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指鼠为鸭”事件谜团重重 多方公信力临考

2023-06-09 | 优讯舆情 5504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 热点舆情分析

一、事件概述

 

6月1日下午,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在校学生发布视频称,其在学校的食堂吃饭时,疑似吃到一颗“老鼠头”。因关乎到“舌尖上的安全”,视频曝光后随即引发网友热议。

 

6月3日晚,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就“学校食堂饭菜中吃出老鼠头”事件做出正面回应称:饭菜中的“异物”经当事人确认为鸭脖。通报还称,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情况报告后,第一时间派出执法人员到该校开展调查,问询学校工作人员、食堂负责人、当事学生及相关知情人,对食品留样进行采样检测。

校方回应如图: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老师疑似控评被曝光:


6月3日,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现场》栏目发布的报道,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局长江协学介绍,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反复对比,确认这个异物就是鸭脖。

 

6月4日,据央广网报道,南昌市高新区市监局相关人员通过查看当事人拍摄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定系鸭脖。同时,对该校菜品的留样进行检测,将于3-5天专业比对后并公布结果。

 

6月6日,南昌市菁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被推向舆论漩涡,有不少网友质疑其做为校区餐饮公司的质量把控问题。对此,该公司在其社交账号发布一则声明,称“江西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的视频在网络媒体传播,经调查该事件涉及的是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瑶湖校区),该校区餐饮公司是中快餐厅,与南昌市菁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无关。

 

6月7日上午,江西省教育厅回应极目新闻记者称,相关处室已经介入该事件。

 

截至6月8日,相关舆情仍在持续发酵中。

 

二、传播情况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截止到6月8日,关于“指鼠为鸭”的信息共计12827条,其中,报刊9条,网络2015条,微博7853条,论坛62条,博客1条,微信1304条,客户端1382条,广播6条,视频195条。微博形成#高校鼠头事件涉事窗口几乎没人去吃饭#(阅读3.1亿,评论4890次)、#动物专家称争议鸭脖大概率为鼠头#(阅读1.4亿,评论7134次)、#市监局回应反复对比确认是鸭脖#(阅读2.2亿,评论1.3万次)、#争议鸭脖已送检#(阅读1731.4万,评论1094次)、#高校食堂疑吃出鼠头后老师教学生控评#(阅读740.3万,评论378次)、#长牙的鸭脖令人如鲠在喉#(阅读3.6亿,评论1.2万次)、#鼠鼠我鸭#(阅读1.9亿,讨论1.3万次)#曝吃出疑似老鼠头高校让学生网络控评#(阅读20.5万,评论2次)#鼠头鸭脖食堂意见反馈群曝光#(阅读44.7万,评论23次)#鼠头鸭脖食堂每个月都有大量投诉#(阅读5.1万,评论10次)等多个热点话题。同时,相关话题在百度、头条等平台也登上热搜榜。

 

(1)舆情走势

 

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截至6月8日15时,“指鼠为鸭”事件相关舆情信息12827条。6月3日,涉事校方回应后,相关舆情迅速升温,伴随着多个部门的介入以及网友持续曝光事件内幕等,推动舆情于6月6日达到监测期峰值,而后舆情热度回落,但关注度仍较高。


(2)媒体占比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微博平台,占比61.22%;网络平台占比15.65%;客户端平台占比10.77%;微信平台占比10.17%;其他平台舆情声量分布依次为小视频、视频、论坛等。

 

(3)热词分布图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食堂”“老鼠”“学生”“鸭脖子”等词语为核心传播词汇。


 

三、舆论观点

 

(1)媒体观点

 

南方周末:近日,江西一高校食堂吃出“疑似鼠头”事件持续引起热议。尽管学校和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都回应称疑似鼠头其实是“鸭脖”,但这一回应并没有消除广大网民的疑虑。检测结果要想服众,应该把整个送检和检验环节都置于监督之下,确保检测的是同一个物品。而且应该请中立的第三方进行检测。没有事发和当时处置过程的录像,没有对“异物”本身的检测结果和检测过程,只凭一纸通报和官员的口头“对比确认”,显然难以让公众相信“疑似鼠头”就是鸭脖。这个“异物”到底是鼠头还是鸭脖,并不难鉴定。关键在于,要让公众相信鉴定结果,这家高校和相关方面应该拿出更多令人信服的证据。

 

侠客岛:互联网时代,沟通早已变成双向的事情。碰到社会广泛关注的舆情,若回应还是原来“下结论”式的老套路,那碰壁民意是一定的。岛妹在网上看到一个评论,用到这里再合适不过:我愿意相信这是鸭脖,但是你应该用更有力的证据来说服我。这句话,值得涉事的有关部门思考。

