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如何把握国潮主题与情怀营销的边界?

2025-11-14 | 优讯舆情 42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网络舆情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舆情监控 网络热点 舆情深度剖析

一、案例回顾:当“人民”成为招牌,情怀成了商业逻辑主轴

过去两周,一家名为“人民咖啡馆”的连锁品牌在全国多地迅速走红。毛体字样、五角星、搪瓷缸、红色海报等元素密集出现在门店,整体视觉与官方叙事体系高度接近,以“人民咖啡为人民”作为品牌核心表达,营造出一种隐约带有“官方背书”意味的氛围。


 (图 | 中国青年报)

但随着门店增多,争议全面浮现:

1.“人民”字样是否暗示官方背景?

2.门头字体是否与《人民日报》版式(毛体)高度相似?

3.店内物料为何弱化“要潮(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体?

4.是否存在“擦边营销”和误导消费者的情形?

11月7日,人民网发表评论《“人民咖啡馆”,不妥!》直指其问题本质:“人民”是公共情感符号,承载国家叙事,不应被商业过度消费。评论认为,该品牌存在消费爱国情怀、模糊企业与公共机构边界、以情怀替代价值等问题,容易使公共情绪被商业化透支。

品牌随后道歉、整改并宣布大陆地区全部更名为“要潮人民咖啡馆”,同时调整物料与门店形象。但是,港澳及海外门店仍保留“人民咖啡馆”原名,引发舆论第二轮追问——整改是出于对“人民”二字的敬畏,还是对监管的敬畏?“误导性情感叙事”是否真正得到解决?舆论的结论逐渐统一:企业使用情怀并非不可,但触及公共符号、官方叙事、国家情感时,必须拿捏分寸。

二、这类“情怀营销”为什么最容易翻车?

1.公共情感符号不属于企业

“人民”“国家”“官方视觉体系”等符号本质上属于公共领域,附着着集体情绪与政治意义。企业将其大规模用于商业叙事,极易让公众产生“背景特殊”或“隐性背书”误读,触及监管边界,也触碰公众敏感神经。

2.情怀成为“商业武器”后,不当类比不可避免

人民咖啡馆的整体设计使消费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人民日报、官媒和红色叙事。类比不是消费者主动生成,而是企业主动暗示。当暗示过度接近“官方”时,就会触发公众的身份怀疑与信任危机:“你是谁?你凭什么如此叙事?”

3.情怀营销容易诱发“情绪透支效应”

所有情怀营销都存在一个隐形阈值:当产品价值与情感价值不匹配时,公众会将失望归责于企业“过度消费情感”。这类品牌的心理链路往往是:

1.你用“人民”吸引我;

2.你暗示红色文化;

3.但你并无官方背景;

4.那你的情怀是一种包装或利用;

5.你的动机值得怀疑。

这种从“期待”到“识破”的落差,会导致信任塌陷,比产品问题更难修复。

三、企业如何把握情怀营销边界?

底线一:公共符号是“专属区”,不能任意借用

包括:

1.“人民”“国家”等强公共符号;

2.官媒印刷风格、毛体字等权威视觉表达;

3.具有特定政治语境的叙事,如“为人民服务”。

规则不止是“能不能使用”,而是使用的目的是否容易引发误导性联想。

底线二:不得制造“真假难辨”的情绪场景

 

不要利用类似公共机构的命名体系、字体、logo、故事背景制造模糊空间。模糊空间越大,误导性越强。对于企业而言,这也是最容易被监管介入、最容易引发舆论反噬的一类。

底线三:情怀不能替代产品价值

情怀可以作为加分项,但不能作为核心卖点。

情怀≠产品力,情怀无法掩盖:

价格溢价过高

产品体验落差

品质不过关

品牌故事虚构

底线四:不能将情绪与消费行为绑定

如:

“支持就是爱国”;

“不买就是不懂国潮”;

“这是国家品牌”。

任何将消费伦理等同于国家情感的表达都属于情绪勒索式营销。一旦被识别,必然引发二次舆情。


(网络截图)
 四、企业如何拿捏分寸?——三个关键操作原则

为了避免情怀营销变成舆情风险点,企业至少应把握三个关键原则:

原则一:做传播前先做“误读风险评估”

包括:

1.有没有公共符号相似度过高的风险?

2.有没有可能被复制成“旧闻翻炒”素材?

3.外界会不会因为视觉表达而产生不当的“类比认知”?

原则二:给情怀降维,把情感从“权威”变为“文化”

企业可以表达文化、非遗、工艺、美学,也可以讲情绪、生活方式,但尽量避免触碰具有政治含义的符号区间。文化叙事是安全区,权威叙事是高风险区。

原则三:整改时避免“自证虚情”

人民咖啡馆在大陆改名、港澳海外保留原名的做法,引发新的舆论争议:“是敬畏情怀,还是敬畏监管?”差异化整改会让公众认为企业“只在强监管区收敛”,反而加剧不信任。危机整改的关键是:逻辑统一、标准一致、态度明确。

五、结语:情怀不是原罪,边界才是关键

情怀营销之所以频繁爆雷,是因为它天然踩在公共情感、商业利益和国家叙事的交叉地带。一旦企业把情怀当成流量捷径,而不是价值延伸,就容易让公众产生反感甚至反感升级。

公众真正反感的不是情怀,而是:

用情怀伪装权威;

用情怀掩盖商业目的;

用情怀透支公共情绪;

情怀与产品价值严重不符;

把情怀当成“出圈”捷径。

真正成熟的情怀营销应当:

1.不夸大、不模糊、不暗示;

2.尊重公共符号和政治叙事的边界;

3.以价值和内容为根基,以适度情感为补充;

4.以真诚与敬畏打造长期品牌信任。

 

只有分寸清晰,品牌才能既讲好故事,又站稳边界,不被“情怀陷阱”

声明:本文由舆情分析师独立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参考内容均源自公开报道,分析内容仅供信息参考,转载请注明来源。如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yxyq@uuwatch.com或私信后台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
请您留言

优讯舆情4000089039

提交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