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燕志华:从名教授“被打”传言看社交网络的一个困境

2022-04-27 | 优讯舆情 1365 社会热点分析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近期,上海的疫情牵动人心。上海引人关注,除了疫情本身,还涉及经济重启、未来预期、金融信心、国内外形势等一大堆的问题。对将近2500万人口的超级国际大都市进行疫情防控,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是个疫情防控的问题,本质是个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内外平衡的问题,是个极大的挑战。


就在这样的疫情封控形势下,发生了一个插曲,就是出现了关于上海某位名教授被打的传言。我们以这个传言作为案例,来剖析社交时代的网络舆论传播的一个规律,一个困境。


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名人的影响力是以流量进行结算的。换言之,要获得足够的影响力,就需要在网络上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和流量。这就导致了一个显著的悖论,那就是中规中矩的和忠厚诚恳的言论是没办法获得关注的,只有那些极端的、剑走偏锋的、打擦边球的、击破底线的言论,才能获得最大的流量,成为网络时代的网红和名人。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人们争夺话语权靠的是话语的真理含量和针砭时弊的力度,而今天,争夺话语权靠的是极端话语和各种流量策略,而且往往更为成功。因此,今天争夺话语权变成了极端话语之争,平淡无奇的科学理性话语变得平庸,而危言耸听和割裂话题却能脱颖而出。这使得流量之海充满惊涛骇浪,舆论场里充满了极端表达和情绪愤怒。这提醒我们,在今天的流量时代,那些最响亮的话语、流量巨大的言论,言之凿凿的网红名人,反倒往往意味着非理性和情绪化,值得警惕。因此在网络上,那些极端的爱国、极端的反美或者宣扬美国价值观的“公知”,反倒容易获得流量。


或许正因为这样一种网络现象,人们近年来对于那些极端的反美、极端的爱国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有些反感,担心他们利用这样的做法来赚钱流量。这显然殃及了这位名教授。近年来,该名教授在提升中国人的自信心、揭露西方一些民主自由真相方面有非常精彩的言论,也做了踏实有效的实际行动,堪称卓有成效,但是也难免令一些人不喜。但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今天不再有全民偶像,每个人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一个人的名气取决于支持和反对者之间的“评价差额”,如果差额是正的,意味着正面的社会名气和社会形象;如果是负的,意味着较差或者负面的社会名气和社会形象。


对于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人们是很少关注它的权威性和可信性的,而只在乎它是不是符合你的情感。这就是我们以前经常提到的“后真相”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传言在这个语境下,只要是少数人喜欢的、需要的,那它就会被信以为真,或者就会被加以利用,进行别有用意的传播。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很多谣言、传言被传播,只不过是被相关的利益者用来进行情感和情绪的大规模的动员,组建统一战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戕害网络舆论的环境。因此,关于该名教授被打的传言,在一些反对者、异议者群体中出现了不少的传播,很多文章看起来有些幸灾乐祸。


任何一个名人在今天的网络语境下,都是有大量的反对者的。该名教授也不例外。但是他的反对者的声音,在他今天如日中天的时候,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被舆论大大忽视了,处于潜伏的状态。


最典型的现象比如马云,在他走上神坛的过程中,即便粉丝遍及全世界,他依然有不少的反对者,乃至敌人。这样的反对者的数量不会是个小数目。但是在马云处于江湖声望最高的时候,这个反对派成了“沉默的螺旋”,道理很简单,马云所到之处都是关注焦点,掌声雷动,是媒体的头部人物,流量发动机,任何人的质疑、反对,都很难激起浪花,而且还很容易遭受周围人的冷眼,这是个很大的风险,那还不如闭嘴或者小声咕哝就算了,这就形成了“沉默的群体”


