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网络舆情热点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走路就能赚钱?趣步APP被立案:涉嫌传销、金融诈骗!
2019-10-16
2649
只要每天走够4000步,每月就至少能赚200元,而且上不封顶。这听起来是不是很不错呢? 去年下半年起,一款名为“趣步”的手机软件突然之间风靡起来,号称走路就可以赚钱,今年其还一度登上APP市场生活类第一的位置。不过,这款以“让汗水不白流”为宣传口号的手机应用软件,却逐渐走上了类似“拉人入伙”就能获得回报的“传销模式”。 近日,因涉嫌传销、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这款手机应用的开发商“湖南趣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长沙市相关单位正式立案调查。 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优讯,10余年专注舆情监测,可申请免费试用)数据可看出,自趣步爆出涉嫌传销,15日@人民日报@新浪科技@凤凰财经等微博大号进行报道后,“趣步”关注量迅速攀升。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舆情走势 微博截图 其中,#趣步##走路##传销##赚钱##诈骗##金融#等为大众关注焦点。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关键词云 一个看起来“躺着就能赚钱”的机会背后究竟暗藏了什么样的陷阱?其又是如何默默敛财的? 号称“走路就能赚钱” 趣步APP涉嫌传销、金融诈骗被查 趣步App 一款号称“走路就能赚钱”的手机软件。软件号称拥有3000万的用户,用户只需要安装趣步APP,每天记录步数,就可以获得数量不等的“趣步糖果”。这种“糖果”就是平台上的虚拟货币,可以用来换购商品,也可以直接提取现金。 宣传广告上称,在一分钱不投入的情况下,只要每天揣着手机开着软件走3000步,就可在一年后获得55个糖果。而当时每个糖果价值100元,轻松实现年赚五千的目标。而且其上不封顶,甚至说最高能月入2万块。 不过虽然看着诱人,但真的要拿到钱也并不容易。据悉,玩一个月获得11个糖果,继续玩的话必须花掉10个买任务,如果你把第一个月产生的糖果卖掉,第二个月就不能得到糖果。趣步看着是零投资,但是却利用类似传销拉人头的方式发展下线。 这种营销方式也引来了一些人的质疑。今年7月20日,有市民王兰兰在长沙市人民政府网上的市长信箱留言称,“湖南趣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否是传销,并请相关部门核实一下情况是否属实,给我一个满意的回复,谢谢!” 近日,长沙市经开区相关部门回复表示,湖南趣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涉嫌传销、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目前已被有关单位立案调查。 运动APP是如何“套路”用户的? 据了解,这款APP靠走路换奖品吸引用户,并洗脑用户“拉人入伙”分股份,看似是零投资,实质上却是利用传销拉人头的方式发展下线。 综合看,趣步套路如下: 1、 据悉,在安装注册成功后,用户如果想要正常使用趣步,需向平台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账户、微信账号并且需要通过支付宝支付1元进行身份验证,注册之前还需要填写邀请码。 但身份证号、银行账户支付信息等都涉嫌用户隐私暴露,这些或被在黑产链出售进一步牟利;1元验证费看起来不多,但是积少成多,要是有3000万用户,加起来就有3000万。 2、 对于用户来说,趣步最核心的吸引力在“糖果”,因为“糖果”可以用来兑换商品和直接出售换钱。但想要获取“糖果”,所谓步数其实是个幌子,关键还是要靠活跃度。而活跃度如何提升?主要还是靠推荐用户,即拉人头。 此外,“糖果”变现需要手续费,会员等级越高,手续费就越低。而提高等级,主要也靠推广(拉人头)。 3、 对于有一定资金的用户,可以用“糖果”兑换不同等级的卷轴任务,级别越高收益率越高。