区对接。这一回应被认为反映了当前商业机构在公共场所开展极限测试活动的监管空白,也间接加剧了公众对类似活动安全规范的担忧。

 

四、总结与建议

奇瑞风云X3L天门山测试意外及后续舆情发展,为企业危机管理提供了多方面启示:

一是需注重公关应对时效性与诚意展现。奇瑞此次危机公关的主要成功之处在于响应迅速与态度诚恳,遵循了“黄金24小时”原则。声明中展现真诚与担当,使得一场原本可能严重损害品牌形象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展示企业责任感的契机。未来应对类似事件时,应保持这种“不拖、不瞒、不推”的基本立场。

二是需进一步优化KOL引导策略。虽然KOL联动在短期内帮助分流了舆论压力,但过于一致的话术和明显的导向性,也引发了部分网民对“收钱洗白”的批评。建议未来采取更精细化、差异化的KOL管理策略,避免形成“水军统一口径”的观感。应当鼓励更多元视角的内容产出,包括建设性批评,以增强传播内容的可信度。

三是需注重内部组织架构优化。有媒体报道,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成立至今四个月,内部组织架构一直在小幅变动,但始终没有最终理顺。这种混乱导致营销权限分散,没有权责归口。建议奇瑞明确内部权责划分,建立营销活动的全流程风险评估机制,确保类似极限测试前进行充分的技术评估和安全预案。

四是需从“制造奇观”转向“创造价值”。此次事件启示,汽车品牌应从追逐热点回归深耕用户,将资源更多投入到真实用户关怀和技术创新上。正如行业观察所指出的,“当行业从‘制造奇观’转向‘创造价值’,当品牌从‘追逐热点’回归‘深耕用户’,中国汽车才能真正实现从‘大而不强’到‘又大又强’的跨越”。

 

声明:本文由舆情分析师独立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参考内容均源自公开报道,分析内容仅供信息参考,转载请注明来源。如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yxyq@uuwatch.com或私信后台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
请您留言

优讯舆情4000089039

提交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