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志华:司马南的风险区间和联想的“舆情病根”
2021-12-09 | 优讯舆情 2469 企业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应对 司马南 联想作者:燕志华 博士 优讯舆情专家/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自司马南连发多个视频质疑联想及其创始人之后,在全网已经引发了激烈讨论。总体看来,司马南保持了连续的进击态势,而联想在公共舆论空间,一直保持着沉默。
对于司马南来说,随着流量见顶和网民欢呼疲惫,他正迎来一个微妙的时刻。他和这条流量的话题巨龙,正在进入暗流涌动的深海区,一个风险区间。一个不留神,就可能遭遇流量的反噬。
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人士开始对于司马南视频中不太专业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一些名人虽然没有直接就此发表看法,但是在一些场合的谈话中间,多少流露出了倾向性的东西,显示并不支持司马南。一旦类似的人群达成共识,成为专业者联盟,将可能瓦解司马南通过视频形成的“正义者”联盟,当然,这个并非易事。
司马南的另一个风险,就是随着他本人在公共舆论场的更多曝光,很多人将他过往的历史抖落到公众面前,供人评议。每个意见领袖都来自江湖,都曾经有过对手,有的甚至是可怕的对手。比如不少人注意到了司马南的老对手崔永元曾经的评论,充满了意气之争。还有人将司马南曾经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照片也扒了出来,有的被司马南本人否认了,有的不能否认,还有更多的历史素材正在路上。这样的历史黑料有可能分化粉丝群体。
但司马南真正的风险来自于时间。时间能淬炼并见证真正的价值。随着司马南发起的这个话题成为国内一个显著的议题,相信各方都已经关注并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相关智库或许已经向相关部门提交了研判报告,相关部门对于这一起重大争议的看法,或早已有定论,或者正在形成定论的过程中。因为这是一个重大议题,涉及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绩,涉及到接下来的路径和方向,这不能不进行严肃的论证讨论,并给出结论。
说完司马南,我们再来说联想的困境。
作为被质疑对象的联想,虽然在公共空间保持了沉默,但此前也有所动作,比如私下接触过,在内部有过动员,但是从公关的角度看,效果是非常惨淡的。
联想的沉默,其实蕴藏了一定的深入考量。在司马南保持的进击的状态下,任何一点的回应都表现为与司马南的对话,都会激起更大的关注,而这对于联想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因为以联想自认的这种体量的品牌,对话本身意味着降尊纡贵、与自称普通公民的司马南一视同仁,并为司马南制造更多的热点,而这一点或是联想不愿面对的。这也是在公共舆论空间里,强者对于弱者的挑战常常不予置评、置之不理的原理之一。
从目前可见的信息看,联想可能为此采取了两个策略,一是暗中接触的策略,派出集团的女副总发信息给司马南,希望见面私下沟通,这是中国人传统的沟通思维,结果被司马南直接拿来写了视频剧本,接触失败,而且出现反面效果;二是通过相关公关人士邀请第三方为自己发声,但是依然收效甚微。当整个网络的目光都聚焦到联想和创始人身上的时候,自己不发声,别人无论怎么发声,都是很难取得较好的公关效果的。沉默本身营造了一种傲慢,会激起网民更大的不满。
正如上文所言,联想无论说不说、无论如何说,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都是利好进攻者司马南的。但是既然两者后果都是差不多,那就是说比不说好。说代表了态度,它本身起码代表了重视,以及和公众沟通的诚意。当议题成为某种舆论的时候,它就不再是司马南的事情,而是公众的事情了。
联想深陷舆论困局,并不是爆发性的,其实是多年来舆论形象不佳的直接后果,是慢性病的突然加重。“国有资产流失”的话题,也可以用别的公司作为目标,但联想肯定是最佳枪靶,是这个话题的最佳引爆点。因为长期以来的非议缠身,成为民众心目中那个似是而非、疑云重重的“大火药桶”,引爆只是时间问题。
联想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功过是非,自有官方评价,专业领域也有业内看法,但现在看来,它并没有成为公论,也即舆论共识,并没有说服包括中下阶层百姓的为数不少的社会大众,否则也不会因为司马南的几则视频,就能击中社会痛点,掀起如此强烈的舆论风暴。
那么,联想品牌的舆情“病根”,到底是什么?联想自成立之初,由中科院出钱出人出力,根正苗红,走的就是民族企业道路,在宣传之中也定位为国货之光,在实践中一路打破进口电脑垄断地位,并购IBM,实力逐步强大,成为民族企业中的骄傲,众多企业家因此都十分钦佩柳传志,“教父”之称渐渐传开。
顺着这个线索,我们因此找到了联想舆情反复发作的“病根”。回溯联想多年来的“舆情史”,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负面新闻都和“家国情怀”或强或弱、若即若离的联系,有剪不断的牵扯。凡是联想的做法或者提法背离了家国情怀,就会瞬间传遍网络,成为负面新闻。无论是柳传志和倪光南的发展路线之争、“国际联想”风波、5G投票风波、所谓“美帝良心”、向美国赠送电脑、国有资产流失、外国高管等舆情,无不是和“家国情怀”背离的结果。
也就是说,一路走来的联想,和网民心目中的最开始那个“国货”联想已经背离太多,每次改革或者国际化,都向相反的方向走得更远一点,每次都让无数网民感受到了背叛。如果联想在开始的时候,能够设法在这方面向网民解释清楚,取得理解或者谅解,联想不会走到今天这样负面缠身、打满绷带的样子。但中国改革开放急遽的发展历程,联想无疑也是随波逐流,被潮流推着向前。弹指一挥间,十数年已成云烟,联想早就错过了向公众解释的最佳时机,但病根一直在,丝毫没有化解,并成为芒刺,时时发作。而联想负责人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公开发言之中常常不能虑及这个背离“家国情怀”的病根,忽视网民群体的记忆隐痛,常常随口说出一些敏感的言论,诸如“联想不是中国的企业”“如果美国继续加税,联想生产线将搬出中国”等等,常常令敏感群体喟然叹息。
联想今天负面缠身,所有一切都可以追溯到这个“病根”,以及最初形象维护和形象公关的失败。
今天,当美国挑起贸易战,开始对中国企业进行极限施压,中美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博弈的时候,中国网民的家国情怀已经情绪高昂。国难思良将,闻鼙鼓而思忠臣,人们需要有家国情怀又能独当一面的民族企业,挺身而出。当华为擎起民族企业的大旗,在一线冲锋的时候,网民不禁多看了联想几眼,几多失落,几多愤怨!深谙网民心态的司马南,此时揭竿而起,以“国有资产流失”为号,率先发难,振臂一呼,获得网民纷纷响应,也就不难理解了。
联想接下来如何应对这样的形象危机,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不少人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胡锡进的建议是高管集体降薪。李国庆预言联想的科研投入将翻三倍,并且杨元庆将会成立个人公益基金等。类似的建议都是着眼于联想的主动作为,以主动付出换取网民和社会的谅解。
我们的看法是,负面舆情常常伴随企业的经营不振而出现,只要企业积极发展,本身就是最好的公关行为。联想在适当回报社会之外,可以将司马南的挑战视作一种鞭策,以重振雄风作为最好的回答。
但联想的一个意外好处在于,眼下的形象已经触底,很难再有什么更难堪的情况发生了。接下来就可能“以时间换空间”,事情慢慢会触底反弹,任何一点积极动作都会导致积极反响。事件的走向和后果如何,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