譬如10枚“糖果”可以兑换一个初级卷轴任务,在任务有效期内,只要我每天走了3300步,任务期后平台就会发放12枚“糖果”。也就是,存入一定“糖果”,45天就带来20%收益。 积累足够的“糖果”后,就可以继续兑换下一等级的卷轴,然后得到更高的活跃度和“糖果”。而到了专家级,仅45天的回报率,甚至疯狂地达到了36.8%。但这样的高回报率,在投资市场看来其实是非常危险且不切实际的。 下图为趣步APP平台部分任务轴机制数据: 总体而言,第一部分用户获得最少的回报,第二部分用户用给平台免费打广告或拉人的方式获得中等收入,第三部分用户则开始用现金收购他人的“糖果”,把本没有价值的“糖果”不断炒高,等待下一批接盘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后期无人接盘,或者平台公司已经通过卖出“糖果”赚到暴利,那么所有的“空手套白狼”最终都会成为一个泡影。 业内人士称,趣步的模式就是“运动挖矿”,把人拉进去,需要有很多新人进来才能撑住,是金字塔结构,越到后面就要求有越多的人。只有进来新人,上面的人才会有收益。 舆情小评 看似无本万利的买卖,实则里面潜伏着非常大的消费陷阱,很多消费者不光花费了大量时间,还得看很多虚假内容的广告,有的人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些奖励,变现时又难上加难。投资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此类玩手机、刷微信轻松赚钱的广告,以免上当受骗。 信息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中国基金报
网络舆情热点
趣步APP
查看详情→
90后女孩反杀醉酒男,是正当防卫还是故意杀人?
2019-08-30
2245
2019年2月8日晚,云南丽江90后女子唐雪参加完朋友的生日聚会,朋友开车送唐雪在村口路遇醉酒的男村民李某湘,遭其拦车搭讪与辱骂。唐雪与父亲前往理论,三人首次发生扭打。次日凌晨1时,李某湘持菜刀到唐雪家砸门,她拿上家中两把水果刀出门,两人再次发生打斗,最终她挥舞着的一把水果刀,伤及李某右胸部主动脉,致后者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8月25日,该案检方起诉书曝光,唐雪被指控犯故意伤害罪。 二、案件回顾2019-2-8 11时左右云南丽江90后女子唐雪路遇醉酒的李某湘,遭其拦车与辱骂。唐雪和父亲前往理论,三人发生扭打。2019-2-9 1时醉酒男持菜刀砸她家门,唐雪拿上家中“两把刀”出门,两人再次发生打斗。最终她挥舞其中一把水果刀,伤及醉酒男右胸部主动脉,致其抢救无效死亡。2019-2-10唐雪被永胜县公安局刑事拘留。2019-2-25经检方批准逮捕,羁押在丽江市看守所。2019-3-3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将唐雪移送检方审查起诉。2019-8-7永胜县人民检察院以唐雪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永胜人民法院提起公诉。2019-8-25一份案件检方起诉书曝光,表示唐雪具有《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的处罚情节,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019-8-26封面新闻率先独家披露检方起诉书后,让正当防卫又一次成为热词,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该案件冲上热搜。2019-8-27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发布通报称,该院对此案高度重视,已派人阅卷,对案件事实、证据依法全面审查,指导案件办理。三、法律博主、网友观点1法律博主观点@法职_庞九林律师:#男子持刀砸门被90后女孩反杀#此案明显不是互殴,无论是否唐雪先动手,都是正当防卫。李某持菜刀砸门,唐雪出门查看情况,发现李某持菜刀。这个时候,如果李某先动手,唐雪就是正当防卫,唐雪制止李某,是正当防卫行为。如果唐雪先动手,也是正当防卫行为。因为李某持刀上门,已经是正在进行的的犯罪行为,而且对自己的威胁,迫在眉睫,不能苛求李某举起刀唐雪才可以反抗,如果唐雪不先制止李某,自己就有可能被砍伤或者砍死。