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副教授跳槽到中学引热议,大材小用还是?
2021-07-09 | 优讯舆情 1496 网络舆情热点 社会热点舆情近日,有关高校副教授跳槽中学当老师的新闻引起热议。事件起源于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公布的一份中小学教师拟录用人员名单。网友发现,在这份名单当中,其中一人因为拥有副教授头衔而受到关注。经查询发现,此人正是河北大学副教授赖老师。
对此,网友纷纷发表评论。梳理发现,不少网友从现实的角度给出了猜测,认为中学老师收入高、无科研压力是他们到中学当老师的根本原因;另有网友从自己身边举出很多例子,表示并不稀奇,如“我妹妹的高中老师就是博士夫妻”、“同学导师从石油大学跳槽去了北大附中”、“我高中的时候班主任是211的,后面也是去教小学了”等等;还有网友表示只要自己喜欢,能在所在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就挺好的,不必要听别人怎么说;也有部分网友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认为这是高校留不住人才,大学里的条件不行,才导致人才外流,表示“搞研究的,要经费没经费,要课题没课题,好不容易有个研究方向,还要为各种行政事务分神,干脆不搞”。
对于这种现象,专家是怎么看待的呢?澎湃新闻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储朝晖表示:从教育的基本事实和逻辑表征来看,越是低年龄段,表征相对越不明显,教育越复杂。打个比方,如果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是100%的话,我们现在已经达到70%,而即便是中国最先进的大学,在对幼儿教育方面的认知,也只是整个幼儿教育应该认知总量的30%左右。根据这样一个状况,越早期的教育越要有高精尖的人才,而现实的状况是从大学到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水平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一部分优秀的人才到基础教育中任教,从长远来说是符合教育认知的内在需求的。
优讯舆情分析师认为整体舆论环境的支持,为以后更多高校教师下沉基层,投身基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提速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我们也期待着这些高校教授能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一些变化,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人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