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哈尔滨居民楼私拆承重墙事件舆情研究

2023-05-19 | 优讯舆情 1665 舆情监测 社会热点分析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舆情深度剖析

​​4月28日,哈尔滨松北区利民学苑一栋31层居民楼私拆承重墙事件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三层租户因装修改造,将承重墙砸毁,当天晚上,楼体开裂到15层,第二天,裂缝最高的楼层出现到21层。凌晨,240多户居民被紧急疏散,居民的生活和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总计损失达1.6亿元。


事发以后,哈尔滨市政府、松北区政府、住建部、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公安机关、物业管理协会等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及时介入处置和引导,发布事件处置进展和动态,回应了部分舆论期待,抑制了负面舆论滋生,创造了良好的办事舆论氛围。


​然而,由于目前权威机构尚未出具针对拆除承重墙楼栋的鉴定报告,故最终处理方案还有待时日才能对外公布,这样一来,被殃及业主希望“定价赔偿”的舆论便被放大,焦虑情绪也随即被激发,如有业主向媒体反映“肇事者承担刑事责任后果大快人心,但我们关心的是财产的损失如何弥补”“房子成这样了,怎么能卖的出去,到底怎么赔偿怎么解决,总得有一个说法”,给相关部门舆情处置带来舆论压力。


目前该事件舆论尚未完全平息,但热度已有衰退迹象,预计,随着楼体鉴定方案和相应处理方案的公布,舆论小高潮将被再次掀起。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全面梳理该事件处置过程及舆论关注点,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 舆情处置脉络


​4月28日,因拆墙发出的吵和震动声,有业主拨打哈尔滨12345投诉,当天松北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便到场,装修工程被停止,同日业主群内爆料“承重墙被砸”。


​5月1日,哈尔滨松北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和哈尔滨市松北区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松北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哈尔滨新区发布”先后发布“关于利民学苑小区一房屋私拆承重墙情况的通报”,通报称,接到举报后,执法局立即到达现场,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对当事人进行立案调查,下一步将依法依规从重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5月7日,微信公众号哈尔滨物业管理协会发布“关于物管小区房屋装饰装修管理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求物业做到主动提示,事前告知,物业服务人员应将装饰装修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书面告知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书面告知内容包含严禁损害或者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承重结构,严禁破坏或者擅自改变房屋外貌,严禁擅自改变房屋规划用途。


​5月9日,央视新闻报道,该事件发生后,松北区第一时间建立应急处置工作专班,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涉事居民已经全部转移安置。成立了15个工作组,逐户走访,并设立专门咨询接待处,由专家、律师、医护人员和相关专业干部接待解答居民疑问,全力做好居民生活服务保障,同时,委托国家和省级权威检测机构展开调查、鉴定、处置等全面技术工作。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事件调查组,市区两级组建工作专班,连夜对该事件进行调查处置,相关调查、监测、处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目前,公安机关现已对4名相关责任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下一步将依据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技术报告,制定相应方案,依法维护居民合法权益。


二、舆情解析


该事件自4月中旬被爆出以后,在长达近1个月的时间里,持续吸引舆论关注。


​从事发到目前,媒体方面,共有82家重要媒体参与,涵盖央视、区域、专业媒体等,传播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强。关注度较高的观点有“拆承重墙责任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谁来承担1.6亿损失”“保险能赔付1.6亿损失吗”,具体报道如下:


微博方面,共形成19个话题,总阅读量超12.2亿,讨论超4.1万次。其中关注度排名前五的话题为:

该事件能持续被舆论关注,主要与以下两点原因有关:

​1.涉事居民数量多且损失金额高,给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哈尔滨居民楼私拆承重墙事件被曝光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轰动全国,“三层承重墙被拆”“楼体开裂”“240多户居民紧急疏散”“损失达1.6亿元”等博人眼球的因素推动该事件热度不断走高,居民生产和生活遭受重大影响,一楼底商被迫停业,多位居民被安置在周边酒店,少数居民因生活不便选择继续住在“出事楼房”,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持续在业主之间蔓延,与赔偿相关的话题被广泛提及。如媒体报道“1.6亿损失谁来赔”,业主讨论“财产的损失如何弥补”等。

