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2020-12-22 | 优讯舆情 3260 企业舆情 金融舆情 京东金融作者:燕志华 博士 知名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其实“得屌丝者得天下”在很多企业高管那里已经成为口头禅。但是为什么别人说了没事,而到了某米这里就是一个大事?不光年轻人表示不满,某米公司还不惜以高管除名来平息此事。
某米的事例,和京东的广告具有相通之处。我们从京东广告的内容和指归能够看出,为了推广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该公司也开始对于年轻人、农民、低收入者进行“赋魅”。按照视频的剧本来看,它要传达的观念是一个农民都可以通过小型贷款来顺利实现飞机座位的“升舱”,本质上是实现人生地位的“升格”,达到某种理想状态。这就为贷款披上了温情脉脉的薄纱外衣,贷款不再是负债和负累,而是一种牵引人生突破圈层、直达人生巅峰的热气球。通过这样一种好莱坞式梦幻场景的构建渲染,引导无数低收入群体对于未来进行了乐观的想象,合理地嵌入了青年群体的理想之中,在他们的心智中植入了这样的理念,那就是,放心使用我们的金融产品、自我放飞吧!
其实类似的操作,近年来成为一些进军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公司的共同做法。360公司、蚂蚁金服等都在大做这样的广告,都在瞄准那些刚进入社会却需要很多钱的年轻人。所以我们看到,国家为什么现在鼓励互联网公司要更加聚焦高科技的研发,而不是一窝蜂地诱惑青年和青少年、给他们递麻醉品,本身就是一种国家监管力量对于企业逐利行为的修正。
中国科举时代最为成功的艺术叙事手法,就是通过对出身贫苦的低收入青年群体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得中举人或者状元,然后娶得宰相女儿、或者做了驸马爷直抵人生巅峰的成功故事,吸引无数底层年轻人奋发读书,参加科考,从而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可是今天互联网公司反复讲述这种成功故事,却只是想割韭菜。
让人欣慰的是,这种手法受到了一些清醒者的抵触,并进行了揭发。如果京东不道歉,舆情会继续发酵,会唤醒并触怒更多的人们。但这不过是京东必须道歉的第一层理由,而第二层理由才是更为关键的,也是更为惊心动魄的。
京东金融短视频事件,暴露了京东职员对于当下网络情绪和网络心理的罔视和无知,几乎是撞在了黑洞洞的枪口上,肯定把刘强东惊出了一身冷汗。所以如果不再以集团的名义再次郑重道歉,引发更大舆情也是可能的事情。
我们知道,2020年的年度主题几乎就是疫情防控和经济重启了,但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论坛上的一番言论引发了一场触动整个互联网的危机,平台的治理意外成为年末一个主题。这实际是把中国社会中一个潜在的风险提前引爆了。
马云的曾经明智之处,在于及早从决策一线抽身,转而从事公益和社会事业。但其在外滩的言论引爆巨大危机的行为显示,他依然没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之路上走得更远一点,或者说,他身边的公关力量和智囊人士未能制衡他的行为,未能给出稳妥的风险管理之策。一个在国内乃至全球已经”封神“的人物,因为对于风险的感知和认知未能达到更高境界而深陷风险漩涡,是至为遗憾之事。而那些在此之际又纷纷“墙倒众人推”的落井下石行为,也并不因此显得高尚。但这种现象起码证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政治社会、社会心理、网络舆情风向转换之时,那些曾经的”沉默的螺旋“会爆发出极为可怕的反噬之力,后来居上占据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的上风。
但是无论马云有没有外滩的那番言论,中国社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不信任乃至质疑,已经潜滋暗长日久。虽然互联网公司打着大数据的旗号,向没有财务积累的年轻群体发放大量贷款,看起来是一件可以逻辑自洽的科技经济现象,但是很多专业人士通过分析类似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发现他们自己只出一部分本金,而绝大多数本金依然来自传统金融机构。此外,虽然有大数据等科技外衣,但是用传统的资本向那些没有还债能力的年轻群体大发贷款,并且收取不菲的利息,这本身的风险能控制得好吗?
蚂蚁金服被叫停上市,表面看马云的言论挑战了传统的权威和权力受到了惩处,但背后其实是网络和相关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质疑从沉默到爆发的转变,或许是马云的言论作为一个导火索,促使相关部门最后下了某种决心。
也正是在马云和蚂蚁金服受到质疑、大型垄断平台有点颤抖的时机,人们将目光转向了京东,这个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多年的对手。不少人对于京东突然抱以厚望,认为京东的很多行为和蚂蚁的做法有所区别。一度声誉受到影响的刘强东以及京东,就这样迎来了一个改善网络形象的窗口期。但也就在这个关键的当口,京东金融的视频广告突然成了一个事件,冲上了风口浪尖。
京东金融的做法,是一脚踏进了上述三个舆情风险雷区。每个风险点都可能构成京东不能承受之重。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京东为何必须两次道歉,而且要采取切实的措施进行整改,换取网民和相关部门的谅解。如果就此轻轻放过,那在网民和相关部门那里会留下一个深深的心坎。
可以说,京东金融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最需要指出的是,京东相关工作人员历经此役,亟需提升自己的舆情素养,也就是对于当下敏感的社会心理和网络热点的风险感知能力,准确把握网民的心理痛点,从而及时为自己的经济社会行动提供相应的观念指导。同时,在集团的战略层面,也需要坚持步调一致、上下一心,集团的战略观念和高层意志应该上下沟通,贯彻到相关事业部负责人的头脑中,否则,各事业部很容易各自为战,形成信息孤岛,那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现象:基层的局部的完美战术,却可能给整个战略层面带来意外的风险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