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突发事件如何规避官方发声失误风险?

2020-06-17 | 优讯舆情 2360 突发事件 官方发声
导读

突发事件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舆论危机的爆发。突发事件舆情虽由偶然因素触发,但潜藏于下的却是一些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在解决事件的过程中会酝酿一些传染和表达共同情绪的氛围。要平息突发事件及其衍生舆情,线下妥处是基础,线上引导则是关键。

主要思路是:

1有话会说——强化问题导向,推进事件妥处

在各类突发事件中,“有话会说”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动事件解决,为舆情消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应把握三大要点:

一是政府主导,地方政府掌握的信息较全面真实,社会管理者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后,要掌握信息来源并及时核查,与职能部门密切联络,迅速组织新闻通稿,视情召开新闻发布会,做好事件处置中的新闻滚动发布;

二是媒体协同,社会管理者要深刻认识舆论引导的载体是各种媒体,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可顾此失彼,它们是社会信息交流的中介,也是承担着心理干预、传播说服、道德约束等功能;

三是网民参与,在自媒体时代,舆论引导不是单向的,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过程,也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过程。相信网上群众,重视网上群众的诉求和呼声,让网民其成为舆论引导的主体,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平息事态。

2官话少说——掌握舆情变化,调整引导策略

官方发声虽不能决定公众“怎么想”,却能影响他们“怎么看”,要想把网民关注点集中到特定方向,确保事件不失焦,主要方法有:

一是畅通信息渠道,告知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政府有哪些举措,现场进展怎样,通过“小步快跑”信息供给缓解舆论场紧张气氛,起到减震器和安全阀作用;

二是注意打磨通稿,避免流言和谣言累积的情感共鸣效果,一边倒地成为多数人的意见;

三是地方政府应建立舆论反馈机制,发声应注意统一口径和得到授权,官方信息发布后做到双向交流,无论是官方微平台还是朋友圈自媒体,避免情绪化发声“歪楼”;

四是政府要言而有信,善后与追责同步,全面引导舆论场的认知、情感、态度、行动,将舆论场的质疑和批驳转化为理解和支持。

3硬话软说——疏导公众情绪,达成舆论共识

“硬话软说”并非无原则退让,也不是为了迎合公众情绪曲意求全,而是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危机的有效策略。其要点是:

一是社会管理者要有服务社会的危机意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每一起突发事件,引导好每一场公众舆论;

二是主动查明真相、积极公开事件信息,为公众的不满情绪提供宣泄渠道,将舆论导入社会秩序的正轨;

三是确保信息传播的指向性围绕事件本身,避免不满情绪转化为对现行体制机制的指斥;

四是正确面对网民监督,面对批评不要急于解释甚至怼回去,以平静疏导为主,而不是“得理不饶人”地激化矛盾。

4胡话不说——促进理性思考,避免舆论雪崩

“不说胡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领导干部强化舆情意识,提升舆情素养;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制度框架下推进流程再造、创新治理模式,主要是:

一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引导公众理性思考,信息公开的同时,要起好舆论把关人的作用,适当管制情绪化非理性发声可以规制舆论、正本清源;

二是善于捕捉舆论场善意信息,一些非主流建设性信息,在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之间搭设桥梁,有时具有引导舆论降温的作用;

三是适当冷处理负面信息,积极报道补救措施的进展,避免舆论雪崩;

四是要选择恰当时机,吸引媒体聚焦正面事件,避免刻板化、套路化、脸谱化报道触发舆论反弹。

移动互联时代,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诸多突发事件中,网民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参与事件讨论,已经深度影响事件的传播态势和公共情绪。从舆情处置的角度来看,政府是否扎实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防范化解危机,媒体是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网民是否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共同定义了公众对突发事件及其衍生舆情是否得到妥处的认知。

总体而言,地方党委政府要想实现突发事件的“软着陆”,除了需要向公众呈现基本事实,将自身的努力和举措呈现在聚光灯下,还要注意发声“四策”,通过媒体引导公众的价值判断,形成积极的焦点事件,才能与公众同频共振,形成有利于解决事件的舆论场和影响流。

来源-舆情観察  作者-颜陈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