 

南方都市报:等一等专业检测结果,这是对当事双方都负责任的态度。一边是“食品安全大于天”,一边经营商户的市场信誉也需要一个说法,不能因为各方有些多此一举的灭火操作,反倒把水搅浑了。互联网时代的热点讨论,必然需要涉事机构的及时回应,但也完全不需要有些部门慌不择路的添油加醋,这可能只会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既然出现纠纷,就应该引入专业检测,在此之前最好谨言慎行,不用高效地让当事人撤回疑问,也不必没有结论却非要强求一个“初步判定”。

 

华龙网:这个事件最初引发关注的是视频画面,给网友带来的首先是视觉冲击。而检测结果并没有就视频中的细节进行解析,只是单向输出检测结果显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最终可能会陷入说真话也无人相信的窘境。

 

齐鲁晚报:校方的情况通报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不少人看到情况通报反而越发“不淡定”了,指责这个通报“指鼠为鸭”。如果为了一个无意之失,去捏造事实,欺骗舆论和监管部门,后果极为严重,稍有理智的人和单位都不会去做以大博小的造假。况且,参与此事调查的既有当事人和同学,还有检测机构和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这个几乎没有利益交集的一群人,又怎么会默契地严守造假机密。

 

(2)网民观点

 

此次舆情事件引发网友广泛讨论,部分网友质疑爆料学生被施加压力才做出后续澄清(约占30%),部分网友质疑学校的“初步认定”结果(约占50%),部分网友呼吁相信学校结论,且认为出面澄清各部门没必要联合歪曲事实(约占10%),网友发表其他观点占比约10%。

 

@d3oi01O9解决问题最厉害的招数永远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不要急急急学生:是老鼠头。学校:是不是鸭脖要不要毕业证?学生:对,没错就是鸭脖。

@暴躁的火鸡头我就说是吧,不能光信网上的一面之词,这回人家当事人都反复核实了,虚惊一场。那个头要说像也不是像老鼠,像狗头啊。

@-逆时针的钟:你自己信吗

@鱼香肉丝加一碗大大大大大米饭说真的实在难以信服

@EXYHmm我们学校原来火锅粉吃出老鼠 开始还不是直接压 后来发了贴吧 才引起市卫检查  为啥压 因为食堂有校长股份

@DPWGTPAGJM:我相信百分之80的人都吃过老鼠肉,只是不知道而已

 

四、研判及建议

 

​因涉及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相关事件一经曝光随即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传播范围甚广,且影响力大,多个官方部门牵涉其中,相关舆情持续发酵,纵然多方回应灭火,但舆论热度仍居高不下,网友质疑声浪不断。

 

梳理可见,舆情事件发生后,涉事学校迅速回应,相关部门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调查结果,强调“事实真相”,但舆论并不买账。舆情处置过程中,涉事学校与多个管理部门虽然做到了及时快速表态,表明观点立场,但仍存在诸多缺点。

 

第一,学校在发布通告的过程中,并未采取初次表态着重表明态度的策略,而是直接宣布调查结果,对事件予以定性,且并未展示调查过程,也未出具权威调查报告,难以令舆论信服。

 

第二,回应过程中并未切中舆情关注要害,细节缺失。学生爆料中的“牙齿”“胡须”“毛发”等视觉呈现究竟为何物的舆论关注焦点被学校忽略,只是单纯强调“食物确系鸭脖”的结论,避重就轻,未能提供与爆料画面相匹配的信息量,导致学校通报收效甚微,且再次激化新的舆论质疑。

 

第三,学校在没有完整调查链条的情况下,再度被曝光“让学生网络控评”,舆情处置程序的本末倒置,再次强化了外界对食物即“鼠头”的揣测,同时也无形中降低了学校的发言的公信力,也降低了相关部门后续的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第四,此次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中,外界追问远未停止,6月8日,“到底是鼠是鸭不应该这么难查”再度登上热搜,在网络短视频时代,涉事主体应及时转变舆情处置观念,随时代而动,要善于利用最新传播形式回应外界质疑,如本次事件涉事学校应固定证据,将核实全程用视频或照片的形式来公之于众,让舆论因“眼见为实”而平息,避免衍生次生舆情灾害。

 

第五,截至目前事件仍在调查中,舆情关注点分散式爆发,舆情走势仍会出现动荡,如6月8日,“鼠头鸭脖食堂每个月都有大量投诉”负面舆情再被曝光,面对舆情发展态势,涉事学校应及时予以回应,回应社会关切,整顿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加强日常管理,从根源上上切断负面舆情滋生等。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