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舆情
深度分析
行业
舆情百科
社会
热点全览
“男子烫死怀孕母猫”事件舆情简报
2020-10-26
3009
一、舆情综述 10月20日中午 @封面新闻 在新浪微博发布视频报道称:19日晚,山西太原,有网友爆料,一男子用开水浇一只怀孕母猫,被人劝阻后称“猫偷吃了火腿”。目击者苏女士称,几名好心人将猫送至附近宠物医院。经检查母猫腹中的4只小猫已全部死亡。母猫全身被烫伤,目前仍在救治中。同日,在新浪微博形成话题#男子开水浇烫怀孕母猫#阅读量超1.4亿次,讨论量超2万条。 微博截图 20日傍晚 据媒体报道,涉事男子隶属于一保安服务公司。该公司发表声明称,经调查,该男子下班后逗猫被猫挠伤,遂做出开浇猫的不理智行为,该员工已被开除。同时,该公司向动物保护协会交纳5000元,用于烧伤猫的后续治疗。在新浪微博形成话题#用开水浇猫男子已被开除#阅读量超2.7亿次,讨论量超2.2万条。 微博截图 21日傍晚 媒体报道称,怀孕母猫因伤势过重已死亡。在新浪微博形成话题#被开水浇烫怀孕母猫死亡#阅读量超4.4亿次,讨论量超8.3万条。 微博截图 22日傍晚 媒体报道称,涉事男子家属发声道歉,称孩子平时老实听话,但这件事的确做得不对,一定会训诫他,这种事情绝不会再发生。在新浪微博形成话题#虐猫男子家属道歉#阅读量超1亿次,讨论量超7000条。 微博截图 二、舆情传播 10月20日0时至23日上午10时,优讯共监测到全媒体信息14068条。经10月20日舆情进一步传播发酵以及母猫死亡一事被公开影响,10月21日为舆情最高峰,达6228条。研判认为,该舆情仍会持续传播一段时间,舆情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从舆情来源看,事件多个关键点均在新浪微博上爆出,因此新浪微博便成为该事传播的“主战场”,占41.79%;其次是微信,占25.31%。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三、舆情反馈 网民声音 从事件爆出起便已“骂声一片”,网民普遍对虐待动物的行为表示愤慨。同时母猫腹中的4只小猫死亡,使网民更加感到愤怒。 网民评论截图 随着公司调查、处理结果公布,在网民表示愤怒的同时,有部分网民认为开除与五千元治疗款仍不足以“平民愤”。但也有小部分网民认为开除的依据并不充分。 网民评论截图 母猫的死再一次点燃网民的愤怒。同时,部分网民也呼吁填补“法律空白”。 网民评论截图 涉事男子家属道歉后,网民并不“买账”。同时,部分网民认为该男子“心理扭曲”“有反社会倾向”。 网民评论截图 媒体声音 “禁止虐待动物立法”一事再次被提起。@央视新闻发布两条微博,呼吁禁止虐待动物尽快立法。随后被新浪网、腾讯网、中青看点、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平台转载与报道。 微博截图 《南方日报》则认为,反虐待动物法所保护的法益、具体细节等有待商榷的部分过多,应谨慎出台。 《南方日报》数字版截图 专家观点 河南律旗事务所谢律师解读该事件称,该男子的行为目前很难从法律上进行追究,基于对生命的戕害,可从道德上进行谴责。 微博截图 四、舆情小结 从涉事男子原所属公司的处理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网民表示认同,由于法律的空白,仍有部分网民认为开除男子缺乏“依据”。在处理舆情危机时,无法做到令所有人满意,但最大限度降低负面舆情对自身的影响,争取提前结束该舆情的发酵与传播,应是首要目标。 近年来,虐待动物的新闻不在少数,在人们感到愤怒的同时,“反虐待动物法”立法这一呼声逐渐高涨。但在愤怒之后,如何避免“法律空转”,制定可行有效的法律,具体定义“何为虐待”仍需冷静思考。直接套用其他国家的法律或将引起“水土不服”,使法律实施受到较大困扰。
舆情简报
舆情分析
舆情报告模板
查看详情→
舆情处置如何避免出现“名场面”?
