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炒鞋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李宁回应天价鞋事件舆情专报
2021-04-22
3212
一、舆情综述近日,李宁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在得物App上的售价已高达48889元,而其参考售价为1499元,涨幅达31倍。此事引发广泛关注,一时间,李宁“天价鞋”、炒鞋团等话题成为热点,其中更有人将矛头指向品牌商。4月15日,李宁就“天价鞋”事件作出回应,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舆论关注。二、舆情分析媒体方面01-“李宁回应‘天价鞋’事件及具体措施”成媒体报道重点4月15日-20日,《证券日报》《北京青年报》《新金融观察报》等媒体对李宁回应“天价鞋”事件进行详细报道。媒体报道重点主要包括“线上线下设置门槛规避炒鞋”“用IP地址识别炒鞋者”“呼吁理性消费”“不想和潮鞋圈有任何关联”等内容。02-重量级媒体评论报道“李宁‘天价鞋’事件”4月15日-20日,中央电视台CCTV2经济频道央视财经评论栏目、人民网、新华网等央级媒体以“国潮岂靠‘炒’?”“人民财评:消费爱国心炒鞋,邪气必须狠刹!”“李宁遭遇‘炒鞋’,财报背后:市场北强南弱、研发被压缩”为题对李宁“天价鞋”事件进行评论性报道。评论报道重点主要围绕“抵制炒鞋行为”“通过财报分析李宁现状”“炒鞋违背法律和市场规律”等方面。03-部分媒体对李宁回应存在质疑4月15日-20日,红网、中访网、UC头条、搜狐网等媒体对李宁回应“天价鞋”的具体措施提出质疑,并表示企业采取IP地址定位和身份证核实等方式规避“炒鞋潮”,收效甚微,不仅不能降低球鞋的售价,还会让炒家把雇人排队的钱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鞋的价格进一步上涨。04-少数媒体报道乱象存在的原因及解决办法4月15日-20日,红网、微信公众号—师天浩观察等媒体以“‘天价球鞋’兴浪,乱象之外更见理性与自觉”“乱象是病、品牌是药,治愈崛起的国潮”为题进行报道。其中“乱象是病、品牌是药,治愈崛起的国潮”从“国潮渐起,乱象也丛生”、“乱象之病的背后推手”、“标、本通治的品牌‘药’”三个方面对国潮乱象存在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阐述。南方财经网、投融界、腾讯网、搜狐网等多家媒体进行转载报道。网民方面4月15日,在舆论推动下,李宁“天价鞋”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并形成了#李宁回应天价鞋#(阅读5.3亿 讨论3.3万)、#李宁称不想与炒鞋圈有任何关联#(阅读1.2亿 讨论2万)、#如何看待炒鞋热蔓延至国货#(阅读2.1亿 讨论8390)等多个热点话题。监测显示,此次事件在民间舆论场引发较多关注,主要观点有:大部分网民为李宁的回应态度点赞;部分网民呼吁理性看待炒鞋行为;还有部分网民认为品牌应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多数网民为李宁回应态度点赞@小月亮汽水:商家主动遏制炒鞋风气挺好的,某些外国牌子学着点。@时影毒唯粉:李宁好样的,虽然不知道能否有效,但起码态度端正。@123-向钱看Seanfly:品牌有态度,但炒鞋产业难道不应该规范炒鞋平台?@若no咩i有钱兔:炒鞋不是企业的问题,李宁却能够主动去防范,真良心企业。@坚果酥皮面包:说实话这跟品牌关系不大,但李宁能有这个态度很棒。部分网民呼吁理性看待炒鞋行为@秋日栗子藏:所以可以整治那些炒鞋平台吗?他们炒鞋挣的钱又进不了品牌方的口袋,品牌方还要被骂。@世界佛系主任:炒鞋和李宁有关系吗?@日出0827:炒鞋本身是经销商的事情,和厂家关系不太大,但是也没必要过分解读。@一天到晚瞎逼逼个什么劲:品牌方也没啥办法,毕竟黄牛这个行业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了,这么多年了,越来越壮大,政府也拿他们没办法。@aboriginalsD:说真的这跟品牌有什么关系啊,炒鞋赚的钱他们也拿不到。@小面包xmb48-闲小妍:炒鞋的责任难道不是在炒鞋平台和鞋贩子身上吗?不去监管那些人吗?李宁只是正常卖鞋而已。部分网民建议品牌从根本上做出改变,注重质量@元气少男不要脸:在这边摆姿态有什么用,如果真想打击炒鞋的,你品牌方增加供货量,哪怕只增加大家的预期,鞋贩子也炒不起来吧。