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燕志华:从“2018年分水岭”看网络舆情含金量大降、风险大增

2023-05-15 | 优讯舆情 910 企业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深度剖析

​​中国百姓有非常质朴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再加传统文化中的“路见不平一声吼”“一方有难八方来助”等侠义情结的熏陶,因此在线上虚拟社会,常常表现为道德感爆棚,一旦热点事件引爆全民情绪,情绪流量就如掀翻怒海,排山倒海而来。


1、流量最大的网络舆情具有一个显著特点

从近几年引爆全民的网络舆情流量题材看,普遍地可分为三大主要类型:

一是道德属性流量。

应该说,这个流量是中国进入舆情时代以来,一以贯之的最大流量。只要那些上网曝光的事件涉及道德火星,常常引发全民声讨和千夫所指,引发“网暴”和人肉等网络现象。

由此形成了中国很多大型网络舆情独特的故事冲突框架,就是强者-弱者、富者-贫者、官员-百姓、城管-市民等不平等结构的捉对厮杀,网民形成“弱者即正义”的网络价值观。比如反腐案件、高铁“互殴”事件、“八孩女”、唐山打人案等就是这种类型的网络舆情;

二是爱国主义流量。

这是在2018前后特朗普对中国“极限施压”之后激发出来的全民爱国热情,再叠加民族主义思潮,这股流量的汹涌澎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少大的自媒体账号正是乘着这股东风乘势而起,专门赚取这样的流量。其中司马南因为在批评联想过程中,又经常和爱国话题相勾连,成为这种流量的最大赢家之一。

国际政治话题入门门槛很低,几乎没有学科壁垒和护城河,再加网民阅读兴趣高昂,因此不少人赤着脚就登堂入室,直入堂奥,不少国际政治领域的《故事会》类型的大号应运而生,内容是新闻事实、学者观点、个体臆测、群体想象、民族利益的大杂烩,其特征高度类似于谣言和流言。很多国际关系研究者对此异常愤怒,但也异常无奈。

三是意识形态流量。

也即由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之后,自下而上的意识形态压力急剧增加,全民爆发爱国热情,开始群体网络锄奸。网络形势表现为,公知被镇压,贪官被游街,右派不敢吱声,中间派不敢沉默,需要鼓掌表达态度。

一些涉及毒教材、毒插图、政治不那么正确、意识不那么爱国的公众人物、专家学者,乃至“穿着和服”逛街的普通百姓,都因为冒犯意识形态而遭遇声讨。如专家被群嘲、罗崇敏事件、“玄奘寺”事件、合肥陈教授被夺话筒、“北极鲶鱼”事件等即属于此类。本质上,爱国主义流量也是意识形态流量的一个分支。

当然,除了上面三个主题之外,传统的舆情主题如反贪反腐、舆论监督、社会火爆事件等一直居高不下。还有的舆情题材综合了各种舆情要素,如疫情舆情、“胡鑫宇失踪案”等,由于迁延时间长,风险火星无处不在,随时踢爆热点。

我们会发现,上述这些热门舆情题材,具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就是它们都属于不需要思考、稍加品评就血往上涌、直冲脑门的“芥末题材”。


​因为道德、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属于传统文化和主流宣传一直强调的、人们自小就耳濡目染的内容,凭着直觉就能分辨对错,第一时间就能触发网民群体情绪,引爆海量流量。

因此,能够引爆全民关注的舆情,必须是简单易懂、且符合上述特征的题材。也正是这个原因,当“董某民案”宣判之后,我们通过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作出本案有惊无险的基本判断。因此此案的大多数争议都是围绕法律专业进行的,具有理论高度和知识深度,触发不了一般网民的“情绪阀门”。

但这也意味着,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事件,常常是一种网络群体情绪大爆发和大宣泄。只要事件击中网民集体心中的情绪“火药桶”——比如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热烈的侠义情怀、嫉恶如仇的道德正义感——就会瞬间引爆情绪。

舆情爆发后的群体情绪,形如网络上的“火牛阵”,冲着事发现场和网络热点,瞬间呼啸冲来,几欲“驾厂车、踏破贺兰山缺”!但往往激情跑马几圈之后,又被下一个热点吸引而走。相似情景,总是一再上演。


2、从近期反转舆情看群体情绪的社会风险

近一段时间,最值得分析的网络事件,就是黄老师“挖呀挖”的视频和高铁“互殴”案件。


黄老师在大红大紫之后又横遭反转,成为不少网民发泄的对象;“互殴”案件在地方判决后引发愤怒情绪,但随着更多视频放出来后,事情也有反转。

上述两个反转现象,证明了网络群体情绪的巨大不稳定性和巨大的风险性。


​黄老师唱的“挖呀挖”为何能够击中群体网民心理,从而受到追捧?即便有专业摄影、MCN策划、甚至不排除购买流量等外因的推动,但是作为内因的内容特质还是最重要的。分析视频就能发现,击中网民心理的在于清新清纯的女主气质、朗朗上口又悦耳的儿歌旋律,勾起了网民简单单纯的快乐,仿佛回到了昨天,嗅到了童年上学路上的青草味。很多大老爷们恨不得回到幼儿园,跟着黄老师一起拍手齐唱“挖呀挖”。


​这个视频的走红,证明了在今天纷纷扰扰的流量时代,真、善、美等简单的人性依然是网民追求和向往的美好品质。而且也再次说明,击中网民群体心理的,常常是这样简单而单纯的,直接触发本能反应的东西。