2020-10-22
4100
近段时间,“名场面”一词在网络世界中被广泛使用,成为舆论场的新梗。该词原指在影像世界中为人熟知的经典片段。其形成要素有:具视觉张力的影像、具备能成为整个作品、或时代、或事件的精华的特质。如果将“名场面”引申到舆情事件中,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形象坏点”。随着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民众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观点和诉求。舆情处置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以及一个场景,都会引发网民高度关注,涉事单位、个人稍有不慎就会在喧嚣的网络语境中定格固化,进而成为网络钩沉和众人讥讽的“名场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的舆论环境,也损害了地方党政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舆情处置如何规避“名场面”风险?主要思路是:1、避免套路化:依法处置驱疑云新媒体时代,舆论场新旧议题更迭频仍,新闻保鲜期很短,言论呈现速食化、碎片化倾向。在舆情事件中,受刻板印象及定势思维的影响,网民很容易将正常的公关手法视作套路,“还是传统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往往伴随舆情处置始终。无论是个人或组织机构,或者是一类群体,某个地域、事件、现象等,一旦被归入“套路化”评价,往往意味着舆情处置过程的失真和偏颇。这些观点看法经过更多网民的互动传播引发情感共鸣,影响着人们的态度、情绪或行为,进而对舆论环境产生影响。舆论场关于“套路化”的指斥,实际上是猜疑空间的极化。在实际处置过程中,避免因简单粗暴的行政管控而激发网民“此事必有蹊跷”的怀疑,最大限度压缩非理性的遐想空间是重中之重,主要做法有:一是依法依规处置,通过持续的正向信息剥离事件所具有的时效性、重要性、趣味性等传播要素,引导受众关注度逐步下降;二是合情合理规避处置过程情节化、悬疑化,通过口径库管理、逐级授权等举措削弱事件的戏剧性和围观热度;三是审慎考量该议题后期的新增变量,避免偶发因素推升舆情热度;四是营造诚意解决问题的信息场景,避免个案在舆论场弥漫偏见与非理性。2、避免标签化:舆论引导正视听所谓标签化,是指一种自发的认识归类方式,将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自发地归为一类事件或一类人物,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舆情实践中,标签化因具体语境而带有主观色彩,“贴标签”和“撕标签”经常演绎为舆论场互相攻讦的舆论暴力,尤其是公众比较敏感的公平公正等问题。客观来看,网民源源不断地参与“刷标签”,虽然推动了事实真相的澄清和底层民意的彰显,诠释出“围观也是一种力量”的现实逻辑,但也引发一系列衍生舆情,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灾害链,抬升了处置成本。经过近年来多起公共事件的磨练,网民对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应对舆情的能力期待甚殷,如果涉事主体处置中不能精准把握舆情的各组变量及相互关系,将难以撕掉自身的负面标签。网上舆论引导的成效直接影响实体处置的效果,随着标签的正面性质急剧萎缩,其负面性质则被无限地放大。故此,我们在处置舆情时要重视对网络标签的管理,使事件的性质限定于其本身,不做泛化解读,其主要做法有:一是厘清基本事实,搞清楚“是什么”,避免堕入“对错”争辩圈套,造成“站队”评论联想;二是聚焦善后举措,说到位“怎么办”,避免落入“原因”评论误区,触发追溯既往心思;三是注重沟通实效,弄明白“怎么看”,避免“极化”口气语态刺激网民情绪,反向添加引导变量;四是代入情感视角,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将自己的身份及时摆正摆低,释放专业声音、官方态度,从情理法角度结合事实协助网民正确认识事件实质。3、避免污名化:诚心整改塑形象标签化与污名化都源于认知中的刻板印象以及未加探明事件真相的简单化归因,但是两者存在较大差别。标签化产生于认识的偏差,舆论暴力又使其认识更加偏差化;污名化则源于受众或用户在无形中与无意中对被标签者进行负面化的理解,并在主动传播的过程中掩盖事实真相,放大问题和矛盾。舆情事件中的污名化,特指网民对涉事个人、单位、组织的网络形象进行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传播行为。舆情个案的“污名化”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网民抛弃客观中立的传播行为,以情绪化发声代替事实和交流;二是事件往往被置于道德审判席上,网民居高临下进行审视,事件难以妥处;三是社交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和报道框架的选择,加剧污名化过程;四是舆情处置翘尾现象严重,同类事件的网络钩沉会再次加剧固化事件负面形象。由于网络传播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虚拟的集合行为,要想避免“污名化”干扰舆情处置,可以采取以下路径:一是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立行立改,做到即知即改、真改实改、全面整改,无论何种类型的舆情事件,归根结底都要落到实体工作的处置上;二是尊重客观规律,排查潜在风险,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认清短板和不足,排查潜在的舆情危险;三是落实精准研判,把握处置节奏,态度要鲜明,力度要适中,措施要得当;四是加强动态监测,避免搭车炒作,避免群体模仿或恶搞等网络虚拟集合行为出现,特别是当这种模仿处于匿名状态时,非理性模仿的杀伤力和破坏性更加突出。4、避免娱乐化:正风肃纪心气和负面舆情爆发后,围绕事件原因的针对性评论和娱乐化表达是舆论场常见的现象级传播,起哄与围观经常成为网络舆情中的杂音异符。一方面,受国内媒介环境转变和网络媒体受众地位加强的影响,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度加深,网民对多元化信息的需求和表达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网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个性表达的张扬,与相关舆情议题本身的顽固性和反复性碰撞,从而出现讨论场景的不兼容。归纳来看,网络舆情泛娱乐化不仅会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还会影响受众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网络态势感知。舆情事件的娱乐化表达,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恶意人身攻击的极致化状态甚至踩上法律底线;二是网民将此类恶搞当作时尚,甚至自封为“网络亚文化”表达;三是各类自媒体平台、圈群传播成为舆情事件娱乐化传播的重灾区;四是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导致维权困难,助长了舆论场的不良习气。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建议采取以下举措规避娱乐化炒作风险:一是依靠网络空间法治化,严格网络执法,引导网民尊法守法,确保网络传播中的不法行为得到相应惩罚;二是加强网民教育引导,塑造网络价值秩序,积极抵御网络舆情“泛娱乐化”思潮对主流价值观的消解与冲击;三是落实各类自媒体所依托的网络平台的监督管理责任,强化网络综合治理,加强网络社交平台、各类公众账号等管理;四是网络舆情监督的主体是网民,其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会影响网络舆情监督的效果,可以通过提高网民各方面素养推动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传统的政治生态也因互联网的发展而有所改变。舆情处置的“名场面”,时刻提醒着各级领导干部积极适应新媒体、善用新媒体,将其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抓手。面对互联网这个社会舆论放大器,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加快更迭新媒体认知,尊重受众的参与权,重视其背后的民意表达及利益诉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深刻影响,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通过充分的探讨和具体的分析来纾解舆论情绪、凝聚社会共识。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多花精力解疑释惑,多花功夫活血化瘀,改进对公共事件的舆情处置方式,才能最大限度规避舆情“名场面”的出现。(本文载于人民网内参《网络舆情》2020年第73-74期)作者:颜陈
舆情应对
舆情处置
查看详情→
老百姓为啥变成“老不信”?