做个鞋子,不需要芯片吧?@天山上的雪菊:不是你涨多高了就是你爱国,不是你疯狂炒作就是爱国。你的鞋子要便宜、实惠、品质保证,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踏踏实实做最好的国货精品,而不是接风炒作,而不是打压其他的品牌,而不是自己说自己的好,对自己还是严格要求吧,东西好了,自然大家买你的!少数网民抵制李宁品牌代言人@荡秋千的_猫:肖战代言,就是1元都不买。@追猩girl:代言人不请肖战也就买了。@你招妹阿:李宁原来是肖战代言的,那我不买了。三、专家评论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孟博律师表示,近年来,“鞋圈”乱象不断,由炒鞋所引起的民事纠纷、刑事犯罪并不少见。此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简报显示,炒鞋背后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屾山认为,消费者如果只是听说”炒鞋”可以赚钱就盲目入场,可能面临很大风险。“炒鞋”可能涉嫌多项违法,需要相关部门出手监管。四、舆情小结近日,受新疆棉事件影响,国外品牌纷纷被人抵制,带动着引起了一股国潮风。以往专注于在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运动品牌上做文章的炒鞋客,开始随风而动,把手伸向了李宁、安踏等国产运动品牌。说起炒鞋,并非近期才有。它一直在小圈子里流行,过去炒的大多是国外的品牌。从三月下旬开始,随着“新疆棉事件”、签约肖战为代言人、中国李宁21秋冬新品发布等多个话题被热议,李宁也多次登上热搜。“天价鞋”事件把李宁拉下神坛,短短时间,就从新疆棉花的“国货之光”、河南走秀的出圈代表,演变到离谱炒作、官方点名批评的地步,而“天价鞋”背后的炒鞋利益链再次引发关注。继前段时间的风波后,一些潮人、明星也纷纷穿起了国潮鞋,其中吸引大众的莫过于国内老牌子李宁,很多年轻人都开始穿了,但也因此诞生了很多“天价鞋”,一些几百块的鞋子经过几天时间,翻了10几倍不止,也让网友们吐槽:又一个“天价鞋”出现了。原本价格较为亲民的国产球鞋,某些爆款鞋在二级市场被炒到了上千,甚至上万元。
企业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简报
炒鞋
社会热点舆情
李宁田天价鞋
国货
查看详情→
国产鞋遭热炒舆情简报:1千5炒到4万8,谁在收智商税
2021-04-09
2674
新疆棉事件发酵以来,消费者对国货的热情持续升温,此份热情蔓延至国产鞋价格暴涨!近日,多个平台热搜出现“炒鞋”相关话题。如某参考售价1499元一双的国产鞋,被炒到48889元,涨幅高达31倍。高价“鞋”成舆论热议话题。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监测数据显示,自4月1日00:00至4月9日10:00,全网相关数据达1.8万+。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新闻热度走势图从优讯舆情监测平台-新闻热度走势分析看,国产鞋遭炒作相关舆论主要从4月3号起升温,6日为监测期峰值。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媒体分布图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信息来源TOP15从媒体分布图看,微博为主要舆情发酵平台,其数据占整体数据的50%以上。截止4月9日10时,炒鞋相关话题#国产鞋原价1499被炒到48889##新华社评国产品牌球鞋遭炒作##律师表示炒鞋可能涉嫌多项违法##如何看待炒鞋热蔓延至国货#阅读已达5.9亿+,讨论1.5万+。微博截图专家、媒体评论经济学家宋清辉直言,炒鞋纯粹是一种投机行为,没有未来。炒鞋市场泡沫巨大,风险系数很高,在时尚风向和市场审美不断变化的当下,可能很快就会破裂。他进一步指出,炒鞋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对于炒鞋投机之风应该进行一定的监管,也有助于对炒鞋金融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律师岳屾山表示,炒鞋就像击鼓传花,其实风险非常大。炒鞋商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涉嫌违反《价格法》等法律。