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燕志华:南京银行相关谣言传播的舆情分析

2022-07-06 | 优讯舆情 1431 社会热点分析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网络舆情监测

         最近几天的大新闻是关于南京银行的一则谣言。由于相关群里的截图流出,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影响,然后银行报警,言论的始作俑者道歉,接着被公安部门处理,也被单位解约。

 

       有时候一个谣言的社会影响力的大小,除了和谣言本身有关之外,和辟谣的力度涉及部门的反应程度也有关系。涉及南京银行的这则谣言,由于银行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报警、处理、通报、开除等,一系列的密集组合拳打出后,社会关注度反倒更高了。但是南京银行涉及的这则谣言,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因此可以理解采取了这么大的动作来辟谣和应对。至于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对于“造谣者”的手段是否合适的问题,属于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且不讨论。


       

       银行等财经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般的情况下,关注此类新闻最多的是圈子,也就是财经从业者和财经新闻、行业自媒体等群体。他们往往对于银行方方面面的风险苗头较为敏感,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一惊一乍,在圈子内部形成传播,然后再经由微信群、自媒体平台等向外传播,“出圈” 后形成社会影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关注更多的是股价涨跌,但是财经圈子内部信息又常常影响股市和经济,因此他们常常成为意见领袖,左右舆论和舆情。

 

       就以此次谣言传播为例,我们会发现主要是从圈子内部的截图开始的,由于截图在微信群等各种平台上,因为第一视觉的模糊感营造的神秘感,成为点击打开率最高的传播形式之一,从而开启了一系列的出圈之旅。生产言论者如果是评论员、研究员,很容易被认为是权威人物,也会增加传播的动力。

 

       在此次谣言基本平息之后,我们需要分析,一直波澜不惊的南京银行,为何会突然爆发这样的谣言事件?

 

       我们分析一件舆情,尤其是产生较大影响的谣言的时候,常常从当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心态入手,寻找谣言生产和爆发传播的温床条件。银行作为重要机构常常吸引大众和媒体的目光,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黑天鹅和幺蛾子,因此爆发谣言并不奇怪。正是因为经常受到谣言和假新闻的困扰,因此更需要功夫需要做在平时,在日常将防御谣言和假新闻攻击的城墙垒起来,这也是中国银保监会在2021年第一次常务会议就通过《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的原因之一。但从社会心理和社会心态来说,当前在这方面并无多少引发银行舆情的导火索事件。即便财经圈内部已经流传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说法,如国内一些城市房地产下行之下的财政危机、银行和城投平台千丝万缕的联系、银行的呆坏账等,再加此前具有较大影响的河南郑州“随意赋红码”事件爆发之后,村镇银行的暴雷事件被挖掘出来,但是网友应该不会因此和南京银行强行联系起来。毕竟,村镇银行具有强烈的山寨气质,而且南京银行位于东部发达城市,即便出现暴雷事件也不会轻易动摇城市的根基。

 

       我们分析最近的事件之后,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耦合风险”事件。也就是几个具有相关性的信息被解读为强关联信息,形成了逻辑链条,从而生成了谣言的土壤。这几个耦合事件包括如下事件:

 

一是 前任行长突然离任,在不少媒体的报道中成了一件“异动事件”。如一家著名财经媒体开头就报道,“在南京银行前任行长束某涉案辞职并被查之后,接任行长刚满两年的林静然又突然辞去一切职务”“银行内外对于这一人事变动都颇感事发突然”。文章还在导读中提出,此次辞职或因受到落马的前官员的影响。行文中营造了满满的故事感。


二是 在新闻影响之下,南京银行股价开盘一度大跌超过9%,被认为是股市对于信息的敏感反应,而这吸引了普通百姓的注意力

 

三是 银行行长的异动产生围观,围观又产生新闻挖掘力。不少自媒体开始围绕南京银行生产了一系列的有见地、有成见的文章,不少标题具有强烈的倾向性,但是无法证实。近年来财经领域的自媒体呈现爆发性增长,成为网红头部人物需要曝出金句或者一语惊人,引发争议,然后吸引粉丝,成为行业一个非常显著的成名之路。财经网红的这种成名之路,正如股评家一样,正在毁掉行业的公信力。大量的所谓经济学家,不过是西方经济学教授、经济学研究者、经济学爱好者、经济学知识的搬运工。民间有个说法认为,很少有经济学家被推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主要因为普遍不靠谱,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

 

四是 权威媒体消息称,近期多位金融领域干部密集调往地方政府任职,建行、东方资产、银保监会的干部分别赴任云南省政府、南京市政府、河南省政府等。不少自媒体将之解读为金融领导到地方专门解决相关银行问题,引发了一些阴谋论。

 

五是 南京银行此时公告更换公章,原因是因为印章使用年限较长、磨损严重等。一般而言,大单位如银行机构更换公章非同小可。在人们还没消化完这个信息的时候,公告又删除了,这很容易引发负面联想。

 

       

       几件事情都发生在一个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碰到一起,结果形成撞车事件。几个事件在普通的百姓那里无关紧要,但是在财经圈就会引发解读和想象,产生强关联,结果相关的模糊的说法就会出现。一旦截图传出,就会导致舆情爆发。

 

       事后我们看到地方相关部门为了产生辟谣的合力,采取了一些行动,如前行长公开露面,各大券商发声支持,官方媒体正面报道等等,应该说对于辟谣和稳定局面还是具有相当大的作用的。

 

       但是这个事件也提醒我们,在防范声誉风险的时候,信息发布的管理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何时说、怎么说、说多少都是个技巧。不说和密集地说,都是值得反思的。比如,连续不披露年度业绩,和上述连续曝出多个容易产生强关联的信息,都不是好的做法。大型机构进行声誉管理的时候,应该理解,有节奏地进行信息释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问。

 

 

作者:燕志华  博士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