2020-10-21
4137
导语舆论是公众对特定公共事务发表的态度、情绪、思想的集合。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多发趋势。伴随着高强度的舆论交锋,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驱动舆情进入“掌上小屏”时代,海量信息、观点对攻和引导力衰减成为舆情新常态,舆论引导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变量,“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成为舆论场争相调侃的怪现象。老百姓为何变成“老不信”?官民失信猜疑的“心结”在哪里?本文试作分析——1处置脱节激活猜疑一般认为,政府是应对公共危机的涉事主体,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直接影响危机的舆论热度。在诸多舆情事件中,由于网上引导和线下处置脱节,“中国式危机公关”大行其道,单向删堵等行政管控手段更是引发舆论场广泛质疑、批驳和揭露。本应权威的官方消息“一锤多音”,舆论场展开激烈的观点博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彻底激活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几乎每一起舆情事件中,网民饥渴亢奋地参与到“信息拼图”中,并以此获得守护正义、主持公道的满足感。单从网络向度观之,多口径表达助推舆情波澜,信息权威性在其他碎片化信息的冲击下层层消减,官方声音的舆论引导力更多时候面临递减的困境。2利益纠葛情绪发声中国社会整体上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和突发事件的高发期,缘于利益冲突的很多潜在矛盾逐步显性化。此起彼伏的各类突发事件,描绘出风险社会中不同主体利益纠葛的复杂图景,网络议题作为公民意见与社会关系之间纽带的意义表现得日益突出。在各类危机事件中,围观方通过网络积极参与讨论爆料,涉事方辄试图主导议题撇清责任,加之习惯了浅阅读的部分网民“信口喷随手转”,导致情绪化的声音“一公里宽、一米深”。当这些事件、现象、认知呈现在舆论场,往往能引发公众的思考、讨论及观点交锋,甚至影响事件的趋势和走向。客观而言,由于网络舆论具有随机性、草根性等特质,所以也谈不上深挖信息的本体根源,更多参杂着个人泄愤的挑战公权力的非理性因素。这些无序的信息公开导致议题宽泛,大大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3虚拟空间责任真空移动技术带来的工具优势为突发事件添加了新的参与变量。众所周知,任何舆情都是时事民生的镜像和缩影,这些虚拟投影有一个常被公众诟病的共性特点,即网上谁都可以发表观点,但谁都不用为观点负责,网民的一切言行都不被标识和界定。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变化的敏感地带,其匿名性只强调权利而淡化了责任,客观上使得网络变成了一个道德和责任的“真空平台”。近几年来,我国出现的许多网络热点问题,大多与社会负面信息密切关联,一些怀有特定意图的人散布不符合实际的偏激言论,甚至撩拨公众情绪攻击体制,如舆论引导不力,还会在线下啸聚冲击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由此对危机事件的进程和走向产生重要影响。4恶搞围观搭车炒作舆情的发生、发酵及线下效应的蔓延,呈现出不同的舆情态势。公共危机出现后,受舆情热点程度、影响层面、网民情绪等实际因素影响,网民自我表达的欲望空前高涨,自觉自愿地参加舆论博弈场域的构建。与此同时,某些利益群体或集团借机炒作哗众取宠,以实现其特殊的经济或政治目的;部分网民“以丑为美”,乐意传播扩散小道消息,通过围观恶搞“怒刷”存在感。局面的混乱、信息的真空,导致舆情连锁效应不断放大。在网络一片嘘声中,对抗情绪在公众的“朋友圈”里弥漫,无声无息中侵蚀着政府的公信力。单独的危机事件也由点到面、由此及彼,从一事到多事,从一地到多地,逐渐演绎成网民争相参与、恶搞围观的“舆情顺风车”现象。当前,我们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的风险症候非常明显,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出现一些舆论龃龉在所难免。在各类公共危机中,向受众传达立场公正、信源多样的事件信息,是避免公众信任衰减的基础和关键。正因为如此,社会管理者应客观、冷静地看待和分析问题,通过多样化方式促成社会各方平等表达,让公众通过舆论感知事件的社会影响和传播热度,从而促进社会行为调节。这对走出公信力不彰、危机事态扩大、舆论暴力频仍等困境具有重要意义。来源:舆情観察 作者:颜陈
舆情应对
危机处理
查看详情→
副校长女儿烫伤同学:我就是要报复,报复就要报复个狠的!
