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学校食堂“臭肉风波”舆情剖析
2024-10-23 | 优讯舆情 1249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社会热点 网络舆情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舆情监控 校园舆情 网络热点 社会热点舆情 舆情深度剖析
2024年10月16日,学生家长在参观昆明长丰学校食堂时,发现食堂提供的猪肉存在异味,并拍摄了相关视频。家长们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情绪激动地指责学校食堂“整盆肉都是臭的”,并要求学校给出解释。当日,家长们向警方报案,并聚集在学校门口讨说法。
事件具体脉络如下:
10月16日20:07
昆明一中学食堂肉制品有异味被家长现场“抓包”:整盆肉都是臭的
10月16日21:47
官方介入调查,教育局:已取样送检
10月17日20:04
家长在校外等待调查结果,有人给孩子点外卖送饭
10月19日14:16
家长见面会,董事长无视最后问题插兜离席
10月19日22:37
官方通报学校食堂肉品变质变臭事件,校长被免职
10月20日10:18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主持召开专题会议
10月20日18:30
昆明官渡区委书记表态:从血的教训中反思
新京报:因为有刚性用户,因为属于垄断经营,学校食堂如今已经成了企业竞逐的热门生意。这两年,多地中学小卖部动辄就能拍出300多万的天价,经营食堂的利润自然更为可观。合法经营者当然可以获得合理回报,但前提是必须保证食品安全。说到底,不管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食堂的餐食供应都应该在阳光下接受监督。唯愿这一次风波能够促进把私立学校的食堂餐食也纳入严格监管,既要严把承包企业的“入口关”,也要强化日常监管,同时把校长、老师及家长陪餐制度落地落实,切实保障校园食品安全。
羊城晚报:在国家层面,早已为学校食堂搭建好完备的监督管理体系。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学校食堂接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以“鼠头鸭脖”为典型的事件更是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事实说明,在一些学校,这种监督管理体系的运转是低效的,令人非常失望。查出问题居然靠的是家长,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虽说家长也有监督之义务,但要是什么问题都指望家长发现,那真的是家长“不能承受之重”。事已至此,查办此类问题,绝不能只查食堂经营者,还要对失责的学校领导、有关部门进行问责。
齐鲁壹点:食品安全大于天,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又更是重中之重。尽管因为校园环境封闭的特殊性,造成了对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的难度增加,可这显然不能构成学校、教育、食药监等职能部门不作为、慢作为或作为不力的借口。毕竟,不是每个食堂都时刻有学生家长监督,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也不能仅靠家长“突然造访”的抓包。
潇湘晚报:事关孩子饮食健康,多重视都不过分。面对“食堂腐败”,只有做到“伸手必抓”,才能确保学生吃饱吃好,才能让家长安心放心,才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网民对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较高,三成网民吐槽学校食堂极端利益化,“一切向钱看”,监管力度缺失,招标就是遮护皮,呼吁相关部门严惩,并持续关注教育贪腐问题;两成网民控诉涉事食堂缺德;两成网民感同身受,谈及自身以往食堂用餐不卫生或者食材不健康经历;两成网民控诉学校态度傲慢;一成网民呼吁学校招募在校生家长负责采购和后厨监督;一成网民关注并追问处罚细节,不满只是罚款;一成网民称赞该事件调查处理速度快;一成网民发表其他观点,如爆料校方在群里威胁家长等。
学校食品安全问题极易激起公众的强烈不满,而在对此类事件的调查处理过程中,官方介入的时效性以及处理结果的严厉程度,均能成为诱发舆情次生灾害的高危因素。每当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发舆情风暴,网络上关于过往类似事件的记忆便会被唤醒,旧案被频频重提,导致负面舆情不断蔓延,舆情管控的难度也随之骤增。
鉴于此,建议相关部门在处理这类备受关注且敏感的舆情事件时,务必迅速介入,并明确向外界展示其高度重视的态度。这不仅能从情感层面安抚公众情绪,还能在最大程度上遏制谣言的传播空间。对于涉事方而言,应尽快查明事件真相。若调查结果与网络传言相符,则应秉持坦诚原则,公正无私地处理事件,勇于承担责任,以有效平息公众的不满情绪。如此次舆情事件中,涉事校方发布会直接下班、最后一个问题也懒得回答、单手插兜、副校长笑看厨师被家长质疑等,在很大程度上再次激化了舆论矛盾,助长了负面舆论再扩散;反之,如果事件真相与网络传言存在出入,则应迅速澄清事实,消除舆论误解,粉碎不实传言。
针对学校食品安全这一特定领域,提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具体职责。同时,应严格落实校长陪餐制度,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在源头上杜绝负面舆情事件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