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终止助学金发放”实现了结果正义,是否会倒逼贫困生不得不“扮穷”

2023-11-17 | 优讯舆情 6575 舆情监测 教育舆情 社会热点分析 网络舆情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舆情监控 校园舆情 社会热点舆情 舆情深度剖析

​​近期,受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举报助学金分配不公平事件影响,涉高校领取助学金学生高消费舆情持续高企,包括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领助学金学生看演唱会、中山大学特困生用苹果四件套等。其中,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大学通过媒体回应“涉事学生符合标准”,相关舆情逐步趋于平息;中山大学发布通报,告知“涉事学生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终止其助学金发放”,相关处理结果满足舆论诉求,相关舆情趋于平息。本期,以“中山大学特困生高消费”舆情为例,探究相关舆情发酵路径以及高校在处理相关舆情中的“优缺”。

一、 事件脉络梳理

 

​11月12日17时-19时,账号“贴吧用户_J5RSSN5518”在百度贴吧-中山大学吧连续发文“中大所谓的贫困生看一千五百元一场的演唱会是吧”“中法核苹果全家桶富姐拿助学金”。其中,“中大所谓的贫困生看一千五百元一场的演唱会是吧”贴文获得1085次回复,引发关注。

 

​11月15日10时,极目新闻发文“获助学金学生买苹果四件套、花1500元看演唱会?中山大学:正全面调查核实”报道,该校已关注到相关信息,并正对此事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并于新浪微博形成#中大回应特困生用苹果四件套#(阅读量7470.7万,热搜第12名)话题。

 

​11月15日23时,微信公众号“中大学工”发布情况通报,终止发放助学金。并于新浪微博平台形成#中山大学通报贫困生炫富事件#(阅读量1.2亿,热搜第11名)。


二、 舆情传播

 

​1.学校发布情况通报后,舆情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据优讯舆情大数据监测平台,本次事件传播声量趋势图如下所示,


11月15日,极目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介入报道,并于新浪微博形成#中大回应特困生用苹果四件套#(阅读量7470.7万,热搜第12名)话题,促使相关舆情迅速发酵。

 

​11月15日23时,中山大学学生管理中心发布通报,引发媒体积极转载,且相关话题陆续登上快手、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搜榜,促使16日舆情声量达到监测期内峰值。

 

​2.新浪微博、网络、客户端平台成为本次舆情传播的“主阵地”


3.中山大学、学生助学金、贫困生成为舆情传播中的高频词



三、 舆论反馈:呼吁优化高校助学金分发放标准,防范“脸谱化”印象逼迫帮扶对象“扮穷”

 

​(一)媒体观点:

 

​1.建议高校优化助学金发放标准

 

​光明网:促进助学金公平发放,使其回归助学本源

助学金申领程序的公平正义,建立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学校也不妨把频繁曝出的助学金争议,当成一个消费观教育的切入口。大学阶段是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期,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也是教育任务。学校在助学金发放中,既不能一发了之,也不能一扣了之。优化助学金的发放,是为了使助学金回归它的助学本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助学金花费需有度,肆意挥霍不可取

学校应该健全助学金申请和发放机制,做到公正透明,同时也要加强后续监督,让助学金用在正确的地方。而贫困生也要自觉把握助学金的使用,在合理范围内改善生活或者自己打工省钱做自己喜欢的事没问题,但不能拿国家的帮助作为炫耀的资本,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去大肆挥霍,过度消费。

 

​澎湃新闻:特困生买苹果四件套:助学金发放公平吗?

总之,助学金发放的方式,绝不应该是让同学们去“比穷”。一句话,助学金的发放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还是应该从制度的完善和工作方式的改进入手。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理应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合作以及信息的联动和传输,加强动态审核,让数据说话,在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为、主观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该有便捷、通畅的举报渠道和监督机制,抬高违规成本,严惩弄虚作假。将助学金真正发到需要受助的学生手中,才能实现“助学”的制度初衷。

 

​南方日报:把助学金留给最需要的人 助学金分配机制仍需继续优化

一些过往案例也表明,在信息不对称之下,助学金的分配机制仍需继续优化:有的不顾贫困生的实际分布,搞起了平均分配;有的将助学金变成“人情奖”,发给谁要看和谁关系好……把助学金留给最需要的人,也是一种教育公平,这离不开更完善的规则、更有效的监督。

 

​2.中山大学通报具有双重警示意义

 

​《北京青年报》:贫困生“炫富”被终止助学金的警示意义

贫困生没有“贫困生的样子”当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可以视作帮困助学的深层次目的。但是,如果一边接受资助,一边却出手阔绰,难免让人难以接受。倘若是装贫困骗取国家资助,不仅令人不齿,还应该深入追责。反之,真的贫困却“打肿脸充胖子”与人攀比,这样的虚荣心也应该好好医治。中山大学这起“贫困生炫富”事件,具有双重警示意义——既是对相关学生的警示,也警示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助学金发放机制,把助学金资助给真正有需要的同学。

 

​3.摒弃对帮扶对象“脸谱化”的偏见,不要逼帮扶对象“扮穷”

 

​现代教育报:防范“装穷”也不要逼他们“扮穷”

相关部门、学校等在认定帮扶对象时,就要摒弃对扶助对象“脸谱化”的偏见,能精准识别需要帮扶的对象,不进行单一、“一刀切”的简单考量。对困难学生的认定,要从其家庭实际情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既避免“误伤”真正的贫困生,还要防范“装穷困难生”浑水摸鱼。但需要警惕的是,防范爱心资源遭到滥用、糟蹋,也不能对受助者苛求、苛责,要求他们“扮穷”,要维护他们的权利与尊严,消除社会对受助者根深蒂固的偏见,避免他们面临“尊严”与“帮扶”的两难选择。

