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2024-08-14 | 优讯舆情 434 舆情监测 社会热点 网络舆情 舆情应对 舆情处置 网络舆情监测 舆情监控 网络热点 社会热点舆情 舆情深度剖析8月12日,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王佳佳法官依法办案惨遭杀害情况的通报》,通报称,8月7日晚,该院立案副庭长、一级法官王佳佳被犯罪嫌疑人党某某行凶报复,不幸遇害。事件通报以后,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央视网、中国青年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观察者网、人民法院报、法治日报等权威媒体围绕通报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慰问家属内容展开报道,网民则聚焦法官人身安全、审判、工作量以及杀人者处罚等内容。在舆论场各方传播载体推波助澜下,事件热度居高不下,形成多个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
截止到8月13日16时,监测到与“王佳佳法官惨遭杀害”的相关信息共计10673 条,其中报刊15条,网络846条,微博7763条,论坛19条,微信1358条,客户端604条,广播4条,视频35条,小视频29条。
新浪微博形成话题#王佳佳法官今年已审结271件案件#(阅读量4807.5万 讨论量6065条)、#最高法慰问王佳佳法官家属#(阅读量3212.5万 讨论量3221条)、#法院通报王佳佳法官依法办案惨遭杀害情况#(阅读量1622.1万 讨论量3181条)、#法院通报王佳佳法官依法办案遇害#(阅读量317.2万 讨论量2250条),总阅读量超9960万,总讨论量超14717条。
关于“法官依法办案惨遭杀害”事件,目前主要在新浪微博、抖音、网络等平台传播,媒体以转载报道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的通报和最高法院慰问王佳佳法官家属内容为主。涉及媒体有央视网、中国青年网、光明网、观察者网、中国新闻网、人民法院报、法治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官方平台和百度百家号、今日头条、搜狐等自媒体平台,传播和辐射范围较大。
微博@郾城区法院官方平台于8月12日12时零8分发布的“关于王佳佳法官依法办案惨遭杀害情况的通报”,目前该条内容转发量7886次,评论量4213条,点赞量10.8万次,已经成为微博平台各媒体和个人账号的转载来源,全微博平台关注度排名第一。
截止目前,微博平台相关内容总阅读量超1亿次,讨论总量超1.5万条,点赞量超14万次。
抖音“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平台于8月12日发布的“关于王佳佳法官依法办案惨遭杀害情况的通报”,目前该条视频点赞量4.4万次,评论量6.2万次,收藏量6095次,转发量3.1万次,已经成为抖音平台各媒体和个人账号的转载来源,全抖音平台关注度排名第一。
截止目前,抖音平台相关内容点赞量超40万次,评论量超25万次,收藏量超2万次,转发量超10.5万次。
关于“法官依法办案惨遭杀害”的相关内容,网民评论数量超过26万条,主要集中在抖音和微博平台。涉及观点如下,网民一是点赞王佳佳法官依法不支持当事人的不合理诉求。一是认为现实生活中要远离杀人者这类人。一是认为连法官生命安全都没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就无法维护。一是为杀人者这种行为感到不值,认为其心态扭曲,希望严惩。一是为女法官的死亡感到惋惜,希望保护好法律工作者人身安全。一是质疑法官审结案件数量过高,可能会太草率。一是认为法官工作太饱和,很辛苦。
此次事件中,法官依法办案却惨遭杀害是引起媒体和网民关注的重要原因。根据通报,公安机关已将犯罪嫌疑人抓获,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从舆情热度来看,目前无衰退迹象,传播力度仍较强。
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面临的舆情风险有:
1.法官审结案件数量较多,引发公众对法官工作量超载、审案草率的质疑;
2.从电动车事故发生到犯罪嫌疑人提起诉讼,时间跨度达3个月之久,引发公众对相关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的猜疑;
3.通报中“判决后,犯罪嫌疑人对王佳佳法官未全部支持其诉讼请求心生不满,未通过法定程序寻求解决”内容,引发公众对犯罪嫌疑人杀人动机的质疑;
4.法院面临法官个人住址等隐私信息泄露、人身安全等不到保障的舆论压力;
5.涉事单位以及上级部门对法官善后处理工作,引发舆论争议。
应对建议:
1. 审慎披露数据。通报中涉及到法官审结案件的数据引发舆论小范围质疑,因此相关部门如需要披露涉及个人成就等相关数据时,要遵守审慎披露的原则,还原事实,慎重对外公布,避免双方信息不对称继而引发公众对相关信息真实性、可行性的质疑,使机构遭受舆论压力,折损公信力。
2. 回应质疑要准。通报中“三个月时间盲区”和“法官人身安全未得到保障”两大疑点引发关注。相关部门在撰写通报时,需要精准抓取到舆论核心质疑点,集中发力回应网民关切,如对网民关注的疑点难点进行重点解释说明,避免关键信息得不到释放,引发网民猜测,延长舆情周期,进而影响机构舆情处置进度。
3. 处置结果适时公布。通报中犯罪嫌疑人如何处置和王佳佳法官的善后处理工作未进行披露,易引发舆论恶意揣测和解读。相关部门在撰写后续通报时,需对犯罪嫌疑人处置结果进行重点通报,以满足舆论期待,此外对于受害法官的善后处理工作也要适度说明,避免出现“法院漠视受害者”“逃避责任”的声音,影响机构形象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