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尔员工午休被开除,冤不冤?
2019-09-09 | 优讯舆情 1883 企业舆情 网络舆情 员工关系导读
近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海尔4名员工因工作时间在接待场所午休,被巡查人员拍照后责令一周内办理离职。此事一经曝光,立即引发广泛关注。9月6日下午,海尔方面回应称:该公司11时30分至13时是员工自主安排就餐时间,4名违规员工并非在休息时间午睡,而是工作时间在公共接待场合睡觉。违反海尔员工行为规范,属一级违规,按规定应解除劳动合同。
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分析数据显示,在监测周期(2019年9月5日0时至2019年9月9日12时)内,共监测到相关信息8062条,微博、微信、网络新闻是本次舆情事件传播的主要渠道。其中,微博信息总量为5764条,占全部信息的75.5%;网络新闻950篇,占比11.78%;微信文章643篇,占比7.98%;此外,客户端、视频、论坛、报刊等其他媒体也参与了报道转发。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该事件经网络曝光之后迅速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微博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快速增加,其中#海尔4名员工午休被开除#的话题阅读量高达2.7亿。从媒体报道内容来看,报道内容主要分为客观陈述和事件评析两大部分。针对海尔开除午休员工事件,媒体观点不一。媒体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媒体表示开除午休员工的深层次原因是残酷市场竞争的大背景导致的。ZAKER新闻认为,“不光是海尔,包括华为和福耀玻璃这些成功的中国企业,内部基本都在执行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开除员工简直是家常便饭。当我们开始致力于提高薪酬,争取福利待遇的时候,就是资本离开的时候,更廉价的东南亚劳动力在等着他们。到那时候,工人们就像美国工人一样,要么接受现在的工作待遇,要么失去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在诸多媒体一边倒地对海尔公司提出强烈批评的时候,少数媒体则评论相对客观。他们认为是部分媒体的过度解读将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推升到全国性的舆情事件,在这场大型论战中,没有赢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媒体界面新闻在9月8日下午发表评论文章《海尔辞退四名违规员工,网络舆论之下没有赢家》,截至9月9日中午12点,该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3万。文章提到“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舆论,对四名被辞职的员工,对海尔,乃至对中国制造业都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海尔事件与其他网络事件一样,都是互联网情绪的集体宣泄。这种宣泄不问事实,不分对错,在这样的舆论之下没有赢家。”
通过对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采集到的网民的评论进行深度剖析发现,总体来看,此次民间舆论和媒体评论达成一致性。大部分网民对于海尔的做法表示不赞同。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网民的观点态度呈现多样化。从网民评论量来看可以看出,网民参与此次事件讨论的积极性较高。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海尔因开除4名午休的员工登上了热搜榜,这可能是一种巧合,也可能是一种必然。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互联网公司大规模裁员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社会大众的焦虑感日渐加剧,而此次事件中4名员工因为午休而被公司开除,给网民情感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果说因为中午睡个觉就被开除,实在难以接受。那种扑面而来的职场危机感瞬间点燃了网民的不安情绪,舆情风险也因此产生。就像是某位自媒体博主所说的“海尔只是撞枪口上背了个锅”,海尔“午休开除门”只是网民宣泄长期累积的焦虑情绪的一个发泄口而已。
从舆情应对的角度来看,此次海尔应对及时、声明内容简单明了,既澄清了涉事员工“午休”的传言,且提前预料到了公众对公司规定合法性的质疑而给出回应。
此外,有自媒体人撰文提到海尔的这份声明存在三点瑕疵:第一、未提公示程序:履行民主程序,还有公示程序,情况说明没提到这一环节。第二、未提工会程序。已经官宣开除,情况说明未提是否事先通知工会研究意见。第三、未提劳动合同。涉及规章制度或行为规范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海尔的及时回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舆情逐渐降温。但是该舆情事件所引发的负面效应还在继续。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何铖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