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提示大家理性看待,不要跟风。监管部门也该加强监控,该介入时要介入。人民财评-《消费爱国心炒鞋,邪气必须狠刹》: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遏制这种疯狂的做法和歪风邪气,监管部门应该坚决出手,通过法治手段为这轮炒鞋热降温。生产厂家需要多想出一些管用的好办法,比如随机应变增加供应量等。此外,经销商、品牌商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力,压缩炒鞋客“作妖”的空间。#新华社评国产品牌球鞋遭炒作# 借机哄抬“国货”价格是自断门路:近年来,国产品牌在科技研发和外观设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的确有了迈向中高端市场的底气。加之当前一些洋品牌球鞋因其恶意行为受到中国市场冷落,消费者纷纷用脚投票支持国货,国产品牌遇到良好发展契机。然而,如果因为“炒鞋”导致球鞋爱好者买不到想要的球鞋,进而让国产品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无异于竭泽而渔,自断国产品牌升级之路。检察日报-《遏制炒鞋热,让情怀消费回归理性》:不可否认,某些品牌的球鞋由于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材质和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对于球鞋爱好者而言无可厚非,但是任何打着收藏之名,以爱国为噱头操纵市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炒鞋行为,都是不能被容忍的。必须给这场混乱的炒鞋热降一降温,给不法分子法律严惩。相关电商平台、执法部门、监管部门都应担起责任,做好引导和管控,维护球鞋市场健康发展秩序。对于电商平台而言要守土有责,不能仅以“卖家个人定制价格”为脱责借口,放任炒鞋商家肆意活动,更要警惕给买家提供高额球鞋分期付款服务背后的金融风险,防范平台为炒鞋铺路。工人日报-《炒鞋,一边“支持国货”一边算计同胞》:“郁金香”的美不在于售价。近年来,不少国产运动品牌在技术和设计创新上取得长足进步,凭实力成为国潮品牌。如今,有更多人关注国货本是好事,但如果投机者通过非正常手段把持货源,让国产鞋的价格高到畸形,无疑会打击消费者的积极性,最终让向好发展的整个行业遭受损失。如果炒国产鞋的风气刹不住,无论买不买鞋,人们的爱国情怀恐怕都会受到伤害。爱国应该表现在行动上,而不能一边喊着口号一边算计自己的同胞。无论是炒鞋、炒酒还是炒茶,监管部门都应及时出手泼水降温,品牌方、经销商更不能坐视不管甚至推波助澜——来之不易的品牌形象和口碑需要共同维护。中经评论-《“国货”不是“炒鞋客”们的新生意》: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国产品牌迎来发展契机,不可否认,这与一些外国品牌因恶劣行为遭到中国市场冷落有关。但是,面对突然出现的发展机遇,如果国产品牌没有做好赢得消费者的准备,那就只能是被投机者“利用”一番而已。还是那句话,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任何品牌都离不开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国产品牌当然也不例外。“国货”发展不能光想着“火起来”,还要考虑如何“走下去”。为此,要更加注重练好“内功”,维护品牌形象,进而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升级之路。网友评论微博截图舆情小评炒鞋本质上是一种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最后总有人需要买单,谁都有可能成为高位接盘者,成为“韭菜”。对于炒鞋行为,品牌方应当尽快行动起来,维护品牌形象。品牌方不应过分依赖饥饿营销思维,消磨消费者的信任,自断国产品牌升级之路。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引导,维护市场秩序。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简报
炒鞋
国货热
查看详情→
炒鞋比炒股还可怕!央行发文警告了!
