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霜“大头娃娃”事件舆情简报:“消”字号多少隐患待消
2021-01-12 | 优讯舆情 3985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大头娃娃 婴幼儿面霜近日,有微博博主曝光了一起疑似“大头娃娃”事件,有家长从市面上购买“嗳婴树”品牌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给5个月大的孩子使用后出现“大头娃娃”现象:发育迟缓、多毛、脸肿大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此类抑菌霜是否添加激素、涉事企业资质如何、是否还有类似婴幼儿产品在市面流通等问题引发大家热议。
博主@老爸评测魏文锋称,受害家长发觉婴儿发育异常后,家长、婴儿辗转做全套检查,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医生指出孩子是否使用激素药膏,家长才怀疑“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存在问题。
@老爸评测将“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及该公司旗下另一款婴儿霜“开心森林”送给专业机构检测,检测结果均含有30多(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脂)。据了解,以上两类产品均取得“(闽)卫消证字”许可证号。
舆情概述
1月7日
B站博主@老爸评测魏文锋 曝光了一起疑似“大头娃娃”事件——有家长从市面上购买“嗳婴树”品牌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给5个月大的孩子使用后出现“大头娃娃”现象。此事引起众多网友热议,婴幼儿护肤被推上台前。
1月8日
漳州市卫健委通报称,近日,有群众反映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涉嫌违法添加“激素”等问题。获知信息后,漳州市卫健委联合市场监管局迅速介入,立即组织人员前往涉事企业现场调查。
同日,新京报记者走访连云港多家母婴店发现,“益芙灵”牌抑菌霜多已不见踪影,但母婴店里,其他品牌的抑菌霜仍占据货架最显眼的位置,甚至成为店内明星产品,售价不菲,且均为消字号产品。
1月8日晚间
淘宝、京东等多家电商平台上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已经下架,“嗳婴树”旗舰店也已搜索不到。
目前,该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截止1月12日11:00,微博话题#婴儿用抑菌霜后成大头娃娃##宝宝激素面霜#阅读已达12亿+,讨论32.3万+。
相对“国药准字“,企业获得“卫消字号”的门槛低,也容易很多,这在业内不是秘密,相对于药品在国家药监局拿到批号,消毒品不需要临床试验,只需要检测是否有消毒或者抑菌的功能。
相关专家证实,“消”字号产品门槛较低,以涉事的抑菌霜为例,备案审批环节,国家规定的检验项目不包含该激素成分,这就给了一些企业可乘之机。同时,企业备案环节只需自行寻找认证机构、自行邮寄样本,最终只将结果提供给地方卫健部门,而卫健部门无须到现场查验,不排除有的企业利用假样本蒙混过关。
据媒体报道和部分购买者截图,涉事企业官方微信公号上曾多次宣传该款婴儿霜可祛红止痒、修护受损皮肤,是婴童皮肤问题修护、日常护理必入款。而根据国家规定,“消”字号产品不得宣传具备治疗效果。
各方观点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应进一步严格“消”字号产品的适用类型,考虑将幼儿抑菌霜等产品纳入市场监管部门统一审批和监管,提高准入门槛。
婴童品牌戴可思创始人张晓军:“我觉得一个是卫生部门监管的消字号和药监局要讨论下这一类产品的监管范畴,这次的问题产品应该都属于消字号,不属于妆字号,化妆品的监管本身是挺严格的,从备案到宣传。第二就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终端产品的抽检,这个是一个跨部门的事情,对拥有行政法管辖权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来说要加强这一块的专业培训,尤其是终端门店的宣传。”
四川省某三甲医院皮肤科主任表示,在治疗婴幼儿的皮肤类疾病时,用药需要特别注意。“婴幼儿如果有轻微皮肤问题,我们一般会建议患儿家属选择自愈。如果要进行治疗,首先我们也会从婴幼儿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去判断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如果这些方面没有问题且病症相对比较严重,我们才会考虑用药,药品成分和剂量也要特别慎重”。
网友评论
微博截图
舆情小评
此次涉事产品并非“消”字号母婴市场首次曝出问题。“消”字号所谓治疗湿疹的软膏和霜,享受着“低门槛”监管,却违规添加激素,成为违规添加激素的重灾区。如含强效激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大面积使用会引起皮肤甚至全身不良反应。
针对该事件折射的“消”字号母婴市场种种乱象,当前除需尽快查清真相外,也需要针对性的做好监管和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以确保相关产品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