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优讯舆情:严禁炒作“网红儿童”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2021-07-23 | 优讯舆情 1861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简报 社会热点舆情

暑假期间,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其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7月21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要求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该消息一经发布,触发网友共鸣,引起热烈讨论。微博上形成#中央网信办严查炒作网红儿童行为##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的话题。


微博截图

 

媒体聚焦监管尚存漏洞  呼吁相关法令尽快出台

对于此次专项行动,媒体着重讨论了堵住监管漏洞的重要性,并呼吁相关法令尽快出台,用严密的法网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共同护航未成年人的成长,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北京青年报发表题为禁炒网红儿童,关键是堵住监管漏洞的文章。文中指出:禁炒“网红儿童”,关键是堵住监管漏洞。应加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将“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等条款纳入其中,从源头上明确禁止未成年人注册网络主播。同时,有关部门应该拿出一个果断强硬的管理措施,除了出台网络主播“禁童令”之外,建立网络直播申报、审批制度,对审查通过的直播平台在播内容进行实时播控和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此外,应对网络直播中的暴力、低俗、危险内容和不文明语言作出严格限制,将未成年人的“视界”限定在保护的范围内。特别要完善监管措施,建立网络主播实名制及信息共享“黑名单”体系,加大对制作、传播不良网络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能放任主播传播非法视频,侵害他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权益。

 

澎湃新闻发表评论文章“谁在制造‘网红儿童’”。文中说,一些父母该醒醒了,别再把孩子对你的依赖,强扭为你予取予求的大棒,用孩子博关注、求点赞,甚至将孩子作为“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孩子就是孩子,在正该上学的年纪,让他们出镜直播、拍视频当“网红”,父母怎么想的?比起父母,对平台的监管要更扎实到位。“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统下的种种规制要继续发力,还要创新技术手段,补上监管漏洞。比如,“网红儿童”账号难以被发现,是因为注册者多是儿童父母。对此,平台如何强化监管,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作为观众,我们也有一定的自省力,警惕自己充当了“网红儿童”的助推者。为了孩子,都上上心吧。

 

网民多数表达支持声音  讨论话题逐渐延展

出于良知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心理,网民对禁止炒作网红儿童的专项行动大多持支持态度。他们表示“支持”、“早该管管了”、“这个好”、“政策很到位”等,从数量上来看,这类网友占到60%左右;有些网友在表达支持态度的同时,还提出惩处的必要性,认为不光要严查那些利用孩子拍视频牟利的行为,还应该对他们进行严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遏制的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参与讨论的网友逐渐增多,讨论的话题也开始延展。在这其中,游戏、不文明用语、刻意引战舆论等话题成为网友吐槽的焦点。网友认为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尤大,导致孩子不像孩子,大人对此无可奈何;不文明用语则被网友认为大多出于故意,目的是为了挑起争端,获得热度和关注。然而这却导致网友价值观扭曲,网络一片乌烟瘴气,对未成年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类网友占到20%左右。

同时,部分网友表达了担忧,他们认为网络环境复杂,部分不能在国内播放的视频,外网上依然会有。也有网友认为监管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并举例严禁未成年人玩游戏超过1.5小时的,根本没用,人脸识别形同虚设,可以任意租别人账号”等。这类网友占到5%左右。

另外,话题讨论中也有质疑一刀切的声音,认为对视频内容应该有所辨别,只要不以盈利为目的,记录孩子生活还是应该保留的,不应一概屏蔽。这类网友占到15%左右。


 

舆情小结

 

近年来,手机短视频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短视频由于创作门槛低、实时互动等特点,迅速成为网民追捧的大众娱乐平台。创作者通过抖音、快手等创作视频、分享日常,给大众增添了不少快乐,部分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创业,更是获利颇丰,这成为众多网民的模仿对象。利益诱惑面前,网民逐利行为日益加剧,资本炒作日益疯狂。

优讯舆情分析师认为,在这过程中,儿童的价值被逐渐挖掘出来,一些平台和家长利用儿童的天真烂漫和镜头优势不断炒作,打造“网红儿童”为自身牟利,无底线消费儿童天性和童真,严重扭曲了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败坏了社会风气。此种行为,已经给很多家庭造成伤害,社会公众怨声载道。

对此,国家在暑期开启专项整治活动可谓正当其时,舆论对此大多持以支持的态度。部分媒体在评论中指出希望国家相关法令尽早出台,使整治网红儿童的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并对播放内容进行审批和把控,可谓说到了痛点,相关部门的立法工作应该加快。正像有些网友所说的,只有对炒作“网红儿童”的违规行为予以严惩,才能有效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这些惩罚工作都需要法律作为支撑。

此外,网友在讨论中提到的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网络不文明用语等对青少年的危害也应受到重视。有关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从法制的层面,对平台、个人进行规制,并利用技术手段,引导未成年人合理安排游戏时间,防止过度沉迷网络,对身心和学业构成影响;同时,规范网络文明用语,避免刻意挑起舆论争端,文明发言、文明争论,创造一个适合未成年人的良好网络环境。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