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川大事件解读:学校“侥幸”心理作祟、人社部门遭受“无妄之灾”

2023-06-29 | 优讯舆情 4289 舆情监测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舆情深度剖析

​​近日,“四川大学女生曝光地铁大叔偷拍”事件持续发酵:

 

​6月21日,四川大学通报地铁事件处置结果:涉事女生给予留校察看及留党察看处分。

 

​6月25日下午,北京晏清律师事务所在其官方网站发通告不再招聘川大学生。


6月25日晚上,上海一公司负责人也在微博宣布,最近川大研究生张某事件给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公司决定原则上不招聘川大任何师生。


6月26日,北京晏清律师事务所一位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发布该通告没有就业歧视,也没有蹭流量,通告发布后,律所和律所主任遭到了网暴,骚扰和辱骂电话一直没有停过,目前该通告已经删除。

 

​6月26日,极目新闻发文“上海一公司CEO发文拒招川大师生,人社部门回应”称,上海12333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如该公司在招聘中存在这一情况,则属于违反相关法律。

 

​6月26日下午,四川大学回应“律所称不再招川大毕业生”称,是否聘用是其自由。

一、 舆情传播

 

​1.四川大学通报、律所拒聘川大学生相继引爆网络

 

​据优讯舆情大数据监测平台,本次事件传播声量趋势图如下所示,


四川大学学生事件于7日开始发酵;12日,随着四川大学回应、疑似女生好友发声、大V“胡锡进”发声等多重因素影响,相关舆情快速发酵,热度攀升至监测期内峰值;

 

​21日15时,四川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涉事女生被留校留党察看,相关处罚通报引发舆论关注,新浪微博形成#川大地铁事件涉事学生被留校留党察看#(阅读量10.4亿,讨论6.7万)、#川大通报地铁事件涉事学生处理结果#(阅读量2.5亿,讨论1.7万)等话题。此外,新浪微博平台形成#高校负面会影响你报考吗#(阅读量2332万,讨论227)话题,讨论本次事件对四川大学的招生影响。

 

​22日-24日,恰逢端午假期,相关舆情热度处于低位;

 

​25日,北京一律所、上海一公司CEO发文称不再招聘川大毕业生,叠加舆论对于川大处罚过轻的不满,相关内容迅速引爆舆论,且相关话题逐步延伸至就业歧视,并于新浪微博平台形成#拒聘川大毕业生是就业歧视吗#(阅读量2908.6万,讨论655)等话题。

2.新浪微博为舆论针对本次事件热议的“主阵地”


 

​二、 舆论反馈

 

​1.第一阶段(四川大学发布通报后):质疑处罚过轻充斥整个舆论场,近8成用户认为本次四川大学负面会影响报考

 

​随着四川大学通报涉事女生处罚结果,在相关通报评论区,网民纷纷质疑学校处罚过轻。同时,新浪微博“梨视频”发起的“高校负面会影响报考吗?”投票,共计12.6万人参与。其中,选择会影响报考占比77.0%。


高赞评论截图(新浪微博“新华社”发布四川大学通报微博评论区)


 

2.第二阶段(律所、企业拒聘川大师生):称赞支持律所、企业行为成为舆论发泄不满的另一方式

 

​端午假期后,北京北京一律所、上海一公司CEO为发泄不满,相继发文拒聘川大师生,点赞、支持律所,质疑律所动机和专业性成为主要观点。



3.第三阶段(律所删除通告、人社部门回应):舆论话题开始延伸,人社部门成为舆论发泄不满的“出口”,企业拒聘川大师生或达成“隐形”默契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关于律所拒聘川大毕业生是就业歧视等话题开始出现,舆论关注点集中于“就业歧视”方面。同时,上海人社部门关于上海一企业CEO发文拒聘川大师生的回应,再次引发舆论不满,官方渠道评论区充斥网民调侃言论。并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官方渠道评论区也出现相关言论。