2018-11-16
3478
“我就是要报复,报复就要报复个狠的!”猛的看到这句话,很多人脑中会出现几个词“犯罪”、“伤害”、“黑社会”、“暴徒”等,或者在校园暴力已经被拉出水面的今天,说这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对同学施暴后说出的话,大概很多人也不会觉得有多惊讶。当丑恶被放在阳光之下,很多人也见怪不怪了。但如果让你看到这样一番场景呢?10月11日,辽宁本溪市东胜小学六年级女生杨某涵被同班同学赵某晴烫伤。据家长所述,杨某涵与赵某晴之前并无纠葛,当日因琐事,赵某晴将饮水机内的热水灌进水壶,顺着杨某涵脖子倒进上身。杨某涵问赵某晴,“为什么要往我身上倒热水?”,赵某晴回复说,“我就是要报复,报复就要报复个狠的”。杨某涵的后背及前胸大面积(全身面积的6%)被诊断为二度和深二度烫伤。事件进程2018.10.11本溪东胜小学六年级学生赵禹情,因琐事将同班同学杨晰涵用热水烫伤,称,就要报复个狠的。2018.11.9有家长在朋友圈爆出事件情况2018.11.9学校领导班子已经开会研究决定,考虑到孩子目前的情况,会对泼水孩子的班级进行调整2018.11.10教育局有关领导已经来到学校对此事进行调查,相关部门对此事高度关注,要求学校全力妥善处理。2018.11.12 9:25微博博主:本溪突发 发文:#本溪爆料#【#往同学身上倒热水#本溪6年级女孩被同学泼水烫伤后续 本溪市明山区东胜小学声明】2018.11.13《法治中国报道》发文《副校长的女儿烫伤同学:我就是要报复, 报复就要报复个狠的!》引爆舆论优讯分析通过媒体报道标题来看,矛头直指伤人学生及其任该校副校长的母亲,引爆网络舆情。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显示,仅该条新闻最高峰达到每小时750条评论量。初步数据筛选,该事件转载量在5个小时内达到3618条。网络2165条、微博891条、微信562条。当事件在网络上以爆炸形势四散开之后,网友愤怒的声音也紧随而至,很多人更是认为应该把行使暴力的孩子也用热水烫回去,感受自己的行为给受害女孩以及女孩家人的痛苦。也有网友谴责作为副校长的母亲不配当教育人员,连自己的孩子都管理不好,况且还逃避责任将近一个月;更有网友放言,想知道这个校长的后台有多硬。不难试想,作为孩子的家长有多么痛苦,看着自己年仅14岁的女儿要受这样身心俱苦的伤害。综合网友评论来看,认为此次事件是一件校园丑闻,和认为这次事件另有隐情的比例为 6:4。通过网友评论总结,在该事件中,舆论认为校方占有主要责任。校方终于发声媒体在10月12日陆续爆出“本溪东胜小学伤人”事件后,本溪东胜小学于11月12日在其公众号“本溪市明山区东升小区”发布《声明》:该校发布声明之后再次引发舆论关注,网友负面情绪二次点燃,在评论中继续质疑,“被调走是不是去其他学校当副校长啦?”、“终于要还孩子公道了,为什么当时学校不积极处理事件,非要造成社会影响了,动用网络了,上面才会重视,希望以后不会发生此类事件”、“领导干部的家风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我个人认为副校长仅仅免职是不正确的。不能为一人之师,何以为众人之师?还是责令辞职吧。”等舆论观点。通过该案例分析,结合东胜小学发布的《声明》前后舆情态势来看,此次声明是官方失败回应中的“典范”之作,处处透露出逃避责任,被迫回应等拒绝态度。通过优讯分析,这次的回应存在一下几大问题,希望大家以此为戒:1.《声明》中没有对涉事相关人员进行明确的处罚;2.事情发生后,校方搁置一个月未处理,仅以“工作失误”为由,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3.并未对受害者家长情感安抚表明态度;4.官话、套话居多,因被媒体曝光而“被迫”承担责任;5.《声明》由学校公布自身定位于“裁判”与“球员”一体,虽然文中提到上级部门处罚结果,但是并没有抑制该事件的扩散,甚至引导了该事件第二次爆发。总结这次事件在网络上已经尘埃落定,每天的热点也层出不穷,“本溪东胜小学副校长女儿开水烫同学”事件也成为众多“过气”热点事件的其中之一,但是相信凡发生过的事情必当会在人们心中留下痕迹。希望中国的教育可以让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去做,不管是伤人者还是被伤者都是其中的受害者,毕竟孩子是中国的未来,培养出的是英雄还是宵小,都由家长和老师抉择。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文海伦
舆情监测
校园舆情
校园暴力
查看详情→
2020年第三季度十大热点事件舆情分析简报汇总
2020-10-21
22258
贵州独山县高额负债做形象工程、海底捞连续曝出食安问题、张玉环再审宣判无罪……2020年第三季度,有不少事件引发了舆论热议。为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第三季度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影响及传播规律,优讯挑选了舆论关注度高的具有代表性的十大舆情事件进行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1贵州独山县高额负债做形象工程舆情概述7月12日,微博账号@观视频工作室 拍摄的纪录片《亲眼看看独山县怎么烧掉400亿!周年特辑(上)》,将贵州黔南州独山县公共财政负债400亿事件再次带入公众视野,随着视频观看人数越来越多,独山县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舆情简析独山县该如何来挽回形象呢?可以从这两点着手:一是正视问题,且需要痛定思痛地从根子上进行整改。二是今后谋发展时,要坚持事实,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举债进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贵州独山县高额负债做形象工程舆情简报:人口不到40万,欠下400亿巨债2浙大通报犯强奸罪学生“留校察看”舆情概述7月17日,浙江大学对犯强奸罪学生努某某“留校察看”的处理决定引发网络热议,该事件迅速登上各大网站的热搜头条,很快将浙大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舆情简析针对浙大对努某某留校观察的处罚决定,90%以上网友表示处罚过轻。特别是在#哈工大两名大四学生因作弊被开除学籍#的处理作为舆论的感情锚点下,犯强奸罪只是留校察看,考试作弊被开除学籍,确实容易给人“宽严失据”之感。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浙大通报犯强奸罪学生“留校察看”事件舆情简报3北大留守女生选考古专业舆情概述7月30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舆论从初期的“质疑”转向支持、赞同,其背后折射的价值导向值得深思。舆情简析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不论前期质疑还是后期支持,有一种声音一直较为活跃,那就是“选择什么是她的自由,关你何事”,正如网友戏称“雨女无瓜”。事实上,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每个人都陷入一张无形的关系网,公众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进嘈杂的舆论场中。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现实,一件“与我无关”的小事都可能会成为人人吃瓜的大事件。