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时代,当我们说“网络舆情”时,是在说什么?
2020-06-09 | 优讯舆情 3268 网络舆情 大数据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以网络社会为特征的社交网络时代,普罗大众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社会的信息生产不再由专业的大众传媒机构垄断。这一过程深刻改写着舆论生态,促使传统舆论概念的改变,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现了革新。
舆情的概念与内涵
(一)从舆论到舆情:舆情的概念与内涵演进
在所有舆论概念中大家比较认同的是孟小平有关舆论的定义,其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切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发展产生影响。”这个概念兼顾了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关切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与舆论的本体(信念、态度和意见),还强调了舆论的一致性、持续性和强烈程度等,是比较完善和严格的舆论概念。
网络时代来临后,舆论这一概念被逐步弱化,被“舆情”所取代。舆论到舆情仅一字之差,舆情中的“情”,一是强调网络时代舆论变化的速度,“情”字凸显舆论是变动的;二是强调网络时代舆论具有很大的感性特征,即其中夹杂着大量的情感与情绪。网络表达短文本、口语化,使舆情表达出现了最大的变化就是情感因素和感性元素的增多,因此,“情”的第二个含义是情绪或情感。
基于此,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和历史时期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可以是人、事,也可以是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相关社会事项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由于网络是舆情的主要表达平台,舆情必须是表达出来的言论。
(二)舆情的类别
目前对舆情的划分比较多元,按照内容可分为政务舆情、经济舆情、社会舆情、民生舆情、文体舆情等;按照关涉主体可分为公权力舆情、企业舆情、事业单位舆情、个体舆情等;按照预警级别可分为红色舆情、橙色舆情、黄色舆情与绿色舆情等;按照发生范围可分为国际舆情、全国舆情、省区舆情、城市舆情、县级以下舆情等;按照发源地可分为媒体首发舆情、网民爆料舆情等。在日常的舆情分析操作中,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一般按照内容将舆情划分为社会民生、反腐倡廉、文化教育、涉警涉法、社会安全、时事政治、灾害事故、企业财经、公共卫生等类别。只要存在内在一致性,各类舆情划分范围不交叉,能互斥、穷尽即可。
来源:《青年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