我们不能要求凶杀举起刀,枪开始瞄准才可以反抗,为了制止犯罪,先动手,也是正当防卫。@杨文战律师:死者肯定有错,醉酒滋事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甚至持刀上门闹事,从这些情节来看似乎很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但从最后一次关键冲突发生的状态来看却不足以认定正当防卫。唐雪的行为虽然是在受侵害之后的反击自卫行为,但明显其超过了必要的、合理的限度。这种情况下认定为防卫过当然后减轻处罚是妥当的,完全不担责并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本意。要鼓励正当防卫,在公民正当防卫时不宜对公民过于苛责,但不是无限度加大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唐有讼:对正当防卫的坚持与鼓励,本身是没错的。只是客观上造成了一个问题,一切重大关切案件,最后不得不在检察院阶段,把这个问题解决掉。2网友此次“90后女孩反杀醉酒男”被媒体爆料后引发微博热议。网友主要讨论的内容有4个方面:网友认为唐雪无罪,表示人都杀到家门口,唐雪的反映属于正当防卫。网友认为唐雪有罪,表示正当防卫没错,但是带上刀那一刹那就有故意伤人的想法。网友站在中立角度,称唐雪是正当防卫,但是杀了人应该是防卫过当,至于是否有罪还是看法律怎么评判。网友认为唐雪第一时间应该报警,这样就不会出现这种悲惨的事件了。四、词云解析解析:关键词云中,“云南省人民检察院”“通报”“审查”“90后女子反杀醉酒男”“案件”是事件传播的核心词汇,经过媒体报道获得网友广泛关注。五、舆情分析自昆山反杀案时隔一年后,发生90后女孩反杀醉酒男。网友对此的分歧很大,舆论普遍认为该案件属于正当防卫而不是故意杀人,表示法律应该考虑当事人的惶恐程度与情况的危机。但是就法律角度来说,每一个定罪和量刑,都应该是根据证据与案件事实进行分析而最终判断出来的,舆论应充分尊重司法程序和条文规定,既要维护实体正义,也应维护程序正义。那么到底什么是正当防卫呢?正当防卫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以正对不正”,鼓励人民群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客观地说,受执法理念、环境影响,在实践中正当防卫权实质弱化,或者认定过于苛刻,或者出于平衡考虑做出裁判,立法初衷未得到充分体现。目前,此案并未给出一种结果,让我们期待后续的信息。相信法律会给案件一个公正的裁决,给人们一个公正的结论。附件:此案件中最强的争议就是“正当防卫”,让我们看看法律是如何规定的。截图来源:央视网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赵艳彤
网络舆情热点
社会舆情分析
查看详情→
保时捷女车主扇男司机巴掌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2019-08-01
2744
导读7月30日,网络上出现一段男女司机互扇耳光的视频,视频显示重庆一保时捷女车主当街扇男司机耳光,后被对方回扇。视频发布后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众多媒体也集中转发报道了该事件,事件短时间内传播热度猛增,成为全网关注焦点之一。30日19时左右重庆公安就事件发布最新通报称,女子驾车未按规定掉头,罚款200元;驾车戴帽、穿高跟鞋等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扣2分,罚款50元,双方达成调解协议。31日,事件继续发酵,有消息称男司机妻子声称夜里有陌生人敲门,自己与丈夫彻夜未睡;随后有网友发布另一段视频,视频中女车主声称自己在渝北出了名的飙车,红灯从来都是闯!打个电话全部改。舆情传播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从事件传播趋势看,30日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舆情量急剧攀升,成为当日热点事件之一,虽然在19时@平安重庆发布事件通报,对女车主进行相应处罚,但由于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至31日数据统计截止,事件传播处于历史高位,相关舆情量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平台分布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从相关舆情的平台分布看,绝大部分信息来自于新浪微博,新浪微博贡献了90%以上的舆情量。