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北大留守女生选考古专业”舆情观察4张玉环再审宣判无罪舆情概述8月4日,26年前“张玉环杀童案”再审宣判无罪持续引发舆论围观,多个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当主流舆论从唏嘘感慨逐渐转向对正义的拷问,一些“蹭热度”、“博眼球”的不和谐的声音也在撩拨社会情绪,使舆论场变得纷繁复杂。舆情简析正义的彰显需要舆论的力量,其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则是重要一环。本次事件中,主流媒体在舆论短暂失焦后及时转变报道方向,开始对追责和程序正义问题进行拷问,将陷入感动情绪的舆论及时拉回。我们在同情张玉环同时,不能忘记这起事件的真正焦点,即案件本身的真相。可以预见的是,张玉环和宋小女的事件的舆论热度终会下降,但媒体对事件真相的追踪、对冤假错案的反思以及对司法公正的呼吁还不能停止。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张玉环再审宣判无罪”事件舆情传播复盘5薇娅、李子柒当选全国青联委员舆情概述8月12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1375人当选,淘宝第一主播薇娅,短视频网红、天猫商家李子柒位列其中。8月15日晚,#薇娅李子柒当选全国青联委员#的话题冲上微博话题第一名,有超3亿的网友参与了该话题。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舆情简析“薇娅”“李子柒”一提到名字就自带流量,登顶热搜,两人当选全国青联委员一事更是备受热议,热议中不乏争论不休的言论,有人欢喜有人diss,有人看到了两者身上的正能量,为这份荣耀欢呼雀跃,也有人只看到了负面影响,为此愤愤不平。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薇娅、李子柒当选全国青联委员”舆情观察6海底捞连续曝出食安问题舆情概述7月中旬,海底捞“乌鸡卷中吃出塑料片”事件引起的风波还未完全平息,7月30日,海底捞又因旗下门店所用筷子检出大肠菌群不合格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海底捞回应塑料乌鸡卷事件#、#海底捞一门店筷子检出大肠杆菌#、#海底捞回应门店筷子检出大肠菌群#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曾经创造排队神话的网红餐饮品牌正在遭遇“多事之夏”。舆情简析作为知名餐饮品牌,一直以品质和服务著称的海底捞自带网红标签,受到舆论的重点关注。但近期海底捞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频频翻车,仅一个月内就出现两起相似负面舆情,显然会极大地损害海底捞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也给海底捞的舆论应对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连续曝出食安问题,海底捞深陷消费者信任危机7央视批评“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舆情概述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作出重要指示,某些“大胃王”吃播造成食物浪费严重的现象也引发舆论关注。8月11日,CCTV-1《晚间新闻》栏目点名批评一些自媒体“大胃王”吃播催吐,浪费严重。8月12日,@央视新闻微博引用#央视批有的所谓大胃王浪费严重#话题转载上述节目视频,超过12亿的网友参与该此话题,将“大胃王”吃播江湖推向舆论前台。舆情简析一直以来网红主播备受舆论争议,“唯流量论”、“博眼球”成为大多数人眼中网红主播的“标签”。央视点名批评某些“大胃王”主播浪费严重后,舆论聚焦“该不该管?怎么管?”这一争议点展开讨论,有人看到了“大胃王”吃播的弊端,支持严格监管,而反思声音则认为应该关注更严重的宴席浪费,不能一刀切取缔吃播。诚然,不能因个别主播的行为而全盘否定整个行业,杜绝浪费也不能只靠整顿吃播,但平台和主播的示范引导责任不容忽视。只有让真实质朴、凝结文化智慧的吃播内容更加盛行,才能使“吃播”回归美食本义,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推动“吃播文化”引领厉行节约的社会风尚。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央视批评‘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舆情观察8广东佛山一老人被狗绳绊倒摔地身亡舆情概述8月17日,广东佛山顺德杏坛镇罗水村88岁老人被狗绳绊倒后头部着地,抢救无效去世。监控视频一经曝光便登上热搜,随后因涉及“遛狗失控”“未成年人”等问题,舆论热度维持高位,官方通报、亲属回应等多个话题亦引爆舆论场。舆情简析“广东佛山一老人被狗绳绊倒摔地身亡”一事,“暂不追责”“牵狗/问题女孩”“养狗遛狗”成为舆情关键词,养狗规范、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犯罪均成为舆论焦点。近年来,不文明养狗乱象越来越严重,虽各地陆续出台《养犬管理条例》,但伤人事件仍在发生,各地政府需持续完善《养犬管理条例》并切实落到实地;同时可联合爱狗人士成立文明养犬劝导队,宣传文明养犬法规政策,及时劝导不文明遛狗行为。此外,家庭教育缺失、未成年人犯罪等涉及未成年人相关问题易引发舆论关注,相关政府部门可成立救助团队,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帮助,对未成年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修订。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广东佛山一老人被狗绳绊倒摔地身亡”舆情观察9成都300年桂花巷桂花树全被砍舆情概述9月7日,由于进行街巷改造,成都桂花巷整条巷子的桂花树已几乎被砍完,大部分被砍的树均是被“腰斩”,很多甚至直接从树根处砍断。桂花巷桂花树惨遭“清理”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舆情简析近年来,不少城市因为砍树而引发争议,很多地方热衷于通过移栽从而在短时间内达到绿化目的,其弊端已逐渐显现。成都市在2017年就曾出台《成都市中心城区树木移植(砍伐)管理办法》,对中心城区树木砍伐、移植的原则、审批办理程序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一处移植、砍伐树木三十株(含三十株)以上的,还得报市政府政务大厅林业园林窗口,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成都桂花巷桂花树被砍”一事涉及施工方及相关部门,既是违规亦是懒政,值得深思和反思。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成都300年桂花巷桂花树全被砍”舆情分析报告10狗不理因差评“难吃又贵”报警舆情概述9月8日,狗不理王府井店就微博博主@谷岳 发布视频评论“难吃价贵”而采取不妥行为引发舆论持续关注,致百年老字号“狗不理”深陷舆论危机。舆情简析该事件也引起大家对老字号餐饮品牌的讨论,舆论普遍认为,对于一些老字号餐饮品牌,网络时代舆情应对应该是其需要积极主动学习的一课。有媒体建议,老字号要主动将网络新鲜事物融入自己的发展中,不能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一蹦三尺高”,面对网民的评价,最恰当的方式不是回击,而是用自我改进争取支持。诚如@人民日报指出,老字号沉淀着情怀,不摆老资格更能积攒口碑。点击查看该事件舆情简报全文:“狗不理因差评‘难吃又贵’报警”陷舆情危机分析简报
企业舆情
网络舆情
政府舆情
高校舆情