2019-10-31
2163
导读 2019年,“炒鞋”这一热词频频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站、论坛、公众号上。听过说“炒股”、“炒房”,“炒鞋”一说却颇为新鲜。据称, “炒鞋”圈不仅划分出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有的炒鞋平台还绘制出指数、K线图等指标,俨然照搬了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但这些所谓的“炒鞋平台”并不受国家部门监管,微商泛滥、卖A货、集资、乱加杠杆甚至涉黄等乱象丛生,多数投资者成为“接盘侠”,遭受严重损失。 01-“炒鞋”网络热度持续升温 炒鞋网络热度趋势(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1-5月 话题热度不温不火,“商家限量发售”、“中年人炒股 潮人炒鞋”等新闻屡有报道。4月29日,毒APP完成A+轮融资,估值已达十亿美元,进入独角兽行列。此新闻也引发舆论对二手鞋交易行业的关注。 6-7月 舆情量呈上升趋势。6月24日,球鞋交易平台“nice”正式宣布完成了数千万元美元的D轮融资。同时,“炒鞋”话题引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央媒及其他公众新闻平台的关注。中国经济网刊文《球鞋从潮文化变成名利场 背后藏着什么利益链》指出,品牌商发布新款,网络大咖顺应造势,潮鞋的炒作已形成产业链条。《人民法院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文探讨“倒球鞋赚取差价该不该受到监管”,网友也对倒卖正品鞋赚取差价行为究竟是否合法进行了广泛争论。7月24日,毒App发布“鞋穿不炒”倡议,成为全球首家公开对炒鞋现象表态的球鞋交易平台,引发多家媒体推进宣传。 8月 央视CCTV2经济频道对“炒鞋”预警称“炒鞋有风险,投入需谨慎”。《每日经济新闻》称“炒鞋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博傻游戏,这背后,是新一轮的资本疯狂炒作”。《证券时报》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股市回报不振,楼市调控趋严,理财产品也屡屡爆雷,大量资金可谓无处安放,而“鞋市”这片几乎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则成了资本汹涌压力的宣泄口。 9月 央视CCTV2中国财经报道指出当前现象“限量版球鞋销售火爆,排队抽签像A股打新,球鞋市场行情火爆,鞋贩子雇人排队买鞋,厂商饥饿营销,限量款球鞋上市后涨价近3倍”。《北京商报》称“炒鞋带来的心跳,订单成交的几率,均是人为操控的后果”。 10月 舆情热度持续,随“炒鞋”一同被舆论热议的还有“炒盲盒”,“炒裙”等话题。10月上旬,人民网、光明网、《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文呼吁,“对市场中的类似炒作行为,职能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及时亮出监管之剑,化解各类炒作给市场带来的风险。” 10月16日 央行向越刮越盛的“炒鞋”之风亮出“黄牌”,指出“炒鞋”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央行预警引发舆论聚焦“炒鞋”乱象,人民网、新华网、《北京商报》、《广州日报》等各层级媒体相继发文深度剖析“炒鞋”风险。 02-炒鞋、球鞋、价格等为传播热词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关键词云 03-微博话题#炒鞋#阅读量达4.3亿 截止10月30日,微博话题#炒鞋#的阅读量达4.3亿,讨论量达2.8万次。其中2019年8月27日,“炒鞋”登上微博热搜榜。 微博截图 04-概念加持使鞋子实现从消耗品到金融标的物的蜕变 为了让鞋子显得足够特别,生产商们绞尽脑汁通过各种概念的加持来增加鞋子的附加值含义。如通过球鞋故事、球星情怀、明星效应进行造势宣传,再次用“摇号”、“抽签”、“排队”等方式进行饥饿营销,增加受众的焦虑感,为“炒鞋”埋下伏笔。南方新闻网称,10月11日上午,乔丹球鞋AJ6 Travis Scott合作款线上发售,在短短几分钟内,发售即宣告结束,这双鞋的发售价格为1399元,4日之后,在电商平台上,该鞋的价格已经飙升至1万元左右,巨大的差价吸引鞋贩子、投机者争相入场。 05-低门槛及监管空白成“炒鞋”乱象滋生的温床 监管缺位,交易肆意 证券、基金及期货等市场有复杂的交易流程和全方位监管,而炒鞋市场的准入门槛低,没有相关的监管政策加以约束,不少投机者和资本在监管缺位下肆意交易,“逐利”成为唯一的目标。《南方日报》称,球鞋交易几乎完全以一种自由的状态进行,不受任何部门监管,缺少相应的经济保障政策与市场规范。 平台兴起 在所谓的二级市场,最开始的“炒鞋”更多的是鞋贩子和球鞋爱好者之间的交易,然而随着毒、Nice、斗牛等各大APP兴起,“炒鞋”热持续升温。据悉,目前国内已有10余个“炒鞋”平台,如当客、YOHO!有货、识货、切克、Drop store、95分球鞋、盯潮等,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征。 新浪财经@上观称,“炒鞋”市场上,除财大气粗的资本方,网络上还出现了所谓“带头大哥”,号召大家都投一点钱给他统一管理,一起炒鞋发财。