据此可见事件的传播具有较高的平台集中特性,其他平台媒体的相关报道尚未爆发,舆情有很大的再扩散可能。情感分布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此类社会事件往往带有较高的敏感属性,在本次事件中“女司机”、“保时捷”、“巴掌”等敏感字眼极易激起网民负面情绪,牵引出有关社会问题的批判性言论,导致舆情持续走高,极易引发次生舆情。针对事件舆情内容的情感进行分析,敏感度高达99.58%。网民观点事件发生后,网友纷纷就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从网友评论看,30%的网友觉得看到视频中男子在遭到女司机扇巴掌后能扇回去很舒适,支持男子的行为;21%的网友觉得女司机之所以敢如此嚣张肯定是因为背后有人,希望政府官方能介入调查,打黑除恶;有12%的网友对警方通报中的处理结果有所质疑,认为事情不会这样简单,对双方和解的结果表示质疑。总的来看多数网友站队男司机,对女车主背后可能存在的势力或身份背景感到好奇并延生出很多猜测,期待着事件进一步的发展。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媒体观点新京报:“保时捷女”反遭一耳光:没人该包容你的嚣张在此事中,很多人的“站队”站的不是“暴力有理论”或仇富,而是站在“是”和“善”的那一边。对很多事的评判,都需要糅合情法理等多重维度,需要回到规则框架下。对照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等规则,事件中的是非也不难厘清:保时捷女司机的不守交通法规、不尊重他人尊严,都颇显猖獗,所以就连警方也说“有钱也不能任性啊”;男司机的快速还击,或许难言理性,但毕竟是置入“遭到暴力后用暴力回应”的链式情形中的,女方的蛮横减轻了暴力还击的失当性。个中的是非评判,显然不能被“双方都有错”给含糊过去,责任主次轻重该厘清就得厘清。眼下,针对备受质疑的女方威胁语,还有真实性存疑的骄纵情形和丈夫背景等,有涉及公共利益的,当地警方该披露的不妨加以披露。而对当事双方来说,巴掌一出,注定双输。不知道那一巴掌有没有打醒那位保时捷女司机——公共空间,得讲规则。撒泼耍横,那不叫硬气叫痞气。这世上,没有人有义务去包容你的跋扈,一旦跋扈越过了道德和法律边界,那结局亦可料定:道德不答应,法律不纵容。舆情分析目前保时捷女车主怒扇男司机耳光事件还处于传播高峰期,网友对于事件的发展多有猜测,从网友站队情形看,男司机在舆论中稳占上风。一直以来有关社会公平、特权个体的事件都极易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此次保时捷女车主违规在先还怒扇他人耳光,再一次触碰到了网民的敏感神经,所以才成为网民口诛笔伐的对象。舆情经过一天的传播已出现由最初的交通冲突向社会公平、特权讨论的趋势,网络上已陆续有人公布疑似女车主身份背景及历史黑料的信息,呼吁继续调查女司机人际关系与背景的声音也逐渐增多。对于之前公安部门的通报处理结果,网友也存在较大的疑问,7月31日男司机表示昨夜遭陌生人敲门,此爆料再一次印证了网民有关女车主背景的猜测,舆情进一步发酵。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保时捷女怒扇男司机耳光
查看详情→
舆情观察:女子被质疑霸座掏出6张火车票
2019-07-30
2052
