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机场救护车闪警示灯接免税商品,问责不应止于涉事员工!

2019-12-17 | 优讯舆情 2408 网络舆情热点

导语

12月7日晚间,有网友发视频爆料,疑似一辆沪N牌照的救护车闪着警示灯在浦东机场接机,然而它接的并不是什么危重病人,而是几名手提大小购物袋的年轻人,视频中,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装车时神态自若,丝毫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网友们纷纷对此种行为表示谴责,还有网友调侃救护车开始做“网约车”了。


一、舆情概述

12月7日晚

网友将拍到的上海浦东机场救护车闪灯接机的视频发到网上,引发舆论关注。

12月7日23点

@上海机场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立即开展核查,将严肃处理。但此回应并没有消除公众疑虑,网友呼吁要严查并公开处理结果,人民日报评论称“机场方面的‘迅速回应’,远远没有给出与此事相关的全部信息”。


12月8日

媒体大量报道,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和《东方时空》栏目围绕机场回应进行报道,央视网刊文《滥用“特权”,救护车接机谁之过?》,人民日报客户端发文《救护车的特权是接送生命,而不是接机》进行评论性报道。当日上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也发文澄清称“根据车牌查询,该车并不是上海院前急救系统救护车”。

12月9日

舆论关注度持续上升达到最高峰,央视网、人民日报、光明网等央媒及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有影响力的媒体引领发稿。相关报道有“机场救护车闪警示灯接免税商品,这件事大了”“救护车机场接机,却装满一车免税品!回应来了,但网友:不买账”等。

12月10日

上海机场通过官方微博公布相关责任人的处罚情况, 表示集团“将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开展专项整顿,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人民日报当日发稿称“机场救护车秒变‘购物车’,问责不应止于涉事员工”,引发大量转载

12月11日至12日

舆情进入沉淀期,舆论对事件整体进行总结、分析和讨论,舆论基调更加理性化。相关报道有“让公私不分者付出代价”“救护车接机不能止于内部处理”“私用救护车接机错了,但下属拒绝这种要求很难”等。



二、舆情分布(舆情监控


网页、客户端和微博的舆情量合计占比约八成。


三、传播热词


浦东、机场、救护车为网络传播热词。



四、媒体聚焦


不符合特种车使用规定 涉嫌违法


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而同时,法律对这份“特权”也规定了明确的适用范围:“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非执行紧急任务时,不得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不享有前款规定的道路优先通行权。”显然,视频中这辆闪着灯来接机的救护车既不享有“特权”,更已经违法


人民日报:“职业福利”也是有边界的,一旦滑入“利用职务之便非法牟利”就是另一回事了。员工私自使用救护车去机场拉货,这一方面是涉嫌违法,另一方面也确属“溜岗”。


滥用特权 消费大众公信力


新华锐评:救护车本该随时待命,以保证能够在突发情况下,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救护车如此滥用,会大大消减急救服务的公信力,正如有网友所担心的,“以后在路上谁还会为特种车辆让道”。对于这件事,相关部门绝对不能仅仅对当事人“严肃处理”了之,而是要严肃追查,更要及时堵住救护车监管方面的漏洞,让救护车真正成为“生命之车”。


呼吁彻查管理缺失及违法行为


人民日报:角色错位、闪灯乱入的救护车,着实叫人大开眼界。试问,管辖机构是怎么给车辆放行的?环环相扣的标准化管理模块是如何失效的?私用救护车的“当班员工”,为何胆大任性到如此无所顾忌的程度?


央视新闻:第一,救护车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一旦在关键时刻缺位,将给生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当班员工为何可以随意调用,机场方面却不知情,这是否反映了管理缺失?又缺失在什么地方?第二,救命车如此轻易开出去接人,用网友说法是“一个敢开,一个敢坐”,这里面涉及什么样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应该彻查清楚。第三,事件既涉及机场管理、也涉及急救应急管理,偶然发生的情况暴露了不少问题。在真正需要应急的时候,是否一定没有漏洞发生?


