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舆情监控,正确“官宣”要警惕这4个误区!
2020-06-19 | 优讯舆情 3269 舆情监测 舆情监控官方发声是各类突发事件中的一种舆论引导机制。权威及时的官方发声,既能准确报道事件真相和发展动态,也能帮助政府掌握舆情变化,适时调整舆论引导策略。
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地方党委政府线下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线上却没有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及时有效地引领网络舆论,结果激化矛盾,加剧传播失序,致使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受损。
在舆情实践中,官方发声失误主要表现在:
1强行设置事件“议程”,轻率表明政府的立场、态度,以至舆论争议、后期被动
在突发事件中,信息杂乱、公信力差、安全感低,人们的情绪亢奋、心理承受力降低等,官方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布真实的权威信息,以引导公众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对事件信息作出不负责任的表态,有的在通稿中突出现场领导,密集罗列各类职务信息让网民腻烦;有的故意误导公众,怒怼网民引发舆论反弹。这些信息被放大为主流,声量甚至盖过事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地方党委政府为恢复社会秩序所做出的努力。
2官方通稿“套路化”迹象明显,有时适得其反,引发次生舆情
突发事件难预测,发生无征兆,为了尽快稳定社会秩序,在事件初期,官方发声倾向于“快刀斩乱麻”,“快报事实、慎报原因”被曲解为语焉不详,导致后期斡旋空间小。
在后危机时期,公众关注度下降后,官方就势下坡,客观上固化了善后表态“高举低打”印象,致舆情断尾埋下隐患。
3引导网民对事件原因作出“非责定性”,结果坐实推卸责任、不敢担当形象
突发事件本身以及应对过程,对公众心理及传播秩序形成冲击。借助广泛的社会讨论和移动互联的传播场景,个人意见可以很迅速地转化为多数人的集合意识,进而对事件处置形成舆论压力。
官方发声一旦失误,直接的后果就是引发舆论质疑、批驳,甚至上纲上线。故此,为了规避舆情风险,官方往往在意网民“怎么看”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有没有转危为机?有没有实现大反转?有没有皆大欢喜?在这种非责定性思维指导下,职能部门往往疲于奔命,导致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两张皮”,最终触发舆论变异。
4管控思维作祟,对网民的关注和质疑予以驳斥,激化官民矛盾
突发事件难管控,难就难在网民观点多元和表达便利,直接导致消解权威、非难苛责、反抗管制等情绪蔓延,舆论的各种要素混合交织,助推放大了非理性声音。
故此,在突发事件中及时疏导公众情绪,达成舆论共识,营造友善氛围就特别重要。
信息来源:颜陈 舆情観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