查看详情→
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如何发声?(附案例值得收藏)
2018-11-21
3356
导读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呈现多发趋势。伴随着高强度的舆论交锋,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驱动舆情进入“掌上小屏”时代,海量信息、观点对攻和引导力衰减成为舆情新常态,舆论引导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变量。决策者如何在公共危机中找到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舆论对冲方法和机制,走出公信力不彰、危机事态扩大、舆论暴力频仍的总体性困境,成为考验决策者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指标。兹结合近期突发事件演绎特点,梳理以下思路供参考:1、利用信源优势,实现梯次引导危机初期,各种信息爆料会不断出现在舆论场,如果此时官方权威声音缺位或失声,舆情将进入传播扩散的高危期。依托信源优势,官方对舆论实现有效引导,将大大提高网民对政府处置公共危机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直至危机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官方可以利用信源优势,把握信息发布节奏,学会面对网上舆论的倒逼,积极适应在媒体和舆论的聚光灯下开展救援及善后工作,通过梯次发布信息打击谣言、挤压不实舆论传播空间,确保真实声音、权威信息不被边缘化。相关信息的稳妥有序发布,也意味着为公共危机的“软着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例: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一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特性,让灾难事故从发生到救援再到后期处置,全部处于舆论聚光灯下。本次事故的惨烈性和悬疑性尤为引人关注,其在舆论场的一波三折,更是对事件情节性推波助澜,与此同时也导致舆论场焦点游移。比如:从女司机的高跟鞋联想到逆行,从女乘客的任性联想到国民劣根性,从哀其不幸到怒其不争,从规则意识到法治精神,从善后索赔到维权抗争……舆论场焦点的游移,显示了网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重庆公交车事件属于一起极端事件,事故灾难特有的悲剧议题属性,使其迅速成为全网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热点。从舆论反应来看,本次舆情的处置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救援期间信息面真空导致各类猜疑频现,受涉事公交黑匣子打捞困难等客观因素影响,官方信息一度出现乌龙,后在提升应对等级后,信息源逐步稳定统一,最终实现有效引导;二是公交车“黑匣子”出水后,公众反思深入骨髓,诸如“车上无一人是冤魂”“雪山崩塌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等文章大行其道,其思维落脚点依然是猜疑,所幸官方在信息投放层面理性、冷静、权威,官方通稿从不同角度回应了舆论场关切,信源优势为打磨文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本次事件的梯次引导,避免了次生舆情蔓延。2、梳理事件痛点,安抚公众情绪在危机事件中,观点的多元碰撞往往导致对事件的过度挖掘,如不能适时引导,及时调整处置策略,反而会激发网民的怨气、怒气和戾气。危机之所以为危机,是因为牵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解决公共危机在舆论场形成的“堰塞湖”,需要仔细了解公众声音背后社会矛盾的真实构成,不能盲目放大某些声音而过滤掉另一部分声音。客观而言,那些口惠而实不至的应对敷衍和粗劣公关,根本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故此,政府应在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大前提下,及时了解原生态的公众情绪与意见,通过梳理事件痛点,满足公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在解决问题中消弭官民罅隙。例:11月4日凌晨,福建泉州码头的一艘石化产品运输船发生泄漏,6.97吨碳九产品漏入近海,造成水体污染,也引起了不少关注,有不少当地居民在社交平台上求助。事发后,泉州市泉港区多部门通报称碳九泄漏海域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但网络舆情仍不断发酵,一时间百姓谈碳九色变。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其舆情处置风险主要有两点:一是政府职能部门事故救援是否合理科学,是否体现担当;二是公众对造成事故灾故的原因进行反思。正因为如此,地方政府对事故的定性一定要有详细的调查论据支撑,然后慎重发布。各地政府在事故灾难中的救援行动,如果官媒合作得力,信息有效传递,完全可以实现政府工作和口碑的双赢,打造正面形象。本次泉港区的应对,由于前期没有把握住事件痛点,即碳九是什么?有没有毒?毒性又有多大?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如何?渔民损失多大?相关赔偿事宜如何展开?这些信息初期付之阙如导致“大道不畅、小道必猖”,圈群信息的满天飞推动事件陷入被动境地。好在当地政府痛定思痛,从“捂盖子”到“掀盖子”,通过新闻办公室陆续发布碳九泄漏事件处置进展情况通报,及时梳理事件痛点,摆在桌面上解决问题,不诿过于人,不徇私废公,逐渐扭转被动挨打局面。3、整合传播手段,推动理性思考理性声音是舆论场的“风向标”。在处置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应最大限度发挥媒体在社会协调与平衡方面的转化作用,不仅要从信息采集的视角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同时还要善于整合传播方式,以巧妙的“组合拳”推动理性声音的发轫,传递出官方的立场导向。事故灾难一般分天灾、人祸两种,舆论对此态度有别。具体来说,网民的基本态度为“天灾不可控,人祸不可谅”。故此,针对事故灾难类舆情,可通过新媒体空前丰富的信息源为网民提供多角度的报道、资讯,形成信息对冲,政府部门还可以针对性地邀请意见领袖、网络达人一起见证事件真相,并开展评论解读,放大舆论场主流声音;传统媒体可以对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撰写基于真实情况的深度报道和客观评论,促进社会对危机事件进行理性思考,将事情“讲清楚说明白”。例:11月3日19时21分许, 辽宁省籍驾驶人李某驾驶辽A·K4481号重型半挂载重牵引车,沿兰海高速公路由南向北行驶,经17公里长下坡路段行驶至距兰州南收费站50米处与多车相撞,造成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在原因未公布前,舆论一度认为是存在问题的道路设计造成了此次事故,网友查询过往媒体报道还发现,关于事发路段17公里连续下坡的安全隐患过去曾被屡屡提及。网络传言,由于恶性事故不断,此路段曾被列入省级重点治理的事故多发路段,但却耽搁至今。这类存在争议的事故,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两大舆论场的割裂,加剧坊间舆论对官方声音的质疑,损伤政府公信力。