 

​(二)大V代表观点:

 

​微博“隐于庭的小法师”(粉丝量284.7万)人人都有追求更美好更有品质生活的资格。但你去追求的时候,消耗的应该是自己的金钱,而不是他人资助你的费用。但资助贫困生的用意不是让贫困生享受,毕竟,还有不少有温饱问题的贫困生等着资助呢。如果贫困生资助可以用来享受,那么就会有很多不是贫困生的人来分这杯羹了。就像之前专家建议廉租房不要搞独立卫生间一样,真正的贫困人群不会在乎——对于他们而言,生存比生活更重要。 

 

​微博“拆台CT”(粉丝量71.3万):中山大学贫困生炫富事件的通报来了。两句话总结:程序没问题,但是当事人过度消费、生活不简朴,所以助学金停发。so,天津某高校这不得看过来?

 

​微博“伊利达雷之怒”(粉丝量49.3万):我都不舍得买苹果四件套,然后有人觉得,这对贫困生太苛刻了,这都什么傻逼东西。 

 

​(三)网民观点:质疑、调侃充斥整个评论区

 

​第一阶段:学校首次回应“全面调查”


高赞评论截图(新浪微博)

 

第二阶段:学校发布调查情况通报后


高赞评论截图(新浪微博)

四、 应对措施及评析

 

​(一)应对措施

 

​1.学校通过媒体回应“全面调查”

11月15日10时,极目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从中山大学多部门了解到,该校已关注到相关信息,并正对此事进行全面调查核实。

 

​2.学校发布情况通报

11月15日23时,微信公众号“中大学工”发布情况通报称,该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但是在核查中发现,该生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根据《中山大学本科生助学金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决定终止其助学金发放。

 

​(二)舆论反馈

 

​1.针对学校首次通过媒体回应

针对学校首次通过媒体回应正在全面调查,媒体多以报道相关事件报道和学校回应内容为主,个别媒体讨论学校助学金发放标准是否公平。网民多以指责涉事学生高消费行为、质疑学校发放助学金标准不合理等为主。

 

​2.针对学校发布情况通报

学校发布情况调查后,媒体除积极转发相关通报内容外,针对高校助学金发放提出优化建议。同时,个别媒体指出高校要避免“脸谱化”印象逼迫帮扶对象“扮穷”,中山大学通报具有双重警示意义。网民则多以支持中山大学处理方式、指责贫困生高消费等为主,舆论对抗情绪明显减弱。

 

​(三)舆情应对点评

 

1.舆情风险意识缺失,致使舆情事件经媒体报道引爆网络

11月12日,网民通过中山大学贴吧进行爆料,后经媒体报道后,于11月15日引爆网络。而结合网民反映,早在2023年6月已有网民在贴吧反映关于涉事学生高消费行为。综合来看,在近期涉高校领取助学金学生高消费舆情持续高敏,本次舆情潜在发酵时间长达3天的背景下,中山大学未能够在舆情潜伏期内介入处置,致使媒体介入引爆舆论。本次事件也暴漏出中山大学舆情风险意识的缺失、舆情监测预警的不及时。

 

​2.学校快速及时的处置,有效平息舆论

中山大学虽然在前期舆情干预方面迟缓,但在后期处置中显示出良好的舆情应对方案。相关舆情经媒体报道后,学校于当日23时发布通报,一方面强调涉事学生资格认定符合标准;一方面依据学校相关规定,终止涉事学生助学金发放。相关通报内容获得主流媒体积极转发。中山大学通报发布的及时快速,通报内容的有理有据,既传递出学校对舆情事件的重视,又避免舆情的持续发酵,引发次级舆情。

五、 舆情总结分析

 

​本次中山大学舆情引发关注,一方面舆情话题再次涉及“领取助学金学生高消费”,与近期网络热点同频共振;一方面,受近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多名学生患癌事件关联,中山大学本就处于舆论风暴的边缘;一方面涉事学生购买苹果4件套、1500元演唱会门票,远高于其他2起领取学生高消费行为,激起舆论的不满。在舆情应对方面,中山大学虽然前期反映较为迟缓、舆情监测预警不及时,但后期舆情时效方面值得称赞,通报内容有的放矢,仅仅抓住舆论对“符合助学金条件的学生不可以高消费”这一结果正义的诉求,避免过多赘述学生材料如何合规等程序正义性的内容导致舆论焦点偏移。

 

结合本次舆情事件,给予其他高校相关经验:

 

​1. 加强舆情监测:确保第一时间获知敏感信息,以便提前介入干预,将舆情风险扼杀在发酵期内;

 

​2. 提高舆情风险意识:关注网络热点话题动态,研判相关风险、排查舆情隐患;

 

​3. 制定舆情应对预案:加强日常网络舆情演练、制定舆情应对预案,以便应对突发舆情时,能够及时有效做出应对。

 

​4. 完善学校相关规定:在进一步优化助学金评选标准的基础下,学校需完善学校关于领取助学金学生高消费的规定,以有效避免类似舆情风险。

 

​综合来看,本次中山大学终止涉事学生助学金发放的处置,达到了明显的警示效果,缓解了自11月初至今关于“领取助学金学生高消费行为未得到惩罚”的不满情绪。但部分学校关于学生助学金评选标准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学校简单的材料齐全、程序合规,并不能完全避免学生(或已脱贫、或可通过亲戚获得帮助、或班级无贫困学生)领取。此外,关于高消费行为的界定,是否会导致个别学生不得不舍弃个人学习、精神需求,不得不进行“扮穷”,甚至延伸出类似“因4折耐克鞋子被取消助学金”的舆情风险,仍需学校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声明:优讯舆情原创内容,若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