然而,这些筹集的钱怎么用,用没用,谁在用,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往往只能赌人品。显然,这已经涉嫌非法集资。 06-舆论呼吁理性追逐消费新潮流 8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直接引用“鞋穿不炒,理性消费”的观点,肯定毒App对“共创良性潮流消费市场环境”的呼吁。强调球鞋是广大消费者体验潮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广大用户、潮人和交易者应该理性消费,尊重球鞋文化、远离炒卖行为,共创良性的潮流消费市场环境。 9月24日,人民网称,面对不正常的“炒鞋”现象,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要多一些理性,切忌盲目跟风、相互攀比。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董小麟表示:球鞋文化因为受众面广而成为“合适的对象”。在炒鞋者中,真正懂鞋、爱鞋的人其实只是一小部分。鞋市的繁荣很可能只是一场海市蜃楼的空景,一旦某些大的投资者见到利润差不多了,就会抽走资金出现崩盘现象,最终受害的还是盲目跟风者。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表示:目前的炒鞋行为更加接近于我们熟悉的炒门票、炒火车票的层面,属于一种黄牛行为。此外,针对球鞋价格肆意哄抬、假鞋泛滥等乱象,彭澎呼吁,当下年轻人更加需要的是社会、政府和媒体多方正面积极的宣传,用引导的方式来呼吁回归理性消费。 07-大部分网友进行理性探讨 呼吁加强监督 在国内最大篮球体育论坛,有网友认为,鞋市乱象应该从售卖方式和售货法规两个方面进行管制。首先需要要求厂家对售卖方式进行改变,当厂商发售鞋时,每个人不用抽签,而是采用付定金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穿上原价鞋。还有网友建议应由监管部门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市场,如鞋类产品只可按原售价出售,各类app不得加价售卖,如加价售卖将面临巨额罚款等处罚。网友的其他情绪还有肯定、质疑、风险提示、调侃等。 @Tongtong:个人觉得不会崩盘,个性化差异化定制的消费,永远有死忠粉去消费。 @皓:目前炒鞋市场泡沫已经很大,绝非正常的限量等因素所带来稀缺性溢价能够解释的,只要是泡沫最终都会破裂。 @coco136301512:鞋有什么好炒的?又不是房子人人可以住。鞋子不是每个人都能穿一个码。 @时通运泰:朋友儿子一双穿过的鞋子,赔了一两百拿到闲鱼上卖还真有人要,这一代人都成啥了。 08-央行发出警告 提醒警惕“炒鞋”背后的法律风险 如果是正常的球鞋交易央行必然无需关注,但目前的“炒鞋”已经脱离“鞋是用来穿的”这一本质而涉及到了金融问题,如此肆意无序的逐利必然引发监管的强力出手。10月16日,央行上海分行下发《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为主题的金融简报,明确指出,“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此类风险。深圳市金融监管局率先响应央行,10月24日披露称,深圳10月初起已加大对辖区“炒鞋”等的排查力度,加强风险防控。 结束语 众所周知,鞋子本身并没有金融投资属性,而在各种概念及资本的加持下,却逐渐演化成了金融标的物。从国家层面看,“炒鞋”可能存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从行业角度看,“炒鞋热”给球鞋产业带来潜在危害,国内刚刚兴起的球鞋文化可能因跟风思维而产生畸形发展。一双原本几百的鞋子被炒到几千甚至上万,对投机者而言是“一夜暴富”的童话,但对真正喜欢鞋子的人来说,要么望而却步要么承受高位接盘风险。此次,央行出手后,“炒鞋”泡沫将被挤压,球鞋交易市场有望回归理性。同时,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和引导,品牌商也应从经营者的角度履行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多方努力共同构建理性的球鞋市场和交易环境,促进球鞋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吴金莹
网络舆情
炒鞋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下一页
热门推荐
河北省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舆情启示
“炫富”扣分?券商如何完善声誉管理机制:从新规看长期发展路径
“3·15”蜜雪冰城:舆论场割裂之谜
海底捞“锅底小便”事件舆情分析
重庆燃气收费异常屡禁不止舆情分析
“红”动全球:外国网民涌入小红书现象的舆情洞察与多维应对
“良品铺子被举报”事件舆情分析
储户40多万存款“消失”舆情分析
昆明学校食堂“臭肉风波”舆情剖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热点舆情分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