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第一学历”歧视亟待遏止

2023-10-25 | 优讯舆情 5376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社会热点分析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监控 校园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热点舆情分析

舆情概述

 

​10月20日,《法治日报》刊文“‘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 记者调查第一学历歧视现象”称,多位2024届应届毕业生称,在最近的求职过程中遭遇第一学历歧视。一些企业不招录“本科双非”(非985和211院校)毕业的学生。面试时有HR得知求职者为“本科双非”毕业生后,匆匆结束面试。报道受到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

随着求职竞争愈发激烈,以“出身论英雄”,“第一学历”歧视为何有禁不止?媒体的关注和网民的热议,反映了社会对于这种不公正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1.“第一学历歧视”话题舆情热度持续发酵


(数据来源于优讯舆情数据监测平台,本次事件传播声量趋势如图所示)

 

​10月20日,法治日报“‘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 记者调查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并于新浪微博平台形成#求职者称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污点#话题,最高位于平台热搜榜第4位。促使当日舆情声量达到监测期内峰值。

10月22日,新浪微博话题#985名校硕士因本科普通被多家企业婉拒#,最高位于平台热搜榜第2位。网民热议促使当日舆情声量维持在高位。

 

​2.微信、新浪微博成为舆情传播的“主阵地”

 


​媒体观点

10月20日,《法治日报》刊文“‘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 记者调查第一学历歧视现象”提及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引发媒体的高度关注,部分媒体针对“第一学历歧视”发布评论文章。

部分媒体表示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应树立“唯才是举”的用人观

 

​北京商报刊文“就业市场别唯‘第一学历’”提及,用学历将人才标签化,忽视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这不仅会破坏就业公平,也会让劳动力市场走向僵化。千方百计保就业、稳就业、促就业,不是口号,而是要千方百计地落实到现实中去。

荔枝锐评发文“985硕士秋招被拒,别让‘第一学历’成为求职拦路虎”提及,第一学历反映的仅仅是求职者的学习经历,不等同于业务能力。“以出身论英雄”不仅会破坏就业公平,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造成的人力资源错配,还会让整个社会越来越“卷”,加剧教育焦虑。

北京晚报发文“招聘不收‘本科双非’?‘第一学历’不该成为求职拦路虎”提及,为降低识人辨人成本、提高招聘效率,企业将学历纳入考核指标之一,无可厚非;若将第一学历作为一道关卡,做法未免欠妥。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要摘下看待第一学历的有色眼镜,不让第一学历成为求职者的拦路虎。

部分媒体认为相关部门和法律应发挥作用,在制度层面作出明确规定

 

中国青年网客户端发文“第一学历不好是‘污点’?”提及相关部门要发挥好监督作用,对一些存在明显学历歧视与侵犯求职者合法权益的单位,进行必要的曝光与处罚。尤其是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理应对此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有当一些用人单位因为自己的偏见而受到处罚、影响对外形象时,才会倒逼管理者进行深刻反思,纠正偏见,以最诚恳的态度面对求职者。

东方网发文“别让毕业生继续苦于‘第一学历’歧视”提及,不让求职者继续苦于“第一学历”歧视,需要通过法律的完善筑起制度堤坝。于有关部门而言,要让法律“长出牙齿”,对用人单位招聘是否遵循就业公平原则加强监管,对存在第一学历歧视的用人单位该诫勉的诫勉、该处罚的处罚,并将其作为典型案例予以公示,警示用人单位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的氛围,保护求职者平等参与就业竞争的权利,为消除学历歧视做出表率。

广西新闻网发文“杜绝‘第一学历’歧视,应出台更‘硬核’措施”提及,“第一学历”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毁掉了个人努力,打击了辛勤努力奋斗的热情,阻碍了部分毕业生正常就业,更严重干扰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进程,应出台更“硬核”措施加以整治。对此,有关部门需要以正式文件形式加以认定,甚至有必要将杜绝“第一学历”歧视纳入立法范围,使“人尽其才”充分照进现实

部分媒体认为破除歧视应多方合力解决

 