导致事件反转的,是群体情绪中的复杂人性。当传出黄老师是网红、有滤镜、背后有公司在包装,在“五一”期间直播获得几百万的打赏,不少网民就有情绪了,感觉错付了、情感被黄老师欺骗了,舆情就反转了。愤激的人们又人肉人家、污名人家等。


​“互殴”案件在判决之初,激起无数网民的愤怒,人们出于直觉判断,明明是“熊孩子”家长先动手,怎么会混淆是非,搞成了“互殴”?长此以往,是不是抢先动手不算肇事,忍气吞声才能自保?一时舆情汹涌,连同“熊孩子”家长都被人肉出来。显然,司法公正是社会最后底线,宣判不公对于社会人心、道德伦理的冲击是巨大的,“彭宇案”殷鉴不远,在这个认知层面,网民是清醒的、理性的,要拷问公平的。但随着后续一些视频陆续放出,人们也逐渐看到双方你来我往的事实,“互殴”判决虽有瑕疵,但也基本符合事实。

很多人在反思类似事件的时候,常常追问,网民为何总是“情绪在先,真相在后”?如果我们理解了上述关于网民情绪爆发和传播的原理,就知道这种追问是无解的,情绪是注定首先爆发的,真相总是姗姗来迟的。放眼全世界,这都是普遍性的情景,因为群体情绪的爆发是基于人性的、基于直觉的,和真相所需要的理性、乐观,可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其实类似集体情绪的爆发所带来的的危害,在疫情期间随疫情舆情多次沉浮、身不由己的网红医生张文宏肯定是深有感触。群体情绪稳定的时候,他可以出来说说话;群体情绪激烈的时候,他只能隐退江湖。

到如今,疫情结束不过半年,张文宏已经被网民遗忘,几乎“泯然众人矣”。


3、为何说今天舆情的含金量降低、风险变大了?


虽然说中国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几乎就算踏入了网络舆情时代。但是回望波澜壮阔的网络舆情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网络舆情以2018年为分界线,存在一个显著的分水岭。

2018年开始,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开始对中国“极限施压”,对中国开出了很多令中国很难接受的关税条件,开始运用行政的力量对付华为,并在年底授意加拿大扣留孟晚舟,结果引爆了中国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热潮,自此网民眼光和注意力开始齐刷刷向外看,国际内容流量开始暴涨。


​在2018年之前,中国网络舆情是以“内政”为主的,涉及民生等诸多内容;在2018年之后,“外交”内容猛增,涉及爱国和民族的内容大增。


​虽说网络舆情有非常之大的群体情绪在内,但是这个分水岭之前的舆情,是具有较大的价值的,因为随着绝大多数网民上网,意味着社情民意上网,通过大数据就能基本掌握中国百姓的想法和诉求,然后主动或者被动地获取其中的民意,倒逼社会治理,推动社会进步;

但是在2018年分水岭之后的网络舆情,群体情绪占据了更大的比例,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群体情绪,甚至有不少是极端的爱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这就导致很多舆情是群情激奋的内容居多,也不乏民粹的狂热性的泡沫。

这种舆情具有较大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确实可以凝聚人心,同仇敌忾,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群体性的情绪可能会绑架决策,压制理性的声音。因为这种汹涌的流量背后是群体性的情绪,打着民意的旗号,直逼决策者的案前。试问当某位大V操纵议题,形成网络滔天流量的时候,从官方到民间,可有任何人敢于站出来抵制这种流量?当佩洛西窜访台湾,网络上一片喊打的时候,这种网络洪流给决策带来多少的压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流量时代,依然值得借鉴。


​在上述群体性情绪的双刃剑效应之外,我们还需要看到,在今天这个社交媒体叠加算法推送的技术时代,本身蕴含着极大的技术风险。这种社交软件和推送技术,很容易导致不同观念和利益的群体之间的裂痕加大加深,导致阶层和群体之间的隔阂,从而带来更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问题。看看美国近年来因为Facebook和推特导致的社会撕裂现象,就知道这种风险所言非虚,而是实实在在的风险。更何况,随着AIGC时代的到来,各种意识形态风险只会增多,不会减少,相关挑战必将水涨船高。

我们说眼下的网络舆情的含金量降低、风险增多,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就是经过过去将近20年的网络舆情的洗礼,已经倒逼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应对机制,客观上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各地也因此成立了各种智库组织和研究机构,将网络舆情纳入了决策咨询的体制内渠道,网络舆情为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民生的改善、制度的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到今天,群体情绪的泡沫越来越泛滥,可资借鉴的建设性的内容相对减少了,而需要警惕的风险内容却相对增加了。

综上所述,当“外向型”的网络舆情,也即中美博弈激发出来的爱国流量和意识形态流量高歌猛进的时候,社交软件和算法推送又以技术之力进行了加持,使得我们今天面对的网络舆情的形势,确实出现了较前大不相同的风险景观。


​上述各种激情流量,又遭遇当下的就业困难和消费紧缩,使得群体情绪变得高度不稳定。群体情绪的流量在网络左冲右突,如同跨国风险游资在国际空间横冲直撞,虽然也会带来繁荣泡沫,但是也带来巨大风险。网络情绪“侧漏”到线下,就是各种排队骂架、激情犯罪的现场冲突。

作为舆情的研究者和各级的决策者,面对这种群体性的激烈情绪,既不能鼓之使之更加膨胀,又不能泄之使之丧失气势,只能以安抚和引导为主,成为可驾驭和可资利用的网络力量。这在接下来是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
请您留言

优讯舆情4000089039

提交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