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患舆情:兰州女医生遇患者袭击身亡,暴力伤医何时休?
2019-10-25 | 优讯舆情 2300 医患舆情 暴力伤医01-舆情概述
据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公安分局官方微博消息,10月22日上午,甘肃省人民医院一名女医生遇袭身亡。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男,54岁,兰州市人)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持刀对医生冯某某(女,42岁,兰州市人)行凶,事后冯某某因救治无效,不幸身亡。
事件经@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凤凰网、@封面新闻、@新浪新闻客户端等重点媒体报道后,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微博话题#兰州一医生被患者袭击身亡#的阅读量为3.8亿,2.9万人参与讨论。
通过对媒体报道内容分析发现,事发后,媒体报道主要侧重在客观事实陈述,随着舆情热度的持续升温,人民网、东方网等媒体也就暴力伤医事件发表相关评论。
除此之外,不少医院都缺少必要的导医服务,患者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只能独自求助医生。对于医生来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很难保证每个人都有时间和精力接受患者问询。在制度缺陷加与服务缺位并存的背景中,医患双方难能心平气和地展开对话,也很容易因此而激化矛盾。
通过对网民观点进行梳理发现,面对伤医致死事件,网民的观点呈现较大的差别。总体来看,网民表达较为理性。超半数网民谴责行凶者的残忍行为;也有部分网民表达了对医患关系现状的担忧和无能为力;有自称是医学院学生的网民评论到,正在学医的我很害怕,我在想还要不要坚持下去?
医院暴力伤医事件频发,让保障医护人员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例如,建议医院设置安检口;呼吁政府加大对暴力伤医、弑医行为的惩处力度等观点获得多数网民认可,保障医生安全已成为当前舆论共识。另有网民表示“即使医生有过错,也不该被暴力伤害”。由于目前警方调查结果未出,有部分理性的网民表示未观全貌,不予置评。此外,非理性的评论也占有较大的比例。部分评论显示出明显的仇医情绪。
从2012年哈医大杀医事件、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杀医案、到2016年莱芜伤医事件等恶性伤医案,再到2018年兰州特大暴力伤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生被刺以及最新的兰州女医生遇袭身亡,频发突发的恶性负面舆情不仅映射出当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又会反向作用于医患关系导致恶性循环。
面对伤医舆情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需结合医疗舆情的特征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争取最大程度降低负面舆情影响。
首先,网络媒体在报道时要尽可能还原事件真相;其次,在事实尚未调查清楚之前,网络媒体应避免预设立场和妄下定论,避免因倾向性明显的言论激化医患矛盾;再次,网络媒体需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进行多维度报道;最后,若涉及到医疗领域专业知识,应多引用权威或立场中立的第三方的声音,以此冲抵流传于网络的不实言论。在本事件中,舆论反馈显示,部分网民对于媒体报道侧重点颇有微词。有网民表示为什么信息不对称,难道没有媒体调查行凶者的背景和杀人动机?
二、意见领袖积极发声引导舆论良性发展意见领袖往往能推动舆情热度走向高潮,并能够改变舆情议题走向。医疗界专家在医学领域具有权威性,与涉事的伤医事件双方均无直接利益关系,作为意见领袖,他们的言论更易得到网民的认可和接受。有鉴于此,医疗界专家可以借助网络普及医学常识,加深网民对医疗效果局限性的正确认识,并针对医疗纠纷中的错误认知及时发声,促使网民理性看待医治疗效,避免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进而有效减少潜在的暴力伤医可能性。
三、适时通报事件调查进展在网络中曝光的伤医事件往往事发突然,传播迅速,短时间内爆发的信息量较大,引发网民密切关注,相关舆情热度较高。此次事件中,兰州城关公安在伤医事件发生后的三个小时内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警情通报,整体上看舆情应对及时。不过通报第三段“一个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在工作岗位遭到暴力侵袭遇害……”的内容却引发争议。有网民认为作为警方不宜先入为主,在没有深入调查的前提下,直接将事件定性为因工作关系负伤,具有感情色彩,给后期调查人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目前该事件仍在调查中,建议动态发布调查进展,避免因通报断链,真相缺位形成的“真空地带”被各种谣言填补,从而加剧医生群体和民众的不安全感,滋生更多的舆情隐患。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何铖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