​光明时评发文“遭遇第一学历歧视?就业公平需多方发力”提及,对于人才的衡量,需要坚持动态化的标准,将第一学历与个人能力划等号是刻板的观念。高校专业培养方案需要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及早地为毕业生在就业实习、专业实践上布局,培养学生课堂之外的深层次业务能力,从而在就业市场上拥有超越学历、更具有说服力的实力。相关部门对就业市场有更加深入的监管机制,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积极对用人单位招聘过程的公正性进行监管,及时受理求职者的相关投诉,对涉事企业予以公示警告等。总之,平等的择业就业权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共同发力

《新京报》刊文“‘第一学历’低 不该成了求职者的隐痛”提及,除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出台反就业歧视法,从法律层面予以硬性规制外,更需要用人单位及人力资源从业者破除偏见、更新理念,并尝试开发、建设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选评机制。只有评价标准多元了,用人单位才敢于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也才能抹掉对“第一学历”低的偏见,打破唯学历论的死循环,充分释放劳动者潜能,并倒逼教育考核机制变革

《湖南日报》刊文“合力破除‘第一学历’歧视”提及,要破除“第一学历”歧视以及类似的学历歧视,需要多角度切入,多向发力,综合施策。比如,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完善,释放反对学历歧视的信号;由政府部门和一些知名大企业合作,开发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招聘模块,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估应聘者的能力水平,等等。

《河北日报》刊文“消除第一学历歧视还需多向发力”提及,消除第一学历歧视,需要在制度层面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则要树牢唯才是举的用人观,多方面考察求职者的能力,而非片面以第一学历论英雄。广大毕业生在遭遇就业歧视的时候,也要敢于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相信通过多方合力,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一定能保障广大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

部分媒体关注对就业市场的不良影响

 

​《南方都市报》刊文“‘唯第一学历论’的尽头是每个人越来越累”提及,要看到,从“唯学历论”到“唯第一学历论”,这种演变其实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整个社会正朝着越来越“卷”的方向走去,而它最终将反噬每一个人——第一学历伴随终身,“唯第一学历论”则意味着抹消了个人在18岁之后的所有努力。这种风气传达的隐喻是,努力是不必要的,一个人并没有办法扭转自己的命运。

个别媒体从企业层面阐释歧视现象

 

​南方周末发文“‘第一学历歧视’?别用这样的观念轻易否定企业”提及,在严峻就业形势之下,让学子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可选择,关键在于激发企业家的信心与对未来的预期,让他们敢于用真金白银下注,扩大投资,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这就要尊重企业家的经营自主权与用人自主权,而不能动辄否定企业“择优”的权利,削弱企业家投资下注的动力与信心。社会应给企业家创造一个宽松、理性的观念环境,让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真金白银推动我们的经济,最终也会有利于每一个求职者。

 

网民观点:

 

​网民评论倾向有较大差异。部分网民从求职者角度出发,指责用人单位歧视不考虑个人综合能力、吐槽双非出身求职难、指出体制单位对第一学历有硬性要求、建议相关部门应整顿歧视风气等。部分网民从用人单位角度出发,提出第一学历是双向选择、第一学历是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门槛等。部分网民从社会角度出发,表示社会就业供需需求导致歧视现象等。


 

舆情提示:

“第一学历歧视”的舆情引发热议,主要在于它涉及到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等重要议题,同时也与个人权利、社会稳定等公众关注的问题相关。学历歧视现象的存在可能导致公众对教育公平的质疑,还可能导致公众对社会及政府的信任度降低,继而引发社会不满情绪。从而对社会稳定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第一学历歧视”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第一学历歧视”的消除需要政府、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教育公平的保障,加强监管和惩处力度,防止学历歧视现象的进一步恶化。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对教育公平的认知和意识,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社会公正。此外,用人单位需要在招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用人观念、给予应聘者平等的机会、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增加对应聘者的全面了解以及加强法律法规的遵守和监督等措施。

破解“第一学历歧视”需合力共治。为各类人才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北京:高校毕业生招聘会进行时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千校万岗”2024届首场线下招聘会在上海举行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江苏淮安,2023年毕业生就业专项行动校园招聘会,应届生寻找就业岗位。 视觉中国 图


声明:本篇为优讯舆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