面对鼎沸舆情,有网民从亲历视角给出见解,比如受到地形因素影响道路设计,下坡路段绝不能频繁制动,开车不要空挡行驶,要拖挡控制车速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舆论缓颊”,也为兰州市公安部门初查结论提供了坊间舆论注脚。只是,事件本身的惨烈程度引发了舆论场天灾还是人祸的争议,关于公安部门调查结论草率,追责道路设计单位的声浪依然高涨。4、适时有效干预、防止舆情搭车网络舆情体现公众意见,全面准确的掌握民意动态,意味着政府可以做出更及时有效的决策。近几年来,受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蓬勃发展影响,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给大众提供知识和信息来源的同时,乱象丛生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颇受质疑。部分利益群体为了吸引眼球搏出位,不惜制造大量低俗、恶俗的事件或话题,大打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面对舆情高烧不退的局面,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一手软一手硬”,既要放下身段学会倾听、学会回应甚至学会道歉,还要旗帜鲜明地采取措施有效干预,对那些违法违规言论可以采纳举报、打击、管控、追责、注销帐号、依法取缔等手段,防止“舆情搭车”现象出现。例:11月12日晚,国家网信办公布了近期针对自媒体账号存在的一系列乱象问题,开展集中清理整治专项行动的情况:全网处置了9800多个自媒体账号,约谈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并对其主体责任缺失、疏于管理和放任野蛮生长造成的种种乱象,提出严重警告。在各类危机蔓延过程中,一部分网民张扬个性,以反权威反体制的姿态积极参与互动讨论,在不断升温的舆情话题中宣泄负面情绪。这些自媒体蹭热点甚至造热点,肆意传播似是而非的流言和不负责任的谣言,经过网络“段子手”的编排后泛滥成灾,不仅抬升危机事件处置的难度和成本,还会恶化公众观感,增加官民对立情绪。虚拟空间,真实法则。自媒体乱象实则社会现实生活的镜像反应,如果任由自媒体乱象愈演愈烈,冲击社会秩序,势必对社会造成更大危害,给公共利益带来更大损失。舆论是公众对特定公共事务发表的态度、情绪、思想的集合。舆论引导,就是在公共危机中,决策者通过多样化方式促成社会各方平等表达,让公众通过舆论感知事件的社会影响和传播热度,从而促进社会行为调节。探索突发事件中舆论对冲方法和应对机制的创新,引导舆论走向真实、客观、理性,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乎党和政府网络形象的修复和重构,因此,对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颜陈 来源:舆情観察
舆情处置
舆情监督
舆情案例
查看详情→
舆情简报 | 关于沈阳医院骗保事件
2018-11-23
2724
事件概述11月14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沈阳于洪济华医院、沈阳友好肾病中医院涉嫌骗取医保基金问题,手法之大胆,令人瞠目,病人是演的、诊断是假的、病房是空的……看似荒诞可笑的闹剧背后,却是国家医保资金大量流失的严肃现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高度重视,立即要求辽宁省卫生健康委组织调查,对涉事机构与个人进行严肃处理。央视曝光的“骗保”成为网络讨论热点。事件发展2018-11-14央视记者曝光,辽宁省沈阳市一些医院利用中间人招来老人,医院给他们办理四天虚假的住院手续,安排老人消费医疗费用上千元,出院时应由患者自付的钱由医院垫付,这些被医院拉来的所谓患者能拿到300块钱。2018-11-15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督导查处工作;沈阳市政府15日致函央视,对节目中曝光的沈阳市于洪区、大东区两家医院,已经责令停业整顿。2018-11-19沈阳市成立的专案组,已经依法传唤相关人员242名,审查后依法刑事拘留37名,监视居住一名,取保候审一名,移交沈阳市纪委监委两名。 2018-11-20沈阳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沈阳市两家医院组织无病老人骗取国家医保基金的最新调查结果。专家、媒体观点澎湃新闻评:整治雇佣住院骗医保,要严格执法,也要普及常识。新京报评:要杜绝此类骗保事件的频繁发生,就需要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切断骗保的利益链。同时,努力完善医保定点机构管理和退出机制,从制度上堵塞欺诈骗保的漏洞。此外,对于疏于管理的监管部门,也应该追究相关的失察责任。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骗保事件性质恶劣、手段猖狂,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暴露出医保基金监管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华夏经纬网作者然玉:现有的医保结算审核已经较为完善。可是,为了适应差别化的报销比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辽宁省沈阳市这样的骗保情况,是否应该有差别化地区分医保核算流程,结算审核与报销比例相适配,以更严厉、更有针对性的医保资金监管制度,堵住医保报销的漏洞。网友评论分析此次“骗保”讨论主要集中在新闻跟帖和自媒体,网友评论涉及方面较多。网友主要讨论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网友对处理医院的处置发表各自建议。二、对于加强监管集中进行讨论。三、对于医保知识的普及进行讨论。抽样调查图网友热搜图解析从事件传播的热词来看,除了“医院”、“住院”、“骗医保”等核心热词外,“高度重视”、“虚假”、“欺骗”、“曝光费”、“喝酒”、“老人”、“14日”、“打牌”等热词表明舆论对沈阳医院骗保细节的关注与媒体的高度重视;“坚决”、“调查”等词体现了网友对涉事医院处理结果的关注。舆情分析1、该事件是由央视曝光,随后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参与报道;自媒体平台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传播,引发网民关注;2、知名@老徐时评等大v对此事件发表观点,使得舆情热度持续上升持续发酵;3、舆论升温,大量网友表示“骗保应该严惩”、“一只老鼠毁了一锅汤”等;4、20日出处理结果,网友对处理结果发表各自观点,大多表示“政府办事还是很有效率的”、“要多普及医保知识”等。小结目前,沈阳彻查民营医院骗保案37名涉案人被刑拘,在各种造假骗保的背后,由国家财政补贴和民众缴纳所形成的医保基金却实实在在地落入了少数骗子的腰包里,社保里的救命钱屡屡被不法分子盯上,其暴露出的问题:首先是医保中心监管不力,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其次医院以及当事人法制意识淡漠;最后医保的相关知识宣传的不够到位,这凸显了当前医保制度急需加强宣传、监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赵艳彤
企业舆情
医院舆情
政府舆情
查看详情→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震惊社会,舆论关注点是什么?
