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主流声音如何锚定舆论场?

2020-09-03 | 优讯舆情 4321 网络舆情 舆论场

导读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互联网平台的催化传播中,舆论传播的不可控性增强,如何跳出权威声音衰减、受众心理失衡、社会心态浮躁等困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舆情风险,推动舆论趋向理性平和,考验着各级各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智慧和执政能力



在错综复杂的舆论场中,主流声音如何锚定舆论场?以下四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精准梳理,构建民意汲取机制


在各类舆情事件中,民众强烈的代入感不断推动舆论呈高烈度和高关切度并存的传播态势,反映的恰恰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人民群众已经不再简单满足于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未来一段时间内,涉及教育、医疗、住房、法治等问题的舆情热度和烈度仍有可能维持在高位。


社会管理者要构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民意汲取机制,在议题设置上更加关注百姓视角找准共同“兴趣点”,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增强主流媒体话语权。此外,还要认真分析、切中肯綮,结合网民言行深入到其内心世界去探究,以便击浊扬清、辨明是非,把握网民态度倾向,落实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2-知难而进,培育理性平和思维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各阶层、各利益群体通过互联网得到较为充分的表达。随着各种思潮泛滥,部分网民的情绪表达以及社会心态失衡冲击舆论场正常秩序。这就需要各级社会管理者知难而进,积极培育网民理性平和思维。


其主要途径有:

一是培育网民辩证思维,避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只有“看问题一分为二”,才能避免极端思维冲击公共生活;

二是培育网民规则意识,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规则就是高压线”,规则意识是对法律、制度、规章、规矩的思想自觉,只有尊重规则的合理性,捍卫规则的权威性,规行矩步才能从善而行;

三是培育阳光心态,随时随地传递正能量,严防“低级红高级黑”,防止各类丧文化占领舆论场主流阵地,引导公众形成合理预期。


3-注意策略,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网络舆论的引导,并非单纯的策略问题,也不是单纯的传播学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意识层面的问题。由于民生问题容易形成全面关注的焦点,一些群众更加注重自我主体价值的诉求,社会管理者能否主动走进舆论场,打捞沉默的声音,这是凝聚共识的前提。


比如,通过新媒体矩阵收集分析反映群众对解决社会发展各领域问题的意见建议,强化问题意识、风险意识,做好舆情风险分析工作,更深入地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贴近民心,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凡此种种,有利于确保主流声音不走样、不变形、不偏向,最大限度地团结网民力量,凝聚社会共识


4-解决问题,引导有序政治参与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网民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情绪波动,会随着所关注问题的解决而转向,也会随问题的升级而发生质变。无论是征地拆迁、暴力执法、医患冲突等高烈度话题,还是食品安全、教育公平、环境卫生等民生热点话题,反映的都是民心民意,网民往往会以批判性的眼光进行审视,并将其中不合情理的一面以调侃、嘲讽、驳斥、质疑等方式表达出来。如果舆论引导失去群众立场,漠视群众疾苦,就容易滑向“你越说我越不信”的深渊,甚至可能因为对同一类事件的频繁刺激而在短时期内形成强大的反应。


这就要求社会管理者紧跟社会热点,征集线上线下民意,避免网民个体的单一行为被集体行为不断强化,同时引导和促进公民理性有序进行政治参与,通过新媒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真正发挥理性声音在舆论场的“压舱石”作用。


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面对日趋复杂的舆论环境,各级社会管理者要从舆情处置的理念、内在规律、科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提升完善,既要掌握好应急处置的“时度效”,又要有舆论引导的真功夫,这样才能在舆情处置中把握先机、掌握主动,敢于以真诚换取民心,以民意赢取口碑。


来源:舆情観察  作者:颜陈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