但是沉默者不会永远沉默。中国人信奉“物极必反”,沉默者相信总有一天会等到马云走下神坛。而这一天也终于到了。人们发现,马云出事之下,突然网络上就冒出了如此之多的“倒马”的声音和行动,导致马云一时间负面新闻缠身,差评如潮,马云被迫远遁江湖,低调保身。这自然有媒体墙头草的特点,但是更大的可能是,那些长期被压制的沉默者此时反抗了,在新的条件下进行了反攻倒算,给了马云最后一击。


这也提醒我们,永远要对网络上沉默的一群人或者自己的对立面保持足够的敬畏,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时势,随时都会转换的。


当该名教授光环加身的时候,这些反对者不会有所动作,或者即使有动作也闹不出多大动静,原因很简单,没有合适的议题。围绕名教授的新闻,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议题。反对者即使发声,也只能在正面新闻后面留言跟帖,影响力有限;即便另外发主题帖,但是在社交圈层和算法推送时代,也只会推送给自己的“同志”或类似异议群体,不过显然这注定是一个小群体,网络声量非常轻微。


而如今,机会终于来了,就是在眼下出现了一个有关于该名教授的负面议题,就是他被打的传言。这对于反对者来说,就是一种有利的网络议题,可以利用这个议题大做文章,进行推波助澜,表达自己的批评意见和异议。当这种负面的声音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于该名教授的形象和声誉,是会产生足够的负面影响的。这种负面的传言本身具有污名的作用,就和一个演讲者被扔鸡蛋一样,会让观者产生一个负面的想象,构成一个负面关联,从而对于当事人形象产生侵蚀。


这就是社交时代的一个传播现象。当“沉默的螺旋”获得了一个较好的议题的时候,会瞬间制造舆论,占据上风,从“沉默的群体”变为舆论议题的制造者和推动者。而且,这样的沉默者不仅仅是个体或者少数人,而往往是一个圈层、一个阶层、一个群体,这就意味着足够的数量和惊人的群体力量。更由于“后真相”效应,这样的传言会对特定的阶层或者圈层产生情感唤起和感召的作用,会一下子将那些反对名教授的人们聚拢起来,足以产生巨大的声量。


问题还在于,当一个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名人出现了负面新闻的时候,即便它是谣言、传言,也会瞬间获得足够的传播力。这本身也是一个名人效应。这也提醒那些名人,在进行声誉管理的时候,要非常注意和负面的东西保持足够的距离,防范和负面的敏感因素产生关联或者关联想象,最好随时保持警惕和监测状态,确保第一时间了解事态,并及时进行处理。


这种名人负面议题的生命力强大,不光传播得快,还会因为被否认而获得更大的传播力。因为任何的否认、愤怒、控诉,本质上都是和这种负面新闻进行对话,是负面议题的次级议题和附属话题,是有利于增加负面议题的声量的。这也是我们在和美国进行舆论博弈的时候,往往落于下风的原因,因为美国利用舆论权力,常常主动制造议题,而我们总是被动否认和抗疫,结果不过是增加美国议题的声量和流量,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状态,成为对方的舆论棋子。


也就是说,这种负面议题一旦出现,名教授本人、单位和他的支持者,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保持沉默或者无视,会被认为等于默认;一旦否认或者表达抗议,又会陷入传播陷阱,成为对方的“传声筒”,增加负面议题的关注度。


或许出于这样的考虑,当有关于该名教授的负面议题开始出现的时候,他本人和他的支持者一开始就保持了沉默。也就是在前两天,该教授本人才在网络上发声,但是也并未直接否认,只是表明自己很久未到学校,暗示该传言为不实。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对此却保持了沉默。这样的策略,只能说是一种“缓颊”的做法,本质上无益于自己声誉的恢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做名人就要吃哑巴亏。


我们建议:

如果该名教授确实被打,那就需要通过法律行动来恢复声誉,毕竟在文明社会里,打人理应被制裁,制裁本身意味着正义挽回;如果该传言是虚假信息,是误传(misinformation),那也可以理直气壮地通过相关部门找到首发者,请他进行澄清道歉。一切行动都取决于权衡。



作者:燕志华 博士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