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大连宝马撞人事件舆情研究

2023-04-27 | 优讯舆情 2629 舆情监测 社会热点分析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热点舆情分析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北京头条)

2023年4月7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大连宝马车撞人案罪犯被执行死刑,这起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恶性案件终于画上句号,相关信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纷纷对其报道转载。在当地相关部门长达近两年的调查取证过程中,罪犯的最终处置结果一直被舆论所关注,涉事家属的不幸遭遇事迹也接连被爆出,重重压力之下,当地执法及司法机关的实体工作和舆情处置面临巨大考验。随着案件告一段落,舆情也随之平息。优讯舆情监测平台全面梳理该事件的发酵脉络及舆论关注点,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舆情脉络


2021年5月22日11时40分,罪犯刘东因无法接受投资失败的事实,驾驶宝马轿车沿大连中山区五惠路由西向东行驶时,突然加速车辆,故意闯红灯,冲撞多名正过马路的行人,最终酿成5人死亡8人受伤的惨剧。当日下午13时许,刘东到昆明街派出所,在公安机关确定其为本案犯罪嫌疑人之后,经审讯,刘东供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2021年9月16日,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对该案提起公诉。

​2021年10月13日,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件进行公开开庭审理。

​2021年10月29日,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公开宣判,被告人刘东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22年2月9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上诉人刘东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进行了二审公开审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刘东死刑。

​2023年4月7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罪犯刘东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检察机关依法派员临场监督。

二、舆情解析

该事件自2021年5月发生以来,在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持续被舆论关注,主要与以下三点原因有关:

1、事件性质恶劣且敏感推动舆情走热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诸如“持刀砍人”“开车撞人”“行凶抢劫”等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给受害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身心损害,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成为敏感舆情的典型类型。

​由于事关公众切身利益,该类事件发生以后常引发舆论热议。

​分析此次事件,“投资失败”“宝马”“加速车辆”“故意闯红灯”“冲撞斑马线行人”“5死8伤”等关键因素为该案件披上“恶劣性质”色彩,给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巨大影响,激发了网友自发“断案”的情绪,于是“最终判决结果”便成了舆论和家属的关注焦点。

​2023年4月7日,随着罪犯被执行死亡,“悬而未决”的案件终于“一锤定音”,判决结果曝光以后,迅速引起舆论场关注。

当日,媒体纷纷以“男子驾宝马撞人致5死8伤被执行死刑”“‘大连宝马车撞人案’罪犯被执行死刑”为标题进行报道转载,推动当日形成舆情小高峰,新闻热度持续走高。

​从优讯舆情监测平台获悉,当日相关信息量突破2600条,分布在微博、网络、视频、客户端等平台,其中微博端传播量占比91%,成为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微博形成#大连宝马撞人案司机被执行死刑#话题,阅读量2.4亿,讨论次数6602次,点赞量超5.5万次。

2、以短视频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加深了记忆 使内容更加直观和深刻

随着5G、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短视频、直播、vlog等视频形式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视频了解世界,短视频凭借拍摄和上传方式便捷等特点成为众多用户的社交新选择,随着用户自我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公众反映诉求的愿望增强,短视频成为一部分公众表达诉求的新平台,其所承载的舆情风险也随即增加。

​大连宝马撞人事件发生之后,多名网友将现场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几十秒的画面可以感受到现场惨烈情况,真实感和现场感强,可信度高,成为众多媒体和个人账号转载的来源,一时间该视频遍布网络,相较其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短视频传播速度更为迅速,视觉冲击力更强,利于形成深刻记忆。

​4月7日,随着罪犯被执行死刑,网上关于罪犯被审判的画面流出,现场撞人旧视频也被网友一并翻出,这一回溯性行为,使往日事件再次呈现到公众视野。

​2023年1月11日,广州天河路体育东路口,发生一起相似案件,一辆宝马越野车,猛然冲向人群,造成5死13伤,4月18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做出一审宣判,被告人被判处死刑。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荔枝新闻)


从网友上传视频看,现场惨烈程度难以言状,公众眼球再次被吸引,短视频的传播带动使事件透传度更强。

 

​3、时间跨度近两年 公众期待最终处置结果

事发以后,从一审判决结果公布到罪犯上诉,再到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期间时间跨度近两年,舆论的目光集中在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处置结果上,罪犯的审判结果成为热点话题。

