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如何发声?(附案例值得收藏)
2018-11-21 | 优讯舆情 3614 舆情处置 舆情监督 舆情案例导读
兹结合近期突发事件演绎特点,梳理以下思路供参考:
危机初期,各种信息爆料会不断出现在舆论场,如果此时官方权威声音缺位或失声,舆情将进入传播扩散的高危期。依托信源优势,官方对舆论实现有效引导,将大大提高网民对政府处置公共危机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直至危机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官方可以利用信源优势,把握信息发布节奏,学会面对网上舆论的倒逼,积极适应在媒体和舆论的聚光灯下开展救援及善后工作,通过梯次发布信息打击谣言、挤压不实舆论传播空间,确保真实声音、权威信息不被边缘化。相关信息的稳妥有序发布,也意味着为公共危机的“软着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重庆公交车事件属于一起极端事件,事故灾难特有的悲剧议题属性,使其迅速成为全网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热点。从舆论反应来看,本次舆情的处置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救援期间信息面真空导致各类猜疑频现,受涉事公交黑匣子打捞困难等客观因素影响,官方信息一度出现乌龙,后在提升应对等级后,信息源逐步稳定统一,最终实现有效引导;二是公交车“黑匣子”出水后,公众反思深入骨髓,诸如“车上无一人是冤魂”“雪山崩塌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等文章大行其道,其思维落脚点依然是猜疑,所幸官方在信息投放层面理性、冷静、权威,官方通稿从不同角度回应了舆论场关切,信源优势为打磨文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本次事件的梯次引导,避免了次生舆情蔓延。
在危机事件中,观点的多元碰撞往往导致对事件的过度挖掘,如不能适时引导,及时调整处置策略,反而会激发网民的怨气、怒气和戾气。危机之所以为危机,是因为牵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解决公共危机在舆论场形成的“堰塞湖”,需要仔细了解公众声音背后社会矛盾的真实构成,不能盲目放大某些声音而过滤掉另一部分声音。客观而言,那些口惠而实不至的应对敷衍和粗劣公关,根本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故此,政府应在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大前提下,及时了解原生态的公众情绪与意见,通过梳理事件痛点,满足公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在解决问题中消弭官民罅隙。
各地政府在事故灾难中的救援行动,如果官媒合作得力,信息有效传递,完全可以实现政府工作和口碑的双赢,打造正面形象。本次泉港区的应对,由于前期没有把握住事件痛点,即碳九是什么?有没有毒?毒性又有多大?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如何?渔民损失多大?相关赔偿事宜如何展开?这些信息初期付之阙如导致“大道不畅、小道必猖”,圈群信息的满天飞推动事件陷入被动境地。好在当地政府痛定思痛,从“捂盖子”到“掀盖子”,通过新闻办公室陆续发布碳九泄漏事件处置进展情况通报,及时梳理事件痛点,摆在桌面上解决问题,不诿过于人,不徇私废公,逐渐扭转被动挨打局面。
理性声音是舆论场的“风向标”。在处置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应最大限度发挥媒体在社会协调与平衡方面的转化作用,不仅要从信息采集的视角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同时还要善于整合传播方式,以巧妙的“组合拳”推动理性声音的发轫,传递出官方的立场导向。事故灾难一般分天灾、人祸两种,舆论对此态度有别。具体来说,网民的基本态度为“天灾不可控,人祸不可谅”。故此,针对事故灾难类舆情,可通过新媒体空前丰富的信息源为网民提供多角度的报道、资讯,形成信息对冲,政府部门还可以针对性地邀请意见领袖、网络达人一起见证事件真相,并开展评论解读,放大舆论场主流声音;传统媒体可以对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撰写基于真实情况的深度报道和客观评论,促进社会对危机事件进行理性思考,将事情“讲清楚说明白”。
这类存在争议的事故,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两大舆论场的割裂,加剧坊间舆论对官方声音的质疑,损伤政府公信力。面对鼎沸舆情,有网民从亲历视角给出见解,比如受到地形因素影响道路设计,下坡路段绝不能频繁制动,开车不要空挡行驶,要拖挡控制车速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舆论缓颊”,也为兰州市公安部门初查结论提供了坊间舆论注脚。只是,事件本身的惨烈程度引发了舆论场天灾还是人祸的争议,关于公安部门调查结论草率,追责道路设计单位的声浪依然高涨。
网络舆情体现公众意见,全面准确的掌握民意动态,意味着政府可以做出更及时有效的决策。近几年来,受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蓬勃发展影响,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给大众提供知识和信息来源的同时,乱象丛生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颇受质疑。部分利益群体为了吸引眼球搏出位,不惜制造大量低俗、恶俗的事件或话题,大打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面对舆情高烧不退的局面,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一手软一手硬”,既要放下身段学会倾听、学会回应甚至学会道歉,还要旗帜鲜明地采取措施有效干预,对那些违法违规言论可以采纳举报、打击、管控、追责、注销帐号、依法取缔等手段,防止“舆情搭车”现象出现。
舆论是公众对特定公共事务发表的态度、情绪、思想的集合。舆论引导,就是在公共危机中,决策者通过多样化方式促成社会各方平等表达,让公众通过舆论感知事件的社会影响和传播热度,从而促进社会行为调节。探索突发事件中舆论对冲方法和应对机制的创新,引导舆论走向真实、客观、理性,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乎党和政府网络形象的修复和重构,因此,对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颜陈 来源:舆情観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