分析发现,该事件并非个案,2021年“杭州萧山瓜沥一小区业主打掉承重墙”导致楼房变危房的消息就曾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甚至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根据萧山警方发布的鉴定意见通知书,该房屋危险性等级为D级,房屋结构现状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最终该户业主、包工头因涉嫌过失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拆除承重墙事件本身舆情触发因素较多,牵涉到系列问题,引发媒体多角度挖掘。

事发以后,舆论对该事件的处理进展及结果保持高度关注,由于拆除承重墙事件本身舆情触发因素较多,与之相关的承重墙拆除、房屋改造、楼体补救、损失赔偿、野蛮装修、如何判决等系列问题引发媒体多角度挖掘,媒体纷纷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报道。如新华社报道“哈尔滨私拆承重墙4名相关责任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中国新闻网报道“承重墙被砸!1.68亿损失之‘重’,谁来‘承’?”、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开挖机砸断承重墙致1.6亿损失,野蛮装修谁之过”、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私砸承重墙整栋开裂:1.6亿的楼还有救吗?”、21世纪经济报道“私拆承重墙损失或超1.6亿 保险能赔吗?”,各种观点齐聚舆论场,将舆论关注的问题一一呈现。


三、舆情启示


​该事件从爆发到热度逐渐衰退,引发多方主体参与关注讨论,相关部门的应对方法对缓释舆论压力起到一定作用,在实体和引导处置方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消除信息不对称,满足公众知情权。5月1日,即接到居民投诉的第三天,哈尔滨松北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和哈尔滨市松北区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松北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哈尔滨新区发布”在同一天发布了“关于拆除承重墙的通报”,第一时间从官方角度向社会公开信息,满足了公众知情权,使公众了解到相关部门面对该事情时的处理和追责态度,彰显了政府部门的权威和责任意识,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实信息过分传播和造成公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度下降,遏制了“谣言四起”和“不作为误解”,积极主动的姿态为相关部门的舆情处置工作开了好头,奠定了基础。


舆情处置前置,避免扩大成群体性事件。今日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发展,公民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对待舆情事件的态度也正在升级,从以往的简单围观已经演变成如果相关部门不进行处理就绝不“善罢甘休”的地步,严重者可能将舆论上升为行动,最终酿成群体事件。分析此次事件,由于涉事居民较多且最初关于“拆除承重墙”的声音主要聚集在业主微信群,情感的共鸣很容易将居民愤怒情绪放大,相关部门如果不及时介入处理,很有可能升级成群体性事件。事发以后,相关部门秉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及时正面回应,有效化解了公众情绪,从而避免了酿成居民群体事件的可能。


多部门形成合力,树立共同体意识,实现舆情处置最优效果。由于舆情事件的错综复杂性,个体力量往往不足以应对整个突发状况,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处理舆情事件时,将个人意识向大局意识靠拢,树立“责任共同体意识”,各司其职,将舆情处置工作做到最佳。事发以后,哈尔滨市区两级政府、住建部门、城管部门、公安部门和物业协会等部门形成合力,协调行动。从对外发声,到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再到成立专项工作组,权责分明,密切配合,各环节借力发挥,减轻了舆情应对压力,有利于实现舆情处置最优效果。


司法部门要依法行事,提升司法公信力。目前,司法部门判决的关键性考量依据,即楼体鉴定报告,尚未公布检测结果,楼体的安全性质尚未有明确定论,如何实现“合理有效赔偿,满足居民期待”将是司法部门面临的重要议题。司法部门要将依法行事原则贯穿始终,借鉴其他类似案件的判决方式,及时公开判决依据和结果,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在检测结果还未公布前,还要加强关于网民针对“赔偿”的言论,理清群众关注点,避免居民因等待判决结果时间较长,失衡和失控情绪进一步放大,干扰司法工作,影响审判结果,从而破坏司法公信力。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