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李子柒视频火遍全球,是否算文化输出?官媒网民吵翻了

2019-12-13 | 优讯舆情 2259 李子柒 文化输出

导读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再次成为话题人物。自2017年走红网络以来,李子柒田园牧歌式的视频创作一直饱受争议,有人质疑其背后团队刻意包装并未展现当前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还有人认为李子柒对农耕生活的渲染加重了外国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刻板印象。但是,李子柒的粉丝量仍然持续上升,甚至在海外都圈粉无数。在YouTube上,李子柒坐拥735万粉丝,发布的100余条美食视频,每条播放量都在500万+;在国内,她的新浪微博超过2000万粉丝,几乎每条视频点击量都达到上千万。12月5日,自媒体人“雷斯林”发布了头条文章《李子柒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了?》引爆微博舆论场,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众多央媒官微均参与其中进行讨论。截止目前,新浪微博话题#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阅读量8亿+,讨论量7万+。

网络截图


支持:文化输出的成功代表

雷斯林Raist:我觉得这不但是文化输出,而且是由里到外,由精神到物质的高级文化输出,因为李子柒视频往外输出的,恰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那些我们曾经影响世界的那些文化,那些最精华最珍贵的那些精神内核。


人民日报:每一个新媒体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欢与否都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无需苛责。而李子柒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助力中国文化输出,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因为李子柒展现的生活方式,无数外国人爱上中国。


共青团中央:李子柒毫无疑问属于对外文化传播,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输出中的一个篇章。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新闻晨报:讲好中国的故事,首先要像李子柒这样真诚地讲故事,讲最真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才会最轻易地解除不同国别的观众因一些差异天然带有的戒备和抵触。从民间入手,唤起不分国别的共情感,这就是李子柒走红全世界给我们的文化输出带来的一些启示。


环京津网:李子柒古风美食视频的海外传播,本身也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输出,只不过是以民间形式、个人方式来输出,是对官方机构的补充。而且是网友自发传播、粉丝主动接受的方式,这是海外市场的自主选择。因此,对于李子柒的文化输出应予以肯定,鼓励和支持民间及个人的努力,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下,中国文化输出才能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


风和磁场的故事:李子柒真的一直在用心生活,用心拍视频。用心去过好自己和奶奶的小日子。我希望她们永远幸福,每次看视频看见奶奶,听见奶奶和子柒的笑声,都觉得超级幸福超级感动。她真的很努力也很辛苦,外国友人给她的评价终于大家都知道了,真的全是好评,超赞。这种文化输出让我作为子柒姐姐的粉丝感到很自豪。


反对:文化传播不应被过度标榜

国际纵横:李子柒的行为不是“政治的”而是纯粹“经济的”。李子柒本质上是个商业品牌而不能随便被上升到国家政策高度,所以本质上不可能是“文化输出”,而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文化交流或者文化传播。对于李子柒这个商业品牌而言,是不是“文化输出”根本不重要,能不能用美学转化为商业价值才是关键。


中国青年报:将文化输出的宏大概念扣在一名女子身上,显得扣了顶大帽子。文化输出是一个持续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仅仅一个李子柒,肯定无法代表全部的中国乡土文化。可喜的是,她的视频语言也是一种传播方式,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这种多元化的传播。


秦篁K:李子柒的爆红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官方媒体一锤定音,强力支撑,既让反对的声音噤若寒蝉,不敢表态,又把李子柒置于道德的高地,约束了其灵活应对的立场。


猫咪海洋:官方就别强行拔高了。本来人家一个四川姑娘就挺不容易的,还要把她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文化传播的事不沾政治味道才是最好的


郑家衛666:这是在传播中国文化,农耕文化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很多讨论都是无意义的,都是柠檬精,这种宣传感染力比官方媒体都要强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蝎子烦:我挺不喜欢文化输出这个词,有一种强加的感觉,叫文明共享才对,给外国人看看千百年我们中国人就是这么生活的,能理解理解,不能理解无所谓


一半清流一半:我不太喜欢提出这种有政治色彩的问题,大多外国朋友喜欢的都是她所展示出的他们没有见过的、与他们生活方式相差甚远的一种田园生活。只需要简单的分享与被分享,大家自然其乐融融,并不需要这种无意义的讨论。


西洋参考:“文化输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李子柒和她的团队在制作和发布这些视频时,并没有抱有“文化输出”的目的,只是为了单纯地表达传统文化的美好,顺便帮她代言的食品和文创用品带点流量。实际上她也的确做到了“名利双收”,她在YouTube上的点击带来的广告分成每个月就有几百万,在国内的电商收入一年也有几千万。简单点说,她并没有“文化输出”的使命,她只是为了展示美好事物,顺便赚点钱,她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回归:别捧别踩把李子柒的世界还给她

中国日报:国际友人的热棒或是因为民心相同、情感共鸣和价值同频,这也印证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别捧别踩,把她的世界还给她,每个热爱生活、努力奋斗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新京报《李子柒是一个生活镜像而非"文化英雄"》:李子柒因为成功在国外聚集了批量粉丝拥有了“解读价值”。此前,国内网友更多还是把她当成励志对象来看待,童年时父母离异,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却精通手工、农活,把日子过得充实而精彩。直到被赋予“文化输出”的符号之前,她都还是一名把自己经营得很好的视频博主,而非“文化英雄”。李子柒的作品,相信依然会有人喜爱,因为在她身上被投射了诸多希冀,人们需要这种希冀带来的照耀。而因为她作品所独有的特色,她也被附加了很多额外的符号。但我们也无需用这些符号绑架或捧杀她。让李子柒做李子柒就好了。


舆情点评


从“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到“央视评李子柒为何火遍全球”,围绕她的讨论持续不断,社会各界的探究触角也越来越有层次。封面新闻发表评论称,“李子柒”已经超越IP和视频的范畴,而成为一种更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意象。舆论争议的背后传递的是新流行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化认同观的碰撞。好的主题、好的素材、精致的剪辑、唯美的画面,一方面艺术化呈现了“城市—乡村”二元结构下的生活差异性,另一方面则利用了“中国—外国”这样极具张力的叙事模型,激起了受众的兴趣。追梦者从来都不缺市场。部分传播研究学院派认为,李子柒案例的出现,似乎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实现了创新。她从美食、文化的角度进行乡村传播,打破传统媒体的固化模式,利用新媒体、网红效应实现了乡村文化的传播。自媒体“歪果仁研究休会”对于李子柒用超越物质主义的方式解释传统文化、摆脱“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割裂立体展现中国面貌等视频解说更是引发舆论共鸣。


优讯分析认为,单从李子柒视频引发的高热讨论、较长周期等传播趋势而言,作为自媒体运营者,李子柒是相当成功的。无论从内容生产还是受众定位上,她以生活题材将互联网传播这一文化现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李子柒现象也说明任何一个标杆都有可能成为不同诉求主体的宣泄口,诸如观点中体现的国家层面对弘扬文化自信的希冀,微观个体对农村发展的渴求,文化传播对关注个体的反思。从这点来讲,无论是否属于文化输出,李子柒可以称为自媒体参与文化共享的一个正面典范。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曹晓静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