导读7月25日,有网友爆料称,哈尔滨一列车上,一名女子带俩娃躺在硬座上睡觉,遭到旅客质疑“霸座”。随后女子掏出6张火车票,表示自己是因为没有卧铺,所以才买了6张硬座车票让孩子休息。在网友曝光的视频中,这名被质疑“霸座”的女子一边掏出火车票,一边用略显生气的口吻回应质疑她的乘客。据在场其他旅客介绍称:“大姐人挺好,之前有给其他旅客让座,后面孩子休息,无座乘客就不乐意开始质疑,才把大姐逼急了。”舆情传播趋势根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数据显示,因网民拍摄的短视频在微博上传播,舆情热度从7月25日开始逐渐上升,7月26日热度达到峰值,随后舆情热度逐渐下降。网民观点该视频爆出后立即引发网民的广泛热议。针对该事件网民看点各异。通过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对微博上网民的评论抽样调查显示,大部分网民表示支持大姐的做法,没毛病;部分网民指责质疑者道德绑架;还有网民认为不提倡这种囤票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占用社会公共资源;其余网民的观点比较分散,如追问她是如何买到六张票的、标题党故意博人眼球等。以下是部分网民的观点摘选:@焦虑的泉水:人家花钱了,怎么能叫霸座?是没有票的人想霸座吧?@十月ed:铁路运输属于公共资源,铁路部门首当其冲承载着交通运输的国家职能,公共资源应当最大化地服务大众。一个人身份证买五张儿童票,完全就是种投机行为。如果没有这种投机行为的发生,别人可能也能以同样票价买到一张有座票,不至于买无座了。@随云远漂:如果是成人票,要求人票证统一,小孩霸占就不合规了,如果是儿童票那没毛病,毕竟儿童票不是实名的。专家观点上海勤周律师事务所袁正律师:该女子的行为不属于霸座,但铁路乘车有实名制的要求,如果乘坐时车票的使用人和票面的乘车人身份不相符,从铁路部门的角度来讲,也是可以拒绝提供服务的。“因为(购买车票)属于合同关系,从合同法的角度来讲,虽然你花了钱,但合同的相对方是票面乘车人,我的服务只提供给他,你要过来坐我可以拒绝。”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宣传处相关负责人吴先生称,“不管是用几张身份证进行购买,即使同行的人并未前往,手持车票的人也是可以占用座位的。”他解释说,铁路集团在售卖车票时,相当于已经和乘客签订了相关合同,“只要乘客没有进行退票、改签等操作,那么这张票就是属于乘客本人的,乘客有权授权其他乘客使用该座位。”吴先生直言,“虽然这种情况,有些人表示不太理解,但是公司必须保证每个旅客的权益。”舆情分析在铁路客运中,一人购买多票、占用多座的现象,确实比较少见,但却并非没有,只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遵守的都是“一人一票一座”规则。可是在现实中,确实有旅客会有一人多座的客观需要。女乘客的这种做法,在现实中客观存在,在情理上也站得住脚。从情理上说,这名女乘客在买不到卧铺票的情况下,用亲戚朋友身份证购买两排6张硬座火车票,目的只是让孩子夜间舒服一点,能够好好休息。女乘客的这种做法、想法是人之常情,人们应当给予理解。因为,熬夜乘坐长途火车,大人一般可以忍受,但小孩子“一坐到底”却很不容易。但部分网民质疑这位大姐的这种操作实质上是钻规则漏洞。按照火车购票乘车规则,对号入座、一人一座,每一位乘客只能购买一张火车票。3个人用别人身份证购买6张硬座火车票,在夜间当卧铺使用,如果买的是4张成人票和2张儿童票,那没有占铁路部门的便宜,但如果买的是2张成人票和4张儿童票,那就存在占铁路部门便宜的嫌疑。对于这种情况,尚未有相关规定明确这类情况能否存在,应该如何处理,目前业内也尚未形成一致看法。所以社会大众对于此类事件的讨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停止。此次事件在短时间内登上热搜,离不开过去一年里系列“霸座”事件对于大众的冲击。舆论给予社会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一些争议社会议题的顺利解决,尽管此次舆情迅速登上热搜,是因为“霸座”的热搜属性原因,但是却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关于“一人买多票”这个由来已久的命题的大讨论。此次事件中,享受让座的无座青年在大姐提出希望他从座位上起来的要求之后,立即提出大姐有“霸座”嫌疑。围观群众见势,群情激奋下逼着这位大姐出示车票,最后在警察介入后这个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一场闹剧始于“善意”,终于“质疑”。如果让座者与享受让座者之间相互理解,少一些猜疑,多一些信任,或许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简报
查看详情→
又见13岁少年弑双亲!网友:抓住了,然后呢?
