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舆情百科

新媒体传播特点,对我们做好新媒体舆情监测都有哪些启发?

2020-05-13 | 优讯舆情 2327 网络舆情监监控 新媒体舆情监测

年来,陆续发生多起公共事件,均在舆论场引发强烈反响。在这些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知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传播路径和话语体系也显露出当前公共网络事件传播的一些新的特点,给我们做新媒体网络舆情监控带来新的启发。

 


总体来看,新媒体传播显示出如下特点:

 

一、新媒体阵地特点各异

 

知乎等知识社区,在公共事务中开始扮演重要源头作用。微博是信息二传手,微信则是自媒体人观点齐发,show“才华的地方。

 

晚上22点,危机事件刷屏式传播。22点至24点,是重大危机爆发的新高峰点,自媒体人多是业余时间创作,晚上观点齐飞。网站主导内容的时代,再见。

 

二、新媒体针对多样化

 

新技术驱动下,网上舆论生态正在变化。新媒体不再仅仅只是微博微信,知乎、网络电台、AB站弹幕、网络直播、网络字幕组、笔记类分享应用(如印象笔记等)等已然兴起,在当前舆论环境下,这些渠道都是公开舆情监测系统所兼顾不到的,其影响力容易被低估。

 

三、网络事件标签化

 

互联网的“G”点,也即标签化、兴奋点。雷洋身上的人大硕士”“环境专家”“中产阶级”“初为人父”“身体健康等标签,同样,在如家事件中,旁观人群冷漠”“警方不作为”“单身女性等。爆料人对于标签的熟练掌握,瞬间引发刻板印象,刺激网络热度,但下阶段,借助网上舆论自带的对冲机制,这类标签也在招致反感。正如网上的地图炮一样,标签化的传播符合规律,但不是常态。

 

四、资本力量赋权新媒体

 

新型媒体形式背后的资本力量,BAT的赋权能力。血友病吧、魏则西事件等,标志以传统搜索引擎为主的公关效果评估体系正在崩塌;知乎被腾讯收购等;阿里巴巴的媒体布局等。

 

五、中层的焦虑感、不安全感的集中释放

 

如家事件中的弯弯、体面职业的陈医生、初为人父的雷洋等,多起公共事件的背后,均暗含公众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中产的不安全感,恰好这部分群体是掌握发言群体之主力,身份代入感强。

 

六、线下社团圈群与线上的观点极化

 

互联网不断细分化,在基于社交媒体、人际关系形成的舆论场中,各圈群对社会公共议题的探讨有抱团趋势,观点以赞同性反馈为主,易极化。当某些观点固化形成特点圈群内普遍认识时,易形成茧缚效应,难以被打破。

 

七、女性议题集中爆发

 

女权变身新敏感词。柳岩事件激起女权与婚礼陋习的大讨论、SK-II剩女广告营销争议、如家弯弯门事件、乘着女权东风而起的现象级电视剧《欢乐颂》热播等,大众舆论关于女性权益保障话题集体爆发,继地域之争,网上舆论关于性别之争的讨论或将对主流叙事产生影响。


 


从以上新媒体传播特点可看出,网络舆情应对快速回应已不能满足期待,时度效任重道远。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提出,新闻舆论要讲究时度效,强调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近年来,经历数次公共事件磨练,大众舆论对危机主体的应对能力期待提高,仅快速回应已不是第一诉求,还需把握分寸节奏、满足各方关切、尊重受众参与权。

 

舆情处置应有底线思维。充分释放网上舆论,相信其自净、对冲机制。民生领域公共事件讨论中,一刀切式封堵容易坐实阴谋论,给舆论遐想的空间,使事件泛政治化,充分探讨则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传统的”“等方法应与时俱进。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