救护车私用并非单个人的责任 反思不应止于处理当事人


新华网:对于这次“救护车接机”,浦东机场也要认识到,这不是一个内部事件,而是一起公共事件。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有必要举一反三,诊断一下究竟是一个员工“病了”,还是一个部门、甚至是一个管理系统“病了”,如此才能堵住机场日常管理的漏洞。


新京报:对于机场救护车的日常管理,理所应当是相当严格的。然而,浦东机场的这辆救护车,却可以这么轻易地被违规使用,这暴露的其实是机场日常管理的漏洞。也正因此,责任人恐怕不仅仅是一个当值员工而已。


五、网友评论


数据显示,网友跟贴主要分布在新浪微博



1)约39%网友认为此举滥用公共资源,破坏社会公信力,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如“这可是救命的救护车啊,万一急用起来怎么办”;

2)约22%网友呼吁要严查、追责并整治,如“明目张胆,毫无规律,必须严肃处理,一查到底!”;

3)约15%的网友表达了气愤、调侃、讽刺等情绪,如“丢上海人的脸”“太大胆了,还开着灯”“这智商也是没得救了”“真敢坐呀,免费让我坐这车,我都不坐”;

4)约11%的网友提出质疑,如“接的是什么人”“谁给的特权”“免税商品是否涉嫌偷税漏税”;

5)约8%的网友对上海浦东机场的回应及处置发表看法,有网友表达质疑,如“每次追责都是员工或者临时工背锅,难道那些责任人就没有一点管理责任吗”,极少数网友表达认可,如“回应很干脆,赞!”“这个态度值得肯定,举一反三才是重点”;

6)另有约5%的网友点赞社会舆论的监督力量,“有了网络,人人都可以是纪检委”“看来民众监督很重要”。


私用救护车舆情事件盘点

梳理近年来相关的舆情资料发现,“救护车私用”的新闻并非个案,事件被曝光后均受到舆论的公开谴责和抨击,涉事人员被追究责任


案例一:2012年1月,天津有一辆救护车拉着一车海鲜果品出现在北京街头。网友调侃称“天津急救车春节前京城送礼”。

案例二:2015年9月,湖北襄阳市纪委通报,谷城县冷集中心卫生院司机闻某某擅自使用救护车办私事被处理,该院两名领导也被追责。

案例三:2016年4月,网络爆料“成都一120救护车不运病人反而载了一辆自动麻将机”,网友讽刺称“脑子有点缺氧,需要机麻救命!”。事后,司机因违反救护车管理使用规定被停职检查。

案例四:2017年11月,陕西岐山县一卫生院院长将救护车开回家,被舆论质疑“公车私用”,“遵规守矩的意识薄弱”,更有媒体指“卫生院长开救护车回家无异于‘夺命’”。


六、舆情点评


从舆情发酵看,这是又一起由网友爆料而引发舆论热议的公共事件,也再一次体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监督的威力。


从社会影响看,社会公众对救护车有着很高的信任度,司机们为急救车辆让出生命通道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温暖人心。此次上海浦东机场救护车“接机拉货”的现象无疑给公众的善意浇了一桶冰水,同时也给急救中心和医疗机构的社会形象抹上一层阴影,带来消极社会影响。有网友质疑“滥用特种车辆,以后在路上谁还会为特种车辆让道”。


从网络反馈看,尽管相关责任人已被处罚,但舆论认为问责不应止于涉事员工,上海浦东机场要深入思考究竟是个人任性还是监管责任缺位而导致特种车变“特权车”,相关部门需重新审视救护车的内部管理机制,反思、梳理管理制度和流程,适时向媒体呈现整改后的成果,才能彻底平复公众疑虑,从而从源头上做到防微杜渐、标本兼治。


优讯舆情分析师-吴金莹


优讯,10余年专注舆情监测/舆情监控,可申请免费试用
优讯,中国全媒体舆情监测/舆情监控领军企业,公司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中国高科技核心地区。十余年来,优讯专注舆情监测服务,以其业界前沿的技术及优质的服务,成为政府及企业舆情管理的优先选择。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