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大学“宿管大爷中暑去世”事件:劳工权益保障与公平议题
2025-07-07 | 优讯舆情 15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监控 网络热点 社会热点舆情 舆情深度剖析一、事件概况
7月6日,有网民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称,青岛大学一位宿管人员不幸离世。青岛大学在读学生表示,青岛大学学生宿舍都没有空调,6日滢园宿舍内有一名学生中暑被救护车送医治疗。多名学生及职工反映,学校拖欠该宿管8个月工资,致其生活拮据。7日凌晨,青岛大学发布声明,确认事件并成立专班配合调查、安抚家属。声明未提死因细节、欠薪及高温责任,仅强调“积极配合调查”。
不少网民质疑其生活状况与工作环境、欠薪问题、预算分配、待遇双标等问题。
“因往年不热,今年才死人,明年必装空调”
“校领导办公室恒温26℃,留学生宿舍早有空调,学生宿舍及值班室无降温设备”
“投入125万元招标智慧宿舍系统,却未给值班室装空调”
“毕业典礼斥资百万高调宣传,基层员工保障缺失”
还有网民关联保洁员厕所住宿、59岁保洁员猝死难认定工伤等事件,质疑劳务外包成规避责任工具,要求清查欠薪责任链,认定工伤并赔偿家属。事件相关二创内容扩散,有网民以“无声之死”为题撰写悲情短文,描述“猫碗空空如干涸的眼睛”等细节(生前喂养多只流浪猫),全网转发超10万次。
1.事件触发:当日室外气温达39℃(存疑),一名宿管大爷在无空调的值班室中暑去世,同日一名学生因高温送医。
2.舆情爆发点:学生自发悼念、社交媒体传播其生前工作环境及欠薪8个月的细节,引发公众对高温劳动保障与高校资源分配的质疑。
3.传播扩散: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全网热搜,阅读量超5亿,形成“无声之死”“外包制度漏洞”“高校双标”等核心讨论标签。
爆发期:7月6日深夜,宿管去世消息在学生群内传播,学生自发到值班室献花。舆情在小红书、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平台持续发酵。
发酵期:7月7日,网民扒出青岛大学近年斥资百万举办毕业典礼、招标智慧宿舍系统等信息,质疑资源分配不公。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知乎问答、抖音、头条等短视频平台。律师解读“高温致死责任归属”,网民发起“高校宿管环境普查”话题,部分高校宿管工作环境曝光。全平台联动,#青岛大学宿管去世#话题阅读量破5亿。
截至目前:校方未明确回应核心问题,舆论转为对高校治理体系批判,形成“体制性冷漠”讨论。
1.高温劳动保障缺失:值班室无空调、欠薪8个月是否构成管理失职。
2.外包用工责任模糊:校方称“外包人员”推卸责任,引发“用外包规避法律责任”质疑。
3.资源分配双标:对比留学生宿舍、校领导办公室空调配备与基层员工工作条件的悬殊差异。
4.情感共鸣点:宿管生前收养流浪猫、学生众筹为猫寻找新家等细节,强化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共情。
法律风险:高温致死责任认定可能触发劳动纠纷诉讼。
声誉风险:高校形象受损,正值高考报名阶段,影响招生与社会捐赠。
社会风险:舆论矛头转向“高校治理体系”,可能演变为对教育公平公信力广泛质疑。
1.制度性冷漠:高校长期忽视非编制人员权益,外包制度成责任“真空带”。
2.资源分配失衡:基础设施投入向“面子工程”倾斜(如庆典大办、留学生服务),而基层工作环境改善滞后。
3.舆情应对惯性:校方仍依赖“模糊表述+流程化响应”,缺乏对公众情感诉求的回应。
1.透明化沟通:公开宿管岗位薪资标准、高温补贴政策及外包公司资质审查文件;定期通报调查进展,如尸检报告、薪资拖欠追责结果。
2.快速止损:优先为高危宿舍安装临时降温设备(如便携空调)。设立专项基金,先行垫付家属赔偿与欠薪。
1.完善制度设计:明确高校对外包人员的直接管理责任,禁止以“第三方关系”规避义务。制定高温应急预案,要求所有公共服务岗位配备防暑物资。
2.资源分配公平化:将基层员工工作环境改善纳入年度预算,建立“学生与员工同标准”基建规范。
3.舆情能力建设:组建跨部门舆情研判小组,重点监控外包人员、后勤岗位相关舆情。培训管理层“同理心沟通”技巧,避免机械式回应引发次生舆情。
高校在追求学术发展与社会影响力的进程中,需重新定义“教育公平”的内涵——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分配,更要保障所有校园劳动者的尊严与安全。青岛大学事件为教育系统敲响警钟,唯有通过制度革新与人文关怀,才能化解舆论危机并重建公众信任。
此次事件揭示高校舆情管理中的三大盲区:
1.弱势群体议题敏感度不足:对宿管、保洁、维修工等“幕后工作者”的权益保障长期忽视。
2.外包模式监管缺位:将用工责任转移给外包公司,却未建立配套监督机制。
3.舆情响应滞后文化:仍惯用“冷处理”策略,未能主动引导舆论向建设性方向发展。
警惕舆论炒作“非编人员待遇不平等”、欠薪、外包制度、高温作业等劳工权益保障议题,谨防舆情向“反体制”方向变异。
声明:本篇为优讯舆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