2019-01-03
1876
导读12月31日晚,湖南衡南三塘镇,13岁少年罗某因家庭纠纷用锤子杀害父母后逃离。其姐姐称,罗某沉迷上网,当日向父母要钱去网吧上网未果,遂锤杀父母。事发后,罗某曾用其父亲身份证购票前往云南大理。今天下午,衡南警方在云南大理将其抓获。@澎湃新闻2019年1月1日,@人民日报 微博转发“湖南衡南通报13岁学生涉嫌锤杀父母:作案后逃逸,其父母已身亡”。2019年第一天,这则湖南衡南县公安局的协查通报,引发公众焦虑——这距离湖南沅江12岁少年弑母案,不过才一个月。12岁弑母少年:"我杀的是我妈,又不是别人",获释返校遭拒,他该重返校园么?微博截图2019年1月2日,@今日头条,发布微博称“涉嫌锤杀父母的13岁男孩,已在云南大理被抓获”。微博截图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数据显示(优讯,10余年专注舆情监测,可申请免费试用),该事件在2019年1月1日,经@人民日报 @今日头条 @新京报 等媒体微博转发后,迅速引发网友关注,1月2日,达到舆论关注峰值。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舆情走势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关键词云2005年出生,13岁,却残忍将自己的父母锤杀于家中。这让不少网友想起最近发生的一起案件:同样是湖南,同样是一个未成年人(12岁),连砍二十余刀,杀害自己的母亲。因未满14岁,最后被送去长沙管束教育3年。网友评论对于这起恶劣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网友:抓到了,然后呢?微博截图我国《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上,需要对杀人、抢劫等严重刑事犯罪负刑事责任,而14周岁以下是绝对不承担刑事责任的,哪怕他犯了锤杀父母这样的枭獍罪行。舆情小评13岁的少年按法律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但不代表这样的凶手没有危害性。法律是社会的稳定器,也是公众安全最终的保障。接二连三发生的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孩子弑亲的惨案,已向社会敲响警钟,也对法律空白点、痛点拉响了“警报”。——新京报《13岁少年涉弑亲:惩戒“少年犯”不能留空白》从评论看,众多网友将不久前同样发生在湖南的12岁少年弑母案件联系在一起。担心若一味根据未成年保护法“保护”犯罪的未成年人,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以此为保护屏障,而肆无忌惮,建议下调未成年人犯罪入刑年龄。近两年,有关“是否应该下调未成年人犯罪入刑年龄”的讨论一直在进行。例如建议“从14周岁降低至12周岁”的学者指出,我国现在儿童辨认和控制能力有较大提高,部分施害的未成年人在作案时展示的辨识能力、心智发育程度甚至超过一般成年人的水准,因此入刑年龄应该下调。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光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仅不能有效控制犯罪,还可能制造出更多严重犯罪行为,因此应从其他方面入手干预未成年人犯罪。信息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新浪微博、新京报、澎湃新闻等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社会热点舆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下一页
热门推荐
9月11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少女遭体罚死前求助信被老师拦截
武汉大学“职工子女逼停学生”事件:舆情风波背后的特权质疑
理性观察 | 湖北“妈妈岗”争议背后:女性就业支持与公平边界
6月13日全网络舆情简报:一架波音787客机印度坠毁
从协和“4+4”到天价耳环:互联网时代的公平焦虑与舆论监督
黄杨钿甜高价耳环风波舆情分析
婚姻新规舆情聚焦:户口本退出的公众反响与社会思潮
重庆三峡学院“天价采购”:75万与299元背后制度漏洞待深挖
舆情透视:河南干部违规聚餐致一人死亡
5月15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娃哈哈称已终止和今麦郎代工合作
河北省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舆情启示
“炫富”扣分?券商如何完善声誉管理机制:从新规看长期发展路径
“3·15”蜜雪冰城:舆论场割裂之谜
海底捞“锅底小便”事件舆情分析
重庆燃气收费异常屡禁不止舆情分析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深度剖析
舆情简报
热点舆情分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