高赞评论截图(抖音“上海人社”)


高赞评论截图(抖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此外,在相关事件评论区,屡屡出现反映企业暗地里拒聘川大师生的言论。


 

​三、 舆情解读:四川大学“侥幸”心理作祟、人社部门遭受“无妄之灾”

 

​1.四川大学——以“侥幸”心理应对舆情,或转移至线下招生、就业工作

 

​(1)舆情传播达20天,成为高校“现象级”舆情事件

相较于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鼠头鸭脖”事件(6月1日-17日)、杭州师范大学“女生骂男生偷拍”事件(6月12日-14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男生制止霸凌遭辱骂”事件(6月11日-13日)等事件,本次四川大学学生事件,于6月7日开始发酵,至今已传播20天,远超“舆情7天定律”,成为近年来涉高校“现象级”舆情事件。

 

​(2)“侥幸心理”以及被动应对的策略,导致舆情形成“长尾效应”

本次事件中,学校校规早已制定、警方早已对此事进行调解、涉事学生事件早已明晰,四川大学仍在事件发酵14天后,才迟迟发布“涉事女生被留党、留校察看”通报。并且14天的舆情传播中,相继出现“涉事女生曾霸凌同学”“涉事女生保研存内幕”“涉事女生被腾讯接触合同”等多个次级舆情,不断挑动舆论的神经,降低舆论对涉事女生的容忍度,提高学校应对舆情的难度,导致学校通报后舆情事件“长尾不断”、持续发酵。

通过四川大学回应发现,“被动式接受媒体采访”“选取端午节前一天发布通报”等暴露出学校抱以“侥幸”心理、妄图依靠时间推移降低舆情热度的应对策略,也折射出四川大学在舆情素养方面的欠缺。

 

​(3)网络舆情影响或趋于平息,但学校形象已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潜在风险或转移至线下

本年度,四川大学“学术妲己”“强行改男厕”事件,叠加本次事件,对四川大学声誉、形象已造成不可逆的损失。目前,随着相关话题的转移以及新的热点事件出现,涉四川大学类话题或趋于平息,但舆论的不满情绪并未得到完全释放,本次舆情处置不利对学校造成的影响或持续,甚至转移至线下方面。同时,个别企业高调公布的不招聘川大师生,近8成网民投票认为学校负面影响报考,以及部分网民反映部分区域内企业已达成不招聘川大学生“默契”等,或对四川大学2023年招生工作、2023年学生就业等工作带来挑战,甚至引发新一轮的舆论“炒作”。此外,四川大学需强化校内学生信心、统一口径,防范个别学生再次爆料,引发新的“舆情炸弹”。

2.上海人社部门——媒体“标题党”引发的“无妄之灾”,潜在风险需提前研判

 

​(1)媒体断章取义,致使人社部门成为舆论情绪宣泄口

本次舆情事件中,四川大学的处罚并未获得舆论的支持,舆论不满情绪仍在蔓延。而上海一公司CEO发文拒招川大师生引发上海人社部门“下场”。虽然人社部门回应“如该公司在招聘中存在这一情况,则属于违反相关法律”,对涉事企业违法的认定设置的前提条件,并无任何不当的内容。但部分媒体在转发报道过程中断章取义,标题采用“劳动部门发声:属违法行为”(如下图),导致人社部门成为舆论情绪宣泄的“出口”,白白遭受“无妄之灾”。


 

​(2)话题延伸至“就业”领域,人社部门需研判潜在风险

目前,关于“就业歧视”话题在网络舆论场形成讨论,并逐步关联至“公务员招聘限制”“国企事业单位招聘限制”等方面。在当下青年就业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窗口期”,谨防舆论焦点转移,对招生就业工作形成冲击。同时,关于网民反映部分地区企业“隐性”拒聘川大学生现象,各地区人社部门需保持关注,防范个别企业“紧跟热点”公开发布拒聘内容,对人社部门形成舆情压力。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