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北大留守女生选考古专业”舆情观察

2020-08-04 | 优讯舆情 4306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

7月30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舆论从初期的“质疑”转向支持、赞同,其背后折射的价值导向值得深思

网络截图

一、舆情概述

7月30日,媒体报道“留守女生选择北大考古专业”。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文科676分的成绩,被校长带着50多位老师连夜进村报喜,受到千万网友祝福。钟芳蓉说,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以及未来规划的考虑,她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以后会读研深造,做考古研究。(新闻来自网络)

网络截图

该事件一经报道,便引发舆论对“前途”与“钱途”的讨论。随后,主流媒体纷纷发声,对留守女生钟芳蓉的决定表示支持。8月2日,@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回应“欢迎钟同学报考北京大学~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

网络截图

二、舆情传播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新闻热点走势图


舆情发生期:7月30日

@头条新闻发起话题#留守女生选择北大考古专业#阅读量5.7亿次,讨论3.7万次。该新闻获得舆论关注并登上微博热搜榜。

舆情高峰期:7月31日

@头条新闻、@封面新闻、@新京报等媒体转载相关报道,并设置投票话题“你是根据什么来选专业的”“你现在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吗”“你如何选择的大学专业”等,网民投票参与相关话题,并于评论区发表看法。

舆情传播期:8月2日

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回应此事,引起舆情二次小幅度升温。


三、舆论观点

媒体评论:

每个人面对人生关键十字路口时的选择,其实都是心中价值观念的呈现。这位女生虽然年纪不大,却很有自己的思想。她曾表示,自己选择考古专业,是受到文博大家樊锦诗先生的影响,她也希望自己将来能在历史与文保领域潜心研究。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女生,能有这样的人文情怀与崇高理想,这难道不是极其可贵的吗?难道不是应该引起外界赞叹吗?

——中青观点《留守女生选北大考古专业被质疑,该反思的是谁?》

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之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前者、舍弃后者。每个人都有遵循内心、仰望星空的权利,让有梦者去逐梦,让“钟芳蓉”们从心所欲去生活、去奋斗,才是社会大众应取的态度。

——红网《留守女孩报读北大考古学,她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钟芳蓉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影响而选择考古专业,这样的远大志向不仅不应该引来惋惜之声,而且应该大加赞誉。比起立志长大当主播、当“网红”的年轻人来说,钟芳蓉就如一股清流。追星就要追科学与文化名流,选择专业就应该以兴趣优先,不能人云亦云,完全被世俗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像钟芳蓉这样,勇敢而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北京青年报《别用世俗眼光看待“报北大考古专业”》

留守女孩,寒门学子,穷人家孩子,赚钱的专业,热门专业,冷门专业。——每一个标签,其实都是一个囚笼和套子,打着世俗偏见的烙印,套住人的思想,限制着人的想象力:留守的,就会如何;寒门出身,就应该怎样;哪个专业赚钱,哪个专业没前途,哪个专业好找工作,寒门学子该报什么专业,有钱人该报什么专业。带着对寒门、考古还有所谓“热门专业”的狭隘认知,一个个被贫困想象力扼杀的人,以过来人成功经验的名义,扼杀着下一个人的想象,形成社会中平均且平庸的套中人格。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报北大考古的女孩给了很多人一记闷棍》

网友看法:

一部分网友认为考古专业难以作为谋生手段,认为选择考古专业不免有些“大材小用”,对女生未来发展表达担忧之情;另一部分网友则表示,选择什么专业是女生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坚持自己忠于理想值得敬佩;还有部分中立声音表示两种观点都可以理解,每个人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吐槽声把事件热度炒至高温,间接引起各位考古大咖的注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四、舆情小结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不论前期质疑还是后期支持,有一种声音一直较为活跃,那就是“选择什么是她的自由,关你何事”,正如网友戏称“雨女无瓜”。事实上,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每个人都陷入一张无形的关系网,公众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进嘈杂的舆论场中。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现实,一件“与我无关”的小事都可能会成为人人吃瓜的大事件。

互联网下的“全景监狱”与“共景监狱”

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全景监狱”,他认为,在传统社会的控制下,囚犯被囚禁在不同的牢房中,而看守则是在牢房最顶端的位置对所有的囚犯进行监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推进,“全景监狱”成为互联网的一种隐喻,并演变出超级全景监狱乃至共景监狱。如果说“全景监狱”是一对多的俯视,那么“共景监狱”则是多对一的凝视。在多杂散匿的互联网信息中,受众出于猎奇心或看客心理,对事件进行围观,而在群体极化、舆论引导缺失的情况下,就容易滋生网络暴力、群体互殴等负面舆情。

结合此次事件,在主流媒体未发声前,舆论场上“质疑‘钱’途”“大材小用”等吐槽声音不绝于耳,不少网友以“过来人”的身份苦口婆心劝谏女生不要报考考古专业。事实上,报考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过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但为何有如此多“热心”群众“出谋划策”?伏尔泰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在话语权被下放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成为意见领袖的可能。然而现实世界里,每个人也都可能是被围观的“楚门”,凝视与被凝视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关键词云

此外,其背后也反映出群众的情感寄托与示范效应带来的作用。从词云里不难看出,除“考古”“报考”“专业”“北大”外,“留守”一词也为舆论关注。“留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公众的共情心,当我们看到一个“留守女生”选择考古专业时,不由得由衷赞叹和钦佩,同时在“关心”“担忧”等情绪下,对当事人未来职业发展产生联想,就此形成“‘钱’途”与“前途”的讨论。

但换一个角度看,网络群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却也推动了民主共同体的形成。正如网友所说,若不是舆论将此次事件推向高潮,诸多学术界大咖能否注意到该女生,此处应该画一个问号。

主流媒体引导下的价值导向

纵观舆情传播过程,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作用功不可没,据优讯数据平台监测,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网等主流媒体均对此事进行报道评论,将陷入“‘钱’途”沼泽的舆论及时扭转。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疫情影响下,不少行业受疫情冲击,“找工作难”“就业难”等论调活跃于舆论场,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合力改善就业环境,但仍有不少唱衰论调,一些就业市场调查显示,毕业生“求稳”意向突出,在紧张的就业环境下,“铁饭碗”受到求职者的青睐,就业选择相应变窄。日前,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结合此次“留守女生676分报考北大”一事,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国家对多方位、多渠道选择就业方向的要求。最后,在赞叹“留守女生”坚守理想之余,也希望年轻人的求职意向不再落入“铁饭碗”、“保险箱”的窠臼,当热爱与谋生不谋而合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杨静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