2018-11-27
2506
据媒体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优讯,10余年专注舆情监测,可申请免费试用)数据显示,报道发布之后,短短十余个小时,事件持续发酵。截止11月27日10:30,相关新闻量已达9W+。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舆情走势图其中,微博为主要讨论平台,其数据量占了全部数据量的86.92%。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媒体分布图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关键词云质疑消息引起轩然大波后续难道要对双胞胎继续实验?伦理问题怎么办?人类的历史就此被改写了吗?媒体四问基因编辑婴儿消息一出,质疑声不断,科技日报对此提出了四点疑问:1.CCR5这个靶点是不是已经公认的会感染HIV?敲除这个靶点有没有其他潜在威胁?会导致其他疾病?2.如何能够证明这对双胞胎婴儿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因为也不可能现在就让婴儿接触艾滋病传染,这是有悖伦理道德的。如果这对双胞胎一生都没有经历过可能感染艾滋病的环境或行为,又如何证明她们天然抵抗艾滋病?3.对试管婴儿进行基因编辑是否有悖伦理道德,经过什么部门审批?一个民营医院就能做这样的实验吗?4.此前我国有没有过基因编辑手段用于人体的实验?业界声音:此事后果不可预测“这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问题的范畴,后果不可预测,一定是伦理争论的焦点。即使技术是100%可靠,人类是否可以或应该编辑自己的生殖细胞和胚胎,(看到这个消息)绝大多数人肯定大脑一片空白,包括我自己。”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林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会有什么后果?果壳网用更通俗的话语做了表述:CRISPR作为基因编辑工具虽然强力,但是会有很多“脱靶"——错误地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地方。它的脱靶率依然是一个争议中的话题。在有些领域,脱靶不是大问题,比如如果我要编辑一个农作物,那很简单,编辑完了之后养养看,不断检测各种指标,如果出了问题,扔掉重来就是了。但是在人类胚胎编辑里,脱靶就是大问题了,因为你只有一个检测窗口——那就是胚胎早期。等到胚胎发育起来再发现问题那就晚了,你总不能把一整个活人给扔掉。而且,这个人长大成人之后还要结婚生子的,脱靶带来的错误编辑还会传给后代。当然研究者肯定知道脱靶的风险,相信他们一定尽了一切努力来测序筛查防止脱靶的出现,但是目前的技术毕竟是有限度的,对人类胚胎进行操作,风险还是太大了。各方声音1.官方已展开调查:有媒体从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获悉,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正开会研究此事;2.医院否认:有媒体致电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其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实验不是我们这边做的,孩子也不是在我们医院出生的”;3.深圳科创委否认经费支持:针对此前有媒体报道的,基因编辑婴儿研究的经费或物资来源为深圳市科技创新自由探索项目,深圳市科创委也在27日凌晨予以回应,称这一情况不属实,该委从未立项资助“CCR5基因编辑”“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等项目,亦未资助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覃金洲及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在该领域的科技计划项目。3.科学家联合声明:网传一份122位科学家的联合声明,强烈谴责贸然尝试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4.南方科技大学发布声明:表示贺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其对人体胚胎进行的基因编辑研究,学校不知情,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正进行深入调查;5.当事人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从26日起,媒体始终联系不上的贺建奎,其团队负责媒体事宜的工作人员在27日凌晨终于有所表态,称贺建奎将于本周三在香港的一学术会议上公开该项目数据。网友评论微博截图舆情小评你会支持基因编辑婴儿这项“黑科技”吗?@头条新闻发起了“#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你怎么看?”的调查,截止11月27日上午10:00,已有12W+网友参与,其中69.9%的网友表示“不支持,细思极恐,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你认为呢?微博截图信息综合整理自: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北京日报、@知识分子、人民网、南方都市报、上观新闻、界面新闻、第一财经、澎湃新闻、新京报、果壳网、中国新闻网、新浪微博等
网络舆情
基因编辑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
26
27
28
29
30
...
41
下一页
热门推荐
储户40多万存款“消失”舆情分析
昆明学校食堂“臭肉风波”舆情剖析
2024年中秋国庆“双节”舆情风险提示报告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舆情速递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舆情学:企业如何借鉴?
不让竞技体育来之不易的勋章蒙灰:体坛饭圈文化侵袭事件舆情分析
法官遇害背后的舆情观察
象牙塔下的阴影:透视高校性骚扰舆情风暴
7月22日全网络舆情简报:中国人民大学声明
三中全会舆情速递
近期网络维权热点舆情事件总结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三)个人篇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二)企业篇
舆情危机诱发因素:(一)政府篇
5·20江西贵溪小学刑案事件舆情分析及启示
你可能还关注:
社会热点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监测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分析
校园舆情
舆情简报
舆情深度剖析
舆情处置
教育舆情
热点舆情分析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