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次生舆情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疫情当前,警惕不当回应引发次生舆情
2020-02-12
3676
导读 面对公众质疑,一些人顾左右而言他,用空话、套话来回应,这是应对舆情的下下策。那些看似滴水不漏的“车轱辘话”,貌似稳妥、安全,实则“漏”掉了公众的信任与信心。 移动互联网时代,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很容易发酵为网络“爆点”。及时回应舆论关切,才能有效澄清事实、解疑释惑。然而,如今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民众对某些部门、某些事件提出质疑后,涉事方的回应非但没能澄清疑惑,反倒引发了次生舆情,甚至连回应者也成了舆论焦点。 当前,正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网络上各种声音纷繁复杂,任何与疫情有关的事件,都获得了数倍于平常的关注度。关注背后,有公众对这些事件的关心和重视,也有对于一些问题的焦虑与质疑。面对公众心中的疑问,有关方面不能选择性回避或惧怕推诿。 疫情当前,只有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才能真正化解疑虑、聚力战“疫”。但是,结合近期热点舆情来看,无论是“红会物资分配效率”,还是“防疫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违规发放口罩”,涉事部门的回应都没有很好地平息质疑,反倒引发了新的质疑。 为何及时回应,却仍受质疑与热议? 1 首先是回应缺少细节。 没有细节,再及时的回应也难有说服力,只能让人更疑惑——这背后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最近不少地方发布疫情信息的方式,就给一些不会与公众沟通的部门“打了样”。比如,在充分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将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等详细公布出来,既能让人信服,也有助于其他人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 其次是回应中有太多空话、套话。 面对公众质疑,一些人顾左右而言他,用空话、套话来回应,这是应对舆情的下下策。那些看似滴水不漏的“车轱辘话”,貌似稳妥、安全,实则“漏”掉了公众的信任与信心。那些传递不出多少坚定与真诚信号的空话、套话,怎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认同? 3 再次是回应“不拘小节”。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任何一次“不拘小节”的失误,都可能消解互信。无论是通过网络还是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回应公众质疑,形式其实都是次要的,只有坦诚认真以待,才能令人信服。如果回应网民质疑的公文,连日期都写错,岂不是自己给火上浇油? 大疫当前,唯有凝聚人心,团结一致,才能为社会减压,为战“疫”赋能。互信氛围的营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关部门面对舆情时的反应速度、回应的态度与信息的“含金量”。用细节和事实消除误会、用坦诚的态度承认错误,才是面对质疑的正确方式。 信息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何晨阳
网络舆情
次生舆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下一页
热门推荐
河北省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舆情启示
“炫富”扣分?券商如何完善声誉管理机制:从新规看长期发展路径
“3·15”蜜雪冰城:舆论场割裂之谜
海底捞“锅底小便”事件舆情分析
重庆燃气收费异常屡禁不止舆情分析
“红”动全球:外国网民涌入小红书现象的舆情洞察与多维应对
“良品铺子被举报”事件舆情分析
储户40多万存款“消失”舆情分析
昆明学校食堂“臭肉风波”舆情剖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舆情处置
热点舆情分析
教育舆情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