​大连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事件,通过政务平台“大连发布”通报撞人有关案件,同时联动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官方平台发布审判动态和结果,本地媒体新闻大连、大连晚报等也对该事件和审判做了不同角度的报道,便于公众及时了解事件进展,为相关部门舆情处置创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但需要关注的是,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网友质疑司法程序缓慢的言论。如“天啊,居然活这么长时间,这么大的事,大连法院这效率真是无敌了”“这种事需要判那么久吗?这种人还要用税收养几年”“才死刑,应该当时就立即执行!哎,司法程序如此”。

分析发现,该类言论的出现主要由于公众久未看到罪犯的最终处置结果导致,从而将质疑矛头转向司法程序,时间跨度的拉长给公众造成案件“有头无尾”的错觉,在愤怒和正义心的驱使下,产生了持续关注该案件的行为。

三、舆情启示

​一起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宝马撞人事件发酵成轰动全国的敏感舆情,此次个案中的经验教训对执法、司法部门实体工作和舆情引导具有一定警示意义。


​1、 事发以后,执法和司法等部门积极应对。

大连公安部门及时介入调查,罪犯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为该案件提供了第一突破口,随后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件进行公诉和审判,因罪犯不服一审审判结果,向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辽宁省高院二审维持原判,向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罪犯死刑,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罪犯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从事件发生到法院一审和二审,属于舆情集中爆发的敏感期,罪犯撞人动机和法院审判结果引发网友热议,执法和司法机关等相关部门面临重重舆论压力。

​整个执法流程,公、检、法部门坚持“依法办案”,树立了办案公平公正的形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判决结果公布以后,大部分网友支持法院判决,认为罪犯刘东该死,减轻了公众质疑裁判结果的舆论压力,拓展了类似案件的法律适用范围。

​此外,整个过程公、检、法部门密切配合,跨地区、跨部门、跨级别形成合力,提高了办案效率,压缩了案件积压周期,减少了舆论办事效率低和司法程序缓慢的网友吐槽。

 

​2、 在办案过程中,保证审判信息的公开透明。

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于2021年10月29日和2023年4月7日在官方平台(微信公众号: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审宣判和最高法院核准罪犯死刑进行公布;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分别于2022年2月9日和2023年4月7日在官方平台(微信公众号:辽宁高院)对二审宣判和最高法院核准罪犯死刑进行公布;

​一审和二审两级法院联动传播案件审判动态,及时做到了信息公开,将审判依据、考量及判决结果第一时间公布,满足了公众对该案件的知情权,使办案公开透明。

​需要完善之处在于,审判过程中法院立案和开庭的环节同样需要对外透传,便于公众了解判决的整个过程和节点,形成舆情处置全环节覆盖,从而实现闭环效果,减少公众猜疑。

​在最终判决结果未出之前,相关部门需要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动态,加强舆论场中网民关注点和诉求的监测,同时对可能潜在的舆情风险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回应和引导措置,避免出现因过于重视“应对”而忽略“回应和引导”的现象,使部门面临舆论压力。

 

​3、 畅通沟通机制,安抚受害者及其家属情绪。

分析以往司法类舆情案例,因个人情感因素导致舆情发酵升级的现象并不新奇,受害者或家属不满官方调查结果而公开发声,而公众出于同情和共情心理,更倾向于支持该类言论,这样一来便促使舆情升级,影响相关部门舆情处置进度,同时也增添了舆情引导难度。

​因此事发以后,相关部门需畅通沟通机制,重视与受害者或涉事家属对话,互通信息,及时做好情绪安抚工作,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者没有合理疏导情绪产生对执法过程的误读和猜疑,从而加深矛盾对立,刺激舆情升级。

​根据@大连发布此前报道,大连宝马撞人事件发生以后,大连市政府成立了工作专班,全力救治伤者,民政部门全方位做好家属哀悼和情绪疏导安抚工作,一对一做好与死亡人员及其家属的对接,做好善后和保障工作。

监测发现,整个事发过程,除了少量关于受害者家人不幸遭遇的信息零星分布在网络外,并未发现有涉事家属公开发声的持续性言论以及闹事等过激行为,减少了相关部门的舆论应对压力。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